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137章

作者:夜星月语

朱标不要求人人如圣贤,但人都应该有个底线,救命的赈灾粮食,贪污个两三成朱标也就当看不见了,剩下七成的粮食纵然吃不饱,但总也能让灾民活下去。

可赈灾粮食竟然被贪污了足足七成,仅有三成掺沙子的粮食被用于赈灾,这是何等的丧心病狂,何等的目无法纪!

朱标毫不怜惜他们,包括那些不谙世事的官宦公子小姐,这世上就是如此,同享威福亦当同患难,被饿死的灾民又有多少不谙世事的孩童,又有多少活不下去的少男少女被青楼妓馆带走,往后余生岂能不悲?

朱标对他们能开的恩德只有赐他们一场痛快,不必遭受如同父兄般的酷刑,若是其他贪腐案件,朱标尚会留些人充入教坊或者押送到凤阳为奴,但赈灾贪腐案件,绝无宽恕之理!

……

第418章 大灾大疫

平凉府衙内朱标正与张帆商讨安排灾民的事宜,赈灾粮食被压了这么久,导致太多百姓饿死,人口减少之下越发显的粮食充足。

所以完全有能力多供给一些粮食给灾民,但也不能让他们吃饱就躺下等下一顿,陕甘常年干旱,朝廷也不可能每年都调集大批粮食赈灾,今年倒也罢了,边疆无大规模战事,朱标豁出脸面借来了粮食,可万一往后遇上天灾战祸并发呢?

所以趁现在还是做些预防措施吧,难得劳力和粮食都还算充足,正好以工代赈,朝廷供给粮食,而且还会适当的发些工钱。

朱标目前手里的银子都堆满数个仓房了,这钱不花出去就跟石头没有什么两样,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产生价值,才能让被压榨一空的灾民恢复对未来的期望。

赈灾赈灾,朝廷只能保证灾民不会饿死,但想吃饱穿暖,那就去干活,得了工钱自然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百姓愚昧,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是本能,只要朝廷给出途径,自然而然就有的是人去拼命努力。

张帆轻声说道:“修水利,通水渠,薄赋税、广蓄积,赐田宅、以什器、度旱灾,此皆是历代治旱之手段。”

朱标点头道:“既然劳力充足那就不妨好好修一修水利,本宫已经去凋令,让朝廷尽快派来精通水利的官员,你也通知其他几府组织灾民务工,无论做什么都好,只是不要闲着。”

张帆领命而去,陈炳先等人则是开始调整府城盐粮的价格,一味的赈灾是没有用的,必须重新让州府步入正轨。

陈荣言则是还在计算收缴上来的田亩地契,实在是太多了,张陈两家的伙计掌柜都忙的一塌糊涂,银两好算那些不动产可就不好算了,同样大小的田亩也得分是肥田良田贫田,商铺房屋也得看其所在位置,这都需要亲自看过才能计算价值。

当然了,这些东西对朱标并没有什么用处,田亩他要留给府衙,等灾情过去后以优惠扶持的政策还给百姓使其耕种养家,至于商号店铺则是优先让陈家挑选。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陕甘大多数的士绅百姓都已经被官员们以天价粮食敲诈一空了,没被敲诈的就是他们的同伙,自然是被抄家了,如此一来当地恐怕是没有谁能撑起商铺了。

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需要重新分配利益,朱标的每日的公务数不胜数,好在他也算是久经地方政务,加上自身身份特殊,有很多政策可以不经过朝廷直接下达,等日后报备即可。

而这时候宣宁侯曹良辰以及东平侯韩政也已经押送昭毅将军何承定远将军王六回平凉府了,两位开国武侯出马,区区庆阳卫所自然不敢反抗,其麾下收到牵连的偏将校尉也有数百人。

若不是朱标早就下令,不追究下面兵卒的问题,这个数量再翻几倍都属平常,朝廷律法对武将这边其实比文官这边还要严苛许多。

就在朱标准备下令施以重刑的时候自己父皇突然传来圣旨,朱标连忙领人摆香案接旨,其大致内容就是命太子将涉案官员都押送入京,圣上要亲自审判,以训诫百官。

朱标自然是接旨奉命,自己父皇的良苦用心他自然是懂得的,涉案官员实在太多了,哪怕目前只是拿下了陕甘境内的,算上家小族人之类的都已经有了八千余人,后续恐怕也不会小于这个数字。

