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第296章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见亲人尸首被焚烧,不少百姓泪流满面,痛哭流涕,史从云派出官吏去宣传死尸会引发瘟疫的事,但依旧无法完全抑制百姓的悲痛和仇视。

这只是外围灾区,两山数村四百多口人,是小地方。

前山的营地只有三百零七人,剩下的要么失踪,要么死亡。

第一次亲临灾祸前线,史从云最大的感触就是无力,太无力了.......

这和后世的救灾完全不同,军队上国家难以统一调度,大多数士兵根本没有救灾的经验,更不可能为救百姓竭尽全力,应付了事是常态。

更重要的是,这个年代可没有飞机卫星,也没有汽车火车,各种重型开路机械,很多灾区道路被被毁根本进不去只能听天由命,面对改道的洪水和河流,多数时候也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地方连消息都没有,人也进不去,能不能活人全看老头给不给面子。

安顿好能跑出来的人已经是朝廷最大的努力,而随随便便的灾害死数百上千人都是稀松平常。

如果在后世,死上百人的灾害已经是全国震惊的大事了,而在这里,就算死上千人的灾害,官府和百姓也都是见怪不怪,大家都习惯了。

史从云这时也发现他这个皇帝远没有他想的那么为所欲为,很多事他无力改变,之前想着搞全国选秀的心思,连年大战胜利的膨胀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被这洪水一泡,清醒了不少,只有满心憔悴和无力。

史从云站在山顶,踩着泥地看着下方汹涌的洪水在山底咆哮,士兵小心翼翼通过临时桥运送补给,人马忙碌,远处山顶高地,数百灾民暂时被安排在帐篷中,这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天晴之后,夏风还在吹,只是带了一丝沉重,压得人难以喘息。

昨天官员才来向他汇报,现在失踪加死亡的人已经超过四千,而且受灾最严重的黄河沿岸州县中,有些地方还进不去,到底什么情况也不清楚。

不过都委婉的表达担忧。

史从云明白他们的意思,直接问他们推测回什么情况。

户部司官员给了预测,死亡可能会超过一万,受灾百姓估计在五十万上下。要彻底赈灾,需要花费一笔天文数字的大钱。

听到这个数,史从云心头一跳。

表面镇定点头,心头异常承重,下方恐怖的河水咆哮也让他心中烦躁,空气中湿热也让他有些浮躁,而另外一件让他烦躁的事就是小黄花病了,在床上发烧。

他现在有些后悔,当初就不该带小黄花过来,都怪他太骚气了,前方战事顺利,辽国臣服,接连灭国,他正春风得意,便想着天下没有什么事他摆不平,没什么事他史皇帝搞不定,就让小黄花来了。

结果到了这才发觉深深的无力感。

小黄花毕竟不像他,身强力壮,连年南征北战,跟随在他身后一直照顾,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没几天就发烧了,现在还在床上迷迷糊糊,让他担心不已。

恰逢这时,潘美所说的莲花山会战应该也开始了,不知道战况如何。

按照潘美的描述,此战很可能决定整个东路军的命运,事关重大,这几天他每天只能睡两三个时辰,心里一直有事。

而这次的大灾不知道对国家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前几天几个宰相上书,说要来北方代替他,史从云犹豫了,待在这里确实太苦太累,让他想回京城去舒舒服服等结果,何况他身为天子,打了大半辈子战,吃了那么多苦,享受享受,偷一下懒也合情合理吧。

不过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这些想法最终还是被他否决了。

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候越不能放松,前线还在打战,后面出了这么大的事,更加不能出一点差错。

......

