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只手摘棉花
走在校园里,李辅导员领着向鹏程往宿舍走,一路上嘴就没停过,给他介绍这介绍那的。
“你看这建筑风格,多有文化底蕴啊!”李辅导员指着路边的建筑说。
向鹏程点点头,确实,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让他这个新来的都忍不住心生向往。
“不过啊,因为这不是老校区,所以很多有名的故事都没法给你介绍。”李辅导员话锋一转,略带遗憾地说。
但向鹏程并不在意,毕竟这些建筑本身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不过没关系,李老师,您这口才也是一流的,就算没故事,听您说话也挺有意思的。”向鹏程笑着回应。
李辅导员一听这话,顿时乐了:“哈哈,你这小子,还挺会说话。行,那咱就继续逛逛,我再给你介绍介绍别的。”
于是,两人边走边聊,一路欢声笑语,向鹏程对苏大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705宿舍的门前,向鹏程他们终于到了。推开门一看,嘿,宿舍里除了他,其他三个哥们儿都已经到位了。
这是四人间,向鹏程来得稍晚,都快下午五点了,所以见到人都齐了,他也没觉得惊讶。
“吱呀”一声,门开了,宿舍里正忙活着的三个人都抬头看了过来,一看之下,都愣了一下。
一般送孩子上学的,不是单个家长就是父母一起来,像向鹏程这样还有老师跟着的,还真少见。
李辅导员瞅了瞅,见人齐了,就清了清嗓子说:“大家都到齐了哈,我是你们的辅导员,李振国。这位新同学就是你们以后的舍友了,你们待会儿好好认识认识!我就一件事,说完就走,不耽误大家时间。”
“晚上记得去第三教学楼108,我们83届404班要开个班会。”
说完,李振国就准备撤,走到门口突然又想起了什么,立马转过头来说:“对了,到时候要评选班干部,有意向的同学记得准备一下。”
宿舍里有人问:“辅导员,我们需要准备啥啊?”
李振国笑着说:“别紧张,到时候做个自我介绍就行了。”
说完,李振国就转身离开了705,不过没走多远,对门706就传来了他的声音,还是那件事:开会,选班干部。
见李振国走了,向鹏程把行李往惟一空着的床上一放,看着宿舍里三双好奇的眼睛,笑着说:“大家好啊,我是向鹏程。”
“你好!”三个人几乎同时回应,这三个看起来还挺稚嫩的大学生,挺有礼貌的。
向鹏程站在门口,笑着说:“大家吃晚饭了吗?没吃的话,我请大家出去搓一顿,咱们好好认识认识,培养一下感情。毕竟以后四年,咱们都得在一起呢!”
向鹏程站在门口,笑眯眯地看着这几个未来的舍友。
一听有人请客,宿舍里的气氛瞬间热络起来。
“哈哈,咱们宿舍这是有土豪出没啊!不过,我们已经吃过饭了,真是不好意思,谢啦!”盘腿坐在上铺的眼镜男生,笑得眼睛都快看不见了,语气里满是真诚。
其他两个室友也是连声道谢,一脸感激。
向鹏程低头看了看手表,已经快六点了,便说道:“既然大家都吃过了,那我就不强求了。下次有机会我再请大家搓一顿!我有点事,得先走一步了,兄弟们,再见啊!”说着,他举起手挥了挥。
“哦对了,我得先去送我女朋友一下,咱们回头再聊。”向鹏程又补了一句。
三人纷纷点头,表示理解:“行啊,你去吧,咱们等你回来再好好聊聊。”
等向鹏程离开宿舍,关上门后,705宿舍里就开始热烈地讨论起了这个最后加入的新成员。
“明明,这位兄弟也是咱苏州本地的吧?”眼镜男徐江站在门口,透过门上的小窗往外瞅了瞅,确认向鹏程已经走远,这才转过身来。
对面一脸青春痘的吴明明挠了挠头,想了想,点了点头:“对,他就是向鹏程,看着挺年轻的,跟咱们差不多大。”
躺在斜对面的陈建国翘着二郎腿,享受着晚风的吹拂,随口问道:“徐江,吴明明,这位新来的兄弟什么来头啊?辅导员还亲自送他过来,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徐江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扶了扶眼镜,思考片刻后说道:“建国,你的问题也挺犀利啊。不过嘛,有没有后门不重要,关键是要合得来,我可不想大学四年都跟个大爷似的伺候着。”
吴明明因为提前打听了向鹏程的底细,所以此刻胸有成竹地说道:“你俩可不知道,这位兄弟可不简单,人家可是小神童,高考状元呢!”
“而且啊,人家现在已经有工作了!”吴明明又补充了一句。
“啥?”
