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292章

作者:瑞根

第一百九十七章 晋商来了

  掂量着帖子,冯紫英沉吟良久,最终还是决定见一见。

  毕竟是故人,当然也曾算是对自己有些恩惠,纵然对方有些其他想法,但这是事实。

  山陕商人这个群体也不可能将他们置于门外,甚至连乔师都来问过究竟是何打算。

  乔师也是山西人,一样摆脱不了这种乡土关系的羁绊。

  “草民范永占(靳良才、田生贵、王绍全)见过大人。”四人一进屋便是深躬行礼。

  冯紫英看了一眼眼前四位,范永占无疑就是介休范家了,靳良才是潞州靳家,田生贵是平遥人,王绍全是熟人了,他是灵石人。

  “无须客气,坐吧。”冯紫英抬手示意道。

  这几家都应该是山西商人中的翘楚了。

  和盐商不一样,这些山西商人大多是以边贸为主,和土默特人,察哈尔人,鄂尔多斯人,科尔沁人,当然也包括女真人,就像布扬古他们所在的叶赫部一样是这些山西商人将他们与大周内陆联系起来。

  兵部职方司那边在这方面的消息还是太粗糙了一些,只知道晋商和边墙外贸易做得比较大的有十来家,范家、王家、靳家、田家、黄家、曹家、翟家、梁家、常家、渠家等等,但是具体这些家和边墙外那些部落来往密切,具体经营品种,以及更详细的来往情况,就知之不多了。

  特别是和女真人那边的贸易往来,冯紫英本来是最关心的,但是兵部职方司在这一块恰恰是最薄弱的。

  不得不承认,大周才不到百年的国运,现在就已经有了一点儿江河日下的衰落迹象,这从许多方面都能感觉得出来。

  论理不该如此,但是基本上整体沿袭了前明的模式,使得整个朝廷的暮气日重,这绝非哪一个人,甚至某一位皇帝或者首辅就能扭转回来的。

  而永隆帝之前的那位太上皇——元熙帝,却恰恰是一个好大喜功崇尚奢靡的皇帝,他的四十多年治政让整个大周骤然由盛转衰,给冯紫英的感觉如同唐朝的李隆基一般,只不过安史之乱变成了壬辰倭乱,极大的动摇了大周的根基。

  当一个王朝处于上升期时,纵然有些矛盾和问题,都能掩盖在蒸蒸日上的水面下,而当由盛转衰时,很多问题便会迅速的放大,甚至不是问题都会成为问题。

  兵部在萧大亨时代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下,很多事务都没有能开展起来,哪怕有耿如杞这样的勤勉角色,依然难以改变大局。

  张景秋和柴恪接任之后,冯紫英希望局面能够得到改观,但这非一朝一夕之功。

  眼前这几位,范家无疑是晋商中的头面人物,涉及的边贸恐怕覆盖了整个九边,王家也不逊色多少,只不过王绍全还算不上王家的当家人,其上一辈还有两个长辈才是主事的,靳家应该是和察哈尔那边往来很密切,而田家与科尔沁、锡伯部以及女真人都有往来。

  这就是冯紫英能了解到的这些人的基本信息了,但很不够。

  有时候冯紫英都觉得自己似乎比当朝宰辅还要忙碌,过问的事务更是遍及各个领域,财政的,贸易的,实业的,军务的,还有涉及到情报的,林林总总,起码相当于现代政府中的一个国务院副总l理了,甚至可能是常务的,可看看自己,却还是一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这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事情啊。

  “冯大人事务繁忙,我等想要见冯大人实在太难了啊。”范永占五十出头,皮包骨头,但是精神却极好,一双小眼睛精光闪烁,山羊胡子花白,一袭灰色绸衫外带一柄黑面折扇,还真有点儿儒商的味道。

