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459章

作者:瑞根

  皇上咳血,让一干大臣都是心惊胆战,这个时候若是皇上突然病倒不起,那可真的就是屋漏偏遇连夜雨了。

  刚走到兵部公廨内里花厅门口,就听见袁可立怒不可遏的声音:“八万人一夜之间就这样烟消云散?还是在三屯营镇城里,那可是蓟镇总兵驻地,镇城防守仅次于山海关,就是八万头猪摆在那里任人砍杀,也得要几日,怎么一夜之间就沦为人家的俘虏了?”

  柴恪心中一沉。

  虽然对京营那几万人从来没报有多少指望,但是好歹也是八万人马,哪怕真的排不上用场,起码摆在那里也能装装样子,给百姓壮壮胆儿。

  前两日便有消息传来,驻扎在三屯营的京营遭到了蒙古人的进攻,外围京营崩溃,镇城中的情况暂时不明。

  当时柴恪就觉得不妙,立即让蓟镇方面派出斥候细作去打探,现在应该是消息回来了。

  柴恪踏入花厅,便看到素来以儒雅自诩的袁可立如暴怒的老虎,背负双手在厅中来回踱步。

  周围一干吏员们都是噤若寒蝉,只有武选清吏司郎中孙承宗面带忧色地坐在椅中,手里捧着茶杯,默然不语。

  “怎么了,礼卿?天跨不了,局面还没有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你我都慌了神,那京师城里百姓怎么看?”

  柴恪稳了稳心神,此时若是自己也是心烦意乱的模样,只会徒乱人意。

第二百二十二章 京畿风云(2)

  见上司进来,袁可立脸色稍微收敛了一些,但仍然是怒意盈面,将手中纸签递给柴恪。

  “大人,两拨斥候的消息都证实,十月初三,内喀尔喀人和科尔沁人从迁安城下星夜西进,渡过滦河,从浭水畔北上,十月初五夜袭三屯营,八万大军一夜崩溃,仅有驻扎城东草料场戚建耀部二千人走脱,城西三万大军溃散,目前部分流落到迁安,大部分逃到了遵化。”

  袁可立一字一句,咬牙切齿,“可惜了八万副上好的盔甲、武器和锦衣!”

  饶是内心一样愤懑,柴恪也被袁可立的这最后一句话给逗乐了。

  不可惜八万士卒,却可惜八万副甲胄武器和衣衫,由此可见袁可立对这帮京营将士的极度不屑。

  “内喀尔喀人六万大军却没有的迁安城,而去袭击了三屯营的京营?”柴恪忍不住有些惊讶,“他们拿下了迁安城还不满足,也该南下卢龙或者东去昌黎抚宁才对啊,为何却舍近求远去打京营?”

  袁可立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沉默了一下才道:“大人,内喀尔喀人没能拿下迁安。”

  “什么?!”刚来得及坐下的柴恪忍不住一下子站起身来,“内喀尔喀人没能拿下迁安城?”

  见袁可立和孙承宗都是点头,柴恪猛然间醒悟过来,皱起眉头:“冯唐调辽东军还是山海关驻军进迁安了?”

  “还不太清楚,但是据说内喀尔喀大军在迁安城下鏖战一日,损失不小,迁安城墙早在一月前就重新加固修缮,而且火铳火炮威力极其凶猛,给内喀尔喀人造成了极大损失,……”袁可立摇摇头,“职方司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顺天府这一线,遵化、丰润、玉田,对迁安那边有些疏忽了,暂时还不清楚冯唐究竟派了多少兵力南下永平。”

  柴恪脸色骤然阴沉下来。

  冯唐这么做,无论是从辽东调兵还是从山海关抽兵,都明显有些出格了,而且没有给兵部打任何招呼。

  这御史一旦知晓,铁定要发起弹劾,冯唐很难解释,就算是有兵部内阁和皇上替他扛着,就算是有张怀昌和乔应甲遮护,但这种事情让人很膈应,日后会被经常拿出来作为攻讦的靶子。

  倒是孙承宗皱起眉头,“冯唐是个知分寸的人,照理说不该如此唐突孟浪才对,辽东镇就组建了三个新式火铳营,加上其亲兵营也是以火铳为主,但都尚未组建完毕,他能派出多少进关?一个营怕是难以起作用,两个营他怕是不会如此轻率吧?努尔哈赤可是还在那边虎视眈眈。”

  “那可不一定。”健步走进来的武库司郎中袁应泰冷着脸道:“冯唐只此独子,焉能不看重?何况兵部和蓟镇定下放弃永平之略也瞒不过冯唐才是,尤世功乃是冯唐嫡系,岂能不告知冯唐?”