一听“工作”这两个字,陈建国和徐江都愣住了,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毕业包分配那是几年后的事儿了,人家向鹏程现在就已经端上了铁饭碗,这差距,啧啧,真是让人羡慕啊。”
徐江砸了咂嘴,语气里带着几分酸意。
吴明明也是一脸感慨:“可不是嘛,咱们还得熬几年,才能有个着落。人家这起点,就已经超过咱们一大截了。”
陈建国则是叹了口气,拍了拍床板:“哎,这年头,人才就是吃香啊。向鹏程这高考状元的光环,加上现在的工作,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啊。咱们得加把劲儿,不能落后太多。”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向鹏程的“传奇”经历,心中既有敬佩也有几分不甘。
毕竟,他们也都是怀揣梦想、渴望成功的年轻人,谁不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呢?
校内,吴姗姗站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目光中带着几分羡慕,静静等待着向鹏程的到来。
当向鹏程的身影映入眼帘,吴姗姗忍不住感叹道:“鹏程,我真的好羡慕你啊,能上这么好的大学!”
她环顾四周,眼中闪烁着对校园的渴望与向往,仿佛自己也即将成为这里的一员。
向鹏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柔声说道:“珊珊,别老想着这件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看开点。”
吴姗姗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是在努力释怀心中的遗憾:“嗯,我知道。只是有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去想。算了,不说这些了。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
向鹏程点了点头,关切地说道:“珊珊,我送你吧。”
吴姗姗笑着摇了摇头:“不用了,我在这姑苏城里长大,闭着眼睛都能走回家。再说现在天还没黑呢,不用担心。”
向鹏程见状也不再坚持,从口袋里掏出几张钞票递给她:“那这些钱你拿着,待会儿坐公交车回去。”
吴姗姗连忙摆手:“不用那么多。”
向鹏程却坚持道:“拿着吧,万一路上有什么需要呢。别跟我客气。”
向鹏程硬是把钱塞到了吴姗姗手里,认真地看着她说:“珊珊,你就收下吧。我知道你平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省吃俭用。这点钱你就留着,以后多来看看我,咱们也能多聚聚。”
吴姗姗拿着钱,眼眶微微泛红,感动地说道:“鹏程,你真好。我一定会常来看你的,谢谢你。”
向鹏程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之间还用说谢谢吗?好了,快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吴姗姗点了点头,转身离去。走了几步,她又回头看向向鹏程,眼中满是不舍。
向鹏程朝她挥了挥手,大声喊道:“珊珊,再见!”
吴姗姗也挥了挥手,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再见,鹏程!”
回到705宿舍,一进门,三个室友齐刷刷停下了手中的活儿,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向鹏程。
向鹏程见状,心里暗笑,脸上却堆满了笑意:“大家好,我是向鹏程,苏州来的,以后请多多关照。”
门口上铺那位,眼镜一推,率先开口:“徐江,广州仔,认识你很高兴。”
向鹏程笑着点头,目光转向徐江对面的那位,瘦瘦的,脸上挂着几分热情,又带着点猥琐的笑意:“哟,向鹏程,咱俩是老乡啊,我也是苏州的,我叫吴明明。”
话音刚落,阳台边的床上突然蹦起来个人,一副正儿八经的样子:“我叫陈建国,黑龙江的,名字好记,一听就忘不了。”
向鹏程哈哈一笑:“各位兄弟,以后咱们就是室友了,多多关照。”
简单介绍过后,向鹏程便开始收拾起自己的东西来。他的床铺正好对着陈建国,都靠在阳台这一边,书桌就嵌在床底下,方便得很。
说实话,苏大能给他们分到四人间,那真是祖上积德了。听说这一届新生里,好多院系都是六人间呢。他们这运气,简直是中了头彩,四人间,空间宽敞,住着也舒心。
……
大学的第一堂晚自习,气氛热烈得就像盛夏的午后,每个人都带着一股子冲劲儿。
在那个略显拥挤的自习室里,向鹏程第一次见到了他未来四年的同窗——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男女比例失调,但个个眼中都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能考上苏州大学,谁不是怀揣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呢?所以,对于大学里那些被戏称为“小社会干部”的职位,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仿佛那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为了一个心仪的职位,大家纷纷摩拳擦掌,使出浑身解数。705宿舍也不例外,除了向鹏程,其他三个室友都争先恐后地上了讲台,试图用自己的魅力征服大家。
刚踏入大学,彼此间还都陌生得很,这个时候想要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口才和那点能吸引人的小才华了。
可这群刚从书山题海中爬出来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技能呢?
