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根
这个话题不好回答,但却不能不答。
第八百二十章 事成,声震长街
冯佑被冯紫英派出来应对,肯定也是有过一番交待的,但冯佑不是冯紫英,很多话题他不可能像冯紫英那样能随机应变,所以冯紫英也只能先行给他交待几个要点,能推则推,不能推的则反问带开话题,总而言之,不作实质性的回答。
眼下这府门外起码簇拥着数百市民,这些都是天然的舆论发酵器,今日答对,今晚就能传遍全城。
不仅仅有这么多老百姓,也还有这么多士卒在竖耳听着,这一样会关系到冯紫英在军中的印象和威信。
“小毛总兵这话可曾说给朝中诸公听过么?”冯佑淡淡地道:“首辅大人现在病中,一直未曾理政,……”
“但末将听说小冯首辅其实是不同意裁军的,而且当下蒙古人虎视眈眈,即将南下,弄不好就要再度上演几年前蒙古人饮马城下的情形,小冯首辅提出要先行解决蒙古人威胁的问题,但朝中诸公为什么不答应?他们把我们这些一辈子戍边守疆的边军当成了什么?寇仇?反叛?还是乞丐?”
毛承禄的语气也有些激动起来。
这都是掏心窝子的话,并没有什么添油加醋,昔日在辽东在东江所受的种种苦难,都浮起在心中。
这里边固然有赵率教他们当时的排斥,但亦有朝中的冷遇,相较于那时候的辽东,东江镇就像是后娘养的。
这个问题冯佑就没法回答了,不过这也足够了,把话题抛出来,让周边民众和普通士卒都听到了,明日的《今日新闻》再跟进,话题操作就能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了。
看着冯佑不言语,却是皱起眉头似乎在思考,毛承禄稍作冷静,便道:“佑叔,末将知道您在首辅大人跟前多年,请您转达我们边镇将士一片诚心,此等大好社稷江山,关乎亿兆民众的福祉,非是我等要走这一步,而是不得不如此,……”
“你们要走哪一步?”冯佑立即提高声调,讶然问道:“首辅大人断然不会接受任何狂悖之举的,你们也应当去找内阁诸公和重臣们好好反映,这样才是解决之道!……”
“呵呵,狂悖之举?”毛承禄疯狂一笑,“这天下中狂悖之举难道还少了么?只可惜不是我们做的,这些文臣都宁愿放任蒙古人兵临城下,也要把我们边镇儿郎们裁掉赶回家中饿死,这不是狂悖之举?我们的要求早就向朝中诸公告知,可是他们何曾理会?现在也不必了,反正他们都已经被贺总兵他们押到奉天殿去了,在那里正好说个通透!”
冯佑踏前一步,严厉地道:“小毛总兵,你意欲何为?”
“佑叔,我敬您,但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却阻挡不了,这朝中白脸奸臣太多,我等是争不赢的,纵然能杀了他们,但是我等却又要落下一个千古骂名,这等事情我们也不愿意做,那就只能请小冯首辅当皇帝,让小冯首辅来为我们做主!”
冯佑提高声调:“首辅大人会为你们做主,但是你们要先撤回去,……”
毛承禄心领神会,连连摇头,声音也提高几度:“小冯首辅若只是首辅,他便做不了这个主,也斗不赢朝中这些白脸奸臣,要不小冯首辅也不能被逼着只能在家中养病赋闲,只有他当皇帝,才能真正能替我们做主,所以我们只能请小冯首辅当皇帝了,兄弟们,你们说是不是?!”
早已经被二人对话所吸引的身后士卒听得主将这么一说,哪还不明白,关系到自己会不会滚回家中去啃土的命运,这个时候他们自然心气比谁都齐,顿时一起呐喊了起来。
“小冯首辅当皇帝!小冯首辅当皇帝!小冯首辅当皇帝!”
一时间,声震云霄,袅袅不绝。
这一呐喊起来,向着四周扩散开来,立即就有一些有心人在里边四处奔走呼号,把整个口号也略为改变了一下,“小冯首辅当皇帝,京师百姓享太平!”
连带着许多看热闹,或者说对冯紫英名声本来就有些仰慕的寻常民众,也都起哄似的跟着喊起来,“小冯首辅当皇帝,京师百姓享太平!”
