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347章

作者:安心的石头

  李世民断然说道:“杨岌救驾有功,朕即刻任命你为左千牛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爵封泾国公。”

  “并在皇城东面的崇仁坊赐国公宅邸一座,以示嘉奖!”

  众人一愣,纷纷露出惊愕之色,这里面千牛卫大将军是正式职官,正三品的十六卫大将军之一,镇军大将军是从二品的武散官,而泾国公更是从一品的爵位。

  这里面千牛卫大将军品阶最低,含金量最高!

  唐继隋制,在军事管理上,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和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在天下各地设置军府若干,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此外,府兵还要到京师番上,就是轮流到京畿之地戍卫,以加强对京师的认同感。

  但是军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番上府兵,由十六卫大将军临时统领;战时调动指挥权,在皇帝选派的行军元帅手中。

第565章 泾国公,千年卫大将军

  2024-07-13

  唐朝的卫府制,就是以卫统府。

  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

  唐朝十六卫遥领天下六七百个地方折冲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但最重要的是,十六卫大将军对天下军府只是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

  战时,由皇帝临时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

  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这样一来,虽然天下府兵驻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朝庭军队!

  唐朝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

  用通俗的观点来说,南衙诸卫是朝庭的军队,接受皇帝和宰相府的共同领导,是整个大唐的,因宰相办公处设在皇宫南面,故称南衙。

  而北衙禁军,由皇帝供养和指挥,是皇帝的私人军队,禁军总部设在皇宫北面,故称北衙。

  南衙禁军分为十六卫,其中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

  合称南衙十六卫。

  各卫最高统帅均为正三品的大将军,下设将军,中郎将,长史,参军等大小将校。

  其中前十二卫分别统领天下近七百个地方折冲外府兵及部份中央内府,其中左右卫最为重要,每卫都统领着亲卫,勋卫,翊卫等中央的三卫五府,一府就是近五千人,最高统领是正四品下的中郎将。

  所谓的府,其实和亮剑中的团差不多,只是地方折冲府,分上中下三个层级,一府人数在八百到一千二百人左右,而中央的内府更像李云龙的加强团,一府人数满额都在近五千人。

  而十六卫的各卫大将军,就像那个戴眼镜的师长,统领着众多像李云龙、丁伟、孔捷这样的中郎将们。

  其他十卫只有翊卫府(简称翊府),没有亲卫府和勋卫府。这些供卫京师的中央内府军卒是固定的,不用像外府兵一样地方中央轮流跑。

  最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长安城诸门门禁,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的御刀宿卫侍从、仪卫。

  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就是皇帝的贴身侍从护卫,大概相当于后世的朝庭中枢警卫团。

  既然是警卫团,那么人员的挑选自然非常严格,除了政治过硬,个人武艺,军事素养自然也是从天下各地军中挑选的顶尖高手。

  不过由于从事的是警卫任务,注定了千牛卫的人数并不会太多,也不固定,而目前大约一卫在两三千人左右。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就相当于警卫一团、二团团长,千牛卫的职责决定了千牛卫大将军必然是皇帝亲信之人,带兵不多,职责重大。

  权力不大,地位很高。

  但是,在千牛卫大将军前如果加上“检校”两个字,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那就是相当于代理,很多宗室功臣,皇帝为表章其功,都会加上这么一个名头。

  检校千牛卫大将军,相当于享受一种高等级别的待遇,并不实际掌警卫团。

  爵位、散官、宅邸什么的,大家都不在乎,可皇上直接实封了杨岌十六卫的大将军,还是非常重要的护卫御驾的千牛卫大将军,要知道这个职位可是贴身护卫皇上晓行夜宿的,非亲信不可为之。

  想那罗艺原来麾下统领着五万泾州军,但那是在地方上,到了长安城的地面上,也只能带少量的贴身护卫,到了宫中觐见皇上,更是一个人都带不了。

  而右卫大将军尉迟敬德做为高级武将职位,在朝堂中也名列朝班,同样可以对朝政发表意见,参与国事。

  尉迟敬德的右卫大将军不但统领着数量不菲的番上外府兵,还有近两万五的固定中央内府军镇守京畿,平时就驻扎在城南的大营中,但没有皇帝的旨意却不敢将一兵一卒开至长安城。

  原剧中左屯卫兵哗变,安康公主擅自调动城外的十六卫军进城平乱救驾,又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其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剧中,若不是安康是皇上十分宠爱的公主,又是个女姓。

