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根
但现在自己的身体的确有些吃不消了,那么他就不得不考虑更长远一些的事情了。
乔应甲到了。
先关心了齐永泰的身体状况,二人这才进入了正题。
“我的身体怕是支撑不到年底了,我打算年中选一个合适的时候就退下来致仕了,免得也让天下士人笑我恋栈不去,……”齐永泰淡淡地道。
乔应甲也早就知道齐永泰有这个打算,并不惊讶,点点头:“那乘风你打算怎么安排?”
齐永泰沉吟了一下,“进卿(叶向高)和中涵(都有些蠢蠢欲动),道甫(李三才)更是有点儿老骥伏枥的架势,都不肯退让,我担心六吉(顾秉谦)有点儿驾驭不住局面,你觉得呢?”
乔应甲也皱眉沉思,“这只是一方面,据我所知,皇上也有些不安分,这半年里有很多小动作,这还只是我们掌握着的,没掌握的肯定还有,连卢嵩的龙禁尉那边也有些模糊不清了,……”
齐永泰吃了一惊,“龙禁尉那边也有问题?”
“不太好说,原本觉得卢嵩和万统帝那边应该是走不拢的,毕竟万统帝现在手上还有一个顾诚在用,真要上了手,他肯定要靠边站,没道理他不明白这个关节才对啊。”
乔应甲迟疑着道。
理论上应该是如此,但是很多事情是有意外的,龙禁尉从前明锦衣卫时代开始就是皇家鹰犬,和文臣是走不拢的,但因为永隆帝的突然遇刺昏迷,万统帝是内阁两害相权取其轻选出来的,就是要利用其弱势来扩张相权。
这实际上对龙禁尉的权势也是一个打压,卢嵩这么聪明的人不会明白这其中道理。
万统帝也走了一记昏招,把老的龙禁尉指挥使顾诚用了起来,这不是逼迫卢嵩向内阁靠拢么?
但如果万统帝意识到这一点,改弦易辙来拉拢卢嵩呢?
“龙禁尉不过是消息渠道而已,你们刑部和顺天府也有,在京中,他们还左右不了大局。”齐永泰摇了摇头。
第七百零八章 洪波涌起,隐雷阵阵
“关键是军队?”乔应甲迅速反应,“有稚绳(孙承宗)在,军中无虞。”
齐永泰摇了摇头,“稚绳长期在兵部,指挥谋略都没问题,但是他没真正掌握过军队,坐镇指挥打仗和亲自带兵上阵还是有些区别的,和冯唐、王子腾、牛继宗这些武人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乘风,你有些杞人忧天了吧?”乔应甲不以为然,“京中就这些军队,京营,上三亲军,还有五城兵马司和巡捕营,都在我们掌控中,谁还能翻得起风浪不成?”
乔应甲说的也没错,京营三大营和上三亲军经过冯紫英在担任兵部侍郎期间大力整肃,基本上都已经是内阁和兵部控制下了。
万统帝也好,牛王二人也好,应该插不进多少手,哪怕他们都担任过京营节度使,几经风雨之后,他们的嫡系也没剩多少了。
“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我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安,道甫不甘寂寞,当初约定一起致仕,但是我现在身体不行,要提前致仕,他肯答应么?本来对没当上次辅就怨气满腹,现在又要让他跟我一起退下来,只怕会闹腾一番。”
齐永泰也有些头疼,自己身体跟不上了,要下来,就打乱了原来很多布局,“还有嘉宾(汤宾尹字),他不能留在内阁里了,否则六吉(顾秉谦)更压不住,但要让他下来,只怕还得要折腾,我现在都觉得棘手。”
原本考虑干满一任,让汤宾尹退出内阁,但现在才两年多时间,汤宾尹肯定不答应,但如果让他继续留任,顾秉谦肯定不答应,两人是死对头,汤宾尹如果留在内阁中,顾秉谦绝对控制不住内阁。
想想这些,齐永泰都觉得头大。
“乘风,情况的确有些复杂,也很棘手,但是咱们得先要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再来逐一解决,你先说说你的想法。”乔应甲沉吟着道。
李三才虽然是北人,但是已经被正统北地士人排除在外了,这个家伙和江南士人亲善,气节不稳,关键时候还通过皇帝支持入阁,这很难再获得齐永泰和乔应甲他们的认可。
现在北地士人中的领袖人物,除了齐永泰外,就是乔应甲、崔景荣、孙承宗、韩爌、王永光、孙居相等人,崔景荣性格过于谦和,缺乏领袖气质,孙承宗更醉心于军务,所以乔应甲、韩爌这两个山西士人首领逐渐成为齐永泰之后的北地士人领袖。
韩爌的资历略逊于乔应甲,齐永泰的想法就是如果自己真的要因病致仕,乔应甲就必须要顶上去。
“我的设想是如果我下来,你必须要入阁,道甫和嘉宾两人也要下来,这样一来,六吉为首辅,明起(黄汝良)可为次辅,还有东鲜(官应震)和你,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紫英回来,……”
乔应甲吃了一惊,“让紫英回来入阁?”
