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5章

作者:天不负01

  1977年4月15日,国家发出了通知,恢复某段时期之前定下的稿费标准,原创基本稿酬定为2-7元/千字,翻译稿酬为1-5元/千字。

  这条消息在人民日报的一处角落板块里,并不算是任何正式的法规或者文件,只能说是一条新闻通知。

  但是对于李长河来说,已经足够了!

  有了这个通知,起码他的文字就能换钱了。

  回到了书房里,李长河从自己打的桌子上翻出来了一篇稿子。

  这是他这段时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一个知青的死亡》。

  故事内核参考了《牧马人》,《伤痕》以及前身的履历,以一个知青下乡的心态转变为主,玩了次大融合。

  不过,跟那些伤痕文学不同的是,李长河在故事结尾增加了一些别样的对话,心灵鸡汤式的问答。

  毕竟他并不喜欢那种满是抱怨或者刻意描述伤痛的写法,读者需要释放情绪,但是不需要在情绪中走不出来。

  再说,他可是爽文作者,哪能一虐到底呢。

  拿着这一沓稿子,李长河站在桌子前思索了一番。

  其实真到了投稿的这一刻,他还是有些顾虑的。

  时间线毕竟还是早了些,虽然只是提前了几个月,但是李长河估计,自己这篇稿子大概率还是会引起极大的争论的。

  其实争论倒是没什么,但是要是有人再借机给他整点别的,那就恶心了!

  “靠,干了!”

  “刘新武的《班主任》发表了都没啥事,我这不过早几个月,应该更问题不大。”

  再说前世全职写网文带给他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看评论。

  爱骂不骂,他又不玻璃心,抗压能力MAX!

  更何况,挨骂能比得过受穷吗?

  他又没什么文学梦,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商业化写手而已,没有心灵包袱!

  下定了决心,李长河便将稿子装进了自己的帆布包里面,随后走出了家门。

  自行车被老爹骑着上班去了,不过他也不准备骑车,出了门直接上32路公交车。

  32路公交车也是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公交路线,北大门口嘛!

  起始站从颐和园,如今的终点站到西直门。

  而到了西直门,还得继续倒车,因为人民文学的编辑部在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李长河下了32路之后,又看了看站牌,然后重新上了28路。

  这年头,坐公交车是按站收钱,1到4站是4分钱,5到7站是7分钱。

  也有月票,不过李长河用不着。

  倒了几路车,终于来到了人民文学门口。

  对很多文学作者和爱好家而言,朝内大街166号是心目中的圣地。

  不过李长河没这感觉,他来这纯属因为是就在京城,离得近。

  直接投稿被审稿的速度可能更快,比起邮局发稿子再等编辑慢悠悠的审到效率要高很多。

  “哎,同志,干嘛呢?”

  “咱们这可不兴闲逛哈。”

  “要溜达到别地溜达去!”

  李长河刚来到大门门口,看门的门卫便冲着李长河大声的喊了起来。

  这年头门卫可不是后世的各种大爷,而是正儿八经的小年轻,有的还隶属于保卫科。

  “你好,同志,我是燕京工业学院的,我们机械设计学院的沈副院长让我来咱们编辑部取一套书,是国外的《高频等离子对撞机的设计与研究》”

  李长河冲着门卫张嘴就来,毫不怯场。

  “有证件吗?”

  “有!”

  “我是返城知青刚安排的工作,工作证还没办下来,但是这是我在燕京工业学院家属院的居住证。”

  “您可以看看!”

  李长河不慌不忙的拿出自己的证件,递给门卫。

  门卫一看,确实是燕京工业学院的章和居住证。

  “那你在这里登个记,然后进去就行了。”

  门卫也没有过多的深究,学校的人来文化部和人民日报这里也不是什么怪事。

  “去吧,前面第一栋楼就是,别走错了!”

  “好嘞,回见了您嘞!”

  李长河冲他摆摆手,然后大摇大摆的走了进去。

  剩下门卫站在那里,嘴里还若有所思:“高频等离子对撞机啥玩意儿,这词还挺绕口。”

  而李长河则是来到了门卫指的第一栋楼前面,门口一侧挂着两个牌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李长河迈步走了进去,然后在一楼的墙上又看到了指示牌,上面有各部室的分布图。

  其中当代文学第一编辑室和第二编辑室都在三楼。

  李长河迈步走上了三楼,看着各个办公室门口的指示牌,然后来到了第一编辑室的门口。

  正好办公室门打开,有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子从里面走了出来。

  看到站在门外的李长河,男子有些好奇。

  “同志,请问您这是有事?”

