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第156章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

第224章 、大战全盘部署

离开魏州之后,大军继续北上,关于符彦卿告诉他当年打败契丹人的方法史从云觉得有借鉴意义。

不得不说,卫青确实是个开端,从他之后其实中原很多将领都在不断重复他的战术以来对付游牧民族。

大军一路往北,很快进入贝州境内。

这次不同于去山西打仗,路很好走,到处都是平原,广阔平坦的华北平原为大军行进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史从云预计只用十多天他们就可以到达前线,这可比当初去打山西打仗好走太多。

而到了贝州已经可以看到很多战争的痕迹了,大道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修着高高的哨塔,有当地青壮在上面值守,如果契丹人南下能远远的就看见他们的踪迹,通知乡亲百姓快点逃走。

路边时不时还有遇到地方自发组织的乡兵,都好奇的看着他们这些南方来的禁军,胆大的还会和他们搭几句话。

他们的甲胄只是在胸腹部位披挂了曾薄薄的皮甲,或者说都不能叫皮甲,就是羊皮穿了洞用麻绳挂在肩膀上,人人都带着长短兵器和一把弓,弓多是家里的猎弓。

这种现象在南方很少见,那是因为南方不用直面游牧民族的威胁,而河北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前线,耕种只是任务之一,他们还需要常年备战。

晚上史从云在村子里留宿,还看到村口有些被烧焦的残垣断壁,村里的人告诉他,那是去年契丹人南下时留下的。

贝州是去年契丹人南下深入到最南面的地方,还和赵匡胤他们发生了一场大战,最终契丹人无奈退走。

村里的老人告诉他,那场大战他们都听说了,不过他们说得都很夸张,什么契丹数万大军被本朝大将军十万人打败云云。

其实人数一旦多起来,少有人能一眼就看个准数,史从云是知道内情的,他明白那场大战双方兵力加起来大约一万,确实可以算大战,但远没有众人说的那么夸张。

到五月二十左右,大军已经靠近沧州。

后方的信使来给他报信,说五月十九,官家以宣徽南院使吴延祚留守京城,大内都部署李谷总览朝政,而自己已经率领两万大军渡过黄河,到达澶州坐镇。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史从云立即做出反应。

史从云立即问身边的闾丘仲卿:“我们现在哪。”

闾丘仲卿从袖口拿出地图看了一会儿道:“已经过来贝州,应该在冀州东面,距离沧州还有八十里左右。”

史从云看了一下天色,又问身边斥候:“前方最近的村镇是哪。”

“回禀大帅,前面五六里的大道边上有一个叫南霞口的村子。”斥候立即答应。

史从云招手,让传令兵过来,然后吩咐道:“两个命令,其一让各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息,让各军都指挥使以上将领都到前面的南霞口等我。

其二,立即快马加鞭北上,让沧州派些熟悉北面情况的向导过来,至少十个,来去要快,明天这个时候回不来老子扒了你们的皮。”

“诺!”传令兵答应,随后立即出发开始去传达命令。

史从云就近对王仲道:“让神火都也停下,就地休息,你跟我去霞口。”

“好嘞!”王仲答应,立即去吩咐众人停下,随后骑马与史从云一起往北面的霞口村赶去。

到了之后,亲兵已经先走一步,借用了村里一家老乡的宽敞院子准备好清水等候他到到。

史从云进去之后端起水喝了两瓢又把葫芦瓢递给后面的王仲等人,让他们依次打水喝,这几天正是酷暑时候。

很快各部的将领都陆续到来,史从云对旁边惴惴不安老乡道:“老伯别担心,我们用一天就走,不会拿你的东西,也不会害你,到时候还给你钱。”