到六月初,情况逐渐开始稳定,大降雨过去,南方的会战还没有消息,北面却先有动静。

萧思温上书,说他女儿萧绰有病,不能来大梁了,请天子原谅,但他可以送别的宗室女子来代替。

史从云正有些生气,觉得其中有事,李汉超也来了书信。

关北都指挥使李汉超说他的密谈探查到萧思温的女儿不是病了,而是萧思温似乎想背弃和秦国的誓言,让他的女儿和辽国皇室联姻,不过他没有敢动作,似乎在试探。

基于萧思温出尔反尔,李汉超请求出兵,给辽国一点教训,也让萧思温方思自己的过错,赶快把女儿送到大梁服侍天子。

李汉超话里很激动,看得出他想立战功,而且他也觉得这件事做好了是大功,天下人都知道天子就好这口,抢别人的史皇帝可是专业的。

史从云看后顿时明白,心想果然。

要是以前他一定会暴跳如雷,让李汉超赶紧打,可如今却奇怪的心平气和了。

可能是见识了灾区的满目疮痍,可能是认识到了自己的无力,也可能他是真免疫了,经历了那么多,女人对他来说更多只是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至于生理的刺激,史皇帝已经见多识广,无所谓了。

经历这不平凡的春夏,他突然觉得所谓萧绰,所谓辽国宗室并不重要,和眼前数以百万,盼着他的百姓一比,那什么都不算了。

现在重要的是稳住当下局势,此时国中已经十分困难,南方胜负未分,中原灾祸连连,这时要是北方还出问题就难了。

何况萧思温自以为聪明,不断试探他的底线,殊不知对于如今的史皇帝来说,萧绰不萧绰的不重要,他更愿意要一个随时可以对辽国开战的借口。

萧思温真的违约,不把萧绰送来,就是辽国出尔反尔,先违背盟约,那么他们撕毁和平约定,率先出兵也就名正言顺了。

所以史从云第一时间回复了李汉超,让他守好边界,不要出兵。

但对于萧思温的书信他则做了冷处理,装作没看见,不公布,不回复,只是全身心的投入救灾的工作中去。

第423章 、三喜临门

泥土带着腥臭的味道,惨淡的的日光穿过黑色烟幕。

那些烟幕浓重,笼罩大地,散发恶臭,半壁天空染成浓重的黑,浓稠得仿佛要落下一般,四处旷野中的火光点点闪烁,就像万家灯火,到处是手持柴刀,遮面捂住口鼻的士兵在火堆中往返。

他们是负责把尸骸劈开好焚烧的,远处那些火堆都是焚烧尸体的。

六月下旬,随着天气转好,加之皇帝亲自坐镇灾区,前线大小官吏和将士没人敢怠慢,越来越多的河北各州府厢军开始投入灾区,后续人马都抢着来,想要在皇帝面前表现。

原本史从云不想那么多其它州县的厢兵过来,因为这么多人堆在这会增加后勤压力。

可当他亲自来到前方,看了现场的情况,他才明白很多事情并非几句话,一些文字能说清的,只靠揣测想象,会有很大差别。

十余州军队进入灾区,听候调遣之后,黄河边上居然集结了十余万各路军队人马,比南方那场大战还要人多,搞得好像中原河北也打了一场大战。

史从云一面调集府库粮草,一面让王仲从京城领禁军一万来维持秩序。

这里似乎又成了另外一个战场,十几万大军,众多后勤保障人员的投入,使得中原比南方战场还要热闹,每天花出去的钱也如同开闸泄洪一般。

如果把这里比作战场也并非不可,而且伤亡更加惨重,到如今,确定已死的人超过八千,五十多万人流离失所,死伤人数还在一直增加,远比前线恐怖太多。

今年的事情始料未及,仿佛秦国一下开启了南北两个大战场,令原本志得意满的史皇帝有些心力交瘁。

他骑着马在一颗老柿树下眺望远方,这里已经靠近守在州县中心区域,之前他一直不敢深入,一怕太危险被困住,或者遇到洪水泥石流什么的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有精锐的禁军护卫,但这些卫兵面对敌人或许可以保护他,面对天灾也无能为力。

二来害怕瘟疫的蔓延,大灾死人太多之后一般伴随大的瘟疫,这也是他顶着压力强制下令焚烧尸体的原因。

灾害死人可比战争恐怖多了。

他已经好久没骑马了,因为天气的关系,如今道路依旧有些泥泞,但骑马不是什么大问题,马背上纵横驰骋沙场,所向无敌无一合之将的感觉似乎又回来了,让他多日来疲倦不堪的精神重新振作一些。