  冯紫英知道应该就是这厮找上了乔应甲,否则乔师也不会给自己带话。

  晋商的能耐不小,渗透到了整个大周朝廷,便是如叶向高、方从哲这些以江南士绅商贾为后盾的重臣们也不愿意轻易驳回这些晋商的面子。

  “范公,理解一下,我这一年,从京师到西疆再回到京师,屁股还没坐热,又赶赴江南,回来几日又再赴江南,这不才回来,就见了你们么?”冯紫英半真半假地道。

  他不会惯着这帮晋商,朝中诸公不愿意和这些晋商翻脸,那是多多少少有些利益牵扯,自己可和他们没太多瓜葛,自己老爹和大同段家那边,还轮不到自己去多琢磨,自由自在行事才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

  “呵呵,我等哪里敢有怨言,不过是感叹一下,大人现在是朝中忙人,人尽皆知,我等自然明白,开海大计关系朝廷大政,皇上和内阁诸公都是无比器重,也只有大人这等少年英才才能扛起这般重任啊。”范永占也是见惯风雨,这等阿谀奉承言语张口就来。

  “范公言重了,言重了,我不过是谨遵诸公教导,不负皇恩,做些细末小事罢了。”冯紫英摆摆手。

  “大人,我这可不是虚言,虽然我等在北地,但是也早就听闻江南商贾欲见大人一面便是等上十天半月亦不能,京师城中五百两银子求引见的故事可不是虚吹的。”范永占含笑,“我们还应该庆幸,这不是在扬州。”

  冯紫英也被范永占的言语给逗乐了,虽然这个人可能未来不会是朋友,但是起码这个时候他说的话很中听。

  “范公说笑了,嗯,或许是正巧赶上了紫英这段时间手里的事情让很多人觉得想要先知为快吧,但其实大可不必,朝廷自有规制,急于求成未必就能有更好的收获。”冯紫英轻描淡写地道。

  范永占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他早就知道如此年轻就能身居高位,还能博得众多人的看重,肯定不是易与之辈,但对方的老练还是让他心惊。

  “大人,可能大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想法也就不一样了,就像我们一样,现在我们就感觉朝廷把我们北地商人彻底撇在了一边,江南商人更上一层楼,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如鱼得水,这种滋味您可能感受不到,嗯,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朝廷春闱,突然给江南诸省的名额多了许多,而我们北地名额少了一大截,就是这个滋味,有多么难受,……”

  冯紫英不得不佩服这个范永占很会说话,十分容易地就能调动起人的感情,这个比喻很形象。

  “范公这个比方不合适啊,我在扬州,开海债券也是徽商和山陕商人分食,海通银庄,也同样欢迎北地商人加入,奈何好像我们北地商人对此兴趣不大啊。”冯紫英无可无不可地道:“我知道范公想说什么,海贸非北地商人所长,看看辽东和山东,几乎空白,这一点上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范永占摇摇头,“大人,我们和盐商不是一路人,请大人日后不要把我们和他们混为一谈,另外海通银庄入股,草民在这里表一个态度,我们山陕商人愿意入股,多少由大人定夺便是,我们绝无二话。”

  “哦?”冯紫英吃了一惊,这厮要做什么,自己可没有把这些山陕商人计算进来,当然他们要加入自己也不排斥,“范公如此看好海通银庄?”

  “海通银庄当然不错,但我们更看好冯大人。”范永占语气肯定。

  冯紫英越发觉得有意思了,这家伙难道是要学吕不韦下注嬴异人么?就觉得自己位面之子天命所归不成?

  连自己都还没这么大信心呢,这家伙就敢下重注,还是只是嘴上说得好听?

  “范公,你这么一说我就有些诚惶诚恐了。”冯紫英无意识地揉了揉下颌,“嗯,这样吧,范公的来意我大致了解,但是开海是朝廷既定大计,不会更改,范公可有什么想法,亦可向我提出来,我可以择机向内阁诸公禀报。”

  “大人,我听闻大人对我们北地的冶铁很有想法,认为咱们北地在丝织棉纺上和江南没法比,在茶叶瓷器上也是江南更占优,唯一的优势就是在冶铁上,是么?”范永占一字一句地道。

  原来如此!