最终,班长之位被一个名叫姚晓佳的女生摘得。
这姑娘不仅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是顶呱呱,还有着初中、高中六年担任班长的辉煌经历。
更厉害的是,她还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清脆悦耳,让人陶醉。
至于705宿舍那三个跃跃欲试的哥们儿,最后只有徐江靠着落落大方的演讲、温文尔雅的气质,以及全班第二的高考成绩,成功当选了学习委员。
其他两人则遗憾落选,与那些能加学分的班干部职位擦肩而过。
晚上回到宿舍,徐江好奇地问向鹏程:“你怎么没去竞选班干部啊?我看你也不是内向的人,长得又帅,要是去竞选,肯定能拉到不少票。”
向鹏程笑了笑,摆摆手说:“不想去呗,就这么简单。”
徐江显然不信,追问道:“为啥不想去?当班干部多好啊,能和老师搞好关系,多拿学分,以后找工作、评奖学金都方便。”
向鹏程摇了摇头,认真地说:“我不需要这些。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得去工作挣钱。至于锻炼自己嘛,我觉得有很多其他方式,不一定非得当班干部。”
徐江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被向鹏程的话触动了什么。
大家一听到这话,那就更是羡慕向鹏程了。在他们看来,向鹏程简直就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想法,不像他们这些新生,还在为了班干部的职位争得头破血流。
“向鹏程,你是不是已经有了什么赚钱的好点子?”徐江眼睛一亮,追问道。
向鹏程微微一笑,神秘地说:“算是吧,不过时机还不太成熟。”
“现在咱们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吧!”
大家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第164章 改革风渐起
1985年的春节,苏州城刮起了一股复古风,新人们纷纷选择传统婚礼。
不再是简单的新事新办,而是玩起了“土洋结合”的新花样。
女孩子们穿着洁白的婚纱,在老字号的酒楼里举办婚宴,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黄玲和宋莹俩闺蜜,这一个月下来,几乎天天都在赶场子参加婚宴,红包都快发到手软了。
“这红包一个接一个,钱包都快空了。”黄玲苦着脸抱怨道。
“可不是嘛,这婚礼一个比一个豪华,咱们这红包也得跟着涨啊。”宋莹也是一脸心疼。
就在大家忙着参加婚礼的时候,3月份,国务院出台了一个新政策。
说是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剩下的东西可以自己定价卖了,国家不管。
这一下子,可把乡镇企业的安厂长给乐坏了,但同时也让他有点头疼。
“定单是多了不少,这江浙两省引进了好多家电生产线,冰箱线都十几条了,制冷压缩机的需求也跟着涨。”
安厂长看着手里的订单,眼里闪着光。
但随即,他又皱起了眉头:“林师傅厂子那边怎么突然不让技术人员出来兼职了,小向也不能经常过来,这可咋办?”
“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原材料也跟着涨价,还更难买了。”旁边的助手也是一脸无奈。
“是啊,咱们乡镇企业拿不到计划价的原料,只能从那些‘倒爷’手里买,他们可黑了心了,一层一层地加价。”
安厂长叹了口气,看着手里的订单,再算算原材料涨价后的利润,心里那叫一个郁闷。
“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啊。”他喃喃自语道。
年中时分,原材料短缺成了安厂长的心头病,企业时不时就得按下暂停键。他拎着公文包,成了各部门的常客,还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原材料厂,不论是计划价还是市场价,只要不亏本,他都像是捡到宝一样,来之不拒。
“安厂长,这价格又涨了,您看看?”助手递上一份报价单,眉头紧锁。
安厂长接过,扫了一眼,叹了口气:“涨就涨吧,总比没料停产好。”
另一边,压缩机一厂突然宣布严禁技术人员兼职,这事儿让安厂长措手不及。原来,全国都在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苏州也不例外。压缩机厂引进了德国的生产线,老技术人员们得加班加点学新技术。
“这德国的设备,虽然是过时的,但咱们也得啃下来。”工程师老李扶了扶眼镜,手里拿着厚厚的翻译资料。
“是啊,咱们当年学的俄语,现在得看英文翻译,真是头疼。”旁边的小王也跟着抱怨。
几位老工程师研究了一番,得出结论:这生产线,生产不出国际上的高端产品。但国内家电市场火爆,他们决定还是扩大生产,抢占国内市场。
“新生产线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咱们得赶紧培训。”工程师张工说着,又开始忙起了培训工人的事情。
技术、管理、市场……新生产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能慢慢摸索。
林武峰也是忙得团团转,连儿子栋哲都抱怨说:“爸爸,我现在都很少能看到你了,你每天都是披星戴月的。”
同样的,向鹏程也感受到了这股春风。
写小说、当“星期日工程师”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开始计划着创办自己的企业,开启自己的事业线。
“是时候干点大事了!”
上一篇:龙族:我,迈巴赫,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