瓦房的主人一家将信将疑,连连点头,把小孩子和年轻人都打发去亲戚家,只剩下一个五六十的老伯在这守着。

史从云没阻止,由着他们去,说完后就坐在院子的屋檐下乘凉想事。

随后诸多将陆陆续续到来,每人一到都要去打水喝,院子里半大瓦缸的清水很快被喝得见底,老伯连拿出扁担和木桶去给众人打水。

史从云则一言不发,还在神游天外,想着事情,在场的所有人中除了符昭愿就他年纪最小,但众人偶读不敢去打扰他,而是待在外面的院子里晒太阳,好在老伯家院子一角有颗枣树,众人都挤在树影下乘凉。

不过那地方也不大,史彦超往那一站就少有人靠过去了。

老伯回来之后见他们那么站着,又连去家里拿凳子出来让他们坐。

不过那样的小凳子哪里经得住他们这些人高马大还披了一身甲的军中壮汉一座,王仲往下一坐,直接把咔嚓一声把小凳子坐折了。

众人纷纷看向他,王仲只得尴尬笑道:“我会赔的,会赔的......”

这下正好惊动了史从云,把他从思考中来回来,见众人在院子里晒太阳,不解的道:“来上面乘凉啊,在外面站着干嘛。”

众人互相对视,连走到屋檐下面凉快的地方。

“人都到齐没有。”史从云问。

“邵季还没来,他的前锋离这最远,在二十多里外了,还要一会儿。”王仲抢着开口。

史从云点头,站起来看了看天上的太阳:“那好,我直接说吧,先不等他了。”史从云说着坐下,众人已经下意识的围坐在他四周了。

他一开口,刚刚还窃窃私语的诸将都安静下来,这小小的院子里塞了几十个高级将领确实有些拥挤了。

“我之所以停下是因为快到沧州了,再往北八十里就能到沧州,沧州往北就是辽国驻扎防备我们的乾宁军。”史从云道,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多消息他早就通过枢密院仔细研究过,而且朝廷的边将还买通了不少契丹那边的间谍。

其实这并不难,因为契丹和其它游牧名族不同,辽国里生活着大量的汉人,他们之中有些愿意帮助朝廷,认为大周才是正统。

而收买起来也更加容易,因为没有道德上的负担,可以心里对自己说我收钱又不是出卖国家,而是要帮助中原正统,汉人正统,是两全其美的事。

这种情况下其实要得到辽国的情报其实容易很多。

史从云接着说,“辽国和我们之前所打的那些地方不同,他们的主力在草原上,还在幽州北面的上京,以前江南唐国那些地方是行动缓慢所以出兵也不快,辽国这地方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

他们如果要派主力大军南下,必须从草原上集结大军,然后从幽州北面南下,我估算过,消息往返的送加上集结大军,然后南下,至少需要二十天以上!

这一仗,我们打的就是兵贵神速,打的就是这一个月!”

说到这的时候刚好邵季也风尘仆仆赶到,喝了一大瓢水进来站在一边。

其实出兵之前,史从云早想好这次大战略上要怎么打了,结合他知道的后世历史以及北方提供的情报,他早有了总体的作战构想。

历史上郭荣打辽国,取三州十七县,辽国却一直没有动作,大军没南下迎击。

有人说是因为辽国的睡皇帝昏庸,还有人说辽国是已经被千里之外的周军吓坏了,连燕云十六州都不准备要,周军要是再往南打就准备把十六州拱手送人等等。

其实这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如果稍懂地理这个问题就显而易见,大军集结需要时间,南下更加需要时间。

辽国上京大致位于后世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距离沧州前线大约一千四里路,中间还要翻越燕山走山路,怎么可能飞过来。

辽国在幽州北面集结重兵准备南下,结果后周突然撤军(郭荣病重),辽国就没有再千里迢迢往南出兵,默认周朝占据三州的结果。

辽国在周军退兵后不出兵很大可能是觉得这三个州不重要,离他们太远,也无险可守,距离上京一千多里。但他们还是集结了重兵,说明是准备好打的,那就是周国一旦进攻幽州大军就南下。

南面几个州一马平川不好守也不重要,但幽州重要。

而史从云则死死抓住一点,那就是辽国集结大军到南下,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他们只用面对辽国地方部队,而这些地方部队绝无可能是大周中央禁军的对手。