乔应甲当然也乐见冯紫英回来入阁,毕竟冯紫英算是北地青年士子领袖,而且也是他一手举荐,说自己是他的恩主也不为过,还是齐永泰和官应震的门生,关系相当亲近。
冯紫英入阁的话,不但有助于他的话语权增强,而且也能进一步协调和湖广士人那边的关系,乔应甲本人和官应震、柴恪、杨鹤这些湖广士人首领关系都很一般,有冯紫英来从中圆转,也要好办得多。
但冯紫英要回来可以,甚至安排一个尚书也不是问题,但要直接入阁,难度就有些大了,他太年轻了,哪怕立下功劳无数,可这个时代还是一个讲求资历的时代,冯紫英要入阁,只怕韩爌、崔景荣、王永光、孙居相这些人心里只怕都会很不自在才是。
齐永泰明白乔应甲的担心,但是他需要冯紫英来入阁,哪怕会有很多困难和阻力。
“汝俊,考成法你看了没有?”齐永泰问道。
乔应甲沉默了,他知道冯紫英拿出的考成法初稿让齐永泰极为看重,这一年多齐永泰的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在冯紫英初稿架构上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上了,可以说现在考成法的细则已经相当丰富了,甚至已经开始在顺天府的香河县和西安府的同州以及南直隶的徐州开始试点了。
拿齐永泰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这个首辅可以不当,但是考成法一定要付诸实施,哪怕这个推进实施进度可能会相当漫长,但齐永泰觉得值得,而冯紫英入阁就是保证这个考成法日后能够延续而不至于被废置的依靠。
乔应甲也认可考成法里的一些东西。
他是御史出身,自然对考成法里很多东西不陌生,也觉得其中颇有收获。
但是他还是认为考成法中一些东西太过理想化,比如制度防腐拒变,一些东西有太过于走偏,比如对经济事务太过看重,一些东西太过于哗众取宠,比如民生上的一些措施。
总而言之,想法是好的,但是未必能真正推行下去,还有待于商榷和修缮。
齐永泰这一句话出来,也就表明了齐永泰的态度,那就是要力保冯紫英入阁。
可要让冯紫英入阁,而且是按照当初设定的五阁臣,顾秉谦为首辅,黄汝良为次辅,以此来换取江南士人的支持,官应震继续留任,自己和冯紫英入阁,这样江南、北地、湖广,形成二二一的格局,但却要将李三才和汤宾尹拉出来,而且还要说服北地士人内部不至于因此而生出嫌隙。
这难度可不小。
“汝俊,我知道考成法还不完善,我如果退下来,身体还能维持,那么这余生也就是研究如何完善考成法了,可我也知道一旦下来,要推动考成法的继续落地落实,需要支持,你对考成法有一些偏见,但也能接受一些,我能理解,所以我需要紫英入阁来为日后完善之后的推动来做准备。”
对乔应甲这个多年老友,齐永泰没有讳言。
都是北地士人,相交多年,但并不意味着在政治观点上都完全一致,一些观点看法上的差异也很正常,可以在日常事务中来验证映证,并没有什么不得了。
乔应甲没再提考成法,而是直入关键:“李三才和汤宾尹那里,怎么处理?”
