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根
第五百一十一章 奇招迭出,营商天才
郭正域知道冯紫英敢这么说,肯定有底气。
三百多万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对江南商人来说,绝对算不上什么,但要让他们马上拿出现银来,也得花点儿工夫。
“别,美命兄,我可对户部这一摊子敬谢不敏,吃不消,我还就觉得这兵部最适合我,哪里救救急,我觉得我还是能胜任,这成天操心户部这摊子事儿,得减寿!”冯紫英连连摆手。
“那你的意思是我们就该受折腾,就该减寿?”郭正域气呼呼地道:“要说这户部最大的窟窿还是你们兵部捅下来的,不是打仗,就是九边换装,要不就是粮饷,现在水师那边也开始张大嘴了,沈有容还时不时在报纸上吆喝几句,我琢磨着这肯定你授意的吧?《内参》也时不时来两篇文章说拓殖南洋的好处,造船不要钱吗?我看我这一块其他都别干了,基本上就围绕着你们转了。”
“美命兄,您就说报纸和《内参》上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说这银子该不该花?”冯紫英一摊手,“户部是干啥的,我琢磨着开源节流,节流只是一个补充手段,还得要开源,南洋肥沃,金银铜锡都盛产,香料、贵木、宝石,再加上水稻一年三熟,前明时候就是咱们藩属和宣慰司领地了,凭什么不去拿回来?”
郭正域忍住想骂人的恶气,恶狠狠地瞪着冯紫英:“紫英,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记得你来之前还在《内参》上写了一篇,畅谈恢复汉唐故地,谈了叶尔羌之地对我们的重要性,我就琢磨着要拿下叶尔羌,得花多少银子,现在又要说南洋和交趾,还有洞乌那边去年你也写了一篇吧,云南都还没安生呢,下一回你肯定又要说苦兀和虾夷,紫英,我求你了,能不能别这么穷折腾,我们真的吃不消,明起脑袋上头发都要白完了。”
“美命兄,写这些东西都是我当兵部侍郎的职责不是?至于说怎么作,这决定权不在我这里吧?那得文渊阁那几位拍板才是。”冯紫英笑嘻嘻地道:“兵部现在的重心肯定不是您说的这几个,建州女真和察哈尔人才是。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朝廷更是如此,南洋不算兵部的重心,但却是朝廷财源之一,我不信美命兄看不到,金银铜锡都是户部急需的,与其靠着域外商人输入,何如我们自己控制自采自用?”
冯紫英知道用什么方式去打动户部这帮人。
黄金不用说,白银现在从吕宋南洋那边输入颇多,丝绸、瓷器到南洋换回白银已经成为一个海贸中最大的循环往复,朝廷心知肚明,也成为市舶司海税最大来源,但是朝廷所需不仅仅是白银,铜、锡一样需求很大,还有香料和大木。
被冯紫英说得无言以对,郭正域也只能咬牙切齿地不再提这个话题。
提了也没用,人家就是写几篇文章,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罢了,兵部也好,内阁也好,信不信,听不听,用不用,那都是大佬们的事儿。
你总不能让别人连话都不能说了吧,更何况南洋和交趾的诱惑的确也能打动人,一年三熟的肥沃之地,而且海运方便。
随着大沽、榆关、登州、宁波、泉州、广州等地造船厂开始大规模汲取来自西夷的造船技术,桅、帆的样式都开始学习西夷船型,克拉克、盖伦船型开始进入国内,艉楼设计也不断发生改良和变化,而且红毛番带来的可降式桅杆也迅速在国内各大造船厂使用,使得各大船厂都在竞相发展。
来自西夷的大型帆船在沿海开始大量使用,使得海运运力得到极大提升,从南洋、交趾运粮到大周沿海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儿。
来自吕宋和交趾的大米通过载重超过两千吨的大型海船运抵榆关、大沽、登州都成为了现实,一艘船运来的粳米就高达两万石,如果走运河的话,起码需要十艘漕船运送,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正因为海运海贸的迅猛发展,才让朝廷内部开始改变了对南洋、吕宋和交趾的态度,旧港宣慰司和交趾布政使司的话题也被人屡屡提及,这种前期的舆论准备往往也就是朝廷日后政策转向的一个风向标,郭正域当然明白。
他只是很不忿于这个家伙每每都把风向转向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让户部都不得不跟着他们后边跑。
“行了,美命兄,就别气鼓鼓的了。”冯紫英笑着权威,“大家都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大周朝更好,不是么?”
“行了,你也别在那里假惺惺了,说正事儿,太和银庄的事儿说到这里,剩下就是甄家这几家的生意了,我知道你也联系了一些江南商人来接手,但是这么大规模,我估计他们骤然间也很难吃得下来,变现很困难,你有什么好的主意?”