近两万条人命,若是都由朱标下令处刑,那朱标的杀名恐怕都不会比自己父皇的小了,毕竟老朱都还没一口气处死过犯官。

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朱标毕竟年岁太小,都还未及弱冠少年,哪怕是师出有名,但骤然处死这么多人,恐怕都会被妖魔化了,与文武官员那边也极为不利,毕竟死的人与他们一样,都是朝廷命官,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亦是难免的。

而老朱就不同了,本就是尸山血海里闯出来的开国帝王,威仪杀气重些也能让人理解,文武百官也不敢说什么。

一张一弛御下之道,朱标不是太在乎自己的名声,但也不会固执到偏要打乱自己父皇的计划,于国家而言,确实是更需要一个温和的太子,以安文武百官之心。

于是朱标最后处死的只有一个方良聘了,毕竟这家伙命不久矣,若是让他死在牢车内为免太便宜他了,也无需叫上什么人观刑,直接拉到满是蛆蝇的刑台,一刀腰斩,堂堂平凉知府老爷屎尿其流,哀嚎几声真痛就死了,果真是个怕痛的。

之后命曹良辰押送囚犯回京,说实话,这批人到京城需要的粮食也不少,不过到底只是囚犯,也不会给他们吃多少,只要主囚不饿死就够了,其余的兴许路上就会饿死不少,这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别的府城尚且不知,但平凉府纵然是粮食供给上了,每日依旧还是有不少百姓死去,前段时日为了活命吃下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如今都开始起了劲儿。

还有城中阴暗角落处腐烂透了的尸体通过硕大的蚊蝇散布着疾病,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也是务必要尽快克服的问题。

幸好无论水捞旱灾,医师郎中都不至于饿死,如今有太医领头治疫,灾民们吃的又都是大锅饭,正好一起下药服用。

朱标自然是不能出去了,整日留在府衙内执掌大局,由于官员缺口过大,很多政策落实下去十分的困难,让灾民们排队吃饭容易,但想让他们干别的可就困难多了,负责的官员们各个叫苦。

这点朱标是清楚,对下面官员也没有太过苛责,他是领过凤阳迁民的,说句不好听的,对牛弹琴也不过如此了,费尽唇舌,他们也一点反应都没有,依旧跟呆头鹅一样傻愣愣的看着你。

倒也不一定是真的听不懂,但就是没有人动,只知道随波逐流,大家都不动那俺也不动,反正这么多人,鞭子也落不到俺身上。

……

第419章 划疆为王

只是事情再难也是要办的,一桩桩一件件,随着朝廷调来补缺的官吏越来越多,朱标这边做事也就越来越游刃有余,青壮灾民们也开始以工代赋。

发现确实能够多吃饭,并且月底还能拿到铜钱后他们干活的热情就凸显了许多,兴修水利通水渠之类的等等劳力活干的也都颇为勤快。

全旭也早领着十万两银子以及那些合适的孤儿们回返锦衣卫基地了,朱标本打算差不多了就回京,毕竟自己父皇母后妻子都来信催促过了。

只是奈何抽不出身,太多事务没有定下,朱标也不忍心久经苦难的陕甘百姓在受苦了,毕竟他们已经很难了,或许是强者对弱者天然的怜悯之心,朱标又留在平凉府月余。

眼看着由夏入秋,陕甘也连下了两天的大雨,朱标才终于准备动身回京了,随行护卫的只有半数府军卫,以及曹良辰调来的兵卒。

几大州府的卫所主将一扫而空,朱标自然要安排心腹补上,府军卫唐士忠等人自然再合适不过,到底是朱家亲卫近军值得信任。

何况这几个州府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目前海运风险有些过大,通过重启路上丝绸之路连通中亚印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鼎盛于唐,一直到北宋实际版图大幅缩减,朝廷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

