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朱由校 第352章

作者:北城二千

“说吧,什么事……”

朱由检走到养心殿角落,在金盆中洗了洗手后,便头也不回的询问陆文昭。

陆文昭闻言,当即上前一步,双手呈上文书道:“这是诸藩这三日的举动,基本上都是盯上了靠近天竺中部的沿海地区……”

“他们倒是挺会选的……”朱由检擦了擦手,才接过文书看了看。

看完之后,他将文书递给了朱由校:“哥哥可以看看这些好皇叔的就藩地了。”

“弟弟这么笃定?”朱由校接过文书,大致看了一眼。

倒是朱由检则是道:“他们还没回来时,我就大概知道了这天竺之地他们会如何分。”

“三十二为亲王,一百余名郡王,天竺之地不过和我大明本土差不多大小。”

“他们若是挤进去,恐怕天竺之地也经不起他们折腾。”

“哪怕打下一个大大的藩国,可以我大明祖制,兴许不用百年的时间,天竺之上便会出现数百郡国。”

大明藩王子弟是需要分封出去的,这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差不多的。

因此朱由检从来不担心诸藩造反的事情,因为拖得时间越长,天竺之上的势力就越割裂。

不过、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一种计谋,可以真正无解。

所谓的无解,其实也只是鉴于当时特殊的局面,推恩令其实也是如此。

作为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一种阳谋,推恩令其实并非无解。

只不过是在汉武帝时期,那种特殊的局面之下,诸侯王们破解推恩令的成本太大,所以就显得无法破解而已。

对于推恩令这个所谓的“千古第一阳谋”,诸侯王们其实至少有三种办法可以破解。

这三种办法分别是:计划生育、直接造反,或者只分封地不分权力。

也因此、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维护老朱家的统治,曾经把自己的儿子,都封到了国内的各个要地去镇守。

但同时,朱元璋也是读过史书的,他也担心这些诸侯王过于势大,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

所以,朱元璋当时设计了一套很聪明的制度。

按照这套制度,明朝藩王虽然是被分封了出去,但是对自己的封国没有任何管理权。

明朝初期藩王唯一的权力,就是带着自己的亲卫军队,镇守一方。

等到有战争的时候,被大明皇帝给予军权,然后带兵去打仗,平日里的权力很小。

至于朱允炆为什么掌握那么大的优势,却还是被朱棣给干翻了,这点并不是因为朱元璋没给朱允炆留下勐将,而是朱允炆和朱棣的差距。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手下的将领阵容放在哪朝哪代都十分豪华,从宋成到吴杰,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瞿能……

还有大量洪武朝培养出来的优秀中下层军官们,而这批人里,有文有武,有勐将,有骑将,有统帅,军队素质较高,士气高昂,后勤补给充分……

别说蓝玉、傅友德能不能打过他们,就算是年轻的常遇春,徐达等人,都不敢保证一定打得过朱允炆手下这批人。

这批人,有打过松潘少数民族的,有打过南方少数民族的,有参加过北伐蒙古人的,战力彪悍,难以抵挡。

哪怕燕军引以为豪的汉蒙混杂的精锐骑兵,在白沟河之战中也被南军骑兵先行打败。

朱允炆削藩是最蠢的一种削藩手段,朱由检根本不需要学习他,他要学习效彷的,就是在朱元璋、朱棣的削藩手段上,加强管控就足够了。

因为眼下的诸藩和朱元璋、朱棣时期相比,多了一个可以自治管理的藩地。

至于朱由检要做的,就是让诸藩接受并使用大明规定的世袭手段。

三十二亲王,只要子嗣够多,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南亚能分裂成四百多个郡国。

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加强管控,并且保证诸藩的子嗣数量,就能无形之中削弱他们。

所以他才没有像朱由校那样在意诸藩的海外就藩,说白了、诸藩日后只可能成为大明军事上的马前卒和华夏经济圈的一员。

“需要稳定一下诸藩,另外注意一下诸藩的分地位置。”

“别让强藩碰撞到一起,要保护小藩的利益,避免提早的内耗……”

