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只手摘棉花
向鹏程微微一笑,谦逊地说:“您太客气了。”
沈启荣沉思片刻,认真地说:“不过,你这篇故事比较敏感。现在正值大量知青回城之际,这样的故事发出去,可能会引起一些波澜,你要有心理准备。”
庄超英这才反应过来:“您的意思是,回城的知青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抹黑他们?”
“有这种可能。”沈启荣点了点头,“但这个话题确实很值得人们深思。”
庄超英连忙说:“那要不就不发了吧。”
向鹏程一听,急了:“沈老师,我之所以敢把这篇故事投给贵社,就是因为我已经做好了面对各种可能的准备。”
他补充道:“您可能不知道,在我生活过的地方,也有被知青遗弃的孩子。他们没有我幸运,他们真的很需要这样一篇故事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拜托了!”
沈启荣听后,坚定地说:“好!我们发!”
沈启荣感慨万千地说:“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鹏程同志。你的这篇稿子,我决定一字不改,直接发表。”
他接着问:“另外,我们能否把你的个人简介放在故事后面呢?”
向鹏程一听,有些意外,但随即乐意地答应:“行啊,没问题。”
庄超英却有些担忧,他觉得孩子太早出名并非好事,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沈老师,我觉得这不太合适。这孩子明年还要高考,这……”
沈启荣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疏忽:“确实是我考虑不周全!要不我们用个笔名吧,这样也能保护他的个人隐私。”
庄超英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但他没有直接决定。向鹏程也点头同意:“可以,那就麻烦沈老师了。”
这时,向鹏程又想到了一个问题:“沈老师,既然稿子不用改了,那我还需要留在这里改稿吗?”
沈启荣想了想:“嗯,改稿子就不用了。”
但他又转念一想,他们来一次上海也不容易,于是话锋一转:“不过,你有没有准备新的故事呢?如果有的话,我可以指导你在这里创作。”
“当然,食宿我们全包!”
沈启荣眼中流露出对向鹏程的期待,显然想多留他一段时间。
庄超英听到沈启荣的话,眉头一挑,显然这位沈老师对鹏程很是看重。
向鹏程想了想,觉得在上海待一阵也挺好,于是点头答应:“嗯,有点新想法了。”
沈启荣高兴地说:“那你就在这专心写新故事吧,等写好了,审稿一过,你再回去。晓月,你带他去安排下住宿。”
“好嘞!”田晓月应声答道。
随后,田晓月领着向鹏程来到了杂志社招待所的一个双人间。
房间里摆放着简单的家具:两张床、两张桌子和四把椅子。
田晓月介绍道:“这就是你的宿舍啦!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我就住你后面那栋楼。”
向鹏程感激地说:“好的,谢谢田姨。”
庄超英也连忙道谢:“谢谢同志,以后还得麻烦您多照看一下孩子!”
田晓月微笑着点头,随后离开。
房间里只剩下向鹏程和庄超英。
向鹏程哪好意思让庄超英帮他收拾东西,便主动说:“大舅,我待会儿自己来收拾就行。咱们一起逛逛。”
庄超英满意地点点头:“嗯,好。”
……
庄超英带着向鹏程和庄图南四小只,兴致勃勃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梭。
他们的第一站便是同济大学。
这是庄图南一心想要去的大学,去感受建筑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随后,他们又去了复旦、交大等名校逛了逛。
向鹏程对上海也不算陌生,但是八十年代的上海还是让他感到挺陌生的。
夕阳西下,一天的行程结束,四小只虽然有些疲惫,但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庄超英看着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
他知道,今天的旅程,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只待日后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
庄超英带着庄图南他们在上海逛了一圈,品尝了不少特色小吃后,准备在下午返回苏州。
临行前,他特意找到向鹏程,语重心长地说:“鹏程,你在这里一定要跟着老师们好好学习,但也别忘了学业,两者都要兼顾。”
说完,他还悄悄塞给向鹏程一些钱。
回到家中,黄玲见庄超英带回的孩子中没有向鹏程,好奇地问道:“鹏程呢?安顿好了吗?”
庄超英微笑着回答:“安顿好了,杂志社对鹏程很重视,我放心得很。”
黄玲听后,也为向鹏程感到由衷的高兴。
庄超英从袋子里拿出一些小吃:“这是我在上海买的,还剩些,我打算趁天黑前给妈送去。”
黄玲点点头:“嗯,你去吧,路上小心。”
这一次,黄玲的心情格外好,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第145章 庄超英:我的礼物呢
上海。
招待所。
向鹏程一觉醒来,已是午后,全然不知自己已被庄老奶暗中注意。
这些日子他过得悠闲,却也打算不久后便回家。
沈启荣当初说是留他进行创作,实则还想看看《哪里有我的家》这篇小说面世后的反响。
要是反响不佳,他也会硬着头皮让向鹏程修改稿子。
正如他们所预料的那样,《哪里有我的家》一文引起了上海众多回城知青的广泛关注。
“这简直是在抹黑下乡知青!”
“这是对下乡知青的造谣!”
“根本没有遗弃孩子这回事!”
“杂志社太过分了!竟然说这篇乱七八糟的文章是真实案例。”
一些知青作家甚至登报写文章,抨击杂志社和木槿(向鹏程的笔名)。但也有一小部分知青羞愧地低下了头。
有些回城后没找到工作的知青,满心怨气,趁机起哄,堵在杂志社门口讨要说法,要求道歉,甚至要求安排工作!
