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第330章

作者:何不言情

报捷的军卒一进大殿,看到朱棣后,磕头就拜,还没拜完,便听到朱棣焦急的催促他的声音,他便连忙拜见完毕,正正心神,清了清口气道:“启禀陛下,安南八百里加急,多邦大捷,升龙大捷,清化大捷,如今赵国公已经打进了清化城。”

朱棣脑子嗡的一声就炸响了。

艹他娘。

真…真打进了清化城?

这才多久?

狗儿从报捷军卒的手中接过战报,然后小跑到朱棣的身边:“陛下,军报。”

朱棣反应过来后,连忙接过看了起来。

甄武的军报写的甚为详细,几日到安南境内,几日攻多邦,几日攻升龙,几日攻清化,具都在册,而甄武军报中的用词,如以往一样,务实而不华丽,一笔一笔都透着浓浓的真实性。

朱棣边看边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最后还哈哈的大笑了起来。

好小子。

真有他的。

两个月多一点的功夫,还真就连战连捷,一路碾压过去了,整个过程黎季犛甚至一点都没给甄武带来一丝麻烦。

朱棣想象不到,还有比这个打的更快的情况。

好!

朱棣陶醉了好一番时辰,这才把军报收了起来。

随后,他的目光一时间变的锐利了起来。

有了这道军报,他倒要看看还有那个不长眼的,敢再劝他早日收兵。

什么狗屁泥潭。

老子这匹马,不管什么泥潭都敢踩进去。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和三月也来到了奉天殿,他们拜见过朱棣后,朱瞻基疑惑的问道:“皇爷爷这是怎么了?因何这般开怀?”

朱棣哈哈又是大笑了几声,然后看向了三月。

三月如今已经七岁了,身量继承了甄家的基因,小小年纪便显出不俗的身高,再加上不是随道衍学习,便是随朱瞻基在太子府读书,带着一股书卷的澹雅,又有些和尚般的出尘。

若不是他常常听皇后和女儿,讲这小子调皮捣蛋的事情,还真以为是读书人家出来的孩子呢。

“你爹打了大胜仗,差不多已经把安南打下来了。”朱棣对着三月说道。

朱瞻基一愣,下一刻一脸激动的就跑到了朱棣的身边,抱着朱棣的胳膊道:“姑父这么快就打下安南了?怎么打的怎么打的?皇爷爷你快讲给我们听。”

而三月懵呼呼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这么说,爹快回来了?这祖母和母亲还不得乐坏了,可我完蛋了啊,还没好好玩耍呢,而且这段日子在母亲身边卖乖,那不是白瞎了功夫吗。”

朱棣这时看向了朱瞻基。

若说三月不错,他的这个皇孙亦是不俗。

老和尚来宫中时,多次与他说过,这俩小子的天资都是上上之选,一个个鬼似的机灵不说,思量事情较之寻常孩童也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甚至老和尚可以断言,十年后,这俩小子绝对都是一顶一的难缠。

不过,朱棣眼眸闪动,朱瞻基身上和三月有着同样的毛病,少一些军将的杀伐果断之气,但这也没办法,这俩小子自小不是跟着老和尚,就是跟着一群读书人,要不然就是长于内宅,这若能有什么杀伐气,那就真的见鬼了。

大好男儿可以不儒雅,但万万不能没了属于男儿之间的气概。

还好没关系,现在教来的急。

朱棣把军报扔给狗儿道:“把军报传达下去,让朝臣百姓们具乐上一乐,也让一些狗东西看看,什么是攻无不克的大明铁军。”

然后,朱棣看向朱瞻基道:“讲故事不急,今儿皇爷爷给你俩小子上一堂课。”

说罢,朱棣带着俩人去摆驾去了锦衣卫的诏狱之中。

朱棣让人把朱瞻基俩人按在椅子上,沉声道:“好小子们,今儿且记住爷爷这句话,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拦着你们办大事,我告诉你们,当有一天你们面对阻挡的时候,倘若没了智取的法子,那便拿出你们的刀,用修罗手段杀出一条广阔前路来。”

随即,朱棣让人把叛贼的带了过来,冷声冲着行刑的说道:“给朕活活的刮两个,让我两个孙子好好的看一看什么是修罗手段,也让外面的人看一看,朕想做的事,不管是谁,他们拦不住!”

