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669章

作者:天子

孙交一心过安稳日子,没想过为大明做贡献,巴不得早点退。

而杨廷和虽然跟皇权形成激烈的斗争,但其对大明有一股责任心,有臣子为国为民的情怀在里边,杨廷和实际上不想致仕,但眼见君臣不睦,不得不上奏请辞。

张佐见朱浩在认真看孙交的辞呈,声音变得柔和下来:“陛下之意,孙老这份,也由您斟酌。其实孙老退与不退,全都是看朱先生您的意思。”

其实朱四并没觉得孙交是多么不可或缺的人物。

之所以让孙交留下来,朱四更多是看在朱浩的面子上,还有孙交是其安陆同乡,乃老兴王朱祐杬当初便刻意结交和拉拢的朝廷重臣,从个人角度来说,朱四只喜欢兴王府出身的人,尤其是朱浩,别人但凡跟他有少许过节,他一个都不想留。

这也能看出朱四的性格。

薄情寡恩。

“嗯。”

朱浩点头,没有再多提。

……

……

朱浩给朱四定下的期限是三天。

看起来要再斟酌,其实代表着三天内就必须要同意杨廷和的辞呈,让杨廷和回四川老家。

只要杨廷和能走,皇帝该演戏还是要表演一下,君臣依依不舍,对杨廷和离开京城的关照,回乡后的接待……总之能赐的都赐,能照顾的都照顾,只要你人滚蛋,一点小恩小惠还在意?

杨廷和早就确定自己要走,每时每刻都在安排,他已不在意皇帝几时同意。

而朱浩这边,则要把握这三天时间,试图做点什么,改变一下朝堂格局。

第二天朱浩去吏部走了一圈,因为朱浩并不是正职的吏部员外郎,他甚至不需要每天去衙门点卯,从吏部出来时,正好遇到了吏部左侍郎,如今已贵为礼部尚书的汪俊。

汪俊并不认识朱浩,再加上身边有人,只是不经意地往朱浩身上看了一眼。

见朱浩的年岁,再看身上的官服,其实汪俊大概能猜到这个年轻人是谁,但以汪俊的身份不需要跟个中下层官员接触,面无表情地直接走进吏部衙门。

“老爷。”

于三这次找了四个轿夫,给朱浩抬轿。

对于京城一般官员来说,乘坐马车相对方便,一匹马一个车夫,维持的成本相对低廉,而行进什么的也方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偶尔赶路加几鞭,跑得还快。

只有大佬才会选择乘坐轿子,也是因为维护轿子的成本相对较高。

这次朱浩到吏部来履职,有个改变就是他准备从此以后都坐轿。

这是要体现出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姿态,以前在翰林院当值,反而需要风风火火,显得他朝气蓬勃,努力进取。

而现在当个闲职的吏部员外郎,看起来没什么改变,却要表现出他真的很放松,不在意眼下官场失意。

乘坐轿子,至少安逸点,方便朱浩路上打盹,或是想事情。

朱浩施施然上了轿子,示意前去下一个目的地。

……

……

轿子停在了一处戏楼前。

苏熙贵恭候多时。

这次苏熙贵到京,主要目的是为黄瓒调京之事,因为六部中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两个职务似乎很快就有变故,所有人都知道彭泽和孙交干不长久,而现在又是杨廷和即将致仕的关键时候。

对苏熙贵来说,为黄瓒争取,可能是最好的机会。

这次要是再争不上,等以后再调黄瓒到京城,至少又要等半年甚至是一年后。

而黄瓒在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上,干了快三年了,这次三年考满,黄瓒是否能继续当官还是问题,或许就直接给个隆宠的虚职,致仕回乡去了。

毕竟黄瓒年岁也不小了。

“……这是一点薄礼。”

苏熙贵一向都是以银子开路,这次也不例外,直接先塞银子。

以往还要抬银子往各家送,现在直截了当,银票奉上便可。

朱浩看了看上面的数字,只是一万两。

看起来不多,但要加上苏熙贵之前零星给的,光是给朱四用以修铁路的开销,就超过十五万两,其中有十二万两是由朱浩转交。

开矿用度也在十万两以上。

开银号不算,毕竟属于投资。

再就是给朱浩的个人贿赂,被朱浩转移到开矿和修铁路上也有八九万两的样子,加上这一万两,差不多十万两了。

如此说来,苏熙贵还真是有钱。

朱浩以往每次都是直接笑纳,这次他却没收,而是推了回去。

苏熙贵大惊失色:“小当家,您这是……?”