“道甫这边,有些麻烦,但我打算找机会和他谈一谈,嘉宾那边,我想六吉和明起应该能处理好,大不了如缪昌期一样,给一个尚书,另外他那个得意门生韩敬不是他最看重的么?入翰林院给一个学士身份。”齐永泰淡淡地道。
乔应甲立即刮目相看,素来清正的齐永泰居然也能做出这样的妥协了,看样子齐永泰是真的要为紫英铺路了。
点了点头,乔应甲沉吟了一下:“虞臣(韩爌)、伯辅(孙居相)那里我去说,稚绳倒是对这个可能不太在意,他和紫英关系也很好,自强(崔景荣)也没什么,……”
乔应甲和韩爌、孙居相是山西乡人,关系素来紧密,要团结北地士人,首先要把山西士人这边稳住,乔应甲主动承担了这个重任,其他人反而要好办得多,齐永泰也松了一口气。
“这些其实都还好说,毕竟是咱们内部的问题,大家都是顾全大局的,紫英虽然年轻,但是为人处世相当老练,与顾秉谦、黄汝良以及江南、湖广士人关系都不差,我倒是更担心李三才那边,这个家伙恐怕不会善罢甘休。”乔应甲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齐永泰抬起头想了想,“道甫肯定会折腾,但是我还是首辅,他就翻不起风浪,必要时候直接责令其辞任,……”
“可万一他不接受呢?”乔应甲反问。
“不接受?”齐永泰一怔,好像还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
如果说阁臣们都一致认为你该辞任,给出要求,你不辞任,留在内阁里又有何意义?首辅可以直接剥夺你对朝务指导权,七部和通政司乃至各省直都不再理睬你,这不是自取其辱么?
“不至于吧?”齐永泰嘀咕了一句,迅即严厉起来:“那就罢免。”
罢免稍微复杂一些,内阁拟票,皇帝用印,直接褫夺,那就是一个政治丑闻了,对当事人的名声损坏极大,会被视为贪权恋栈,在士林中也会被嗤笑,甚至影响到子孙和一族子弟,几乎没有哪个士人会行如此下策。
乔应甲也觉得这种可能性太小,但是他总是觉得这段时间李三才似乎有些神神秘秘,也说不清楚这个家伙万一真的要硬着脖子不肯,就等内阁罢免他,那同样对齐永泰也是一个伤害,会给外界一个齐永泰难以控制大局的印象。
这就是两败俱伤,但问题是齐永泰本来就要致仕了,就算是有些伤害,对齐永泰来说也无关大局了,他也承受得起,但对李三才的影响就要大得多了。
李三才应该不敢如此放肆才对。
乔应甲想了一想,也没想出这里边还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
第七百零九章 风乍起,应对
笃笃笃的敲门声把冯紫英从睡梦中警醒。
身旁的黛玉更警醒一些,在门外有人说话时,就醒了过来,不过她只是把脸贴在丈夫肩头,没有作声。
昨夜的小酌让冯紫英有些放浪了一些,先是在黛玉这里肆虐,后来把本来只是值夜的紫鹃也给拉了进来,然后才睡下。
虽说黛玉和紫鹃早已经情同姐妹,但这种一床三好的事情也还是很罕见的。
不过黛玉看着晴雯、云裳和金钏儿都有了身孕,还是有些替紫鹃着急和“打抱不平”,所以这等时候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冯紫英也就在外间床上和紫鹃换好了之后才又抱着紫鹃进来睡下。
紫鹃披着衣衫下了床,趿着鞋出门去了,小丫鬟在门外和紫鹃说了几句,紫鹃这才又进屋来。
冯紫英躺在床上没有起身。
他不认为辽东这地界上还能发生让自己半夜都要起来的紧急军务。
两万多建州女真士卒已经遣散了大部分,小部分不肯回乡却一直要求加入周军继续当兵吃粮的,冯紫英当然就欣然笑纳,直接打散编入了蓟镇军、登莱军、大同军中,而这三支军队已经都陆续返回了各自的驻地了。
这让褚英、何和礼等人都是很失望有有些沮丧,虽然大部分士卒还在逗留在辽东这边,但是失去了组织性的这些散兵已经很难有什么威胁力了。
更何况回乡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不再适应原来的生活,当兵吃粮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很快辽东新一轮征募兵员的行动又要开始,这些人绝大部分最终都会自觉自愿地重新进入军队,不过不再是建州军,而是辽东、东江、宣府这些边镇兵了。
建州女真的隐患被消除,谁还能给辽东这片土地上带来值得自己深夜起身的威胁?冯紫英想不出。
东海女真,还是朝鲜人,或者蒙古人?
都不可能。
唯一可能就是来自京中的消息,但是京中的消息对于辽东来说太远了,自己早知道两个时辰和晚知道两个时辰,影响不大。
鞭长莫及。
紫鹃举着烛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封信函,应该是专门送来的。
烛光下紫鹃半裸的颈项和胸膛显得玉色温润,浮凸两团在单薄的内衣下隐约可见,黛玉一只手按着胸前被角,一边曼声问道:“哪里来的信?”