远处被炫黑的天空格外压抑,空气中弥漫焚尸的恶臭,时不时能听到隐约的哀嚎,不少百姓在旁边大道上哭泣跪拜送别自己的家人,却因为皇帝的死命令不敢靠过去,再往前大道和火场之间已经被巡逻的骑兵隔开了,悲怆之气弥漫天地间。

史从云冷静的看着这些,再三吩咐身边官员,不要让百姓太过接近。

“官家,何不把他们赶走,这些平头百姓懂什么。”身边的官吏请示。

史从云看了他一眼:“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在这边看无所谓,不要靠近尸堆就成。”

他心里其实很害怕,洪涝灾害已经让国家如同在黄河附近又开辟一个大战场,这样的关头南北两个战线,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上都已经十分吃紧,如果再闹一场瘟疫那真是要命。

中国传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契丹人死后尸体是要经过各种加工的,对于焚烧尸体这种事他们没有那么抵触。

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为对土地的崇拜,人们更加崇尚落叶归根,推崇土葬,对尸体的焚烧,毁坏是一种极大的亵渎。

所以以往打仗的时候史从云为不引起瘟疫,选择的方法多是掩埋,这样虽然更加费时费力,但是士兵也好,百姓也好都更容易接受。

可如今不同,死得人太多,太密集,而且很多尸体是从残垣断壁,泥沙之下挖出,或者河流溪流中找到的,早就已经开始腐烂,必须顶住压力进行最彻底的处理。

史皇帝不敢赌,前线还在打战,万一又起一场瘟疫那就真要命了。

不只是局面开始好转,小黄花的病情开始好转,可以说双喜临门。

当天,史从云巡视一圈,受不了空气中的尸臭味,便回大帐去陪着刚刚恢复精神的小黄花,照顾小姑娘了。

说起照顾人,史从云自然也是拿手的,他一个糙汉子,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什么粗活没干过。

不过他就是喜欢使唤人,以前使唤赵侍剑,现在使唤小黄花。

如今他反过来照顾小黄花,要是别人肯定得被吓死,小黄花却不怕,小脸上写着开心,还有些红晕,烧已经退了,但还没完全恢复过来。

到了晚上,史从云陪着小黄花吃了点粥水,听官吏汇报灾情之后,便有士兵带着红旗,匆匆被禁军卫士引入大帐中,给他来了个三喜临门。

进来的士兵浑身湿漉,到处都是泥水,才单膝跪了一会儿便突然整个人滚倒在地上。

旁边禁军连上去查看之后回道:“官家,他睡着了,大概太累。”

史从云让人把他手中的书信拿出来呈送上来,随后赶快带他下去休息,准备水和食物。

打开书信看了一会儿,史皇帝这些天的疲累似乎一下子全没了,激动的从座位上站起来。

潘美毕竟是和他合作多年的,不像朝中那些咬文嚼字的文官,深刻了解天子的文化水平,所以写的战报都是大白话。

书信内容十分简单,莲花山大捷!

秦军俘斩南汉军两万余人,击溃其韶关主力,俘获敌都指挥使以上将校一百二十多人,正在越过韶关,向南挺近,不日就会兵临广州!

史从云长呼口气,这些日子的担忧,压抑终于也如一口浊气,从胸口吐了出去,整个人如同瘦了一半,开始轻飘飘起来。

立即找来身边官吏,激动的道:“把这消息公布出去,越多人知道越好!告示全军,告示百姓!”

如此灾难之际,这样鼓舞人心的大胜来得正是时候。

官吏看后也激动得手臂微微颤抖,立即作揖退了出去。

......