“这场战我称之为闪击战。

主力停在这就是为不让北方的敌人发现我大军北上。

之后某给你们分兵,每人带精兵一千,你们悄悄北上,到沧州立即往北打,所有人分开打,见到县城就打,能打下最好,打不下不要耽搁,快速去打下一个。

那些坚城留给后面跟进的大军,你们要记住,千万不要畏战,契丹主力在上京,距离这里一千多里,南下至少是二十天以后,这二十天里到辽国顶多有些地方乡兵,不是咱们的对手。

这场仗前二十天要快,要狠,北方有不少汉人官员,如果他们肯投降你们就让他投降,不过投降后要把他的兵带走。

等后续大军北上,咱们在益津关会师。”史从云严肃的说,他尽量语速慢些,说得清楚些,好让众人都听清楚,记在心里。

众将点头,“谨遵大帅号令!”

“好,下面我来点将,史彦超、高怀德、邵季、慕容延钊,你们每人率龙捷军左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精锐骑兵,明天向导一到就出发,北上到达沧州之后立即发起进攻。

史彦超、慕容延钊往西急行军,两天之内进攻瀛州,宁州一带,如果攻击得手往北进攻莫州,益津关一带。

邵季、高怀德向北进攻辽乾宁军,之后往北攻击独流口,随后往西沿着河道到达益津关,随后开始攻关。”

说着史从云把目光转向司超和王环两个水军将领,“邵季这一路从沧州到独流口,从独流口到益津关水道都可以通行,所以他们北上时候水军派出两千人,一百艘舟船跟进,提供后勤保障同时协同作战。”

“末将尊令!”司超和王环连拱手答应。

史从云点头,他这样的安排其实是有私心的,表面上他表现得公正无私,人人都没偏袒,老爹都不多看一眼。

但其实他把老爹安排在往西进攻宁州的路线上,那比往北打安全多了,他也怕老爹头铁,让他往北打他直接上头冲到幽州去了。

“王审琦为主,董遵诲为副,率控鹤一厢第一、第二军步骑五千往北跟进,如果邵季和高怀德那边攻城有困难,你们提供帮助,遇上坚城一时打不下让跟进的步兵去围,骑兵继续往前打。”

“诺!”王审琦、董遵诲拱手领命。

“向训为主,罗彦环为副,率控鹤二厢第一、第二军步骑五千往西跟进。”史从云接着下令。

“尊令!”向训、罗彦环拱手道。

史从云点头,“我再强调一些,这次打仗讲求一个快,咱们要尽可能在辽国主力大军来不及南下的时间内把幽州南面的州县全拿下,具体怎么打,你们领兵的将领来决定。

某相信诸位都是有赫赫战功的百战之将,知道如何应对,一旦这个二十天的时机错过,辽国大军南下了,咱们就不敢这样肆无忌惮的分兵去打了。”

“大帅放心,收拾一些地方乡兵都搞不定,那某这颗脑袋你尽管摘了去。”董遵诲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说,引来众人大笑。

“你那脑袋不值钱,老子要了也没用。”史从云道,随后看向王仲和王全斌,“你们率神火都和剩下的大军与我一同走。”

两人拱手,有些失落。

史从云环视众人,神情也严肃起来:“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二十天后,不管战况如何,进展是否顺利,都必须向益津关靠拢,和我的中军汇合,如有违背,无论是谁都军法从事!”

见他突然严肃,众多将领纷纷点头。

“二十天后,辽国大军也可能到了,到时候咱们就不能分兵了,必须聚拢才能北上活与他们在益津关对峙,保证南面已经夺取的土地,如果还是分散很可能会被各个击破。”史从云解释,让他们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和必要性。

向训点头:“大帅高明,收放自如啊!”

随即他又有些疑惑:“为什么咱们不直接往北推到幽州城下,在幽州附近与他们对峙?”