  冯紫英记得自己这个观点只和寥寥几个人提起过,有齐永泰,但没有乔应甲,还有就是在去江南时和崔景荣、魏广微和吴亮嗣等几人偶尔提及过,没想到居然就传入了这帮晋商耳朵里。

  在广东佛山的冶铁业甲冠天下之时,冯紫英却提到北地在冶铁业上更有潜力,若是换了别人,早就被嗤之以鼻甚至喷个狗血淋头了,但是他是冯紫英,这却真的没几个人敢如此。

  甚至连这帮晋商听到这样一个消息之后,都忍不住怦然心动,最终在计议之后不惜代价也要来走这一遭,打听个究竟了。

  不过这是好事,无论这帮晋商以前做过什么,现在还在做什么,但是他们包里的银子却是好的,若是能引导这帮晋商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不也是一大善事么?

  当然,若是有人要执迷不悟,那也怨不得人。

第一百九十八章 利诱

  任何一个国度,一个王朝,尤其是封建王朝,在任何时候,铁和钢都是处于紧缺状态下的,无外乎是紧缺的程度而已。

  哪怕是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前期,钢铁都是供不应求的,当然这种状态是随着钢铁产能大增而开发出了更多的使用范围,使得钢铁产能始终难以赶上需求的增长。

  在大周,一样如此。

  这个时代的冶铁业都还处于一种较为原始的小规模作坊式生产方式,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这也使得在很多领域对钢铁的使用只能忍痛割爱,用其他代替。

  不说周边的草原游牧部落对铁和钢的巨大需求,像日本、朝鲜乃至南洋地区一样对钢铁有着巨大需求,看看佛山的铁锅成为两广出口最畅销的产品就知道大周周边对于钢铁这种物资的需求有多么饥渴。

  而大周自己一样如此,用到铁和钢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单单是武器的需求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随着造船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在船、马车等交通工具制造上和建桥等领域,对于钢铁的需求都会持续增长,而不仅仅是原来那种主要用于生产生活比如农具、刀具、铁锅等这些领域。

  这些晋商的嗅觉无疑是灵敏的,哪怕只是自己似乎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当然这可能和自己在开海之略上建立起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威信有很大关系,换了两年前,谁会理你?

  冯紫英颇为玩味的看着眼前几个商人,这些家伙消息灵通,也敢于冒险,这一点上你还得要佩服。

  范永占也很坦然,自己获知的渠道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这也不是什么军机要务,而且既然是在北地,作为山陕商人是北地人的一份子,当然也有资格来参与了,说到底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银子的投入,难道这一位小冯修撰就不需要他们么?

  冯紫英当然需要他们,搞冶铁业,哪怕自己大略知晓这其中一些门道,但是这不可能像某些金手指,就能一蹴而就从传统原始的冶铁技术进化到反射炉。

  这里边光是焦炭还原技术他就只知道一个大概,不知道要实验多少次才能摸索出来,那就让这些晋商们去砸银子投入吧,也算他们推动这个时空工业技术革命尽一番心意了。

  “范公,你们这消息可真的是来得灵通啊,知晓这件事情的人,这个世上应该不超过一个巴掌数,没想到你们居然得知了。”冯紫英假作感慨。

  “大人,我们晋商也是北地商人一份子,您不能厚此薄彼,已经有人在埋怨您对江南商人太优厚了,甚至他们觉得这是不是和您要迎娶江南女子有关了。”范永占打着哈哈,“他们怀疑你是不是中了江南士绅的美人计了,说为什么您就看不上我们北地士绅的女子,……”

  美人计?!冯紫英忍不住哈哈大笑。

  这个想法还真的是脑洞大开。

  嗯,好像还真是呢,沈家是苏州士绅望族,林家也是苏州列侯世家,就连还没暴露的薛家也是金陵大家,这么一看来,自己娶三房,都是来自江南,这不是中了美人计还是怎么地?