很快,南方再次大胜,莲花山大捷,韶关大捷的消息便传遍河北,让苦难和泪水中的军民为之一震。

事情开始好转,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第424章 、大溃败

莲花山脚下,黑色烟幕弥漫天空,浓重得令人想要窒息,,那些跳动的火焰却不是为掩埋人的,而是焚烧路障和鹿砦。

大量堆积在路口,门口,桥头,森林边缘,阻塞进军,不过相比拒马等障碍,鹿砦粗犷太多,多数时候就是砍倒树木削尖枝条作为阻碍行军之用,靠近树林的地方就地取材,十分好用。

这种简易障碍确实没法给军队造成什么像样的伤害,但光是清除障碍就要费尽力气,大大消耗士兵的士气和体力,减慢追击,是最令士兵头疼的障碍。

其实打仗和很多事都一样,越是花里胡哨的东西越没用,就像最不花哨的弓弩一直是军队的主力,最不花哨的枪矛类武器也一直是军队中坚,一百人的军队需要五十支矛和五十副弓弩就能打仗,刀剑多是作为副武器使用,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

越朴素,越管用。

面对这些到处伐木为阻的粗暴障碍物,秦军还正没什么好办法,大大阻碍了追击的速度,面对这些障碍,靠人力搬开始不现实的,费时费力,等清理完说不定要明天了,到时候所有的追击都将延误,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一把火烧了了事。

军队中常备大量鱼油,多数时候就是为了应付这种情况。

冲天的火光将莲花山的阴影留在后方,远处大股士兵正越过树林和矮丘向南方追击,东北面的一个小村火光冲天,那些可伶的百姓一生家产尽付之一炬。

南汉军用周围村子作为阵地,设置太多路障,而秦军进攻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火,至于里面还有没有百姓并不在考虑之内......

这就是战争,本质就是杀戮与破坏。

刘仁赡骑着马,看着远处的火光和纷乱人影,到处的士兵如潮水般穿过树林,村落,南面的桥梁,汹涌向前。

这次的大战出乎意料的顺利。

南汉人真的集结大约六七万人左右,不及十万,但也差不多,不过他们的将领显然犯了一个错误,所谓十万大军,很多事从附近抓来的百姓和很多流民,根本不是正规军队。

数万人在莲花山脚下东西展开数十里,扼守各个要道,看起来架势十分浩大。

南汉将领大概以为人多比较安全,但很多时候,乌合之众放而适得其反,混杂百姓,流民的军队看起来人多,声势浩大,但无论是后勤还是组织调度都将成为大问题!

多年的战争经验让他和主帅潘美都在的知南汉军沿莲花山脚布置这样几十里的一字长蛇阵后又是激动,又是惊喜。

消极防守,根本应对不了积极的进攻。

随后,他和潘美立即决定了战斗计划,集中兵力,击破一点。

他们既然自己将兵力分散开,那便是天赐良机!

随后他率领率前锋三千精锐向东攻击莲花山脚下东部防线,从一个叫十里坡的小村穿插过去,随后往西迂回,从侧后击溃敌军。

之所以选择十里坡,因为斥候侦查后得出那里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北方的骑兵作战。

后续中军则由潘美亲自率领,作为总预备队,如果战事不顺就迅速补充。

他们的计划就是以点破面,以局部优势兵力击破敌人漫长防线上的一处或几处,太多的部队放而会展不开,互相掣肘,影响进攻。

南汉军确实人比他们多好几倍,摸约七八万人,但他们分散在漫长的数十里战线防守,力量就分散了。

看起来他们是三千打七八万,实际上在十里坡方向守军不超过一千人人,是他们在局部以多打少,以精锐对抗敌人。

之后战事十分顺利,他们乘着夜色发起进攻,不到半个时辰就拿下村子,打开缺口穿了过去。

随后后续大军也纷纷越过南汉防线,向西南迂回,攻击敌军侧后,再战线东侧形成多打少的局面。

看起来敌南汉军人多,但在局部战场,总是他们包围南汉的军队。

战事十分顺利,打了两天之后,几十里的防线上已经大量南汉军溃逃,而且大量人马,加之流民、百姓混合的军队,纪律差士气差,南汉国将领也没那本事指挥得过来,看起来人多,但几乎都是一打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