成了。
冯唐安坐在椅中,看着满脸兴奋和激动的牛继宗、王子腾与一干人来回奔走,不断吩咐人出去,又有人进来禀告,也是摇了摇头。
这局面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他也是糊里糊涂。
不过他之前就专门将这些情况告知了儿子,但冯紫英却只说了一句,由得他们去,一切尽在掌握中,不会出乱子。
那就索性由得他们去。
现在看来这声势确实是造出来了,但却不像是乱子,更像是一种推波助澜的好事儿。
王子腾和牛继宗一门心思要恢复枢密院和大都督府,要彻底改变文臣对武人视如鹰犬般的格局,为此才会在那等时候主动招安归降,又在这五军都督府里蛰伏,等的就是这一日。
但冯唐内心来说,对自己儿子要当皇帝这一说是持有疑虑和担心态度的。
在他看来,儿子已经成为文臣之首,这首辅之位已经坐上,就算是现在根基浅了一些,但是谁不是这么过来的,一任之后,自然就可以大权在握了,那韩爌也好,孙居相也好,李邦华也好,他们都五十好几了,能折腾得了几年,能和你三十岁的首辅比么?
现在却骤然被推上这样一个位置上,就真的不好说是祸是福了。
当然,要说冯氏一族对这皇位没有一点儿觊觎之心,那也是假话,毕竟关系到冯氏一脉,自己那么多孙子,若是真的这天家重器气运移到了这冯氏一脉上,起码自己的孙子这一辈就算是稳了,否则那么多子孙,又有几个能保证读得出书来?
正因为如此,冯唐对与王子腾和牛继宗的热衷才会半推半就,到后来自己儿子似乎也有些默许的迹象,以儿子的老练深沉,他自然明白意思,也就干脆合力做起来了。
第八百二十二章 冯氏不为帝,将如苍生何
面对着门外汹涌如怒潮般的呐喊呼号,冯紫英之前和汪文言商量的对策似乎都有些多余了。
这毛承禄倒是一个妙人,大明其道地就当着京师民众和边镇士卒的面儿把话喊响了,不信任那帮文臣,也不相信作为首辅的冯紫英能斗得过那帮文臣,首辅护不住武人。
只有皇帝才能护得住武人,就这么简单一个道理。
只有冯紫英当上皇帝,武人才能拥有和文臣抗衡的法统体例。
至于说当今宣顺皇上,那是个什么玩意儿?人嫌狗厌,谁把他打上个眼了?
连京师城里民众都能随意调侃宣顺皇帝的事儿,那也能叫皇帝?
站在门内的冯紫英和汪文言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不该出去。
是再拖一拖,还是就这么走出去?或者让武人们涌进来“强行”把自己“护送”出去?
冯紫英略作思索,就摇了摇头,不再犹豫,径直走了出去。
既然商量好的对策不好用,那就随机应变吧。
本来这种情形谁也没遇见过,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想那赵匡胤被黄袍加身的时候,多半和自己这种情形也差不多,就算是早有一些准备,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只怕也未必都是丝丝入扣有条不紊地,谁也不能预料到这中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故,还不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一应对?
这坐天下的事儿哪有那么容易的?
看着满脸“病容”,还有些“憔悴”,但精神尚好的冯紫英从门内走出来,冯佑立即让到了一边。
冯紫英坦然走出,站定,“承禄,何故如此?”
毛承禄、耿继茂、尚学礼以及刘兴祚几人都是福至心灵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下,而身后的士卒们也在刘兴治的带领下,紧跟着都全数跪下,吓得周围的老百姓一时间不明所以,也只能跟着跪下,时间整个冯府外,三爵街内,竟然成了一片黑压压的跪拜之态。
“首辅不出,奈苍生何?”站在巷尾一名茶楼说书人看到这一幕,一边跪下,一边忍不住慨然叹道:“天命所归啊!”
“若是首辅大人不肯应末将的恳请,那末将和这几千将士,就只有跪死在这门前了,……”
毛承禄泣血声声的恳请让人无不“泪目”。
冯紫英也不得不承认这家伙很有点儿表演天赋,但是这种场景不能久演,共情的高潮素来很短,一旦冷却下来,很多东西就会让人起疑。
“承禄,何须如此?内阁诸公和重臣们……”
冯紫英的温言立即被毛承禄一旁的耿继茂打断,只见这厮连连猛磕几个头,把把地下青砖撞得砰砰作响,然后抬起头来宏声道:“首辅大人,请您不必再做推辞之言,内阁和重臣们若是会关心我们武人死活,那我等也不需要不远千里进京来求救了,到这等时候,若是首辅大人还不能就我等一命,我们几十万边军就只能饿死在那荒郊野岭,做那孤魂野鬼了!”
“是啊,大人,还请就我等一命!”
