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 第733章

作者:罗小明

他不再将希望寄托于汉庭和其他的医者身上控制瘟疫,而是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

失去亲人痛苦使得张仲景埋头于书籍之中,他决心要彻底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在随后的数年之中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只为治愈伤寒等瘟疫。

这数年的时间,他辞官在乡走访各地治疗疾病,研究伤寒,根据症状试验治疗方法,总结经验,开始谱写《伤寒杂病论》以及《辨伤寒》等书,他找到了一定的治疗的办法,但是还并不成熟。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伤寒杂病论》成书之时,张仲景已是历经战乱、饱经苦难、见识了无数的生死离别,见识了无数的人间惨剧。

张仲景虽出身豪强之家,但是却并非是与世家豪强的那些人是一丘之貉。

他是一名真正的医者,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谓医者仁心。

原本的时空之中,张仲景受汉庭征辟,作为长沙郡守。

身为郡守必须要保持威严,汉庭律法也不允许郡守进入民宅为民治病。

择定日程,在特定之时他让人张贴告示,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是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因此长沙郡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坐堂医生这一名称的由来,正是因为张仲景。

张仲景与华佗、董奉一起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但是实际上,张仲景在历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要高于华佗和董奉。

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来,被称之为名医犹如过江之鲤、被称之为神医者亦非稀有。

但是这个世间,只有一名医生被庶民百姓称之为“医圣”。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三不朽,张仲景确实已是全部做到。

张仲景的生平详细,许安并不知晓,鹰卫的目光也重点是放在军事和政治之上,鹰卫和狼卫职责之上终究是有着区别。

许安也并非是对于张仲景一无所知,虽然相隔久远,但是他仍然能够回忆第一次看到书本上张仲景名字的时刻,也记得对于张仲景的记载,纵使只不过是占了不到半掌的篇幅。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历史书又太大了,装下了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

“在历史书上随手翻过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很可能是他们的一生。”

学习的历史的时候,那些英雄豪杰,那些帝王将相的事迹让人看着有时候会热血沸腾,但是沉寂下来之后,却是很快便能冷静下来。

但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者、为国奋不顾身的仁人志士、平凡的庶民百姓,却是不知不觉会让人铭记于心。

“医者仁心……”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无比的昏暗。

但张仲景就如同是一盏明灯一般,在黑暗之中奋力燃烧,济世救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愧于医圣之名。

许安垂首躬腰,向着张仲景郑重行了一礼。

“在下一介医者,如何担的起道君之礼。”

张仲景不敢受礼,他对于许安的尊敬并非是因为权柄,而是因为明军的所作所为让他认识到了一件事,这位道君和那些世家豪强不一样,也和任何一任帝王都不一样。

“张先生悬壶济世,救治乡民之义举,我虽然身处万里之外,但仍有所耳闻。”

“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各地疫病仍在流行,国中虽有医者千人,但是受限于医术,对于其频发疫病却是大多束手无策。”

华佗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也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但是对于疫病的研究却是极为有限,漳水之疫虽然解决,但是实际上是防疫措施的功劳,实际上还是死了许多的人,得到救治的人只是少部分。

华佗手中只有一副治疗疗伤寒太阳病的药方,而且效果因人而异。

“我欲在长安东城再建医学院一所,以内科疫病为主,聘请张先生为院长,教习针对疫病之法,以除天下疫病……”

对于许安的请求张仲景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应承了下来。

华佗也没有对许安直接提拔张仲景为院长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

他本就无心仕途,若非是见识了太平道治下百姓的生活,他仍然会做一个游方医者四处给人治病疗伤。

况且张仲景医术确实不凡,在内科以及针对疫病一途确实要胜他多矣。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外科领域之上,张仲景也并不如他。

再说了,他学医的初衷是为了治病救人,而非是为了什么虚名。

增设医学院一事,也并非是许安一时头脑发热。

如今天下已定,大明疆域何止千万里,初等教育已经推行道了各地,高等的学府的数量却是还只有那么几所,自然是完全不够,肯定要不断增设。

一个国家前进和发展在于社会,在于最广大的群众和人民。

只有不断的普及和推广教育,才能选拔出更多的人才进入各行各业之中。

就好像虽然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以及电气的应用,虽然是某一人的灵光一闪,突发奇想,但是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的发展导致的结果。

正是因为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解放,使得更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从中涌现而出的优秀人使得科学和社会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也是国家的基石,而且是发展的基石,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潜力和未来的基石。

第九百零八章 八省十四州

春日的太阳温暖和睦,没有盛夏那般的灼热,也没有寒冬之时的冷然,照耀在人的身上,只让人感觉温暖无比。

官道之上,许安沐浴着阳光,手持着马鞭,策马而行,一众军将乘马紧随其后,护卫着许安。

官道的中央,大队的明军军卒正缓步向前,赭黄色的旌旗在劲风之中飘扬。

军歌嘹亮、声振林木;浑厚高昂、响遏行云。

一如当初出城东征之时。

离开长安至今时,已有近三载的光阴。

大明历二年(195年),五月十五日,平旦。

他领众军东征魏庭,一路奔袭,袭取繁阳,问鼎中原,尽收河北三州十六郡。

如今已经是大明历五年(198年)的四月二十日,他终于踏上了归乡的道路。

许安没有继续再留在陈都。

五州军管,要是还能掀起什么风浪,那才是真的不可思议。

等回了长安,许安准备将刘辟调到陈都,统管五州各项事务。

刘辟任职鹰狼卫指挥使多年,又担任监国数次,熟悉政务,而且忠心耿耿,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辟绝对不可能和那些世家豪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如今的明国比起昔日的汉帝国疆域宽阔了不止一倍,各地也从郡县制变成了行省制。

