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博物馆 第255章

作者:和光万物

“真的假的?”邱文燕也是一脸惊喜,又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然是真的!我的医术你还不相信?

你的身子经过我的调理,月事已经很准时,你算算这都迟到几天了?

我也是给忽略了!

姥姥,燕子有了!”张俊平兴奋的大声道。

“好,好啊!你们老张家又要添丁了。

快扶你媳妇回去歇着吧!”姥姥笑的满脸褶子都绽开了花。

“恭喜师父,师娘!祝师娘给我们生个小师弟。”李文娟拉着邱文燕的胳膊说着讨喜的话。

“师弟师妹都一样,你们先干着,我一会再过来。”张俊平扶着邱文燕回到房间。

让邱文燕坐在椅子上,又仔细给邱文燕号了一下脉。

算算日子,应该就是新婚之夜,种下的种子发芽了。

而且不是一颗种子发芽,是两颗也许更多种子发芽。

传统婚礼流程中的请期,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科学。

让女方自己挑选日子,这样就可以避开新娘的生理期。

毕竟,新婚之夜,在过去可是非常忌讳的事情。

还有,后世科学研究证明,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怀孕几率更高。

女方定日期,可以定在排卵期这几天,这样就能够增加怀孕的几率。

这个可不是胡编乱造,古代中医虽然不懂什么是排卵期,但是他们能够通过生理期来计算出那个时间段更容易怀孕。

张俊平和邱文燕结婚的日子,正好就是邱文燕的排卵期,所以张俊平才能一炮命中。

当然了,这也和张俊平、邱文燕身体好有很大关系。

“没事,你身体挺健康!除了不能喝药酒之外,也不用忌口,想吃啥吃啥。

不过,到后面你可能要受点罪了。”张俊平放心的笑着说道。

“受罪不怕,女人生孩子,哪有不受罪的。”邱文燕满脸幸福的摸着肚子。

“我说的受罪不是指这个,你怀的应该是双胞胎,所以我说你后面要受点罪。”张俊平笑着解释道。

“双胞胎?这你也能摸出来?”

“这有什么难得?滑脉,双脉象,这不就是双胞胎吗?

主要还是你家的基因好,带着双胞胎的遗传基因。”张俊平抓着邱文燕的手,轻轻抚摸着说道。

生不生双胞胎,看的是女人,而且双胞胎也是能够遗传的。

“是啊!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我妈就生了玲玲和龙龙一对双生,我姥姥也生了我舅舅一对双。”邱文燕恍然道。

“平子,我真是太幸运了,本来国家要求计划生育,我还以为只能给你生一个了,没想到一下来了俩。

不行,我得给我妈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邱文燕说着站起来就要出去书房打电话。

张俊平是正处级干部,按照相关规定,有资格在家里安装电话。

“先别打了,都这个时候了,咱妈要是知道了,肯定要过来,别折腾她老人家了。

等明天,咱们一块回去一趟,和咱妈报个喜。”张俊平笑着拦住邱文燕说道。

“嗯!也是,那就明天再说吧!”邱文燕想想张俊平说的也在理,也不再坚持,只是一个劲的摸着自己平坦的肚子。

安抚好邱文燕,张俊平又起身回到后院,继续包包子。

只是,他擀皮的动作快了不少,暴露了他亢奋的心情。

“我和你姥爷,又抱上重外孙了。”姥姥满脸的喜色的交代道:“平子,你媳妇刚怀上,你晚上可不能再胡来了。”

“姥姥,我知道,您忘了,我懂医术的。”张俊平笑着回答道。

李文娟在旁边听的满脸通红。

也许是看出李文娟的尴尬,姥姥没有继续说别的,只是动作麻利的包着包子。

“师父,锅开了!”夏国祥还不知道,自己烧锅的这会功夫,自己多了两个师弟/师妹。

“知道了!”张俊平起身,端起一锅盖包子,走进厨房。

锅盖是一种用高粱杆制作的厨房用具,在北方非常流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

只是各地叫法不同,有的叫盖帘,有的叫锅抷,有的叫篦连,还有的叫双篦,都是一个东西。

包包子,蒸馒头,都要用到它,先把生的放到锅盖上面,然后端到厨房,放到锅里的篦子上。

包水饺的时候,也都是用这个,甚至都成了一种计量工具。

在农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家包了多少水饺?我家包了两锅盖。

这种计量,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炫富,慢慢演变出来的。

在八十年代以前,家家都不富裕,哪怕过年吃饺子,也都是按个数。

于是就衍生出来这种炫富的对话。

邻居一问你家包了多少水饺?

