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第527章

作者:天子

“是。”

何立急忙行礼。

朱浩对杨慎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估计明日朝堂可能会谈及此事,本来与我们关系不大,锦衣卫要查,我们拦着作甚?走了!”

杨慎眼珠子滴溜溜一转,也琢磨出门道来。

锦衣卫要横插一杠子,还派了这么个不识时务的王邦奇来,事情就变得非常微妙。

明知有人会借这件事做文章,他只是被临时安排来迎接朝鲜使节的官员,大可不必为此等事发愁。

……

……

如朱浩所料。

翌日朝会将要开始时,有关朝鲜使节在会同馆被多名刺客刺伤之事就已传开,众大臣议论纷纷。

让人更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先前陪杨慎去迎接使节的朱浩,一个翰林院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居然提前警告让朝鲜使节早点走!?

倒显得这家伙料事如神一般!

第693章 百密一疏

朝鲜使节被刺伤之事,舆论中虽然是热点,但在朝堂议事时,却上不了台面。

管你朝鲜使节死不死呢,现在初步调查是朝鲜内部党派纷争,只是刺杀的事发生在大明京城罢了,大明朝廷肯定不会放过在京师捣乱的人。

不管是谁,朝鲜王国都会因此受到制裁。

最后只是由刑科都给事中刘济出来提及会同馆内发生的刺杀事件。

朱四对此好像很留意,问道:“朕听闻,好像是有人提前说过,朝鲜使节可能会遭遇不测?谁说的?”

刘济被问住了。

这热点,他还真没去跟。

孙交走出来道:“回陛下,乃翰林修撰朱浩。”

这时候孙交可风光了。

让你们没事拿我女婿的事当笑话,现在好了,事实证明,那是我女婿有先见之明,这下我这张老脸都光鲜许多。此时此刻你们怕丢人不想说,我可不会给你们面子,该是什么一概不遮掩。

朱四道:“朱敬道是吧?朕记得他,日讲时,所提都是一些荒诞不羁的知识,朕以前就认识他,确实有些才能,本想提拔他一手……现在看起来,却好像不合适了。”

这脑回路……

本来一些朝官听了皇帝前面那些话,还以为朱四要褒奖朱浩。

怎么到了最后,却又对朱浩不满意呢?

孙交问询:“陛下,朱浩提前预警,应是好事。”

“不不不。”

朱四连连摇头,“若是朝廷对此完全不知情的话,那这件事怎么都跟大明扯不上关系,可因为他说了,别人就会想,或是朝廷在背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知道什么却不肯对外言明,他这么做,其实等于是把朝廷卷入到危险的境地。”

这论调……

孙交本来还没明白过来,等稍微品味,不由愣住了。

是啊。

新皇跟朱浩什么关系,别人不知道,我孙老头还不清楚么?

朱浩做出什么成绩,或是有什么非凡的举动,用得着皇帝帮他扬名?

朱浩做这一切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让他更出名,而是无端“惹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皇帝有理由“打压”他。越是打压,文官集团对朱浩越是推崇,那杨廷和就越觉得朱浩可信,或会委以重任。

那这件事明明是朱浩长脸,皇帝却出来抨击朱浩,就合情合理多了。

这是做戏给杨廷和看呢。

孙交暗想:“还是老夫冲动了啊,不该为挣这张老脸出来为敬道说话,应该再等等,这么一看,还是新皇跟敬道的段位高上半层,这叫宠辱不惊,明明有功却说有过,让杨介夫掉以轻心……敬道这小子,怎不提前跟老夫说明白?看我回头怎么收拾他。”

孙交好像被皇帝顶了回去,灰头土脸站回臣班中,但心里已乐开花。

以往朝堂上但凡提到朱浩的地方,孙交看不清楚局势,不明就里之下,往往会生闷气。

但现在他清楚地知道朱四跟朱浩是一伙的,没事喜欢唱双簧,如此以知情者的身份去看待事情,便觉得这对少年君臣所做之事,还真不一般。

朱四道:“这件事朕本来想让锦衣卫好好查查,但现在就怕朝鲜那边会追问不休,不如就让翰林修撰朱浩去调查这桩刺客案,诸位卿家可有意见?”