这才是此番郭正域找冯紫英最重要的事情,剩下啦的各项生意产业价值在千万两银子,怎么变现?
而户部不可能手捏着这些产业,户部只要银子。
“我考虑过,有两个想法。”冯紫英沉吟着道。
“说说,我知道你素来主意多。”郭正域心中一稳,连忙问道。
“第一还是促成各地商人来收购这些产业,当然海通银庄和太和银庄可以为他们提供借款支持他们,这些人只是暂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银,而海通和太和恰恰有,正好可以各得其所。”
冯紫英的第一个建议让郭正域有些失望。
这个建议虽然也不错,但是要让这些商人借贷来收购恐怕有些难度。
做生意都有风险,他们原来都有自己的营生,收购一部分和自己相关产业也许可以,但是借贷数量太大的话,那可能就要掂量掂量了。
而现在这一批资产涉及到各行各业,数目巨大,价值千万两的资产营生,谁敢轻易去借贷来收购?
见郭正域的深色冯紫英也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他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这个上。
实际上他更希望利用这一点来推动自己一直想要尝试的某一行道。
“另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下股份市场化交易。”
冯紫英的这一建议让郭正域有些发懵。
他早就知道冯紫英点子多路子野,像最早开海大计中的特许权售卖,后来又推出了发行国债,还有那个现在已经开始全面在整个大周流行开来的阿拉伯数字和复式记账法,都在商人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甚至他也隐约知晓山陕商人之所以对冯紫英心悦诚服唯其马首是瞻,很大程度也就是对方在冶铁高炉的改良上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见解,进而尝试成功,一下子就让冶铁效率提高了无数倍,后来又“发明”了水泥,让山陕商人能够在与江南商人屡屡争锋失利的情况下连扳两局,扬眉吐气。
可以说这一位你要说哪怕他不做官,一样可以在商场上玩得风生水起。
“等一等,紫英,你说这个股份市场化交易,有点儿绕,好好和我说说,什么意思?”
郭正域是户部右侍郎,算是整个大周朝对财计这一块相当精通的人物了,但是他还是对冯紫英这一连串的新术语有些接受不能。
他之前甚至也专门学习了阿拉伯数字和复式记账法,大为惊叹,而且也全力推动在户部内部采取这种有些标新立异的改革,一度也引起了不少人非议,但他坚持己见,好在黄汝良也很认同,所以这些新的举措才开始在户部内部推广开来。
不懂,他也不怕,这大周朝不懂这些的人多了去,只要眼前这小子能给自己说明白,能够为户部凑到足够的银子,那就行。
冯紫英也不客气,径直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就这么简单,把一些的确或前景看好,或盈利稳定,或变现简便的营生拿出来,比如唐家的吴淞口船厂,占地一百二十亩,船坞四座,码头两个,一直是松江、苏州最大的造船厂,基本上垄断了松江、苏州的大小船只制造,资产厚实,盈利稳定,评估资产价值六十万两,……”
“……,我也邀请了宁波苏正弦来洽购,但是苏正弦自己正在扩建他自己的宁波船厂,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
“……,南通州卓家,本身有一家船厂,经营也还不错,所以有意收购吴淞口船厂,但卓家实力不够,仅仅拿得出十万两银子,就算是他向海通银庄借贷也只能借到十万两,仍然差四十万,其实松江、苏州本地也有很多人其实都看好吴淞口船厂,其中不少是和造船业相关海贸商人、木材商人和船主,但这些人一来没实力,二来他们自己也没有这个行业经验来经营,怎么办?”
“……,所以我琢磨是不是可以尝试拆股上市交易,……”
郭正域听得很认真,冯紫英嘴里每一句话出来,他都要细细询问一个明白。
第五百一十二章 涌动,大潮
“拆股上市交易?”郭正域忍不住重复问了一句。
拆股他大略能明白意思,先前冯紫英就做了不少铺垫。
价值六十万两银子的吴淞口船厂,一成股子就价值六万两,放眼整个江南,也没有多少人拿得出来,拿得出来的人未必对这一行感兴趣。
若是一成股子拆成十股,一股就是六千两,别说江南,就算是扬州、松江、苏州,能拿得出来六千两银子的人数量也就多很多了,但仍然不够,毕竟六千两也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中等富户全家资产了。
可若是一成股子拆成一百股,甚至一千股,一股也就是六十两或者六两,那这能拿得出来的人就成几何倍数增长,只要有点儿兴趣,或者说没兴趣,有赌性或者有点儿闲钱的人,说不定就有些兴趣了。
六两银子,对寻常穷人来说,那就是小半年的生计,但对扬州、苏州、松江这边的田主来说,也许就是一月的零花,对一些作坊主和士人来说,就是两月的花销,省一省就能凑出来。
那上市交易又是什么意思?