“是京师城里来的,汪先生送来的。前边儿环三爷值夜,觉得不能耽搁,就送了过来。”总督府里也是轮流值夜的,包括郑崇俭、杨嗣昌、贾环三人和吴耀青轮流值夜,都算是总督府的官员,一旦有紧急事件,就会迅速处理,并报给冯紫英。
今儿个贾环值班,可能见到是汪文言来的信,而且夤夜送到,觉得应该很重要,所以就直接递进来了。
“哦?”冯紫英略微一惊,坐了起来,黛玉替他拿过一个靠枕,冯紫英便倚在床头看了起来。
信内容不多,一目十行,很快就一览无余。
但冯紫英心情却有些不太好。
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汪文言觉得近期龙禁尉那边消息越来越少,卢嵩表现有些捉摸不定,存疑。
牛继宗有些活跃,王子腾还看不出来。
另外宣府军近期频频在进行演练,总兵刘铤十分出彩。
萧如薰也很活跃,想要接任京营节度使,据说得到了李三才的鼎力支持,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态度也不明朗,但是内阁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龙禁尉的态度有些变化,这是个让人有些揪心的异常情况,也不知道齐师他们注意到没有。
态度变化意味着龙禁尉和内阁的蜜月合作出现了疏远迹象,既有可能是内阁的原因,更有可能是万统帝的缘故。
冯紫英担心的是后者。
蛰伏了几年,也经历了一次重创之后,万统帝应该更狡猾更谨慎了,但并不代表他的野心就淡了。
兴许那内心的不忿积压越来越重,渴望夺回权柄的欲望越来越强,换了自己,也一样。
龙禁尉天生就是和内阁格格不入的,同样文臣们也瞧不上龙禁尉这种类似于皇家鹰犬的角色,所以这一来二去接触中,难免会有些龃龉,尤其是没有自己从中斡旋,恐怕双方的矛盾更多。
之前万统帝用了顾诚,所以卢嵩别无选择,也不清楚现在万统帝有什么其他举动,会不会拉拢卢嵩让其意动呢?
牛继宗和王子腾是被自己游说放下武器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心悦诚服了,文臣势大让他们这些武勋影响力和利益受到极大挤压和损害,没谁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接受了,若是有机会的话,未必不会跳出来。
当然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似乎还不足以让牛王二人这么草率就出头。
刘铤,萧如薰。
前者出乎意料取代麻承勋当了宣府总兵,这里边李三才应该出了力,另外其父和岳父原来的一些人脉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其父是武举出身,抗倭名将,元熙年间当过太子太保,而其岳父张鏊是江西著名士人,与沈一贯、叶向高都有交情。
萧如薰则是搭上了李三才的线,从西北返京,不过京营节度副使这个位置让他很不满意,一直在谋求接任节度使,但节度使这个位置却又不是李三才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几个情况迭加起来,就让冯紫英有些警惕了。
刘綎耀兵,这是什么意思?要证明他控制了宣府军,如臂使指了,宣府军重新抖擞起来了?这等时候,有此必要么?
萧如薰谋求节度使倒是说得过去,忠惠王没干了,麻承勋是宣府总兵过来的五军营大将,他一个节度副使的身份压不住,肯定有想法。
牛继宗也有活动,再加上龙禁尉那边的暧昧态度,这就更让人怀疑了。
汪文言应该是觉察到了京中局势的一些诡异变化,才会如此急切地给自己来信,把他的担心和怀疑一一罗列出来,供自己分析判断。
不过冯紫英也有些疑惑,若是万统帝真的有什么动作,他会从哪些方面出手?
龙禁尉毫无意义,那点儿人马,在京中连五城兵马司和巡捕营都对付不了,就算是卢嵩真的投向万统帝了,也影响不大,只要京营和上三亲军在手,谁也翻不了天,除非边军进京。
可现在真的能干预京畿形势的边军只有宣府军和蓟镇军,尤世功那里不必说,没有自己这个蓟辽总督的命令,他一个兵都不会动。
刘綎这个宣府总兵貌似可以动,但是孙承宗这个兵部尚书在京中,刘綎敢命令宣府兵进京么?只怕孙承宗一声令下,宣府兵就会掉转枪头吧?
而且就算是刘綎想要干预京中局面,但有京营和上三亲军守城,他根本就进不了城。
上三亲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京营里边自己一样有很大影响力,萧如薰一个节度副使能搅起多大风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