行刑之人领旨后,拿出刑具,在朱瞻基和三月惶恐的眼神中,冷漠的削出了第一刀。

……

随着时间流逝,张玉清和朱玉英吃了午饭后,拜别了徐妙云。

回去的路上,张玉清有些惦念三月。

朱玉英安慰道:“您还不知道他,得了空,还不得好好疯一阵,而且父皇留他们教导,也是他们的福气,您就别担心他了,他这会儿指不定正开心的满脸笑呢。”

张玉清一想也是,随后便把这事放在了一边。

等到她们回到家中时,家中正喜气洋洋的挂红呢,她俩一问,便听到了安南大捷的消息。

俩人对视一眼,眼眶里皆是激动的湿润了起来。

将军捷报振人心,只有家人挂安康。

赢了。

那便代表着无恙啊。

……

第390章 -婆媳与宴会

赵国公府游廊上的长灯,如夜间一条婉转的游龙。

晚饭后,朱玉英陪着张玉清在院子里散步消食,娘两个因为白日里得到安南大捷的消息后,心中都轻松了几分,说说笑笑间很是温馨。

不过聊着聊着。

朱玉英突然带着一抹伤感和忐忑道:“母亲,以后若是儿媳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您千万一定要和儿媳说,哪怕您训斥儿媳都成。”

“怎么突然说这个?”张玉清疑惑的看向朱玉英。

朱玉英脸上浮现出一抹愁绪,她情绪不高的说道:“外面的人都怎么说儿媳的,儿媳心中其实是晓得的。”

张玉清来了几分兴趣,笑道:“来,和娘说说,外间都怎么传我的好儿媳的。”

“儿媳如何称的上好。”

朱玉英扁着嘴道:“外面都说儿媳善妒,把夫君的院里守的干净,这话虽说有几分冤,因母亲也晓得夫君不是贪恋美色的性子,可其实说到心里,儿媳何尝不是仗着这一点,便心安理得的独享着夫君,就连锦儿也是拖了好几年才让夫君收进房里,然而母亲也从不为这事怪儿媳,其实儿媳知道这般不该的,但儿媳就是舍不得夫君,每次见夫君和其他女子说话,儿媳就紧张地心疼。”

朱玉英耸了耸鼻子,吸了口气接着道:“单这些,其实也还罢了,儿媳毕竟得了实惠,受些风言风语也是该的,总不能里子面子全要了,但外间还有人传儿媳挟制婆婆,自个独掌这家里的大权,让您也要看儿媳的脸色过活,这可真冤了儿媳,儿媳从没有想着要给您脸色看的心思,您但凡有所要求,儿媳无所应允的,便是让儿媳交出家里的大权,儿媳也绝不会说个不字,然而今日就连我母后也要点我,莫要给母亲气受。”

张玉清听了这话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朱玉英不解其意,不开心的问道:“难道就没人在母亲面前说嘴吗?”

“自然是有说嘴的。”

张玉清点着头说道:“什么国公夫人侯夫人的,便是连你自家人,长公主也有一两个来撺掇我,说我不能让你过的自在了,拐弯抹角的让我摆起婆婆的架子,还说什么最不济也该把家里的大权拢在手中,要不然就纵的你们晚辈无法无天,不把长辈放在眼里,等到老了说不得还会受你们慢待什么的。”

这话把朱玉英惊到了。

她能猜想到外面的一些人,兴许会到张玉清面前挑拨离间,可没想到严重到这种地步。

“那母亲您…”朱玉英看着张玉清说不出话了。

这会儿,俩人刚好转了一圈回到了院子里,张玉清便让人拎出两张椅子来,与朱玉英一边纳凉,一边接着聊着。

“你可小瞧你娘我了。”

张玉清说道:“别人都看我性子软,便以为容易被鼓动什么的,可娘心中透亮着呢,你和老大都孝顺,什么也不曾短了我,更把我伺候的舒舒服服,我干嘛还要给你找事去,那些长舌妇啊,往往都是自个家过得不顺畅,就总想着也让别人家一团乱,见不得别人家和和睦睦的,这种人你娘我在胡同里住的时候见多了呢。”

朱玉英惊讶。

张玉清少见的骄傲了起来:“见识了吧,而且我再和你说,若我故意找茬和你生事,你和老大之间难免因为我起间隙,随着日积月累,等到积怨深了后,你会不会找皇后念叨,皇后又会不会找陛下念叨,若是让陛下恶了老大,老大再心生怨怼,那可就是国家大事了,你说这种情况,我怎么可能听她们瞎叨叨。”

朱玉英一时间更加惊讶了起来。

她之前听夫君说过,婆婆心思是个剔透的,但以往婆婆的性子实在太随便了些,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仿佛从没有主见,有什么便用什么,也从不会主动想着去做些什么,就好似一团面团似的,谁都能捏出个形状来。

这怎能让朱玉英想到,婆婆竟能有这番见地。

张玉清笑着拍了拍朱玉英的手掌道:“所以说啊,你别听外面乱说什么,也别担心我会对你不满什么的,咱家里人口简单,而且都是将心比心的性子,即便有些争吵,说开了也就没事了,你该咋管家就怎么管,只要咱家和睦,不自乱阵脚,那就比什么都强。”