朱浩道:“最近朝廷不缺银子,我这边也不缺,所以你先收起来,等到关键时再用。”

没有直接回绝,而是告诉苏熙贵,回头你再送。

苏熙贵尽管不太明白朱浩的意思,却还是依言把银票拿了回去,却忍不住问道:“杨阁老致仕,还要多久?”

“三天。”朱浩道。

“嘶……好!”

苏熙贵在思忖后,说出了最由衷的评价。

杨廷和在朝,文官派系施加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黄瓒这样前朝留下来的大臣,这股压力会让每个官员做事都胆战心惊,毕竟杨廷和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现在杨廷和要退下去,就算黄瓒不能调京城当六部尚书,至少对黄瓒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那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出缺,还有多久?”

苏熙贵又从朱浩这里打听消息。

这些小道消息,外间也会传扬,甚至有些人还传得有鼻子有眼,但若论货真价实,还是朱浩这儿比较靠谱,毕竟朱浩能接触到最核心的机密,有些事还是朱浩直接拍板决定。

朱浩道:“兵部尚书,或有一两个月出缺,而户部尚书,则要等到年底了。”

苏熙贵笑道:“可是鄙人听闻,杨阁老致仕想拉孙尚书一起……”

朱浩扁扁嘴,摇头道:“我不会让孙老头退下去的。”

很霸气的一句话。

不管谁想让孙交退,我不让他退,他就退不下去。

这本来是很能令苏熙贵受鼓舞的话,毕竟苏熙贵现在以朱浩马首是瞻,也铁了心以后要跟着朱浩干,但想到要是孙交退不下来,空不出位子,怎么看黄瓒都难以调京城当尚书。

“可惜了……”

苏熙贵道一句。

朱浩明白苏熙贵的意思,笑着道:“现在摆在黄公面前有两个选择。”

“哦?小当家请讲。”

苏熙贵瞪大眼。

朱浩道:“一是以翰林学士入阁,半年后致仕。一是为兵部尚书,可做一到两年。”

话不长,但苏熙贵听了,眼睛越瞪越大。

苏熙贵往四下看了看,包间是没旁人,可不确定是否隔墙有耳,当下压低声音问道:“还有机会入阁?”

朱浩点点头:“入阁的话,要等到年底,蒋阁老和毛阁老退下后,会有个真空期,首辅为费阁老或刘阁老,而增加入阁的人选暂时没定好,目前的设想,是调南直隶镇江的杨老和浙江余姚的谢老回来,或只调一人,空两位,黄部堂可趁机入阁。”

“这……挺好。”

苏熙贵眉开眼笑。

都是朝中重臣,对黄瓒来说,干多久好像没那么重要。

黄瓒是个官迷,并不贪财,其实黄瓒对于为官任上,还是很舍得付出的,苏熙贵很清楚自家姐夫的性格,知道入阁这条路,恐怕黄瓒之前做梦都不敢想。

但现在有朱浩为其谋划的话,那简直是……

“至于兵部尚书,则要等到十月,不过届时蒋阁老或为首辅,在廷推时,黄部堂未必占得优势,可要是等来年年初,兵部尚书或再有更动,那时黄部堂做兵部尚书便几乎是十拿十稳了。”

“也,挺好。”

苏熙贵这次就没多高的兴趣了。

朱浩道:“话说在前面,入阁路并不平坦,或会遭受一些非议,且入阁后,只作为过渡,来年年中,内阁人员架构稳定后,黄部堂基本就要退下去。至于兵部尚书,则名正言顺,但责任会大一些,因为这两年西北用兵会不断,今年不过只是承了去年战事获胜的福,获得短暂的休整而已。”

苏熙贵道:“那能否等鄙人去跟黄公商议后,再做决定?”