但在蒙元时期,蒙古发动了三次西征及南征,版图大大扩展,加之驿路的设立、欧亚交通网络的恢复,使欧亚广大地域范围内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起来。

早年朱标就查阅过元代的记载,当时在漫长的东西方陆路商道上从事商队贩运贸易的,有欧洲商人、有西亚、中亚地区的商人以及中国色目商人等,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的无可争议的地位。

欧州和中、西亚商人一般都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竹布等商品来中国或在沿途出售,他们所购买的主要是中国的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

一直到元末战乱纷飞,与此同时西域中亚等地也是暴乱频生,商业大受打击,所以近年来往来的商队甚少,而老朱对这些也不看重,甚至可以说是排斥一切外来种族。

但朱标却是知晓一味的闭关锁国是不行的,经济繁荣对国家的好处更是不言而喻,算算时间,意大利那边都已经开始文艺复兴了,文艺复兴是什么,那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时不我待,汉唐时期的野人们如今也开始迈步向前了,大明不能落后,如今洪武四年也过去大半了,这四年朱标一心稳固,如今成效可谓是卓著。

北方蒙古如今陷入内乱,四分五裂之局面,有李文忠常遇春在其中搅局,最起码有数年功夫他们是没有心思南下犯境了。

西方朝廷采取了多封众建的政策打压帕竹政权,使其不能完全整合乌斯藏的政教力量,内忧外患之下他们只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那边实在太过贫困加上高原气候,大明实在没有必要攻打下来,得不偿失。

南方云贵也是如此,跟富庶的巴蜀不同,现在耗费大量资源打下来了还需要治理,其收益远远比不上付出,何况云贵同样是内部矛盾重重,前元梁王以及大理段氏的斗争也使得大明可以不必急切。

东方沿海治理倭寇也很顺利,上次接到汤鼎的消息说他们已经在东海海上创下了诺大的名头,也招收了不少日本浪人,准备去日本伊予岛劫掠一番……

自巴蜀天府之国被收复之后,大明发展的最后一块拼图也已经组装好了,开国四载,江南等地的民生恢复,苏杭扬州等地重回人间天堂之面貌,经济发展迅速。

朱标回京后也要开始推动经济发展了,江南士族作为他的嫡系,自然要承担的更多,朱标经过此次出行已经发现了,根本无需担心资本脱离控制。

因为国情不同,华夏自古就是官本位,或者说对资产的认知与别国不同,有钱在华夏从不代表地位高贵,只能代表你是个肥羊。

在罗马在雅典,你能交足够的税金那你就是高贵的公民,拥有一切的权利,可在华夏,你交足了税金依旧还是商贾贱业者,吃喝穿用都有严格的限制。

范蠡,替越王勾践复国灭吴,而后功成名就后辞官经商,虽然现在很多商人视为祖师爷,但就是因为他商贾身份,历史功绩几乎被正史所忽略。

再比如吕不韦,虽然富可敌国,却仍然要通过投资秦质子嬴异人才能进入士族圈子。

华夏自古从来不缺少富可敌国的商贾,可他们从来都不是历史的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他们的腰杆挺不起来的。

所以商贾发财后的追求并不是谋取更多财富,而是希望能完成阶级转变,从商贾转变为士绅,从士绅转变为官员,江南士族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他们富贾天下,但依旧愿意散尽家财拜入东宫门下。

加上朱标对后世的认知,在华夏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盛行的,不符合国情,这是一个大统一的王朝,习惯了中央领导地方,朝廷占据各行各业最好的那一部分,士农工商只是祂的一部分。

何况朱标也不会放任他们肆无忌惮,更不会让他们插手进入能关系国家命脉的产业之中,盐铁炮船这些都会有朝廷专门的部门管理,商贾不得插手,他们可以富起来,但他们不能掌握力量。

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玉石丝锦等等这些都无所谓,当然了,要是有本事占据大明以外的领土,自然是随便怎么折腾,不过发展一个国家,可不是能那么轻松的。

往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朝廷必然要咬下最肥美的那几口,以确保未来发展的必要资源,其余的就是专门给野心家的猎场,谁有本事,那就去吧,划疆为王岂不乐哉?

