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子
在自己心情糟糕的时候,找个下场可能比自己更加悲惨的人对比一下,心里顿时舒服多了。
朱浩哼哼两声:“那我是不是该自裁以谢罪啊?”
“行了,行了……”
杨慎不想跟朱浩多费口舌,道,“此番陛下有意拿翰林院做文章,其中似有深意。而如今翰苑中,只有一人……跟你是同乡,有时间你不妨跟他多交流一下,看看有何不妥之处。”
嘿,又是来委派任务的!
朱浩知道,杨慎口中那人乃自己大舅哥孙元。
翰林院中,只有孙元跟朱浩出自安陆州,而孙元父亲乃户部尚书,系皇帝亲自从安陆请来做官,从某种角度而言,孙元才是根正苗红的新皇的人……
当然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孙交从未说过自己站位新皇一边。
朱浩道:“跟他打探什么?如此是不是太过……小题大做?”
不就是皇帝想让唐寅进翰林院?
再或是想在内阁增补一人?
弄得草木皆兵!
现在连与此事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孙元,都要被严防死守?朱浩觉得杨慎简直是神经过敏。
大概现在杨慎找不到新皇派系中那个“影子幕僚”,想从各种角度寻出蛛丝马迹来,同时防止有人为新皇出力。
在朱浩看来,杨慎这是拿着杨廷和的鸡毛当令箭,把他自己当成翰林院的掌院了?
杨慎道:“陛下可用或是想用之人,或就在翰林院中。”
朱浩心想,你还真说对了。
不就是我么?
朱浩问道:“有没有可能是在南翰林院?”
“嗯!?”
杨慎本要回修撰房,闻言回头看了朱浩一眼,随即摇头,“南翰林院中,多数都乃家父门生,不会有问题。”
这话明显透露出一些信息。
作为一个熟悉历史的人,朱浩当然知道未来大明能掀起风浪的都是些什么人。
比如说南翰林院中……如今以南京翰林院侍读身份署掌院事者,就是后来那个权倾朝野的一代奸相严嵩。
严嵩年已过四十,但此时距离他发迹还有二十年,严嵩真正意义上属于老年得志,就算朱浩认为自己跟新皇关系再铁,也不得不考虑一下未来的路怎么走。
严嵩要不要防?
就算打倒一个严嵩,会不会来第二个?
那些后来在朝中混出名堂来的人,比如说现在已在朝的夏言,或者还没入朝的徐阶等人……要不要拉入自己阵营?
杨慎见朱浩神色有变,问道:“敬道,你对于进侍讲之事,有何想法?”
朱浩笑着摇摇头:“我自知能力和资历都不行,混不出名堂,倒是对离开翰林院,去地方履职有些兴趣。用修兄你也说了,我开罪陛下,留在京城没什么大作为,为何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早点认清现状,及早实现政治抱负不好吗?”
第684章 用意不明
七月二十四。
一大早,众大臣便入宫等候朝见帝王。
当天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因为早前他们从不同的渠道得知消息,这几日宣府各处关口遭到鞑靼人袭扰,爆发零星战事,这正好切中先前皇帝在朝堂上提出,需要在宣府加强戒备之事。
“……中堂,谁也未曾料到,鞑靼人的目标果真不在三边,而是直冲着宣府、大同而来,以目前战报,白羊口失而复得,爆发不下于千人规模的战事,乃应州之战后我大明关口第一次经受如此猛烈的冲击。”
彭泽作为兵部尚书,遇到西北紧急军情,首当其冲之下,必须要在朝会上跟皇帝做出解释。
但在这之前,他要问询杨廷和的意见。
杨廷和面色冷峻。
现在居然又被小皇帝言中,鞑靼人劫掠的重点不在三边而在宣大?
小皇帝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瞎猫碰上死耗子?
还是说出自宣大总督臧凤或是其他人进言?
带着诸多不解,随着朝会到来,杨廷和走在文臣那一排的首位,昂首阔步进入奉天大殿内。
……
……
朝会波澜不惊。
对于宣大一线发生的情况,朱四占得先机,因为他曾力排众议,下旨宣府大同一线加强戒备,使得这次边关应对鞑靼人冲击,表现得游刃有余,官民都没有蒙受大的损失。
当然,防患于未然,没有过错也就没有功劳,虽然朱四挣了个料事如神的名声,但对他掌控朝堂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这次朝会,基本都是兵部的人在阐述情况,彭泽和兵部右侍郎李昆讲解得很仔细,旁人少有参与话题。
最后议定的结果,朝廷再抠出五万两左右钱粮,调去宣大一线应对,加上之前户部已分别调拨给宣大和三边价值七万两左右钱粮,等于说宣大这边仅在夏季接收的战备物资就多达十二万两。
这还不算朱浩自行筹措部分。
朝议在一种诡异的氛围中结束。
杨廷和从奉天殿出来,脸色不太好看,因为这次不但小皇帝长脸,连那个不为他控制的臧凤,都成了朝廷的香饽饽。
路上蒋冕有意无意提了一嘴:“白羊口战事详情,到现在都没传至京城,只说要隘失而复得,但到底如今敌我双方是如何状态,又各自死伤多少,都是谜。为何事情过去三日,到现在都没有具体的消息?”
“嗯!?”
杨廷和听出问题关键。
白羊口虽然属于宣大往延绥方向延伸的关口,距离京城有段距离,但若说战报的话,八百里加急怎么都应该在两天内把消息传递到京城。
为何会出现三天都没战报的情况?