如果把吴淞口船厂的股子拆成六万股,一股十两银子,面向整个扬州、苏州和松江,甚至金陵、常州、宁波、杭州的这些田主商人士人们都可以来买,那会怎么样?
冯紫英把拆股解释清楚了,上市交易也做了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
“若是一股六两银子,我琢磨着这江南几府里边,能拿得出十两百两银子的少说也有几千上万人吧?有钱有兴趣的可以买上三五十股或者一百股的,没兴趣但有几个小钱的,也可以买上十股八股试试手气,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六十万两银子的股子,也就是十万股,一人买上三五十股,其实也就轻松了,尤其是在卓家愿意购买大部分股子充当大股东的情况下。”
冯紫英介绍得很细致,他也就这个问题做了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和考虑。
“我们以吴淞口船厂为例,可以先对其三年来的营生做一个分析评判,比如从永隆九年九月到永隆十二年九月的整个京营状况,我找人专门做了一个统计,……”
“永隆九年到永隆十年这一年里,共计造船十四艘,共计造价是七万二千六百两,盈利是一万九千八百两,盈利率大概接近三成,这期间接单十三艘,预计造价是七万五千五百两,永隆十年到永隆十一年其间,共造船出厂十六艘,共计造价是八万八千三百两,盈利是六千八百两,之所以盈利大幅下滑是因为其购地和改造船坞以及改建码头,使得造船能力进一步提升,期间接单也大幅增长达到十八艘,预计十万二千三百两,……”
冯紫英尽量把这个财务数据和体系简单化,也幸亏郭正域也是内行,虽然有许多不明白,但是肯不耻下问,而且每个问题都要弄明白,这也让冯紫英很是佩服。
“所以可以看出,吴淞口船厂的造船能力稳步上升,自身资产也从永隆九年的四十九万两逐渐扩张到了永隆十二年的六十万两,这里边也有一些所谓商誉增值,也就是咱们通俗所说信用增值,人家更信任吴淞口船厂造出的船质量好,能按期交船,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信誉度提升,所以虽然只投入了可能不到五万两的固定资产投入,但却获得了十一万两的总增值,……”
“其盈利率大概一直保持在三成左右,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算一算,如果哪个投入六百两银子,也就是总股份的千分之一,按照计算,永隆十二年盈利是二万三千五百两,他就该分得二十三两半的银子,同时船厂资产从五十四万两增长到六十万两,这六万两增值理论上他也可以获得六十两的增值收益,……,合计他就获得了八十三两半的总收益,……”
略微复杂了一些,但是郭正域还是听明白了。
“这天下有哪家银装你存一千两银子在里边,每年能给你一百四十两银子的利息?”冯紫英反问了一句。
“紫英,你把问题简单化了,没错,按照你这么说,这吴淞口船厂的确值得投资,随着海运海贸的日益繁荣,这造船业的确会有相当长的景气期,但一来这些买股子的人,就买那么几百一千股,他们怎么知道这船厂日后经营如何?如果这里边人里外勾结损公肥私呢?还有这暗自做假账明明盈利两万,却说亏损了五千呢?那他们怎么办?”