  这事别说放在李恪李泰身上,就是李承乾身上,基本上也是后患无穷的。

  不然为什么李承乾自己选择带着东宫六率的人去护驾,而不是以太子之尊去城外搬兵;若真的李承乾去,一定是一个兵都调不动,而且领兵大将们也不敢听命,不然太子和将领们都完蛋了,哪怕是救驾,是出于好意。

  所以李世民神色极为严肃,第一个反应就是询问十六卫军的将领,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真的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就知道,影视剧想表达的根本不是那个意思。

  其实李世民言外之意是,谁让你们来的,你们好大的狗胆,没有朕的圣旨,伱们竟然敢将几万兵马开进长安城?

  今日听着公主几句话,你们就敢擅自调大军进城,那以后还会不会听着某个皇子的蛊惑,以救驾的名义来刺驾,甚至于领兵大将一声令下就能调动三军?这决对是比左屯卫军哗变更加严重的事情。

  大军调动,朝庭有制度,由其还是开进长安城,决计要有皇上的圣旨,兵符,甚至还有要宰相府里的政令,多道手续配合。而且军中还要有一整套的程序来验证,多个部门的将领一致同意,每道程序符合,才能调动。

  不是哪一个人发句话,就能搞定的。

  汉武帝在甘泉宫休养,卫青得知匈奴从山中小道偷袭,急切之下带领大军无令去救驾,就是犯了君王大忌,哪怕是好意,是忠心,也被刘彻卸了兵权,就是这个道理。

  京城的禁军,护卫京畿,不奉圣旨决不能动,更不用说进城了,哪怕长安城乱成一团,眼睁睁看着化为一团灰烬,也不能擅动一兵一卒。

  至于你说你好心救驾,你认为皇上有需要?

  不好意思,皇上的处境是否危急,是否需要援助,要不要调兵,调多少,这个判断在皇上,决不能在其他人手中。

  不然,就是天大的灾难。

  皇帝是从承庆殿里得知消息赶到左屯卫军的,如果需要调兵入城平乱,他自成不会调啊?写封圣旨,派马宣良出城,难道会比安康自己去,在效率上要低很多吗?

  所以,此事过后,十六卫军高层决计要进行大清洗,同意调军,领兵入城的一连串的高层将领们要跟着倒霉,基本上未来是不会再有领兵的机会,皇上仁意一些的,调为文职,或者边地,削职为民都有可能。

  心狠一些的,杀机敬猴,无数人头落地,以维护皇帝权威,也是等闲。

  现在能想到安康多坑人了吧?

  坑了十六卫军不说,还指着慕一宽对皇上说:‘他还带儿臣赚开城门’,你是嫌他死得不够快了吗?

  估计李世民当时心里都要疯了,你在左屯卫军哗变的时候,当着皇帝的面,在皇帝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保护他镇实京畿的十六卫军调到了城里,并且告诉他,他的城门被一个商人赚开了?

  这皇帝能活到今天,也是幸运,太没有安全感了吧

  由此可以想见,统率手下两三千人在皇帝身边转悠的左千牛卫大将军是何等的重要,几乎可以掌握皇帝的性命,一个帝国的心脏在他的守卫之下。

  可以这么说,右卫大将军对于国家来说重要,而千牛卫大将军对皇帝来说重要,要说谁更重要一些,他们的区别在于国家和皇帝的区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你可以说国家更说重,但也有人说皇帝更重要。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所以居这个职位的将领要三个条件齐备才可以。

  首先,皇帝的绝对信任自然是最基础的。

  其次,此职位只干一件事儿,就是保护皇上,不参与御前议政,更不能像尉迟恭、侯君集那样堂而遑之的站在朝堂中参与朝政,发表意见。

  第三,不能与朝堂中任何政治派别的势力有关系,亲王们就更是得敬而远之了。

  以保证这个职位的将领除了皇帝之外,不能有任何政治立场和倾向,更不能涉及到任何权力之争当中,确保其超然的地位,以免卷入权力争斗当中,患得患失,最后危胁到皇帝的安全。

