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洪拳开始 第493章

作者:九窍八方

“普通人的一生就是两种现象,散乱或者昏沉……”

“醒着的时候,散乱;睡着以后,昏沉……”

“时时刻刻都在耗费大量心血,导致寿命流逝加快,无法养生。”

“君上应该明白心血耗费过多,对生灵的危害吧!~”

洪康点头道:“有个词叫‘呕心沥血’,便是说心血消耗过度,严重者会危及自身性命。”

书中仙继续道:“因此,儒道修行法的第一要诀就是把心思定住,把粗想压住,一旦成功,这个‘定’的功夫就成了,也就是佛道修行法中的‘定心猿’。”

洪康总结道:“不散乱也不昏沉的境界,就是‘定’。”

书中仙道:“但‘定’字乃是强行压制的意思,生灵一旦放松了警惕,还是会恢复心猿意马、思维如麻的特征,仍然是普通人。”

“这在佛家之中,叫做退转;在道家里,意思是得道容易守道难。”

洪康和庞青羊立刻明白了其中意思。

道家里也有相应的理论:人生而来到这个世界,像无根之树,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无根的人,是定不住的,一生飘荡,精神得不到大自在。

对大多数人而言,定不住,就是无法自控。

有的人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结果第二天同伴一吆喝儿,又跟着一起去耍了,还是迈不出第一步;有的人天天喊减肥塑形,看见美食却忍不住大吃;有的人明明知道一段感情不合适,却下不了决心,选择离开……

生活中,大多数是失控的人。

若一个人能定得住,心就会很醒,对外界的反应很敏捷!

若一个人定得住,能自控,其实就是从外界收回和守住自己散发的能量,仅此而已。

佛道修行法里不是没有心灵方面的修行,毕竟,任何修行法到了高深层次后,都是殊途而同归,像是庞青羊的剑道中,也包含了斩灭心灵的剑意。

只是,不像是儒道修行法,需要一开始就从“心”这方面下工夫。

而且,洪康和庞青羊在这约莫两百年的生涯里,也深读过儒家经典,这书中仙开了个头,就像是在黑夜里点了盏灯,能够隐约照亮到前路……

庞青羊福至心灵,妙目闪过精芒,清声道:

“书公,那么接下来的阶段是不是‘静’?!”

“《大学》有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书中仙点点头道:“不错,定而后能静。古来圣贤,都是在定静二字上下功夫,我也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人如果能自控,能定得住,那么就自然而然,会静下来……”

“有的人想看书,却很浮躁,静不下来;有的人焦躁不安,却难以调息。很多人都能动得起来,但是能静得下去的人,却需要定力!”

“一个人想要彻底地静下来,就先得要去除欲望和妄念,每天睡醒觉,头脑中总会有些声音,让你干一些事情,想一些事情,这就是妄念……”

“该起床,你就起床;该做事,拿起就做。你真正做的时候,不会乱想。”

“养成言行一致的习惯,提高行动力,内心就会安宁,滋养心灵,精气神凝聚,精力充沛,心灵会进入大静之中。”

“这个时候的特点就是睡一会儿就睡得特别香,也就是可以进入深度睡眠。一觉起来精神焕发,气质如暖玉,给人感觉在发光一样。”

洪康想起了驯马、熬鹰这类事情。

言道:“人用苦功强行把自己心定下来,就如奔腾的野马,你把它拴住,不让它动,久而久之,它也就会静下来。因此,‘定’是强行不动,‘静’是自然不动,两者高下立判。”

书中仙哈哈笑道:“君上所言正是。”

这种自己提到一点,对方立刻理解还能够举一反三的感觉,实在是太妙了,这就是与合适的人论道的好处啊!~

“其实,这‘定、静’二字相应的境界,我还是从一位诗词大家的手札里得到的感悟。”

“那位大家在其手札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一切景语皆情语?!”洪康念头一转,便回忆起来,“是出自王静安的《人间词话删稿》。”

书中仙赞叹道:“不错,我当初第一次看还是在君上幻化出的书城的时候。”

“对于景语、情语之辩证分析,触发了我的灵感。”

“他说,大多数人写诗作赋,都停留在‘心随境转’这个层面。”

“比方说,如果连续阴沉下雨,人就会感到忧郁,情绪低落,体现在文字上也就带上了相应的情绪,这是心情受环境的影响。而太阳出来,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人的心情自然雀跃起来。”

“心随境转的这个层面,人是做不了主的。也就是说,外界环境的影响力,大于自己的自控力。故而,需要继续下功夫,定静。”

洪康赞同道:“有道理。”

不单单是写诗作赋方面,这“心随境转”还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他想起了自己第一世的生活,刚从象牙塔里毕业出来,茫然四顾,不知所措,一时不知未来在何方,最后就随大流的找了份助理研究员的工作。

人呢,倒是在城市里生活,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每天挤公车地铁,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心境是拥挤的、疲惫的、厌倦的……

周末来了,他总会远离城市,到深林、公园、湖畔走一走,爬一爬,心随境转,豁然开朗。

书中仙道:“而更上一层者,又不一样。”

……

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

《读书录》

第597章 儒道第三境

书中仙道:“那便是‘境由心生’,到达这个境界,人的定静功力,大于环境的干扰,自己能做主。”

“比如说,在连绵的阴雨天,一般人感到心情低落,有的人不受环境影响,顺其自然,安于当下,下雨天,就侧耳听雨,心中创造一种雨打芭蕉的意境。”

“静静享受那雨点拍打在芭蕉叶上,灵动悦耳的世界……”

庞青羊吟了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书中仙笑着抚掌,一拍大腿。

“对,就是这个!”