第420章 回返京师

朱标的车驾浩浩荡荡的出了平凉府城,张帆等官员相送,他们本来还想组织百姓十里相送的,但被朱标拒绝了,确实没有必要弄这一手。

他此次前来办的事寻常百姓根本理解不了,他们只晓得太子来了,杀了不少大官,仅此而已。

什么感激涕零哭嚎不舍那是没有的,真正能代表他们的士绅还被朱标杀了个干净,残余下来的一些不暗地咒骂他就不错了,自然不可能组织百姓做场表演。

任何经理过地方的官员都清楚,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其中的民根本不是这些贫苦百姓,他们算什么,民是读书人是士绅是大族,是那些有资格说话的人。

在广开民智之前,百姓愚昧所求不过是能活下去,哪里会在乎是何人当政,蒙元可以,满清也同样,他们都曾经犯下过肆意杀伐之举,但都不影响他们入主中原,只要他们能善待士绅官商阶层,只要他们还能让剩余百姓耕种吃饭。

再次叮嘱了张帆等人之后,朱标也就颇为安心的动身返京了,张帆李进郭翀等人这次被他破格提拔,直接从原本的县令推判越进为一府高官,可谓一步登天。

朱标多留一个多月也是为了看看他们会不会因为骤登高位而迷失权欲,好在这几人的心态都还不错,相信最起码近几年应该不会有大变化。

朱标从不会以固有印象看待一个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一个人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确实会跟原来有很大的区别,清官不会一定一辈子都是清官,贪官也未必没有幡然醒悟的时候。

朱标留给他们二十万两银子,这笔银子说少不少,说多也不算多,毕竟是要支撑好几个州府恢复民生之用,只希望他们不要被这银子迷了眼睛。

朱标也不是苛刻之君,张帆郭翀李进等人他都以个人的名义各赏赐了五百两银子,其余人多多少少也都赏赐赐下,为的就是告诉他们,好好办差自由富贵前途,莫要贪心走上歧途。

该给的他给了,不该给的也给了,他自问待臣下可谓是宽厚,若他们还是不懂事,那么朝廷自有能让他们追悔莫及的重刑等着他们。

之后一连数日奔波赶到了西安府,补给粮食的同时,朱标也接见了府城官员,挨个都好好敲打了一遍,然后用了一顿还算丰盛的宴席,在城中休息了一晚,第二日才继续出发。

沿途无大事,朱标此次护卫也不算多,所有经常要到经过的州府补给,也没有拒绝各地官员的拜见,形形色色的官员各个都是伴食宰相。

捧起朱标来毫无底线,不过不得不说,听着确实是让人心神愉悦,恢复太子身份后,朱标所见到的从来都是好人,各个懂事乖巧。

沿途还能留下的官员基本都是被老朱筛过一遍的了,倒不至于是大奸大贪之辈,只不过这逢迎谄媚之态确实让朱标不太满意,但也不能因此苛责什么,忠顺储君能有什么错?

等过了山西之后,朱标就上了船,实在是车驾颠簸,既然有更舒服的,朱标也不想委屈自己屁股了,何况他近来身体确实不太舒服。

上了船后就轻松多了,不仅是朱标轻松了,随行护卫以及地方官员也都是松了一口气,晃晃悠悠半个月后,朱标终于重新踏上了京城地界。

刚上码头就看见胡惟庸领着文武百官穿着官袍满面欢喜的迎了上来,尚有五步的时候整齐的跪拜了下去:“臣等恭迎储君回京,太子殿下千秋万安!”

朱标回家了自然也是开心的,伸手虚扶道:“诸位爱卿都请起吧,多时未见本宫也甚是想念啊。”

胡惟庸起身道:“殿下不在京城,我等也是日夜殷勤以盼啊。”

“是啊,殿下不在京城臣等就如同没有了主心骨,办差都惶恐的很啊。”

“殿下消瘦了不少,可见辛劳。”

刚被放出来不久的御史中丞韩琦皱着眉头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怎么能轻易就随圣上出巡了,这太危险了!