  袁应泰的话让孙承宗也不好回答,因为实在无法解释数万内喀尔喀和科尔沁联军为何在迁安城下折戟。

  总不能说内喀尔喀和科尔沁人在打迁安时发挥失常,打京营时超常发挥吧?

  柴恪倒是知道袁应泰对事不对人,倒也不完全是针对冯唐本人。

  不过袁应泰一直不太看得起这些武勋出身的武将,包括孙承宗和袁可立一样有这样的看法,只不过冯唐的表现和其他如牛继宗、王子腾这些武勋不太一样,加之又有冯紫英这个庶吉士加翰林出身的儿子光环加持,所以孙承宗和袁可立他们对冯唐印象稍微好一些。

  “此事暂且不提,但是京营这一次出了这么大问题,八万人马,这太骇人了,若是此消息传入京中,只怕更要动摇京中民心士气。”柴恪皱着眉头道。

  “可是大人,此事又能瞒得了多久呢?”车驾司郎中丁元荐是跟着袁应泰一起进来的,“八万京营士卒,他们大多祖籍来自顺天府和临近的保定府、河间府,而且大部分都已经京中几代,家属亲眷多在京中,这么多人突然间没了声息,焉能瞒得过人?”

  丁元荐的话让柴恪更觉心烦。

  本来怀柔和密云失守就已经在京中引起轩然大波了,礼部还专门去和《今日新闻》打了招呼,要求其回避这一话题,但是能回避多久?而且越是这样遮遮掩掩,只怕还会让京师百姓更加起疑,甚至以讹传讹,更加不可收拾。

  所以在于《今日新闻》编辑部协商之后,索性就由礼部会同兵部和通政司来撰写关于蒙古人入侵这一情况的进展,以求控制舆论不至于发酵。

  “那长孺,你的意思该当如何应对?”柴恪问丁元荐。

  丁元荐迟疑了一下,“这事儿瞒不了,但若是骤然爆出来,只怕京师中百姓难以接受,最好能先让百姓心里有个隐约的揣摩,然后配合着有一些其他有利的消息来缓冲抵消,这样方可避免过大的冲击。”

  丁元荐的意见赢得了包括孙承宗、袁可立和袁应泰的赞同。

  “不管迁安城一战如何,但起码是重创了内喀尔喀人和科尔沁人联军,这个消息可以和京营三屯营一战失利一起透露出来,也不宜把京营战败情况说得过于具体,反正迁安和遵化那边陆续有两三万溃兵收拢来,也不算全军覆没。”

  袁可立的建议虽然有些自欺欺人,但是对于民众来说却显然更容易接受,也不至于引发民心动荡。

  “也只有如此了。”柴恪叹了一口气,“现在尚书大人和诸位阁老正在与皇上商议调动宣府和山西、大同二镇兵力入京之事,龙禁尉那边的消息现在也有些迟缓了,外喀尔喀诸部进来的大军构成,主要首领情况,他们都是语焉不详,从周四沟进来,永宁是如何失守的,又如何越过了内长城,他们都是模糊不清,……”

  龙禁尉这支力量一直是皇家自己掌握,但这一代太上皇时代的指挥使顾诚至今未退,仍然在龙禁尉中有相当影响力,而皇上的亲信卢嵩迟迟未能真正掌握整个龙禁尉,所以这也使得龙禁尉的力量被削弱了,很多事情扯皮推诿。

  “要调大同和山西兵过来?”孙承宗皱起眉头,“来得及么?山西兵过来起码要一个月,大同也起码要二十日吧,倒是宣府镇可以快一些,但是……”

  “稚绳,宣府的兵不敢调走完了,毕竟我们还不清楚草原上外喀尔喀人还有没有,万一抽调太空,再来一回从野狐岭、虞台岭突破进来,那宣府那边又要手忙脚乱了。”柴恪叹气不已,“张大人的意思是,大同兵立即调入宣府,宣府这边即日调兵进来,这样也可以无缝衔接,避免出乱子。”

  “这样才更容易出乱子。”孙承宗没好气地道:“山西兵到大同人生地不熟,大同兵到这边来一样,不过这也是没法子,……”