  通俗来说,就是居高位、掌重权、拿厚禄,却不用做事,即然不用做事,当然也不会犯错。

  不会犯错,自然不会出现乱七八糟的想法。

  不得不说,在交通、信息、武器、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古代,将权力运行给发挥到了极致,各种制约平衡的方式都考虑到了。古代没有高科技,只能靠人心来统治,上层对于人心和形势的揣摩和运用,真不是盖的。

  科技武器看现代,但要论到对人心人性的了解和运用,还是古代称雄。

  实际上这类的职位,也就是给那些皇上信任,但又能力不高的人,一般都是皇亲国戚之类的亲信,也算是一种宠幸,代表了皇帝对其的恩遇,依仗的也不是个人才能。

  反而才能越高,志向越高的人,越是干不了这个位置。

  其实这个职位很适合杨岌这种忠诚耿耿,但又没什么出色领军之材的废物,而且相当于皇帝的私人职位,并不影响到朝中的权力格局,所以在弘文殿的诸位重臣们也不会有什么异议的。

  事实上和普通百姓想的不一样的是,在古代,不管任何势力的上层,大到一个朝庭,小到一个地方豪强力量,都拥有大量依朝庭律法设置,由制度保证的很多适合各种各样情况的位置,不一定都是必须要为百姓服务,治国理政能力出类拔萃的人才。

  依血缘、关系、忠诚等领域上位的人,大有人在,历朝历代,域内域内各方势力,皆是如此。

  当然了,这个比例要掌握合适,为朝庭出力的人才是主流,还是占了大部份,正是因为这部份人对朝庭的付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才能保证另外一些‘闲散人士’安然享受高等待遇。

  若是比例失衡,朝庭就会陷入冗员庸肿的状态,影响到朝庭的健康运转,要是多到占据大部份的职位,结果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封建社会的朝代就是如此,按理来说,皇帝的皇后和妃子们,凭什么可以住在皇宫,享受超然地位和朝庭财富上的供养;皇帝的儿女们凭什么可以当王爷公主,起居八坐,前呼后拥的,侍女仆人一大堆的,所以才叫家天下。

  甚至朝庭上的臣子们,身边也围拢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人物,甚至有很多在李言看来,除了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外,一无是处的小人们。

第566章 杨岌的震憾

  2024-07-13

  李言以前也是不忿为什么有些皇帝和权臣身边的重要职位,明明不学无术,是个草包,却身居高位。但在封建社会的权力高层生活久了,李言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位置上,非但不能用人才,反而一定要用废物。

  为什么呢?

  人才自有依仗,傲骨睁睁,人家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凭什么要像狗一样忠诚于你。但废物就不同了,就是因为他什么也不会,只能靠上位者特殊的恩宠才能立足,所以他只能什么也不顾,一心忠于主上。

  而且这些人一旦身居高位,也同样会任用一些和自己同样属性,甚至比自己更无能的废物,以保证证下面的人不会看不起自己,更不会取自己而代之。

  抛开纯粹的鄙视偏见不谈,而这样的用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生存的法则上考虑,越无能废物的人,忠诚度越高,而高度的忠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层面的稀缺素养;而越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忠诚度也越底,就算是忠也是忠于国家和百姓,而不是对于皇帝权臣私人们的拥戴。

  明末崇祯煤山自尽,满朝公卿,饱学之士,却只有一个王承恩陪着崇祯上吊,太监做到这份儿上,也是值得普世价值所尊重的。

  所以古人才说,天无绝人之路!

  可见废物一样有生存的资格,甚至在往名利富贵权力高层攀爬和十年寒窗苦渎的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当然了,这也就是十分落后愚昧的的封建体制下的古代才会存在的陋习,是需要唾弃鄙夷的,和李言所来的现代化二十一世纪截然不同。

  李言来的时代,已经是政通人和,人民思想进步的先进时代,海清河晏,万世太平,人人生活的都很幸福,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弘文殿的众臣们见李世民豪不犹豫的就将千牛卫大将军一职给了杨岌,人人都是一脸的愕然。

  他们想的是,皇上才见杨岌第一面,就如此信任吗?