倒是小道消息流传速度飞快,现在人们都在说白羊口进行了惨烈的战斗,还完成从失守到重夺的激烈争锋,照理说会无比惨烈……
现在什么消息都没有,莫非只是摇旗呐喊走个过场?
可疑啊!
“看情况吧。”
杨廷和若有所思地道。
……
……
直至当日下午,关于白羊口战事的具体情况才报了上来。
由宣大总督臧凤亲自汇报。
杨廷和拿到战报后,先看了看白羊口战事的规模,大明出兵一千八百余,而犯边的鞑靼人有七八百的样子……先是白羊口守军因大雾弥漫,情况不明,遇到鞑靼人猛攻,死十六人后主动撤出关口。
而后由天成卫指挥佥事贾钦和儿子贾儒阳父子俩领兵一千五百余,联合白羊口撤回兵马,重夺白羊口,斩杀鞑靼首级六枚,得马匹十四匹,并得军械若干云云……
杨廷和本都要离开内阁值房,拿到这份战报后,心里说不出个滋味。
要说战绩,也算不错,自己死伤十六人……还不算第二次反攻时死伤……对了,第二次反攻伤亡情况居然一句没提?
最后的战果是杀了六个鞑靼人,好像收获不怎么大啊。
西北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战事通常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更像是一种来回拉锯和抢劫、防抢的军事行动,土木堡之变那样一下死伤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马的情况再难出现。
“介夫,事关重大,应当及早上报。”
蒋冕过来提醒。
杨廷和道:“如此大费周章,说得宣府、大同一线草木皆兵,结果只是如此规模的战事,值当吗?”
以杨廷和的意思,雷声大雨点小我能理解,可战果小到如此程度,是不是太不给朝廷面子了?
亏夏天朝廷还多调度了十几万两银子给宣府、大同,结果就是现在这模样,还好意思表功?
谁知道那六个鞑靼人的首级,是不是杀关口外的牧民冒功?
蒋冕笑了笑,没有回答。
在蒋冕看来,只要宣府、大同没事,确保内关无恙,管他发生什么呢,京城这边过几天安稳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
……
第二天早晨,战报在朝堂上公开。
朱四因为想收揽臧凤,所以对臧凤在这次防御战中的表现大加赞扬,虽然臧凤没有参与到第一线战事中去,但至少到目前为止,鞑靼人没闹出大乱子,只是白羊口出现状况,也很快便解决。
“朕想加臧卿家为右都御史,回京后再行重用。”
朱四高兴地宣布。
臧凤是以刑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去的治所宣府,总制宣大军务,这是一般侍郎级别迁边的规矩,因为宣大在大明边关的战略意义一向不如三边,臧凤也就没得到官职上的优待。
臧凤调任宣大总督前,多年负责总督漕运,级别比这更低。
若是此番因功迁右都御史,相当于领尚书衔兼领西北军务。
皇帝光是想凭靠这么个杀敌六人的小功劳,就要升臧凤的官,等其将来回朝,恐怕会以六部尚书任用,这是明显要把臧凤培养成孙交接班人的节奏啊。
杨廷和心里如此认为。
因为皇帝最近对臧凤的推崇,怎么看都是想把臧凤以及其麾下宣大地方兵马,引为皇帝所用,这里曾经是江彬、许泰等人的势力范围,如今这些人作古,小皇帝想要趁虚而入?
哼!
既然已经明白你的心意,岂能如你所愿?
杨廷和出列道:“陛下,白羊口战报不尽不详,或需另行查验……西北地方虚报军功之事频频发生,若是以这般功劳便要大加封赏的话,只怕会令边军将士生出懈怠之心。”
话倒也没说错。
宣大一线素来战事不多,而宣府多被用作西北军粮储备之所,就算地处战略要冲,但常年遇战的情况并不多见,反而是三边年年受到袭扰,那儿才是大明西北防务重中之重。
现在因为宣大地方上的一点小功劳,就想获得封赏?
明显厚此薄彼!
这让三边将士怎么想?
而且白羊口战事,明明弃关逃走为先,后来占回来也是情理中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没死战到底,夺回来就想表功?
哪儿有那么容易!
更大的原因就是杨廷和不想让小皇帝因此而收揽臧凤,更不想让臧凤成为户部尚书的接班人。
朱四道:“战报详实,朕实在想不出有何不妥之处,至于虚报战功……才杀了六个人,至于吗?”
杨廷和瞪着皇帝。
你也知道只是杀了六个人?
要是杀了六十个鞑子,我可就不这么说了!
“那这样,先查清楚再说,现在宣府各处正被鞑靼人袭扰,战事尚未真正结束,就等最后的结果出来吧。”
朱四并不着急,见杨廷和反对,也就知难而退,没有再强求。
……
……
朱四虽然没跟杨廷和争,但始终心里有些不痛快。
下午出宫去见朱浩。
朱浩正以沙盘来推演西北情况,并不时拿出三边、宣大等处战报,对照地形地貌进行一些模拟和推演。
“朱浩,这是干嘛?朕也想玩。”
朱四兴冲冲走了过去。
却在此时,一个娇脆的声音在旁传来:“别打扰他,他说了,谁都不许跟他说话。”
乃是刁蛮任性,此时正叉着腰,嘟着小嘴,怒视朱浩的长公主朱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