郭正域也是老财计了,很快就找出了这里边的问题,询问起来。
“这些问题我也考虑到了,所以我的建议,既然是试点,比如吴淞船厂就可以邀请卓家这个一直从事这一行的来购入最多股份充当大股东,也负责经营,这样解决了没人主导经营的问题,另外这些小股东们可以联合起来聘请懂财计经营的人进驻船厂,不干别的,就只管监督审计,甚至暗中派人悄悄应聘进去当工人来进行监督,那点儿花销和他们的投入相比,就不值一提了,绝对划算,……”
这里边肯定还涉及到许多具体细节上的问题,冯紫英一个人也考虑不过来。
他现在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交给了顾登峰,让他来帮自己综合考虑操盘。
顾登峰虽然不像汪文言和吴耀青这样长期扎在自己身边,但是却是自己和山陕商人以及江南商人联系最重要的臂助,基本上自己有什么想法意图都要通过顾登峰带话给商人们,同样商人们有什么意愿和考量也会通过顾登峰传递回来。
这一回冯紫英心目中就是要借着处置江南这么些生意上的资产,看看能不能以近代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筹办成为股份制公司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作为模版,首先在大周这边试点搞起来。
冯紫英有印象,如果自己前世记忆没记错的话,荷兰东印度公司现在已经成立有几年了,也就是说世界上第一家可以交易转让股票的股份制公司已经成立了。
但是这家公司成立也就几年时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影响力和实力暂时还说不上,但有了广泛的社会资本支持,这样一家殖民公司肯定会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荷兰商人的步伐逐渐遍及全球,这家以亚洲为目的地的公司日后对东南亚和东亚的影响不可小觑。
同样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也就应该是这一两年的事情,虽然现在都还是试探摸索期,但是荷兰走在了前面,大周绝不能落后。
席卷而来的大航海时代即将进入极盛时期,大周绝对不能在这一波殖民全球的浪潮中落伍。
现在这吴淞口船厂就相当于是一个类似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试点,而冯紫英也还打算在扬州或者南京成立这样一家证券或者说是股票交易所。
一边推动工商企业用这种方式来把江南和北地那些土老财们藏在地窖中的银子给吸纳出来,既为他们赚取丰厚的利润,也要让他们逐步转型为工商贵族,同时也要为各项产业吸纳更多的产业资金来助推发展。
郭正域努力地消化着冯紫英这一股脑儿给自己灌入脑中的新鲜东西,饶是他算是对这些方面有些见识的了,但骤然接纳这么多东西,一时间也缓不过气来,还得要慢慢思考细细消化。
不过冯紫英的话题显然不止于此,他要一次把所有内容都推出来,先让郭正域适应适应,哪怕暂时没法消化,但有一个过程和时间来缓冲,相信郭正域就能逐步接受了。
“除了这些,我还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让这家公司的股份能自由自在地流通起来,……”
郭正域都要晕了,“流通起来,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吴淞口船厂的股份会通过一种特殊制作不能仿制的方式按照一定数目份额制作出来,类似于银票,比如一百股一张,十股一张,甚至一股一张,这种票据可以称之为股票!……”
“股票?!”郭正域沉吟着道:“按照你的意思是这些股票可以用来进行公开交易,那也就意味着是不署名的?那如果失窃怎么办?”
“虽然不署名,但是会有编号,我的想法是官府要设立一个专门的交易管理机构,比如吴淞口船厂注册成为股份制公司了,发行了股票,这些股票票面数量都需要在交易管理机构注册登记,才会得到官府认可和法律保护,同样交易一样会在官府指定的这家机构里进行,这样实现了股权转移登记才会被认可,而且交易者也必须具备一定资格,比如你不能是无名无姓的,或者囚犯,……”
冯紫英也是一边介绍一边思考,甚至还需要临时性的补充一些细节,很多东西他自己也没有考虑成熟,但是时间太紧已经由不得他拖下去了。
第五百一十三章 步步连环,敛财大计
冯紫英也一度希望由薛蝌的海运船行,或者干脆组织一家类似于荷兰东印度公司那样的拓殖公司来喝大周股份制企业的头汤。
但是考虑到船队还处于一个急速扩张阶段,见不到效益,而且主要在北地,要吸纳江南资本欠缺一些说服力,而拓殖公司显得更为虚无缥缈,恐怕很难有游资愿意来冒险。
如果由自己出面来说服一些人来购买,那又失去了这个试验的意义了。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造船业这样一个相对成熟但是却又有无限潜力的行业来作为试点,正巧吴淞口船厂被朝廷没收,需要发卖用来为朝廷筹款,拿出来试点再合适不过。
“嗯,紫英,交易,可以自由地交易,这才是你说的这个股票的关键吧?”郭正域也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在官府制定的场所进行交易,官府保证交易双方的权益,自由交易,那在价格上,……”
“既然是自由交易,当然是自由浮动,不受限制,你可以六两银子买到一股,也可以十两银子一股卖出,同样也可能无人问津,你只能以五两银子卖出,……”冯紫英接上话。
“比如我听得消息朝廷最近三年会向吴淞船厂订购三十艘战船,价值五十万两,吴淞船厂未来三年利润不但暴增而且有保证,分红肯定会巨大,那我立即向不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去求购吴淞船厂股票,他要家七两一股,觉得赚了,但我买进来之后又有人得到消息向我十两求购,我转手就能赚三两一股,一千股我就能赚三千两,……”
郭正域大为兴奋,忍不住舔了舔嘴唇,“那官府在里边还能做些什么?”
“官府要做的很多,比如要防止中间的欺诈行为,要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当然难做了这些事儿,也就可以考虑收取交易税,按照交易金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税率,比如千分之一或者或者万分之一,根据情况来定,……”
冯紫英的话让郭正域有些失望,“千分之一?这能有多少?”