朱由检对着陆文昭开口,而朱由校也听着。

不得不说、朱由检这手玩的不错,只要小藩不跟着强藩走,那仅仅七八个强藩,根本不足以凑出威胁大明的武力。

“周藩和蜀藩、福藩、晋藩、楚藩、赵藩、秦藩、唐藩的银子应该最多……”

朱由校在朱由检开口时开口提醒,而面对提前,朱由检却摇头道:“楚藩有伪楚王桉的嫌疑,秦藩是旁系上位,晋藩、赵藩又无能……”

“这四藩只会想着速速解决就藩的事情,提早前往海外就藩。”

“他们不会争夺太稀缺的位置,大概率是在南部两侧沿海平原。”

“这场争夺主要还是周藩、蜀藩、福藩和唐藩这四藩之中。”

“西北荒芜,他们四藩若是争夺,必然都是争夺东部。”

“不过……”朱由检顿了顿,想起了唐藩的老唐王和朱聿键,随后道:“唐藩估计也会选择中部或者南部,甚至会主动拆分唐国。”

“也就是说……只有三个藩?”朱由校微微皱眉,而朱由检也道:“这块地域不小,三藩之中周藩实力最强,蜀藩其次,福藩最弱。”

“诸藩子弟里,福藩子弟的能力也不行,这三藩或许会在抵御莫卧儿之后发生矛盾,因此哥哥需要注意一下。”

“万里海疆之外,这三藩要抢的位置也和小西洋监察使司相距甚远,如何注意?”朱由校不清楚海外的情况,只能询问。

“很简单……”朱由检走到了《大明坤舆总图》下方,用手拍在了东吁缅甸的位置。

“收复三宣六慰,在强加河以东饮马,直接和三藩接壤就足够。”

“三宣六慰可不好收复……”朱由校略微烦躁,毕竟他很清楚万历年间明军和西南的东吁缅甸打成了什么模样。

虽然不能说惨败,但是大明丢失了对三宣六慰的主权是已经坐实的。

至于朱由检也很清楚,眼下甚至可以说未来的二十几年都不是收复三宣六慰的好时候。

原因很简单,东吁已经在阿那毕隆的统治下,压服了地方势力,重新完成了缅甸地区名义上的统一,结束了缅甸地区自十六世纪末以来分裂。

之后继位的他隆则是对东吁王朝内部进行一次全国性普查,编制了各地户口、耕地面积、产量和税赋情况的调查统计,作为征税和征调劳役的依据。

而东吁再度衰落,就要等到他隆病逝了。

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好像是二十一年后……

二十一年……这个时间朱由检根本等不及。

他宁愿和正处于中兴的东吁再度交手,也不愿意等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后小冰河大旱彻底结束,之后虽然还处于低温期,全国粮食减产,但百姓最少已经能活下去了。

只要能活下去,愿意迁移的人就不会太多。

这么一来、大明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倾入东吁移民上。

与其投入资源来迁移百姓,平衡当地近七百万蛮夷,倒不如提前爆发大战,先打上个十几年,让东吁疲于奔命,最后入主人口锐减的三宣六慰。

想到这里,朱由检合上了文书,下意识看向了窗外,似乎心思已经飞到了云南临安府去……

第313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

“一二一……一二一……”

“哔哔——”

“立定!”

云南临安府梨花驿,伴随着明军熟悉的齐步口号和哨声,一旗百余兵马当即齐刷刷的站在了原地。

类似这样的队伍足足有数百支,分部在沿红河南下的各个驿站、军营中。

作为与安南相邻的地区,改土归流后的王弄县成为了进入安南为数不多通道中,较为好走的一条。

由于地势狭长,呈阶梯状,北高南低,渐向东南倾斜,而红河经过境内流入安南,因此此地是进攻安南的重要站点之一。

中原王朝同安南之间的爱恨情仇,几乎贯穿了中原王朝自秦代以来的历史。

超过四次的统治历史几乎见证了中原王朝文明的鼎盛时期,而后续安南同中原王朝的分离过程,本身也处于中原王朝文明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

“安南之失,绝非只是军事之失,更多的则是政治之失、文化之失,诸君不得不引以为戒。”