  冯紫英的朗声大笑让整个气氛一下子就宽松下来了,连带着靳良才和田生贵二人也都趁机搭话,之前他们是被压制得一句话都没敢多说,全凭范永占来应对。

  “范公,你的这个想法还真有意思,嗯,我自己都还没觉得,不过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好像还真有点儿像,嗯,只可惜我去扬州,好像也没尝过扬州瘦马的滋味,这美人计名不副实啊。”冯紫英笑得很开心。

  “呵呵,若是大人喜欢,草民一纸书信几日之后就能让扬州那边选几个天玑阁中最好的瘦马给大人送来,……”靳良玉也笑着应和。

  “别,别,你们都知道我是中了江南美人计了,我这还没成亲呢,若是让人知晓了,那就太丢脸了。”冯紫英摆摆手,“好了,闲话不说了,言归正传吧,这冶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嗯,估计诸位都知道当下冶铁业其实还是很普遍的,在山西,在广东,在江西,在福建,在北直,都很广泛,但是总体来说,其冶炼规模太小,技术落后,质次量低,而随着朝廷对军需的巨大需求,对铁和熟铁需求越来越大,所以朝廷希望在这一方面能有所突破,……”

  几个人都耐着性子听着,这都是应有之意,但是如何来做这一行,凭什么就能做起来,嗯,质次量低规模小这是关键,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据我所知,西夷人在如何冶铁上有一些进展,主要是在冶铁的炭料上进行筛选和加工,如果能够解决炭料的质量,另外在炼制的方法上做一些革新,那冶铁的产量和品质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一点,我们掌握到一些东西,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反复尝试兴许才能找出一条最优的方法出来,……”

  冯紫英自然不可能和这帮人讲得太详细,讲详细也没用。

  这帮人是商人,不是工匠技师,但是只需要给他们灌输一点,这个行业大有搞头,朝廷很感兴趣,前景非常美好,那就足够了。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傻子,自己可以凭借现在的影响力和信誉让他们暂时相信,如果一直没有任何进展,估计他们就会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但自己当然不会如此,肯定要给他们一些希望和甜头,要把这些贸易商人变成实业家,任重道远。

  现在大周仍然是是石炭(煤炭)和木炭炼铁,焦炭炼铁有过一些尝试,但是都不是系统性的或者有意识的,所以要在这方面做突破,冯紫英知道还要花很大力气。

  但只要能把这些人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问题都应该可以得到解决。

  冯紫英隔靴搔痒的话把这帮晋商逗得心痒难熬,如果对方所言属实,那意味着冶炼行业也会迎来一场巨变,一旦冶铁的规模和质量上去了,其带来的利润可想而知,这甚至可能是比海贸更可观的一个行业,几乎每一个领域都需要铁和钢,而且需求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才对。

  只要能掌握到这种打开大门的钥匙,其利润堪比盐业,从古至今,盐铁专卖就是写入历史了,只不过在最近几百年冶铁业才慢慢放开,允许民间参与,足见这个行业兴盛。

  晋商们终于走了,但冯紫英知道他已经把这帮人的兴头勾起来了,他们还会来,而且还会通过各种关系来,甚至连自己都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

  不过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来筹建这样一个冶炼联合体,还需要像筹划海通银庄那样细细计议。

  ……

  “不确定这两个人究竟是哪里来的,口音像是南边儿,嗯,就是和湖广四川那边有些接近,但还是有些不一样,他们之间偶尔会说土话,……”

  贾芸有些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向冯紫英提供他觉得有些可疑的情况,没想到就会引起对方如此重视,他觉得这是对方对自己做事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冯紫英笔在纸上写着,“那你听到过他们说的一些具体的事情了么?”

  “他们在戏园子里因为太嘈杂,所以不太容易听到具体的,而如果和朝廷的官员一道的话,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去包房,而不在下边儿大堂里,……”贾芸努力地回忆着,“我记得好像有一次在他们等的人还没来时,他们中有一个人说了一句,大概意思是通政司和都察院那边都没问题,就怕龙禁尉什么的,但后边儿就没听清楚了。”

  不是专业的窃听人员,自然不可能有多么高的水准,能有这样的警惕性已经很难得了,冯紫英不可能指望贾芸他们能做得多么好,有这样的意识就很难得了。

  “嗯,我知道了,这两个人现在还经常来?”