“美命兄,粗一看的确很少,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日后发展到到每天都能有几十万两甚至几百万银子的股票在这里买进卖出的时候,你琢磨一下,那可就有得账算了。”冯紫英笑了笑,“这相当于为朝廷又开辟了一条生财渠道啊。”
每天几十万几百万两银子的交易?郭正域不敢想象。
但是如果真如冯紫英设想的那样,真要有几十家甚至几百家股票,价值几十万两银子的股票来交易,还真不好说能不能达到那么高的交易额,那这折算下来,每天几百上千两银子的收入,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断,那对朝廷来说也算不无小补了。
关键这东西稳定而没有多少风险啊,官府就派几个官吏就能办下来,多划算。
见郭正域还在思考这其中的利弊,冯紫英进一步道:“美命兄,这不仅仅是朝廷能收交易税那么简单,也不单纯是为了这一次把这些产业能处理变现,我更看重的是如果用这种方式作为示范,日后如果有谁觉得自己身的工坊很有发展前途,需要钱银来扩大生产,但是像银庄借贷可能又会受到一些限制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将工坊转化为股份来进行转让交易一部分,进而换取钱银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对于工商行业来说就多了一条融资渠道,……”
郭正域正在考虑,冯紫英突然抛出一个话题来:“我不知道美命兄有没有注意到,北直隶的一些变化,以顺天府和永平府为例,其工商税收和关税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永平府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四年了,其工商税收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是几倍于它的田赋收入,顺天府的情况也差不多,现在受到带动,河间府也有这种迹象,……”
郭正域浓眉一掀,“紫英,你觉得工商税收会取代田赋成为日后户部的主要收入?这恐怕不可能吧,或许一两个特殊州府有此可能,但是从总体来说,田赋仍然远远不是工商税收和关税能比的,……”
“姑妄看之嘛,谁能想到日后工商业的发展能达到什么程度状态呢?”冯紫英不以为然,“冶铁业的发展已经让铁价下降了两成,同样铁器的普及更刺激了更多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马车都在用一种京畿钢铁军工建材联合体所生产的一种钢弹簧片,叠加起来可以很少地减轻马车车厢的震动性,让马车舒适度提高不少,速度也能提高不少,目前京师城了三成以上的马车都在改装这种弹簧片,生产这种弹簧片的工坊供不应求,而江南、中原、西北、湖广各地的马车甚至都还不知道这个新玩意,……”
冯紫英滔滔不绝,“又比如,新式大型帆船规模增大了许多,排水量、运载量都增加了很多,这也使得船上所需要的铁料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战船上很多重要部位都需要敷设熟铁装甲,防止在战斗中被敌军战舰击伤,……”
郭正域大略明白冯紫英的意思,工商业的发展会催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需求,但他还是觉得冯紫英的这些设想过于乐观,或者说还是有些不切实际。
和老百姓从田土里刨食儿的需求相比,工商业的产出始终还是隔得有些远,似乎缺了工商业大家也饿不死,可离了田土,那人就得饿死就得冻死,这一个观念在绝大部分人心中是根深蒂固。
不过他也认同冯紫英的一个观点,可以姑妄看之,等一等,很多事情多看两年,就能觉察出一些端倪来了。
郭正域花了两三天才算是把冯紫英的这一构想弄明白大概,不得不说冯紫英这个设想还是很有可操作性的,起码拿吴淞口船厂来做一个试点还是很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做好这一桩事儿不仅仅是为了收回吴淞口船厂这六十万银子,而且还可以开辟一条新路,这价值一千万的各种营生,起码还能催生出几个类似的“股份制企业”来。
比如周家被一网打尽之后,遗留下来的船队和船员,以及已经做熟了的航线,谁来接手都能迅速盈利,比如江都航运大亨朱氏,南京另外一个原来被周家同样打压得抬不起头来的航运家族岳家,乃至安庆府数代航运为生焦氏家族,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如果能够以吴淞口船厂做为试点,在这一批产业中好生挖掘和整合出三五家较为成熟合格的企业来进行股份制改造,推出到未来成立的交易所里进行交易,哪怕是在收益上稍微低一些,冯紫英和郭正域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
为此冯紫英也早早就给朝廷去信,希望朝廷能够增派一名商部的官员来,对这些产业的发卖和整合做一个梳理安排,虽然在信中语焉不详,但朝廷显然对冯紫英的建议还是十分重视的,派出了以商部右侍郎毕自严为首的一队人马,专门为此事南下南京。
对毕自严冯紫英就更熟悉了,一方面毕自严曾经担任过青檀书院的掌院,另一方面他也对历史上的毕自严颇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