小事。

没人会有意见。

朱浩那小子不是有先见之明,还提前预警么?

真以为自己是神棍呢!

明显皇帝对朱浩不满意,让朱浩去接手烫手山芋,若是查不出什么结果,那朱浩可能就要受此案牵连外调了,纯属“咎由自取”。

本来很多人就觉得朱浩的神机妙算很令人厌恶,一个少年郎装什么高深莫测?现在被反噬,纯属活该,都等着看朱浩笑话呢。

没人回答。

朱四问杨廷和道:“杨阁老,您老有意见吗?”

杨廷和本想出言反对,但突然想到什么,愣了一下,随即举起笏板道:“臣附议。”

朱四这才满意点点头,脸上还露出些许得意之色,笑道:“那进行下一项吧,还有什么事,尽快说……”

……

……

朝议结束。

杨廷和没有往内阁值房去,而是自行出宫。

有关朝鲜使节的事,好像他漠不关心,就算蒋冕追上想跟他说上两句,他对此却没什么兴趣,摇摇头表示不要烦他,急匆匆出了东安门坐马车回到家中,第一时间让人把儿子杨慎叫到自己面前。

“父亲,这般郑重,可是朝中有大事发生?”杨慎以为父亲是要问他朝鲜使节被刺杀之事。

杨廷和道:“今日朝堂上,陛下举止怪异,提到朱敬道时,有意把话题往他身上引……”

杨慎道:“敬道之前警告朝鲜使节完成贺寿后早些离去,此事早已在京城传开,可能陛下因此而想到他?”

“不对!”

杨廷和摇头道,“陛下最近经常提到此人,连之前找年轻的翰林进行日讲,可能也是为朱浩一人而设。”

“什么?”

杨慎脸上满是不可思议之色。

杨廷和冷冷道:“为父一直思索,或是陛下背后有何人相助,却一直未能寻到答案,如今看来,是否有一种可能,此人一直隐藏在你身边,好似为你做事,但其实却是从你口中探听消息,转过头来为陛下做事呢?”

杨廷和一脸严肃说出这番话。

从小皇帝登基到现在,杨廷和受小皇帝的气太多了,很多事情,杨廷和明明觉得以小皇帝的能力,或者说小皇帝初出茅庐,其经验、资历和阅历严重不足,应该不会成事,但小皇帝却能做出很多让他“拍案叫绝”的举动。

先是小皇帝登基时,对于六部权力的收拢,和诏狱、京畿戍卫权力的巩固。

到后来轰轰烈烈的大礼议……

到嘉靖元年,单以拍卖煤矿一事,杨廷和就感受到自己居然被小皇帝利用,以拍卖张家煤矿为契机,居然连带拍卖新开煤矿,还成功筹措到钱粮,要不是当时他剑走偏锋,那矿产拍卖的定制可能都要形成。

偶尔被摆上一道,或许觉得这不过是巧合。

而吃瘪的次数多了,杨廷和清楚地感受到,小皇帝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一定有高人。

思来想去,把皇帝身边的人研究透了,都没把这个人找出来,现在他好像终于明白了……从一开始,方向便错了,不该去在小皇帝身边找,而应该在自己身边找。

杨慎苦笑道:“父亲是否多虑了?敬道他……就算再有本事,也不可能……”

杨廷和道:“事在人为,不去查又如何清楚呢?此番陛下想以朱敬道调查朝鲜使节遇刺案,怎会这般巧合,陛下偏偏又提到他?而此事,却是陛下自己主动提出来的。”

杨慎道:“那父亲,如何查?”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就算杨廷和怀疑到朱浩头上,想把这个小年轻研究透彻,其实也很困难。

怎么就确定,朱浩是隐身在小皇帝身后出谋划策那人呢?