刘兴祚和尚学礼也是连连叩头。
一直躲在军士中的刘兴治终于看到了回头的毛承禄给自己的一个隐晦眼神,深吸了一口气,一咬牙,埋头在地突然喊道:“首辅大人,奉天殿的诸公已经在等大人登基,那当今皇上也已经在那里等着内禅与你了,这社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张氏天下已过二甲子历经七帝,也该是兴衰更替的时候了,就请皇上立即去奉天殿登基,我等安享太平,……”
冯紫英愕然,忍不住抬目望去,只是一大堆人都跪伏在那里,如何看得清,但这声音他却牢牢记住了。
这是谁的部将?
一口气念完,刘兴治这才将摊在地上的这张纸条一口吞下,再不做声。
伴随着这一句“安享太平”,此起彼伏的“小冯首辅当皇帝,天下百姓享太平”这句话终于又开始此起彼伏起来,而且越来越响。
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京师百姓享太平”被巧妙的变更成了“天下百姓享太平”,只有躲在那一隅的吴耀青、冯子仪和王子腾三人会意地交换了一下眼神,松下了一口气。
已经“由不得”冯紫英同意不同意了,一匹战马被让了出来,一群将士将冯紫英扶上马,也不知道哪里弄来的一袭半新旧赭黄色披风裹在了冯紫英身上,这情形让坐在马上的冯紫英怎么都感觉像是陈桥兵变的一个翻版,而且模仿太拙劣了。
可这却完全不影响结果,甚至更好。
赵匡胤好歹还遭遇了韩通的反抗,但在这京师城中,哪一个有不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武人?
当然,反对声会更大,文臣们会接受这个结果么?
冯紫英也不确定,除了傅试、潘汝桢二人隐约试探式的提出过一二外,就连练国事、耿如杞、郑崇俭、方有度、范景文、贺逢圣这些关系极为密切的同学同僚,他也没有流露过这方面的意思来。
实在是没有这方面的酝酿,一旦贸然透露出来,恐怕就会引来巨大的心理震荡,进而引发内部的决裂了。
只是事已至此,有些时候也就只能悍然前行了。
不过,冯紫英也并非毫无准备,有些人是改变不了,但是有些人却未必。
顾秉谦得到消息时忍不住以拳击掌,兴奋得在内堂里连连转了几个圈子。
他一直没有回昆山,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想这样窝窝囊囊地回去,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在昆山老家的风评和人缘关系都不好,这样回去,只会沦为笑谈。
冯紫英给了他足够的礼遇,所以他也就顺水推舟地留在了京中,好歹他也是前任首辅,在京师城倒也没有多少人恶言相向。
只是这种局面如此巨变,让顾秉谦都始料不及。
之前只是觉得内阁陷入了僵局,韩爌、孙居相、李邦华、朱国祯等人或明或暗地抵制冯紫英,再加上崔景荣、柴恪和徐光启三个猪队友对冯紫英支持不力,或者说在裁军与征伐蒙古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使得冯紫英不得不以“病隐”的方式暂时放弃执政,进而又崔柴徐三人联合执政。
可崔柴徐三人在顾秉谦看来纯粹就是三个废物,根本驾驭不住局面,面对韩孙李朱几个的节节进逼,只能不断退让。
这帮人其实也根本不是什么盟友联合,完全就是因为在裁军问题上一致的临时媾和,在其他政策上更是各执己见,甚至连冯紫英当初组阁时基本达成一致的几项政策也都被搁置了下来,这完全沦为了一帮配角,反而给了韩孙等人机会。
“老爷,现在该怎么做?”长随见顾秉谦如此兴奋,连忙问道。
“嗯,你说八部公廨和文渊阁那边都被围了,大部分人都在里边?”顾秉谦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背负双手踱步道。
“传过来的话是这般说的,但是现在应该是陆陆续续被那些武人压着往宫里去了,现在内外都是被这些边军给控制了,京营那些人甚至还在配合边军行动,这京师城完全就成了武人的天下了,……”长随也是感慨不已。
顾秉谦沉吟了一下,“你马上安排人去找汤宾尹,对了,还有缪昌期,他们两人现在都在京中,想必听到这个消息也都该有想法了,既然紫英看得起老朽,老朽自然也要尽一份心了,……”
“啊?”长随还不知道传话人是哪儿来的,听得老爷这么一说,才吃惊地道:“是冯首辅……”
顾秉谦微微颌首,“你知我知边行了,赶紧去找汤宾尹和缪昌期,这两位也是一门心思琢磨事儿的,不肯离开京师,不就是存着还想要再搏一回的心思么?我就不信他们看着李邦华、朱国祯风光无限,自个儿却落魄无比,会甘心?”
长随也是跟着顾秉谦多年了,连连点头,但随即又问道:“那黄汝良呢?老爷可否需要……”
黄汝良?顾秉谦一顿,本想摇头,但是想到局面又不一样了,还拘泥于以往的个人恩怨,未免就太狭隘了,日后冯紫英登基为帝,这局面还不知道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自己何必计较那些?