  “你好,这里是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吗?”

  “我来投稿!”

  李长河面带微笑的说道。

  人民文学杂志的副主编刘建青此刻好奇的打量了李长河,太年轻了。

  不过,投稿?

  “是的,这里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编辑部,同志您是说您来投稿是吧?”

  “我是人民文学杂志的副主编,我叫刘建青。”

  “稿子可以给我看看!”

  刘建青这时候热情的说道。

  因为前些年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敢投稿的人很少,稿子也很少。

  毕竟写稿子又不赚钱,还要被安上“文艺黑线专政”的帽子,动辄有巨大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人民文学复刊后收到的稿子并不算多,即便是有些敢写的,写的也很保守。

  这对于复刊的【人民文学】来说,是个很大的阻碍。

  原来这人还是个副主编。

  李长河听到了对方的身份之后,心里感叹了一声,当然对于对方是谁他是不认识的。

  他对这个年代的文学人物,了解的并不多,也就知道刘新武,莫炎,陆遥这些知名作家。

  “老先生您请看,这是我的稿子。”

  李长河这时候恭敬地从包里拿出了自己的稿子,递到了刘建青的面前。

  在编辑面前讲礼貌是基操,不丢人!

  新书发布,求一下推荐票月票等数据支持,小扑街鞠躬拜谢!

第7章 李长河的美梦!

  刘建青接过稿子,扫了一眼,眼神微微一亮。

  别的不说,这一手钢笔字写的还是蛮端正的。

  这也是李长河这一个月的成果,要说写的多好看也不至于,但是起码写的横平竖直端正了很多。

  而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这年代,大部分人哪有功夫和精力去练字,很多人写的都是歪歪扭扭的。

  “来,咱们到办公室里坐着,我看看!”

  刘建青领着李长河转身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面还有几张对桌,各自坐着几个人,应该是编辑一室的其他编辑。

  旁边贴墙的地方有个破旧的沙发,前面一张黑色的木质茶几。

  “先坐!”

  “小崔,去给这位同志冲杯水!”

  刘建青吩咐了一声,然后便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坐了下来。

  他其实并不需要看的很仔细,多年的编辑经验,让他扫两眼,其实就能知道这个作者的水平。

  不过,当刘建青从头开始看第一眼的时候,他的表情就认真了起来。

  从行文手法到遣词造句,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年轻人是有东西的,文笔到位,用词精确,写的故事也很有条理。

  是个老手!

  刘建青心里评判道。

  这年头,词汇量的展示往往就是一个作者水平的展示,因为这个年代,很多作者想要扩充词汇量渠道是很难的。

  后世常见的许多成语,短句,形容词之类的,在这个年代还很少见,只能通过一些小众的渠道获取。

  这也是前世李长河看有些文学作品觉得一般般的原因,有些词汇量描写确实很单调。

  《一个知青的死亡》

  这是标题,让刘建青很快就想到了苏联那边作家契科夫《一个小GWY之死》

  本以为内容可能也有些仿照,但是很快刘建青就发现自己错了。

  这个文里面描述的是一个知青,从一开始满腔热血的下乡,不畏艰苦的劳动,成为其中的优秀分子。

  到后面因为某些原因,从天堂跌落到地狱,一下子到了最底层。

  所有的热血抱负乃至信仰崩塌,直到最后,心气彻底的死亡,要在高山上了结自己。

  这些剧情很全面的展示了过去这些年很多人的心态变化。

  “估计这个主角,要死的很悲壮了!”

  刘建青心里下意识的认为他猜到了最后的结局,这应该是很壮烈而又残酷的写法。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看到后面的时候,他发现剧情反转了。

  有一起生活的老先生对主角讲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浓郁的,但是破晓的那一束光会让所有等到天明的人觉得值得,因为朝阳永远在升起!”

  还有最后主角的亲戚从国外归来,想要带他离开,而主角拒绝了。

  “如果你觉得我们的XX不好,那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谩骂,抱怨,逃离。”

  文章结尾,知青并没有死,在新的时代,投入了新的工作环境,比原来更加的热忱。

  “你问我为什么?那大概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李长河最后用艾青的一句诗来作为结束之语。

  看到这里,刘建青已经震惊了,他当然读过艾青的诗,还知道最后一句话的前面一句。

上一篇:巡山校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