……

……

当朱浩从张佐口中得知,皇帝派他去查朝鲜使节遇刺案,便感觉大事不妙。

这算是一种神奇的预知能力,通俗点说叫做第六感。

朱浩感觉到,最近杨廷和对新皇势力的打压非常严重,甚至还去工部找过唐寅,查问过很多事,朱浩知道,现在杨廷和一定想发设法寻找皇帝身边相助之人。

这次朝鲜使节遇刺案,朱浩本想让朱四借机在朝堂上抨击他一下,让杨廷和觉得他没什么可疑。

偏偏朱四做了一件“自相矛盾”的事。

一边抨击朱浩给朝廷招惹事端,一边却又把查案的权力交给他……

以杨廷和的老练,怎可能不往他这边怀疑?

等下午朱浩见到朱四时,朱浩直接跟朱四提出这一点,并告诫朱四以后不可再在朝堂上有任何提及他的行为。

“……朱浩,朕不是帮你积累经验吗?看着姓杨的他们在朝堂上耀武扬威,朕想让你早些出现在朝堂,跟他们正面交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藏在背后……”

朱四显得很委屈。

朕明明是在帮你,你怎么却来怪朕呢?

唐寅在旁听了,感觉问题不对劲,问道:“那敬道,你觉得杨阁老会因此怀疑到你头上?”

朱浩摇头:“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最近西北军情着紧,尤其宣大各处都有紧急战报传来,杨阁老现在承受着战前换帅的巨大压力,非常敏感,任何错漏都可能让他发现端倪。”

朱四撇撇嘴:“就算他怀疑,有证据吗?”

这次不用朱浩回答,唐寅便道:“陛下,只要杨阁老对朱浩有所怀疑,这就是危机所在,他只要一道调令,就能让朱浩调出京师,到那时……”

“那朕非下旨把朱浩留在京城不可!”

朱四一听紧张起来。

本来他觉得自己是皇帝,可以天不怕地不怕。

可当知道后果是杨廷和仅仅凭借“怀疑”就把朱浩从自己身边调走,朱四也不由紧张起来。

朱浩道:“若杨阁老真要调臣出京师,而陛下出面阻拦的话,其实就等于是向杨阁老承认一切了。这一步……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取。”

唐寅道:“那你可以选择致仕,或病休,以你的本事,装个病不难吧?”

朱浩瞪了唐寅一眼,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当初在兴王府时,朱浩不就装中毒过吗?

还好现在朱四不会往那方面去想。

第694章 嫌疑犯需要自证清白

朱浩笑着摇摇头,脸上又是一副让唐寅翻白眼的高深莫测神色。

朱浩道:“强求不得,只能顺其意,我既在杨用修面前表达过想远离京师官场、外调地方的愿望,陛下也曾表现出要将我外放之意,此时真要将我外放,我却托辞病了?这不等于也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杨阁老,我就是在为陛下做事?

“那时对我或没什么,但陛下以后再想做点实事或者用人,就会被杨阁老处处针对和限制。”

朱四惊讶地问道:“朱浩,你是说,如果你装病,对朕会很不利?”

“嗯。”

朱浩点头,“现在杨阁老或还认为,之前陛下所做一切,都是因陛下天纵英才,或是陛下身边近侍中有能人,限制不得。但若是他知道是微臣在背后出谋划策,便会知晓陛下一直都以臣为眼线,于双方间周旋,等于是戏耍杨阁老和文官集团,到时杨阁老反击起来,可能就会不顾……君臣之谊。”

朱四琢磨了一下。

有道理。

无论现在君臣闹到什么地步,至少保持了一种相对微妙的平衡,之前但凡杨廷和稍微不讲理,比如说在矿税那件事上令杨廷和不爽,杨廷和反击起来,就是一种不讲道理的蛮横无礼。

那次的事,就算朱四身为帝王,都抗不过杨廷和的凌厉反击。

这说明,杨廷和在文官中地位仍旧尊崇,朱四需要杨廷和来维持朝堂稳定,还不能闹到君臣彻底决裂的地步。

上一篇:国姓窃明

下一篇:长生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