“殿下身为大明国本理当在圣上离朝期间监国理政以安天下臣民之心,若非当时老臣身在监牢,宁死也不会让二君一同离京。”

朱标面色一僵,无奈的看着一脸禀然的韩老夫子,不过也没生气,韩琦所言确实是忠君体国之言,万一发生意外,皇帝和太子一同死了,那天下可就乱了。

不过这次出去也是迫于无奈,毕竟是因为刘春的事情牵扯过大,忠孝大义哪怕是皇族也不能乱,否则如何以忠孝要求天下臣民。

通政使陈佑宗赶忙打圆场道:“韩中丞前些日子都已经在早朝上劝谏过圣上了,圣上也应下了,何必又在殿下刚回京的时候说。”

朱标认真的看着韩老夫子说道:“中丞所言极是,本宫记住了。”

韩琦面色一缓躬身说道:“殿下英明,臣御前无状……”

之后的话还没说就被阎东来等人拦住了,朱标自然也就当没听到,转头看向胡惟庸道:“后面那条船上有白银二十万两,归入户部,具体要用到什么地方,中书省以及六部商讨吧。”

此言一出,胡惟庸等人自然是眼前一亮,而户部尚书则是高兴眼泪都出来了,嗷叫一声连朱标都顾不上了,连蹦带跳的就朝着后面的船跑了过去。

户部现在穷的耗子进去都得抹把眼泪,偏偏朝廷其余各部都觉得户部藏着金山粮山一般,动不动就狮子大开口,一说没有,就有人弹劾他户部尚书贪污腐化,请圣上诛此国贼。

如此严峻的情形下,户部竟然还欠着江南士族百万石粮食,户部尚书都基本认定三年之期一到,圣上就会拿着他全家的人头给江南士族顶账。

没想到太子殿下竟然突然带回来二十万两银子,二十万两啊,太子殿下圣明啊!

看着户部尚书欢快的背影,胡惟庸已及各部官员都是欣然一笑,仿佛看见自家没出息的瘦狗摇身一变成了大肥猪一般,今夜当浮一大白啊!

第421章 长袖善舞

户部尚书自然也感受到背后那恶心的目光,面上显现出决然之色,等银子入了库,就是打死本官,也别想都抢走。

户部最起码要留五万两,不!本官要留十万两,要不你们就当场打死我,要么就让本官挪一下平调去他部,否则休想!

胡惟庸应了一声感叹道:“殿下这笔银子来的正是时候啊,解了燃眉之急。”

朱标沉声说道:“只是救急罢了,秋收也在眼前了,中书省要好好商讨一下当下的用度,开源节流并重,不能总指望天上掉馅饼。”

“臣等谨记殿下教诲。”

朱标点点头就在众人的簇拥下上了太子车驾,胡惟庸为丞相自然也就坐了上来,还有刚才默默站在一旁的颖国公傅友德,其余人则是各自上了自己的车驾。

朱标含笑跟傅友德说了几句,此等镇国大将纵然是朱标也不会轻慢,傅友德不太会说客套话,但一板一眼对储君的尊崇态度清晰可见。

再有胡惟庸这个长袖善舞的丞相在旁圆场,气氛倒也极为不错,又问过了几句傅忠的事情,朱标也就不在难为他了。

转头对胡惟庸说道:“陕甘那边的底层官员缺口还是不小,胡相还需调任一批合适的官员过去,以便安民赈灾。”

胡惟庸捋着黑须应道:“殿下放心,臣定然会安排好,索性又有了一批新科进士,正好可以填补空缺。”

朱标眸光流转笑道:“本宫倒是都忘了这一茬了,却是离京太久了,今科进士的主考可是胡相?”

胡惟庸放下手恭谨的回答道:“正是微臣,承蒙圣上洪恩不弃,得此大幸为国取士实乃光宗耀祖啊。”

朱标笑道:“胡相太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