  不过大家想想也在情理之中,连八万军马都不在乎的人,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反正在座的重臣们知道,若是他们处在杨岌的位置上,又在这种风云际会的时机,可操作的空间就太大了。

  运作的好,割据一方,问题不大,时机真的合适,就是问鼎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般来说,做臣子的是希望靠近皇上,给皇上鞍前马后。

  可牵马坠蹬不是目地,那只是为了获得皇上好感和信任的一种路径,最终还是期望外放出去,封疆一方。而已经做到泾州军统帅的杨岌,在‘这么好的时机下’却放弃这一切,主动给皇上做一个跑腿的角色,确实是少见。

  而且皇上爵位封普通臣子含金量最高的国公,没有拿什么郡王的名头出来糊弄人,可见是真心实意,而非权谊之策。

  众臣这时看着杨岌情不自禁露出欣喜的憨厚样子,也都认为,杨岌确实是没什么野心。再加上杨岌出身泾州地方官职,与朝中文武世家都没有太深的渊源,也不属于任何派系,以前的主帅罗艺已经凉了。

  皇上之前任命其为燕国公,燕辽军统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只是暂时性的安抚,杨岌长不了。

  可现在杨岌不但手仞罗艺,而且还在突厥和皇上对恃的时候,率兵救了皇上一命,现在又主动交出兵权,三样功劳,每一样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压服众人。

  和朝中那些老将们一同封为国公,无论其忠诚还是功劳,没有任何人觉得杨岌配不上。

  若说这样的人都不是忠臣,那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忠诚了,若说这样大的功劳都不能封国公,那谁也封不了国公了。

  而且,大家都知道李世民还有另一层意思,在这个风雨飘摇,突厥大军压境,南方不少野心家造李世民反的时候。杨岌的这种行为,更显一个忠诚之士忠于朝庭的可贵,若这样的人都得不到重用,那那些造反的人,就更有理由反对了。

  站在中间摇摆不定的人,更会对朝庭失望。

  其实杨岌的真实才能,在坐的阴比重臣们心里都有数,只是碍于其功劳太大,暂时安抚,都想着等突厥兵退后,再慢慢收拾。但现在却不能做,总不能人家手仞叛贼,带兵勤王救驾,朝庭非但不奖赏,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将人家剥的干干净净的吧?

  别说李世民不会这么做,就算他想这么做,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会阻止,收拾杨岌也是以后天下太平之后的事情了,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干这种失人心的事情。

  可杨岌自己主动承认能力不及,要交出军权,让皇上任意调配,给更有本事的人使用,那就不一样了。这更说明其是发自内心的,对朝庭是忠心不二的。

  李世民在瞬息之间,想透了这里面的关窍,也确实是感动于杨岌的忠诚。想到杨岌的‘中人之姿’,李世民这才任命了即能显示自己的信任和重视,又能体现杨岌功劳的十六卫中的左千牛卫大将军一职。

  或许也有之前算计‘老实人’的愧疚的补偿吧!

  这个任命一听,就知道李世民是真心的,再是愚鲁之辈,也曾经做过副将的人,做个贴身保镖,带着两三千人的禁卫军,不参与朝中决策总是没问题的吧?

  杨岌此时心里已掀起了巨浪,当时李言给自己分析的时候,说自己最起码能做一个十六卫的大将军,若是能做到千牛卫或者监门卫的将军那真是烧高香了。

  没想到这一番做作下来,皇上竟然真的认命自己做千牛卫的将军,还是主要负责人的大将军,这是多大的信任啊!

  “皇上,臣不过一介外将,而且之前还.”

  杨岌连忙压下心中欢喜,装做一脸的慌恐,正准备推辞一番。可这副神情,在坐的众臣们谁不是精明的主儿,早就看出来杨岌心里千般乐意,却还强装谦恭,假装推辞。

  这和之前的推辞泾州军主帅不同,只是按照朝庭规矩的礼貌而已,众人也都是会心的一笑。

  杨岌刚刚一闪而逝的惊喜神情,自然瞒不过李世明的眼睛。

  李世民见状更是满意,自己解决了叛逆,得到了八万雄兵,又竖立了一个忠义的典型,还得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