史从云一愣,他确实没想到向训会提出这么有水平的问题,便笑道:“我有考虑,不过暂时还不能透露,按命令执行吧。”

“诺!”众人齐声道,声音整齐响亮,震得屋顶落灰,把屋主人老伯吓了一跳。

最后临走时候,史从云让亲兵给老伯一家送了一袋米,还给了他们两块肉干,老伯千感万谢的送走了他们。

所有的部署都在这个小村庄里做好了,大军再次往北时大战就要开始了........

第225章 、接连告捷

五月二十,天空下起瓢泼大雨,又一年盛夏。

空气中的炙热被漫天大雨涤荡一空,水幕在天地间连接,大量雨水倾泻而下,哗啦啦的雨声远近交替,遮盖天地间一切声音。

小女孩跪着红镶金的软毯,有手臂垫着小脑袋趴在胡床上,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呆呆看着院中水花,远处老梨树下平时玩耍的秋千在风中空荡荡轻摆,砖石缝隙中的小草在暴雨中摇曳。

“燕燕,进里面去,小心着凉。”萧思温笑呵呵的拉起自己聪明的小女儿,让她到里面去。

女孩起身,好奇的问:“爹爹,为什么天会下雨?”

“因为天上有云。”

“为什么会有云?”女孩好奇的歪着脑袋问。

“因为.......因为气的流动被山挡住了,古书里是这么说的........”

“那气是什么?”

“咳咳,你先帮爹爹去厨房看看,问问他们羊肉什么时候烤好。”萧思温连转移话题,把这件事搪塞过去,女儿点头,蹦蹦跳跳的往厨房方向跑去,他终于松了口气,差点出丑了。

随即摇头笑起来,这两天他心情很好,自从来南面担任南京留守之后,他一直想做出点功绩出来。

上次他们契丹大军南下渡过黄河占领中原都城大梁仅是十来年前的事,如今他们这些后辈怎么能辱没先祖。

他也有私心,他想凭借战功往上爬,辽国有南北两院,北院在上京,南院在南京幽州。

北院管理契丹本族事务,南院管理各族事务,他心里有数,南院虽然重要,但北院才是政治中心。

辽国选官学习中原设科考试,沿袭唐制,科举考试词赋为正科,律法为杂科(后改为词赋和经义),以前太祖皇帝时期求贤若渴,几乎是隔三差五就有科举,之后慢慢改为一年一次,但频率依旧比中原还高;

而他们大辽国的科举参考人员大多是汉人和渤海人,这导致辽国中低层官员中有很多汉人,但最高层始终是被耶律家和萧家这两契丹本族的帝后家族把持。

辽国高层中也有汉人,但是少数。

身为萧家后人,宰相萧敌鲁之侄,辽燕国大长公主的驸马,萧思温出身尊贵,注定不凡,他也有着很大的抱负,他不甘于只留在南京,他也想回到上京,回到政治中心去。

当然如果让他留在幽州也非不可,南院在辽国也是举足轻重,辽国大量中层官员都是汉人和渤海人,理国治民都是这些人,辽国自然十分重视南院,不过他至少该以南院大王的身份留在南京。

这次萧思温就找到了个好机会,趁着周国边境空虚,出其不意打下对方一个边境县城,这将成为他向上请功的资本。

萧思温心里有数,辽国和中原打来打去已经有几十年,边境上夺取一个县不算什么大功劳,毕竟十三年前他们还进入了大梁城呢。

但功劳是同样的功劳,也要看是谁立的,如果普通将领立下这样的功劳顶多一些加赏,可他是萧家嫡系,是驸马,是宰相之侄,那么再小的功劳到了上京也能起波澜。

这就是他的打算,所以这几天萧思温心情很好。

萧思温觉得自己很高明,他既准备邀功,又很懂得把握尺度,他心里有数,不能和周国大打,这些年周国在南方做得大事他都清楚,周国大将史从云接连打败蜀国、唐国、南平、武平,名声很大,他不想与周国开大的战端。

辽国精锐大军都在北面,全面开战他不是周国的对手,所以他只攻取一个县,这种小打小闹在两国边境时常发生,周军南面还有唐国、蜀国、南汉国、吴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