一时间,各种报道铺天盖地。
“木槿”这个名字迅速传遍了整个沪上,并快速向周边城市和全国传播。
但总的来说,事情还没有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看来,改稿子是没必要了。”沈启荣对向鹏程说道。
……
苏州。
庄超英家。
“这报纸上怎么全是在骂鹏程啊?“黄玲翻阅着庄超英订的报纸,惊讶得合不拢嘴。尽管文章没有直接透露木槿(向鹏程的笔名)的真名,但黄玲心里明白,这些指责都是针对她外甥的。
庄超英叹了口气:“文人得罪不起啊。”
黄玲点头赞同:“是啊,这些笔杆子厉害着呢,幸好你当时考虑周全。”
庄图南满脸疑惑地问:“爸爸妈妈,下乡的知青真的有人会遗弃孩子吗?”
庄筱婷也一脸担忧:“应该不会的吧?”
庄超英沉思片刻:“我倒是听说过一个例子,我有个下乡的女知青同学,被村里一户人家强行留下了。”
林栋哲闻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啊,这么可怕?”
黄玲和庄超英也不禁回忆起那段历史,庆幸自己没有下乡。
黄玲忧心忡忡地问:“鹏程不会出什么事吧?”
话音未落,向鹏程的声音就从门外传来:“舅舅、舅妈,我回来了!”
“鹏程!”庄图南第一个冲了过去。
“鹏程哥……”庄筱婷和林栋哲也紧随其后,迎了上去。
向鹏程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我回来了,让你们担心了。”
庄超英有些诧异,望向向鹏程,不解地问道:“鹏程,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沈老师不是说留你在上海进行创作吗?”
向鹏程微笑着解释道:“是的,舅舅。不过沈老师主要是想看看我的小说《哪里有我的家》面世后的反响。现在反响已经有了,我就先回来了。而且,我也想家了。”
庄超英闻言,点了点头,心中却对向鹏程的归来感到一丝欣慰。
“那反响如何?”庄超英关切地问道。
向鹏程耸了耸肩,轻松地说:“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不过总体来说,还算不错。至少,我的名字现在已经传遍了沪上。”
庄超英听罢,哈哈大笑:“好小子,有你的!看来你在上海这段时间,确实没白忙活。”
黄玲也走过来,拉着向鹏程的手,关切地问:“鹏程,你在上海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受委屈?”
向鹏程笑着摇头:“没有的,舅妈。我在上海过得挺好的,沈老师和田姨都很照顾我。”
庄图南、庄筱婷和林栋哲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向鹏程在上海的见闻和经历。
当得知有知青跑到杂志社闹事,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黄玲紧紧握住向鹏程的手,眼中满是担忧:“谢天谢地,你没事就好。舅妈看到报纸上的报道,都快担心死了。”
向鹏程笑着安慰她:“没事的,舅妈。他们又不认识我,不会相信那篇文章是我写的。爱骂就骂呗,我不在乎。”
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行李包,从里面拿出几个精致的小盒子:“我还给你们带了礼物呢。”
黄玲嗔怪道:“你这孩子,浪费那钱干什么。”
向鹏程嘿嘿一笑:“舅妈,我写的小说已经发表了,共计五万七千字呢。杂志社按照千字三元给我结了稿费,我现在可算是有钱人了。”
庄超英一听,连忙心算了一下,惊讶地喊道:“你赚了一百三十五元?”
向鹏程得意地点点头:“舅舅真不愧是教数学的,一算就准。”
林栋哲在一旁惊叹道:“哇,这么多钱!顶得上我爸两个月的工资了!”
庄筱婷也附和道:“跟我三个月的工资都差不多呢。”
庄超英看着向鹏程,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向鹏程的成功感到骄傲,又为自己和家人的收入微薄而感到难过。
黄玲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说:“写东西竟然这么赚钱呀?”
向鹏程微笑着将一兜子护肤品递到黄玲手里:“舅妈,这是送给您的护肤品,我不懂这些,是编辑部的田阿姨帮我选的。”
黄玲接过护肤品,仔细看了看,这个年代的护肤品种类并不多,主要就是擦脸油和雪花膏之类的。
虽然她没用过,但作为女人,对这些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她估摸着,这一兜子护肤品的价格,至少也得二十元。
“这太贵重了,你快拿去退了。”黄玲连忙说道。
向鹏程摇了摇头:“这是在沪上买的,小票都没了,我去哪退啊。舅妈,您就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黄玲还是有些犹豫:“那你拿回去送给你妈吧。”
向鹏程笑着打开行李包,又拿出一兜护肤品:“舅妈,您看,我给我妈也买了。您就安心收下吧。”
黄玲看着眼前的两兜护肤品,心里既感动又有些不好意思。
她终于点了点头,笑着说:“那我就收下了,谢谢你,鹏程。”
“图南哥,这是特地为你挑选的。”向鹏程从行李中抽出两本关于古建筑的书,轻轻放在庄图南手中。
庄图南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一向钟爱古建筑,只是这份喜好从未对人提起。
他诚挚地说:“谢谢你,鹏程,这正是我想要的。”
上一篇:龙族:我,迈巴赫,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