朱玉英感动的探着身子过去抱住了张玉清。

“能给您当儿媳,真的是儿媳千年修来的福分。”

“瞎说什么,这也是你性子好,你若不好,家里早就鸡飞狗跳起来了,哪还有现在这般模样,说到底有你这样的儿媳,才是我的福分呢。”

就在俩人相互感叹各自福分的时候,外间传来话说小公爷回来了。

俩人的心思顿时一时间都转到了小公爷身上。

怎么这般晚呢。

这时候,下人接着说道:“小公爷好像受了些惊吓,宫里的公公送回来的,还说陛下有话交代给夫人呢。”

这把朱玉英和张玉清都吓到了,还以为三月在宫里闯了什么祸,连忙起身向着外面走去。

当她们见到三月时,看着三月有些惊恐的神色,朱玉英率先忍不住了,上前揽三月在怀中就忙着出声安慰:“三月不怕,娘在呢。”

说着,转头看向公公就又急又厉道:“我家三月到底闯了什么祸事,你们把他吓成了这幅模样,他爹可还在前线为国征战呢,至于闹成这样?”

公公见朱玉英误会,连忙解释道:“公主勿恼,小公爷没闯什么祸事。”

随后,公公把白日里朱棣给三月和朱瞻基上课的事情说了出来。

等到朱玉英听完,又惊又气,恼怒道:“父皇怎么这般没个轻重,他们才多大,我听着就觉得害怕的事,怎么还让孩子们亲眼见呢。”

公公不慌不忙道:“陛下说了,晓得公主会埋怨陛下,所以陛下交代了话来。”说着,公公模彷着朱棣的声音说道:“俩孩子具是人中龙凤,这点场面闯过去不成问题,你们这些妇道人家都少指手画脚,给你们送回去后,你们就好好陪伴陪伴便是,但有一点也让你们知晓,今儿还只是刚开始,往后这种事还多着呢。”

啥?

还要来?!

顿时朱玉英是又惊又气又着急。

第二日,太子妃抽空找了过来,她一来就和朱玉英急躁躁的钻进了房间里,她们一劲的吐槽朱棣,同时商量着言辞,打算去找皇后告状去。

而朱棣听人禀报了这个动态后,忍不住的缩了缩脖子。

事好像搞的有点大了。

但那时他刚听到捷报,开心嘛。

朱棣眼珠转了一下,仿佛随意的对着狗儿吩咐道:“最近朕会比较繁忙,一些女卷之类的不要让他们来打搅朕,尤其是像皇后,太子妃或者永安公主之类的。”

这些娘们叨叨的,真能烦死个人。

狗儿不作多想,俯身应是。

……

安南清化。

甄武当初定下的直捣黄龙,以点破面的战略,在一步一步的完成,虽说还没有抓住黎季犛一干人等,但是捷报却是一道道的传了回来。

七月末,清远伯王友等率军渡过自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余。

八月初,安南将领聚集水军盘踞天险盘滩江,张辅率军大败之,斩首两万余,遂定东潮,谅江诸府州。

随后,大军追至木丸江,再次大败安南,斩首万余,溺死无数。

如今黎季犛等一干人又逃到了富良江,张辅与沐成正两路合围,打算以两岸迎击,另谴柳升率水师横冲敌阵。

而在这段时间内,甄武也没有闲着,当安南快要被打下来时,剩下的就变成了政治。

如何为安南之后的稳定打下基础,才是甄武所考虑的事情。

甄武一边恢复安南的吏治,税收,一边选择名声上佳的一些富绅大户进行治理和安抚,同时又在各地清洗一些名声不好的富绅大族,推行一些泽民之策,收买民众。

他竭尽所能的想要搞出一套,对于各个阶层都卖好的政策,试图让他们接下来拥护大明的统治。

这点其实也不算太难。

说到底都是利益。

当甄武手中的利益不够时,那就拉出一些肥猪杀上一杀,那么甄武便又有利益可以分配了,当然在这个利益分配中,甄武肯定会留下一大部分,给将来入安南治理的大明文武官吏的。

所以,这些事情虽说不难,但是格外的繁琐。

在甄武的想法中,一方面他把利益平衡下来,不让大明的人过来苛压盘剥,另一方面留下在安南战无不胜的张辅,应当可以改善后世安南不断叛乱之结果。

这一日,甄武去信京师,让朱棣寻人编撰一份安南自古便属于中原的典籍,打算在安南进行普及,随后又让人举办了一场宴会,邀请了安南几乎所有富绅大户,以及重要官员到场。

上一篇:五代河山风月

下一篇:唐朝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