我家包了五十个水饺。

家里八口人包五十个水饺够谁吃的?说出来也不好听。

于是干脆说:我家包了两锅盖。

这么一说,逼格就出来了。

一锅盖是多少?锅盖有大有小,大的能发七八十个,小的也就能放二三十个。

但是我不说锅盖多大,我只说我包了两锅盖。

这也算是一种生活智慧吧。

张俊平把包子一个个放进锅里的篦子上,然后盖上锅盖。

张俊平端包子的锅盖,之所以叫锅盖,因为他真的是锅盖,在七八十年代以前,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锅盖,盆盖、缸盖。

直到后来,有了铝制锅盖,铝合金锅盖,这才把它替代下来。

“继续烧火吧!等锅开了,看一下时间,二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张俊平对夏国祥交代道。

蒸包子一半是十五分钟就可以,不过张俊平用的肉馅是生的,所以才会特意多增加五分钟。

别看包子不怎么起眼,其实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早在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中就有对包子的记载:诸葛亮南征,去面画人头祭之。

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包子。

另外,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则提到: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其实,个人感觉徐珂这一段都是废话,宋朝时期,包子就已经大卖特卖,《水浒传》里就有人肉包子、肉馅馒头的描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还用他在书里专门说。

这也侧面证明,水文,凑字数,不是后世网络作家的发明,古人就已经开始水文,凑字数了。

扯远了。

张俊平出了厨房,洗了洗手,继续擀皮。

三个人通力合作,很快就把一大盆馅全都包成了肉包子。

这边包完了,那边第二锅也已经出锅。

热气腾腾的包子,弥漫着一股香气。

发面包子,不光闻着香,吃着香,还好看。

刚刚还因为受不了荠菜味呕吐的邱文燕,早已经拿着几个包子吃的喷香。

“能吃就好,女人怀孕的时候,能吃是福!”姥姥眯着眼笑着说道。

“燕子一看就是个有福的,比你哪会可好多了。你那会前面几个月,吃啥吐啥,可把我给愁坏了。”钓鱼回来的姥爷,也笑呵呵的说道。

“姥姥,你也吃,这可是咱娘几个一天的劳动成果。”张俊平给姥姥拿了一个包子,又给姥爷拿了一个,“姥爷你也尝尝这肉包子。”

“好,好!这包子看着就好吃。”姥爷笑着接过包子。

“你们先吃着,今天我下厨,给你们露一手,给你们做个鲫鱼汤。再做个红烧鲤鱼。”张俊平挽起袖子,拎着姥爷钓鱼的网兜走到水池子边上。

第二百七十九章 张俊平的底气

姥爷今天收获不小,六条巴掌大小的鲫鱼,还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鲤鱼。

用姥爷的话说,其他一些杂鱼他没要,都送给其他钓友了。

张俊平的大气,就是受了姥爷的影响。

姥爷虽然只是一个没啥文化的老猎人,可为人处事很大方,仗义疏财。

山里,附近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姥爷的,提到姥爷都会挑起大拇指,说一声:好汉子。

姥爷每天钓鱼,除了留下自己吃的,其余一些杂鱼,都是直接送人。

而不是像一些人,钓了鱼,自己吃不了,拿到鸽子市卖了换钱。

仗义疏财,说的就是姥爷这种人。

张俊平接过李文娟递过来的刀,麻利的刺鱼,开膛破肚,刮鱼鳞,清洗干净。

接过李文娟递过来的葱姜蒜,切成丝,一部分塞进鱼肚子里,又用盐把鱼里外全部擦一遍。

先把鱼腌制一下,容易入味。

鱼好不好吃,就两点,一个是能不能去腥,一个就是能不能入味。

只要这两点做好了,那做出来的鱼,必然不会很差。

张俊平动作很麻利,有煤气灶炒菜也很方便,不一会两个菜就做好了,一个奶汤鲫鱼,一个红烧鲤鱼。

注:煤气灶也叫液化气灶,BJ从六五年就开始使用液化气,都是那种不锈钢瓶装的液化气。

把鲫鱼汤盛到大海碗里,红烧鲤鱼装到盘子里,张俊平端着来到堂屋。

后院的堂屋,被当成了餐厅,大家吃饭一般都在这个屋里。

“祥子,你去把怀志他们叫过来,吃饭了。”张俊平喊道。

“师父,我估计他俩也吃不下了,好家伙,这么大的肉包子,一个人造了四个。”夏国祥笑着说道。

今天做饭晚了一点,怀志两个等不及,吃了几个肉包子就回屋写作业去了。

“那也让他们过来喝点鱼汤,补脑的。师父我第一次做饭,你们不给面子?”张俊平笑道。

其实何止是怀志两个,李文娟和夏国祥还有邱文燕都没少吃,这会吃包子都已经吃饱了。

吃完饭,李文娟、夏国祥、怀志两兄弟开始做功课。

刚吃完饭,自然是先做文课,马步站立,悬臂练字。

等写完两张大字,再开始练拳。

不管是练拳还是习文,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更灯光,五更鸡。

虽然张俊平没有让他们练到三更半夜,但是五更鸡是跑不了的。

每天早上,姥爷都会把他们叫起来练拳。

晚上也要练拳,把他们多余的精力榨干,才放他们去睡觉。

第二天一早,张父张母听说了邱文燕怀孕的消息,也是满脸欢喜。

张俊平结婚只能算是完了他们一个心思,有了孩子,他们才算真的完了一个大心思。

当父母的都是,盼着孩子长大,盼着结婚,盼着抱孙子。

张俊平是家里的老大,却最晚结婚,最晚要孩子。

如今儿媳妇怀孕了,自然开心兴奋。

张母更是拉着邱文燕的手,交代了一大堆怀孕期间要注意的事情,才放邱文燕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