若是自己主动去找人张罗,把黄汝良也叫上,也显得自己大度,若黄汝良自己不识抬举拒绝,那正好是他自绝于新朝了。
“也罢,你再让人也去找黄汝良,说明原委,大家既往不咎,同心协力,共襄盛举,……”
……
缪昌期最先得到顾秉谦的召唤,自然是喜出望外。
他已经在京师城中混得惨淡无比,甚至连生计都有些接济不上了,可回江南又有些抹不开情面,加上现在又贪恋上了一个俊俏小哥儿,所以当得到这个消息,简直是喜从天降。
汤宾尹却是和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韩敬在一道,得到顾秉谦的召唤,却显得很冷静。
“子敬,你以为如何?你和冯紫英是同学,现在这种局面,你觉得冯紫英能成事么?”
第八百二十三章 难测,惶恐
“老师,对冯紫英,学生是真的从来没看懂过,也无从评判他的一切,因为他所作的一切,基本上都是超出了寻常人的想象的。”韩敬有些苦涩地摇摇头。
在青檀书院里时,他对冯紫英的印象不算很好,最主要还是觉得这人太过于喜欢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当然也不排除有些觉得对方抢了自己风头的缘故。
要知道在学院里几名最负盛名的学子中,许獬,自己,加上练国事,也就这几人,但后来冯紫英一来,似乎光环就逐渐往其头上移过去了,这让他内心也是有些不忿。
只不过后来冯紫英崛起太快,尤其是科举成名之后又提出了开海之策,一跃成为青年士子中的翘楚,连那一科的状元练国事都被其压住了风头,韩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份心思也才慢慢散了去。
当一个人与自己相若时,自然会生出不服不忿的情绪,但当人家远远将自己踩在脚下时,那些无聊的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韩敬的话让汤宾尹也无言以对。
的确,冯紫英这个家伙在朝堂中的表现实在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如三十岁当首辅一样,你能想得到么?
而他之前入阁,当重臣,哪一步都如登天梯一般,无一不是破天荒的。
所以当他现在被人“拥戴”要当皇帝,虽然还是让人惊骇,但好像就不像其他人那样难以接受了。
“那你的意思是……”汤宾尹沉吟。
“从没人觉得他之前做的一切能成,但是却都成了,所以,没人能看穿这个人,他所作的一切,也没人能评判,如果一定要做一个决断,也许加入就是最明智的。”
韩敬的话让汤宾尹忍不住挑了挑眉,“加入?子敬,你是说我们附和六吉?你考虑清楚,那会让我们站在所有士人的对立面,而且张氏一族真的就已经德不配位了么?”
韩敬摇了摇头,“附和六吉公倒不一定,如果我们真的要更替新朝,那为什么要附和谁呢?我们自己一力推动难道不行么?相信这个时候冯紫英是很愿意见到向我们这样的支持者,他现在的主要支持者集中于军队武人和商人,真正有分量的士人屈指可数,如果老师能够率先表态,未必不能抢在六吉公之前。至于说士人对立面,我们不是士人么?六吉公不是士人么?我相信当时公(缪昌期)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跳出来支持的,他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另外还有本来就是冯紫英的支持者,如练国事、潘汝桢、傅试之流,他们或许会犹豫一下,但是很快就会站定脚跟,……”
韩敬这个时候显得格外冷静,这么些年来他一直在琢磨冯紫英的成功之道,但发现自己真的没法效仿,不过既然现在自己和冯紫英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了,那么就应当坦然面对,然后寻找追逐对方路径。
“另外老师所说的张氏一族是否寿终正寝,看看当今皇上这几年里的动静,老师不觉得可有可无了么?或许这才是冯紫英滋生取而代之的野心,以及军队支持冯紫英的缘故吧?”
韩敬的话终于帮助汤宾尹下了决心,“子敬你说得对,既然事已至此,若是我们再拘泥于那些繁文虚礼,那就只会坐失良机,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那我们就应当顺势而为,从中谋取更大收益,现在江南士人四分五裂,北地士人也是两派对立,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士人们现在竟然成了一片散沙,也难怪武人们也敢突然爆发对我们发难起来了,……”
“老师不妨去和飞白公说一说,让他莫要强出头,以当下之势,冯氏一脉已然不可阻挡,他若是还要拘泥不化,只怕难以落得一个好下场。”
韩敬知道自己老师和熊廷弼关系颇佳,虽然熊廷弼是湖广人,但是却和湖广士人主流派如柴恪、杨鹤、郭正域这些人关系一般,反倒是和汤宾尹交情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