王弄县临时经略府内,当站在会厅内的洪承畴对着会厅中的沙盘发出感叹,在他身旁的沐启元红着眼睛微微颌首。

见状的洪承畴安慰了一句:“黔国公病逝的事情,我已经上奏朝廷了,想来朝廷会给予嘉奖的。”

“小国公眼下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好好着手冬月出征的事情。”

“经略放心,末将知道怎么做。”沐启元作揖应下,而他们的话题也说明了一件事。

黔国公沐昌祚病逝了……

只是、沐昌祚的病逝,对于征讨安南的计划基本没有太大影响,洪承畴虽然有些唏嘘,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他还是更在意安南之役。

短暂的安慰后、他将目光放到了沙盘上。

望着沙盘上的中南半岛,以及狭长的安南,洪承畴打起了精神。

针对安南的问题,他研究得十分深入,因为相对于中原王朝其他地方,安南其实存在几分特殊性的。

就好像同时期的燕云十六州、也与汉人王朝相隔了四百余年。

可是燕云依然能回归中原王朝核心,而安南却彻底离散。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跟安南地方势力的不可制有很大关系。

就像当年大唐朝廷选派的最后一任静海军节度使,其实本来由独孤损前往担任。

结果因为政治斗争的缘故,导致这一职务被本地人曲承裕乘机窃取。

再加上当时大唐中枢对地方控制力度每况愈下。

导致静海军节度使一直在曲氏部将、牙将里流转,安南行政系统的本地化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此外,由于安南陆路交通不便,宋朝时、前往安南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海路。

因此从客观上也限制了对安南的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安南地方的独立意识自然也就越发强大。

再加上中枢朝廷一直到了北宋时期,都对安南带着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伐安南时还出现大败的情况。

这么一来、安南的独立自然成为了难以避免的现实。

像明朝虽然前期实际控制了安南,可是同样由于地方势力抬头的原因,导致中枢在安南的统治成本高到吓死人。

再加上一旦中枢出现人为因素的失误,也就导致明廷的统治无法继续延续下去。

“欲通安南,当以交通为先。”

“唯有交通顺畅,方能使汉家之恩威传达至安南。”

“日后若是安南有变,大军亦可犁庭扫穴。”

洪承畴的话,让众臣不由得纷纷点头,而他也手持一根木棍,轻声道:“眼下我朝同安南之交通关键,在于三点。”

“第一,云南、广西二省地处西南,为交通安南之关键所在,故平整西南官道便是关键所在。”

洪承畴看向了会厅内的十余名将领和官员,他们也纷纷点头,而洪承畴也给出答卷道:“我们在过去一年内,已经整修过沿途官道,搭建数十座大小桥梁,疏通水道,如今西南之地畅通无阻,只需后续管理维护即可。”

说罢、他用木棍指向了云南和广西接壤安南的山区,继续道:“第二,想要连接安南,还需要在广西、云南边境多开辟几条山路,以连接安南。”

“届时大军当可分兵从山道出发,以为前导和备选之路,日后也能进一步为移民所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彷照秦始皇修灵渠伐百越。”

“我大明、亦当疏通红河与西江的水系,以借助水道之利控扼整个安南。”

说到最后,洪承畴斩钉截铁地说道:“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安南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县自然能够再次回到我大明掌控之中,进一步收复三宣六慰。”

洪承畴要讨朱由检的欢心,因此对于朱由检对外的政策他都会一条不漏的查阅,仔细研究,最后他得到了一个道理。

“要想让齐王殿下记住自己,就要用最少的银子,办最多的事情,收最好的结尾……”

朱由检对外的态度一向强硬,而洪承畴也投其所好的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态度。

“这一战,齐王殿下一直在关注安南的事情,不断地下发手书询问进度……”

洪承畴看了一眼诸将,随后道:“殿下说了,此战一方面则是对百姓宣布,我大明要做的,是恢复汉唐荣光!”

“其次、便是收复安南故土!”

“这一战如何打?怎么打?可以等会再讨论,眼下需要注意的是战后的治理问题。”

“当初宣德朝没有维持对当地的统治,便是因为治理不得人心,当地百姓野蛮,不识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