“当面说,不要写信。”

朱浩叮嘱道,“这种事,我只跟你一人谈过,甚至都没跟陛下提。”

苏熙贵一听,便知朱浩已把朝堂事拿稳了。

他很受振奋:“鄙人自当亲自回南京一趟,跟黄公当面提及,不会为第四人知晓。”

第883章 没你大哥的水平

苏熙贵从朱浩这里得到了他想要的,就即刻动身回南京。

在朱浩眼中,苏熙贵就是闲不住的那种人,京城来一趟通常都是屁股没焐热就要动身去往下一处。

此时的朱浩也顾不上苏熙贵和其背后的黄瓒,他的任务是要合理完成杨廷和退休之事。

杨府。

书房内,杨廷和正在见儿子杨慎和杨惇。

随着杨廷和离朝之事基本定下,杨慎和杨惇以后将不会再有首辅父亲的光环笼罩,但间接的影响还是有的,杨廷和实在放心不下两个锋芒毕露的儿子,要让他们在朝老实一点,免得影响杨氏家族。

在杨廷和表达了让两个儿子低调做人的想法后,杨惇最先表达不满:“父亲,您是退了,但继任首辅的应该是蒋阁老吧?那还是咱的人,怕什么?难道以后我跟兄长都要夹着尾巴做人吗?”

一句话,就表明杨惇不是那种自甘寂寞之辈,就喜欢闹事。

杨廷和冷冷道:“让你们安心本职工作,不过多干涉朝事,难道就是夹着尾巴做人?”

“难道不是吗?兄长现在已是翰林侍讲,身边聚拢了不少人,就算兄长不出头,难道别人就不会说兄长在拉帮结派?”

杨惇将目光落到杨慎身上。

杨慎皱眉。

臭弟弟,你跟父亲讲理,为什么要把事牵扯到我头上?我做什么事,影响到你了吗?咱俩之前可都是井水不犯河水。

杨廷和面色冷峻,没说什么。

杨慎道:“父亲,儿最怕的就是您回乡后,陛下会以议大礼为由,再兴波澜。”

相比于杨惇的无脑,杨慎在官场时间不算短了,以他的立场,若是皇帝想要对付没有杨廷和领导的文官集团,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大礼议做文章。

杨廷和道:“大礼之事,先前早就定下,若陛下强行改变,会由内阁和六部、科道言官上奏辩驳……不过,即便再有联名劝谏之事,你们切不可强出头!”

当父亲的,多少了解儿子。

在杨廷和看来,就算皇帝真要拿大礼议做文章,也要按照一般的规矩让皇帝回心转意,万万不可用一些非常规手段。

而历史上,杨慎这群人,就是吃了硬来的亏。

杨廷和自知,连他在首辅位置上时,跟小皇帝相斗都处处落于下风,若他走了,小皇帝无所忌惮,那时要惩治一群不听话的大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儿谨记。”

杨慎拱手领命。

嘴上这么说,心里是否会接受,另讲。

到时杨廷和都不在朝,杨慎少了父亲的制约,对他来说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再也不用事事都请示父亲,那时的杨慎,将会成为文官“清流力量”的核心。

路怎么走有时全是因时局逼迫所致,怎么选择往往由不得人。

杨惇仍旧很急切:“父亲,那就是说,以后皇帝拿我们开刀,我们只能受着?”

杨廷和不想听杨惇的废话,这个儿子看起来聪明,但做事比长子差太多了,有时候就跟没脑子一样。

杨廷和道:“以后在京为官,遇到事情多听你兄长的,杨家香火是否鼎盛,全看你们的造化!为父在朝,或只剩下几天光景,以后不能再在身边随时指导你们,再相见时,或就是阴阳两隔了。”

以杨廷和的意思,你们在京城为官,一般不会返乡。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长生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