  “对,一直在来,大概是三五天来一回,但不是每一次都有其他人,有时候是他们自己来,就在大堂里,感觉他们是有意在适应京师城里的生活,……”贾芸抿着嘴,深吸了一口气,“大人,有什么问题么?”

  “不,没什么,现在还看不出来,但你记住,一直盯着,最好能帮我搞明白和他们接触的人究竟是哪里的,但不要刻意,……”大观楼人来人往,十分复杂,如果是常来,肯定会有认识的人,这样就容易辨识出来了。

  “明白了,大人放心,只要他们经常来,肯定逃不过我的眼睛,我也和下边人打了招呼,帮我提醒着,但没和他们说具体事儿。”

  贾芸很是为自己能为冯紫英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赶到荣幸,对冯紫英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不再在贾府里边儿那个小圈子里刨食儿,能够走出来看不一样的世界,他是充满感激的。

第一百九十九章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冯紫英发现贾家的人,自己算来算去也就熟悉这几个。

  贾琏、贾芸现在都算是跟着自己混了,贾环成为了自己的小迷弟,贾兰也有这趋势。

  唯独贾宝玉那是没办法,黛玉被自己横刀夺爱,估计这个心结很难解开,如果再得知自己把宝钗也一样一网打尽,估计宝玉还真的郁闷至死了。

  不过冯紫英也不太在意宝玉,他那种性格的人,再怎么受刺激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顶多也就是摔一摔玉,或者假痴不癫的在床上装病躺两天,也就是在荣国府里自个儿关起门来发作一番,无伤大雅,无关大局。

  要娶了黛玉和宝钗,多少也算是和贾家扯上了一些干系,能用的,像贾琏和贾芸,乃至以后的贾环、贾兰,他都不会吝于给予机会,至于说他们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们自己了。

  现在看来贾琏和贾芸都还算可用,贾环有潜力,贾兰现在还看不出来,但贾府的上一辈就的确让人无语了。

  未来贾家向何处去,现在还不好说,会不会改变抄家灭族的命运,一样难以判定。

  就连冯紫英自己都无法判断因为自己的出现会给这个时空两代皇帝外加一个义忠亲王掺杂其中的夺嫡之争带来多少变数,会演变成什么样,遑论贾家?

  大家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寻找自己觉得最安全最稳当的路径前进。

  不得不说,像贾府这种大家族,破船也有三千钉,哪怕内里没多少值得一顾之人,但也能矮子里边拔高个,找两三个能用的人来,而自己冯家,到了自己这一辈,就剩自己独一根儿了,要么就是临清老家那边,可血缘关系隔得太远了,真不好选人。

  这大概也是父母一门心思希望自己兼祧和延续香火的缘故,毕竟在这个时代,家族枝叶繁盛程度往往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证明这个家族是否兴旺。

  冯紫英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或者朋友伙伴,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的人还能勉强跟得上趟,比如柳湘莲、段喜贵,有的人则在慢慢淡出,比如韩奇和卫若兰,如果他们再没有更多的和自己交织点,那么这种关系甚至可能还会淡化弱化。

  这也很正常,即便是和自己一样考中进士的同学中,也一样在有着变化,但聪明的人会迅速觉察,然后跟进和提升自我,像练国事他们。

  再比如像许其勋、傅宗龙、陈奇瑜他们,如果这一科他们再不能考中进士进入仕途的话,可能就会真的被自己这一拨人越甩越远,甚至彻底落伍了。

  哪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柴恪也没想到冯紫英居然会给自己支了这样一个麻烦前来。

  叶赫部,海西女真最西面的一部,而现在建州女真正在对海西女真另外一部的乌拉部发起进攻,来的目的是什么,他自然清楚,而这居然是冯紫英支过来的,就让他有些好奇了。

  “紫英来了没有?”

  “派的人已经去了一阵了。”

  冯紫英是被柴恪从床上叫起来的,春雨连绵,午睡小憩,再加上躺在怀中的云裳,那滋味可谓神仙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