  “先前皇上也说,现在首要的是稳住京师城中民心,怀柔和密云失陷,导致大量逃民涌入京师城中,让京城上下大哗,宣府兵和大同兵先过来,起码能稳住民心,……”柴恪摇着头,“现在尤世功正在把丰润和玉田驻军抽过来,但是数量不足,遵化倒是有两万驻军,但是现在内喀尔喀和科尔沁的四万人马还在三屯营,压得尤世功不敢动,……”

  “内喀尔喀和科尔沁人现在就一直在三屯营没动?他们打算做什么?”袁可立有些好奇,“据说内喀尔喀和科尔沁联军首领是弘吉剌部的宰赛,兀班的孙子,伯言的儿子,看样子卓礼克图洪巴图鲁是准备让位交权了,这个人我们了解不多。”

  “的确有些诡异,或者宰赛是在等待林丹巴图尔的召唤,又或者是在和林丹巴图尔谈条件?”孙承宗也迟疑着道:“宰赛打赢了三屯营这一仗,而且还占领了蓟镇总兵府,的确有资格和林丹巴图尔谈条件了。”

  “若是遵化这两万大军没法动,平谷的压力就大了,尤世禄部在从墙子岭——镇鲁营撤退下来的时候丢弃掉不少辎重粮秣,察哈尔人和外喀尔喀人捡了不少便宜,现在他们更可以游刃有余地围攻尤世禄部。”

  柴恪揉着太阳穴,越发觉得捉襟见肘,早知道就不该让登莱军南下,王子腾虽然对内不可靠,但是在面对蒙古人的时候还是不含糊的,登莱军的战斗力也非京营那帮废物可比。

  “尤世禄那里短时间内问题不大,麻烦的是李如樟部。”袁可立最终还是把话题回到了现在最头疼的难题上,“一旦李如樟部失手,古北口外察哈尔人军队还会大举进入,整个怀柔和密云以北再无我们半分军队,蒙古人就真的可以把密云和怀柔乃至渤海所、潮河所、密云后卫这一片的一切都全部洗劫一空了,整个顺天府北部会变成一片白地,日后要重建这一片,花费不知道要多少,而且关键怀柔、密云如果百姓都被掳掠到草原上去了,我们日后打算怎么办?”

第二百二十三章 京畿风云(3)

  这是摆在大周朝廷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京师城北部有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就是边墙关隘及其附近的堡、卫、所。

  比如古北口这是关隘,但这座关隘太过重要,所以密云后卫也设在这里,同时古北口旁边是白马关,也极为重要,而白马关身后就是冯家堡和高家堡,这都是军事聚落。

  潮河所和曹家寨都是支撑边墙的据点,但是真正最重要的机动兵力驻扎地则是石匣营。

  石匣营这里常驻着三个营的机动兵力,其中两营精锐步卒,一营甲骑,可以随时策应东起磨刀峪——墙子岭,西到石城匣——石塘岭这一线的堡寨卫所。

  第二道屏障就是怀柔和密云,其实如果要算昌平也可以算进来。

  这里是第一道防线的战略纵深地带,一旦第一道防线失守,可以稳步撤退到这一条防线阻击敌军。

  怀柔和密云都不但有良好完善的防御体系,同时城中亦有粮仓、草料场、武器库等完备的物资库藏,可以支撑起一段时间的战事消耗。

  可以说一旦敌人大军入侵,第一道防线往往因为太过单薄和直面敌人,而且战线漫长,很难抵挡得住敌人的突击偷袭,所以一般说来战事都会在第二道防线和第一道防线之间展开搏杀。

  但是这一次察哈尔人和外喀尔喀人配合得太过默契,尤其是选择了从侧翼的宣府突破,一举拦腰侧击,把整个第二道防线给打废了,迫使大周军不得不撤退到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就是(昌平州)——顺义——平谷——三河一线,昌平州由于其特殊位置,即可以算作第二道,也可以算作第三道防线,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这一条防线一旦失守,那么京师城就真的只有靠千百年来巍峨耸立的城墙来捍卫自己安全了。

  第二道防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怀柔和密云两县不但人口众多,县城亦相当繁华,两县人口超过三十五万,一旦被城镇被毁,人口被掳掠灭失,那么这意味着北部就会形成一个空白地带,而这恰恰是支撑起第二道防线的基础。

  朝廷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允许这里空白的,这意味着一切都要重建,包括人口的迁移过来填补,这又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的消耗,对于朝廷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蒙古人南侵所图为二,一是财货,二是人口,财货好说,人口对于草原部族来说更重要,这些军户、农人、匠人、商人掳掠到草原上,都能为整个部族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所以对于朝廷来说,这既是损己,更是资敌,绝不能容许。

  “李如樟部也还有一万人左右,让其退守曹家寨,能否守住?”柴恪想了想问道。

  “难。若是没有支援,我们需要考虑李如樟部的士气在这种情况下能支撑多久,我不太看好。”袁可立不客气。

  花厅内气氛陷入了凝滞,支援?支援从哪里来?现在顺义平谷这一线战云密布,大家都在为这一线的防线稳固而大举增兵,哪里还有力量去增援李如樟部?而且就算是有余力,怎么绕过敌军防线,到后方去支援李如樟部?