“境由心生,自己创造一个美妙的意境,即使身处的环境不好,也不受影响。”

“所谓,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

“定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开始慢慢心静下来,就像一碗摇晃的水,慢慢沉淀,清气上升,浊气下沉。”

这是“水”的道理,也是“心”的道理。

洪康这时道:“书公这话,让我想到道经里的一句。”

“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摇不已则不明,故当时时静定其心,不为动荡所昏可也。”

它的意思是说,水动荡不停就不会清澈,内心动荡不停就不能明亮,所以应当时时刻刻使内心能够安定下来,不被动荡所惑乱就行了。

和书中仙刚才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很多人做事,不是败在能力不行,而是败在诱惑太多,自己不能坚持。”

书中仙接着讲述自己的理论。

“读书更是如此!~”

“治学必须安静,安静才能够心志专一,凝神思考,不能安静就会使学习时时分心走神,不能集中精力放在治学上。”

“而‘定、静’工夫修行到极点,智慧就会自然从中而来。”

“有些平时想不明白的东西,突然明白了;有些看不开的事,突然放下了……这就是智慧从定静中来。”

“有了智慧后,久而久之,积蓄厚重,人的性子就会稳如泰山,雄浑无比,那就是‘安’。”

“到达了此境界,开始沉淀自己养气,心力充沛,生活职业稳固,内心情绪稳固,念头通达,凝聚心中的心灵之柱,心理素质提升,会无惧无畏……”

“比如说:匕首刺眼而面不改色,心中安稳;在悬崖边如履平地,在平地如履悬崖……”

听完书中仙的解释,洪康和庞青羊各自发表了看法。

庞青羊清声道:“所谓泰山北斗,八风不动。”

洪康朗吟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

书中仙抚掌开怀:“是极!是极!~~”

洪康问道:“书公,那接下来呢?”

书中仙道:“目前,我和诸葛就推演出了这‘定、静、安’三个阶段。”

庞青羊问道:“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下一个阶段不能是‘虑’吗?”

书中仙摇头道:“虑者,谓之处事精详,思虑周到,驱除偏见,思考精审。”

“这是治学的进程,但非是修心的境界。”

“按照我的想法,下一步应该是‘空’,入世为空,出世也为空。”

“可诸葛却不赞同,他认为应该是‘悟’,明心见性,赤子之心,得见真我,内心大欢喜、大安宁,得大自在。”

“但其实,我们隐约觉得之前应该还有几个过渡阶段,可一时半会儿没法统一看法……”

洪康喃喃细语道:“空?悟?悟空?”

脑海中本能的闪过一个猴子的形象,然后思维发散,灵明石猴……灵明,身之灵明,心之主宰……明悟?悟空?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

洪康如今境界深奥,他虽然不是从“心力”修行入门,但修行至此,早就没有什么短板了,何况,他早年修炼的武道,还粗粗分过“心、体、气、术、势”五大限,高屋建瓴之下,亦可感应到这儒道体系的一些前路。

想要“悟”,想要“空”,必须让自己的心灵处于最清明的时候。

人什么时候最清明?

那自然是将死之际!

就如人在临死前的一秒,陡然回忆起来的一辈子所经历的事情,往事种种,全部都历历在目,如梦幻影,最是清明,身心念头精气神协调如一,甚至是早就忘记的婴儿时代经历,也都从大脑皮层深处被激活。

一刹那,一念间,就是一生。

当洪康把这种想法说出来时,书中仙先是一怔,接着一喜,然后开始低头琢磨。

“君上说的这个情况,倒是日常中很常见的现象,所谓的‘回光返照’就是……不过普通人感受这个奇妙境界之后,迎接他们的就是死亡。”

书中仙存世经年,见过许许多多的死亡。

之前是没往这个方向思考,如今被君上一点拨,立刻在心中回忆自己以往见过的案例。

“但这种无上清明、洞悉一切的状态,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若是能够时时刻刻保持住,这该有多强?!”

“这种似死非死的境界,可以称为‘活死人’,或者谓之‘明’。普通人在这个状态,就是死了,但‘活死人’却还活着……”

“普通人一辈子只在临死的时候,才有那一刹那‘回光返照’,而‘活死人’境界的强者,是每时每刻都如此。”

生死,心力,就是如此奇妙。

书中仙冥冥中有种感应,这种境界一旦踏入,从此告别凡俗,再也不是凡人。

但书中仙随即一叹。

他觉得,想要明悉这个境界,必须要亲身经历一次濒临死亡的体验,可这对他就不太友好了,他因为生命本质特殊,只要附近有文字存在,谁都抓不住他,哪怕是阵法、结界、封禁之术……等都没什么用。

故而,自诞生以来,书中仙就没有遇到过生死危机……

相对来说,那些普通人因为弱小,倒是经常碰到危及性命的事情,不由得,书中仙竟然升起一丝羡慕。

他现在就像是找到了门,却发现自己没有钥匙。

难道,我要去试试自杀??

……

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

《儒经·论死》

第598章 课程安排×盈科而进

洪康盯着陷入深思的书中仙,眼皮微微一跳,盖因,他捕捉到了书中仙刚刚的念头,和庞青羊一对视,两人皆是哑然失笑。

“书公,可别魔怔了。”洪康笑着提醒。

“别打扰我,我现在灵感如泉涌……”书中仙一挥手,头也不抬。

“这……”

洪康没继续说,他知道此刻无论他说什么,书中仙都听不进去。

上一篇:我能看到生死簿

下一篇:家父汉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