在原本的汉地十三州基础之上,分出了辽州行省,又增设了漠东、漠南、北疆这北地三省,而后吕布再度出兵北地,一战而使北地部族伏诛,又设安北都护府,与行省同级。

原本三韩占据的朝鲜半岛也被收入了囊中变成了大明帝国的海东行省。

辽东四国灭亡,国家罢黜,被分为三部,一部归为海东行省、一部归为辽州,一部设为远东行省。

再往北方和东方行走,在这个时候便是人迹罕绝之地,没有多少人类活动的迹象。

在鹰狼卫的先遣队在更北方的鲜卑利亚设下了数座哨所,并插上了明国的旌旗,这里也被许安划归到了疆域之中,被划归为了一个新的行省,名为远北行省。

若是按照后世的地域划分的话,远北行省东起白令海峡,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

左右是无人行省,就任北疆行省的巡抚其实也就是远北行省的巡抚,两省一体。

西域都护府改都护府为行省,名为西域行省,置巡抚、三司管辖,郭泰也因此成为了西域巡抚。

见识明军击破大宛国和贵霜帝国之战,西域诸国如何敢于反抗,明庭使者到达之后,也只能是受领官爵表示臣服。

南疆也置了行省,名为南海行省,其疆域包括了盘越、骠国、掸国、林邑国还有南疆诸部等地,而且后续还会不断的扩张。

盘越国、骠国两国在明军宣示了一番武力,果断的选择了奉明庭为宗主国。

不得不感叹无知者无畏,林邑国本来不愿意臣服,他们自叛离汉庭之后便保持着独立,对于取汉庭而代之的明庭他们也没有多少的敬畏,他们甚至觉得明军奈何不了他们,甚至在明军接管了九真郡后,林邑国的军队还敢进犯林邑国。

益州作为边境州郡,许安是给了便宜行事之权。

刚刚接管了九真郡的周仓没有想到林邑国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先吃了一个小亏,而后反应过来的周仓点起了兵马之后,一战而破林邑国大军。

那些身穿这皮甲,手中的兵刃甚至非铁器的林邑兵又如何能是无当飞军的对手,更何况周仓麾下还有骠国的象兵以及掸国的步卒,岂是林邑国的那些半吊子军兵能够比拟的?

周仓一路南下,一月之内连破林邑国五座城邑,最后一战而破林邑国的国都,生擒林邑王。

斩林邑王于南海之滨,重设日南郡,复前汉故土。

林邑国其实并不强,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久的时间完全是因为中原混乱,无暇南顾。

其国却是坐井观天,以为其国强盛无人可制。

要是让其知道了华夏的疆域有多么的广阔,亲眼见识中原两军交战的场面,只怕是连边疆都不敢靠近,战战兢兢俯首称臣。

于是许安命周仓暂时镇守日南,并命人于九真、日南两郡修建港口。

占据南疆设立港口,这样之后派遣前往西洋的舰队有落脚和补充物资的地方,航行会顺利很多。

而当商路开辟之后,这些港口也会繁荣昌盛起来,进而带动着周边的区域富裕和繁荣起来。

下一步计划,许安准备迁移中原之民以填补四方边疆,将其四方慢慢变为中国之地。

不过要想实现这一切,如今明国的人口明显是不够的。

各地的还在统计人口,保守的估计,所有的奴隶解放之后,隐户清查出来之后,全国的人口应当能在四千万以上。

对比此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明国的人口无疑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但是分散到如此广袤的疆域却是并不够用。

不过如今国家大部分地方都已承平,世家豪强的土地被收缴之后被直接租种给当地的民众,还有一系列的以工代赈。

汉地五州,还有其他地方的民众现在过的远比当初在汉庭统治之下要更好。

可以预见到,接下来的数年,国内将会迎来数波生育潮。

资源富裕,国家安泰,不需要担心生存的问题,人口必然将会实现井喷式的增长。

在冷兵器的时代,人口是一项很重要的战略资源。

现如今,许安准备先暂时保持如今的疆域,延缓几年的时间再去开疆拓土,毕竟一是人口不足,二便是国内百废待兴,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

如今的明国共有八省十四州,分别为中州、幽州、冀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益州、辽州、交州行省一十四。

又有漠东、漠南、北疆、远东、西域、南疆、远北、安北都护府八处行省,以为屏障。

若是将东夷岛收入囊中,又将会新增两处行省。

作为海外的岛屿,自然是不能只设一处行省,必然需要制衡,否则一旦兴起割据之心,海洋就是其最好的屏障。

如今的明国,或许称之为“大明帝国”更为贴切一点,帝国的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农耕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古代落后的工业技术制约了古华夏的发展,使得维持辽阔的疆域极为困难。

历史上那些幅员辽阔的国家最终在国家衰弱之后,国土都会不断的丢失,就是因为国力不足,远征疲惫,交通不便,消息往来用时极长,管理不便等诸多问题。

但是这一切之后都不会是什么问题……

因为就在他入主陈都不久,在太行山的工坊之中,火药已经是试制成功,而蒸汽机的技术也逐渐成熟。

蒸汽机的原理大致已经清楚,那些经历过了系统化教育的工匠正不断的完善蒸汽机,提高着其效率,想方设法的将其用于实际之中。

不过因为缺少橡胶,缺少密封物,有一些难关终究是难以突破。

许安回头看向东方,时间不等人,最迟明年的开春远洋舰队必须要出发。

远洋航行在这个时代风险极大,说实话许安心中也没有多少的底气,但是无论代价如何大,远洋之路都是必须要行之事。

国家的未来在于海上。

许安心中慢慢的冰冷了下来,单是一支舰队并不保险,必须要做两手准备,鸡蛋不能全部放在一个篮子之中。

上一篇:道门念经人

下一篇:聊斋路长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