  “报!”

  “嗯?”袁可立鼻腔里轻哼一声,“递进来,哪里来的?”

  “尤世禄大人送来的,尤世功大人也看了,请递送兵部暨内阁、皇帝。”来人气喘吁吁,显然是马不停蹄送来的。

  “哦?”袁可立来了兴趣,“尤世禄的手书?”

  “好像不是,是从迁安那边递到尤世禄大人那里的,尤世禄大人看完立即就送尤总兵那里,尤总兵只是粗略一看,就让送到兵部来了。”

  职方司一位主事面带兴奋之色,呈进来送给郎中看的,他肯定要先查看内容。

  袁可立也注意到了这位主事的神情有些不太对劲儿,鼻腔里再度哼了一声,伸手接了过来,一阅之下,也是乍然变色,“嗯?!”

  柴恪和其他几位郎中都注意到了袁可立的面部神色变化,“怎么了,礼卿?”

  “子舒兄,您请看。”袁可立深吸了一口气,面带红光。

  柴恪狐疑地瞅了对方一眼,接过来眉峰陡然耸起,一目十行掠过,然后收回目光,短暂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似乎是在品味这张纸签上的内容。

  笔迹太熟悉了,除了冯紫英这个家伙,还能有谁?

  四千步卒,其中一个营的火铳精锐,在迁安城经历了一场血战,重挫内喀尔喀和科尔沁联军,加上太平寨的部分蓟镇精锐,从喜峰口出关,走燕山山地,跋涉三百里,从雾灵山南部进入曹家寨。

  柴恪心中浮起整个燕北地图,不得不说冯紫英此子胆大若斯,四千兵马要绕行关外的燕山山地,是一个极其冒险的举措,关外历来是蒙古人的游牧地,大周军鲜有出关的情形,而且区区四千人,如果一旦被这些蒙古人逮住,那就是一场灾难。

  但是冯紫英在信函中也说得很有道理,现在察哈尔人也好,内外喀尔喀人也好,主力都已经进入边墙以内,在边墙外顶多有一些小股游骑,四千精锐并不惧怕。

  而且出关所行军路线皆是在燕山山地中,有蓟镇长期活跃于这一线的夜不收带路,并不是什么问题,蒙古人的游骑基本上也不太会游弋到这一线来,当然来了三五十游骑也不在话下。

  关键在于这时间上,和四千兵马的补给能否跟得上。

  冯紫英在信中也详细介绍了整个兵力构成和补给想法,并把整个行军线路也作了介绍,应该说还是很具有可操作性的,当然这个可操作性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大胆,风险一样巨大。

  一旦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耽误了行程,比如暴雨山洪,比如道路阻塞,几千人马靠什么为生?三五十人你可以打猎,三五百人就得要饿死,三五千人那就是要全军覆没了。

  柴恪看后细细思考了一下,一时间没有说话,递给了孙承宗,孙承宗又细细看过之后,递给了袁应泰,然后又传阅到了丁元荐手中。

  几个人看完之后一时间都没有说话,最后还是袁可立打破沉寂。

  “子舒兄,我看可以,死马当作活马医,我不知道冯紫英话语中这一营火铳精锐的来源,他语焉不详,什么其父亲兵一部来协防,然后费时三月训练而成的永平民壮新军,哼,三月能把一直民壮脱胎换骨,他真以为是《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成?多半还是其父的亲兵营都给了他,然后补充了有些民壮装点门面,也好壮胆,冯唐的亲兵营我印象中并未完全达到一个完整营的基数,估计也就补充了几百人进去而已,没准儿还是南下时冯唐补入的,……”

  袁可立的话也赢得了孙承宗的赞同,微笑着道:“亲兵营倒是说得过去,大来兄也就可以放心了,也可以理解嘛,舔犊情深,冯自唐年过三十方得此一子,冯家又是一门三房到冯紫英这一代又只有他一个,所以怎么也不为过。”

  袁应泰轻哼了一声,也就不再说话。

  按照大周惯例,参将以上基本上都有自家亲兵护卫,大多是自家家人、仆从和一些长期跟随的亲随组成,规模不一。

  像冯唐这种辗转大同、榆林乃至辽东诸镇的高级将领,亲兵数量数百上千都很正常。

  当然一个营的规模略显夸张,但也说得过去,毕竟那里是辽东镇,面对东虏和察哈尔人夹击,而且又是李成梁的地盘,怎么重视自家安全也不为过。

  亲兵几乎就是高级武将私军牙兵的代名词,主将要怎么用都是他的自由,一般说来朝廷不会干预,当然你要带入京师城那肯定不行。

  不过冯唐一下子把整个亲兵营都给了自己独子,甚至不顾自家的安全,也足见对这个儿子的看重,对永平局面的担心。

  “那稚绳,你的意见也是此策可行?”柴恪心中逐渐安稳起来了。

  如果冯紫英这番建议之策得以完成,那么李如樟部基本上就能稳住阵脚,起码可以在曹家寨这一隅站稳脚跟,就能对整个背面战场的蒙古人起到极大的牵制作用,甚至能极大的制约蒙古人在顺天府境内的滞留时间,让其不能为所欲为的掳掠抢劫,毕竟这一支力量就像一把匕首顶在他们腰眼上,让他们回去的路上多了一个不可测的风险。

  “子舒兄,紫英不是在信中也还没有完全确定么?他说他打算要和宰赛见一面,谈一下,……”孙承宗的目光炯炯,“我倒是很期待紫英的这一手,内喀尔喀和科尔沁联军现在大获全胜,气势正盛,他怎么和宰赛谈?如果,我是说如果的话,宰赛真的别冯紫英说动,不听林丹巴图尔的号令,哪会怎样?”

  哪会怎样?众人眼睛都是一亮,那遵化两万大军立即就可以腾出拉了,那对于平谷、三河一线的尤世禄部,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救人于水火啊!

第二百二十四章 京畿风云(4)

  袁可立嘴唇微动,目光晶亮,若有所思,“冯紫英能说动宰赛?内喀尔喀和科尔沁联军中还有科尔沁人呢。”

  兵部职方司和行人司的消息都显示科尔沁人和建州女真正在急剧靠拢,而科尔沁人正在日益扮演着大周与东蒙古诸部之间发展关系的搅屎棒,如果发现内喀尔喀人正在和大周靠近,科尔沁人绝对会从中作梗。

  “紫英这么堂而皇之提出来,怕是有些把握的。”柴恪倒是很了解冯紫英的性子,从不承诺没有把握之事,若是能在书面上提出来,多半已经有了一些底气。

  “宰赛的情况我们现在不太了解,但是卓礼克图洪巴图鲁能主动让贤,我觉得也足以说明这个弘吉剌部的新生代首领,恐怕正在取代卓礼克图洪巴图鲁成为整个内喀尔喀五部的新领袖。”孙承宗捋了捋胡须,“我看冯紫英这也应该是在帮其父亲布局,日后辽东面临东虏和察哈尔人的夹击,如果不在域外找到一个合适的帮手,辽东会非常艰难。”

  “稚绳的看法我赞同,内喀尔喀五部的实力虽然不足以和察哈尔人抗衡,但是其所出地理位置很关键,西连外喀尔喀,南压察哈尔人,东边和叶赫部、建州女真对峙,东北还能和东海女真诸部拉上关系,若是冯紫英能帮助其父把内喀尔喀人笼络住,倒真的是一个好帮手。”

  袁可立说得很客观,“但是宰赛作为内喀尔喀人首领,恐怕也不是那么轻易被人拉拢的,且看冯紫英的本事了。”

  “子舒兄,此事非同小可,你看我们兵部是否需要去人了解一下情况?”孙承宗沉吟着道。

  柴恪犹豫了一下,“此事便是我们现在派人去怕也来不及了,信中冯紫英提到增援李如樟部会即刻出发,那和宰赛的会面此时恐怕也已经进行了,不过还是可以派一个人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毕竟一纸书信很难说得清楚,去一个人,也能帮助我们评估一下。”

  “不如就派文弱去吧。”孙承宗点点头,建议道:“文弱表现不差,和紫英又是同科,关系也不错。”

  “把大章也加上吧,大章也是紫英同学。”袁可立也提议郑崇俭走一趟,毕竟杨嗣昌是武选清吏司的人,而郑崇俭才是职方司的人,论理这种事情职方司的人去才是正理。

  孙承宗莞尔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