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 第153章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立即拿起来第一份战报看起来,结果看了一下心里大喜。

战报说的是今年十一月,邢州留后陈思让以州兵出战斗,在西山下打败河东的伪汉贼军一千多人,斩首五百余级。

当时北汉因为在在辽州(今山西左权县附近)打不过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被李筠打得损兵折将,节节败退,辽州几个县都快丢光了,最重要的是辽州治所州城被李筠率昭义军将士攻破,连辽州刺史都被抓了。

于是北汉想往南出兵,来一招侧后偷袭,东出太行山扭转局面,没想到邢州留后陈思让早有准备,他的斥候很早就在出太行山的山道中部署,发现北汉军行踪之后立即带人在山口设伏。

北汉军才出太行山就被伏击,结果一千多人的军队被杀五百多,这可以说是非常大胜利的,这个杀伤比例很可观。

史从云看后高兴大笑起来,李筠虽然是个刺头,对官家和朝廷很不恭敬,甚至敢囚禁朝廷派过去的监军使,但打仗确实厉害。

其实这几年来,周国一直是三面开战,持续开战的,只是战争规模不同。

主力战场在南方,而太行山东侧还在和北汉持续交战,河北北面和辽国也时常有摩擦。

相比之下,和北汉的战争比和辽国的激烈多了。

辽国那边这几年来两国多数时候是边境冲突,但和北汉是持续交战的。

高平一战,虽然最后迫于辽国大军救援,周军其实走得很狼狈,因为怕被辽国大军追击,算得上全军跑路,粮食辎重能丢的都丢了,拿不走的基本一把火全烧,因为官家也很清楚,辽国大军一旦到了晋阳,稍有不慎他们可能全军覆没在河东。

但是高平之战的前半段,北汉军损失过万,主力精锐几乎尽数被消灭,北汉一蹶不振是肯定的,如果不是怕辽国再次越过雁门关从代州南下增援,灭北汉其实已经没难度了。

只要中原大军围困晋阳,城池再坚固都只是问题,不行就像围寿州那样,围到城里弹尽粮绝他们肯定要投降吗,寿州数万大军,数万民夫围困一年多,还不出城破了。

关键在于寿州在淮南,辽国没法插手,而辽军要南下晋阳太容易了,如果长时间屯兵晋阳,辽国大军必然南下救援,到时他们里应外合,攻城大军就危险了。

所以北汉亡不亡从来不是北汉能决定的,自从官家高平打了一场漂亮战之后,北汉已经没有和中原对抗的资格了,关键在于如何让辽国不敢插手北汉。

大周采取的办法就是蚕食,大军不管他,但边境上的将领则不断出兵,时不时打击它,而北汉精锐多数在高平之战中损失殆尽,李筠等人都是悍将,北汉抵挡不住这种蚕食。

这种持续不断的小规模的战争,辽国也不可能劳师远征,劳民伤财的派大军来救援。

不得不说,这种决策是十分高明的,史从云也佩服大周的宰相和官家在这件事上的决策,特别是王朴的战略眼光。

集中兵力去打南面好打的国家,不断扩张领土和人口,还能获利,向北则对北汉不断采用局部战的方式蚕食它,不断削弱,让它疲于奔命。

北汉国力本来就不如大周,大战之后疲于应付边境战争,只能越拖越弱,越打越惨,反正我国力强,耗得起,北汉耗不起啊。

到今年秋天,李筠更是拿下了好太行山中的几个县,打通了周军进入太行山的道路,拿下辽州治所。

史从云高兴的不只是打击了北汉军,还有北汉想夺回辽州的企图没有得逞。

他马上就要去打辽国,最怕的就是辽国或者北汉从河东南下,然后东出太行山进入河北中部,从屁股后面攻击他的大军。

辽军或者北汉军想东出太行山有两条大道,一条就是走晋阳南下,从辽州(左权县)翻山到达固镇(武安市),邢州(邢台市)一带。

另外一条是走孟州(孟县)往东到达镇州(石家庄北)一带。

这样就迫使他不得不一面要想着和北面的辽兵交锋,一面还要想着分出大量兵力去堵死这两条道路,让北汉或者辽国的援军没法从河东东出太行山抄他后路。

这下好了,辽州局势稳固,他可以少派很多人,把兵力留在正面打辽国。

正当他高兴的咧嘴傻笑时,魏仁浦道:“你先别高兴,看看剩下的。”

“还是好消息!”史从云眼睛亮了,连忙拿起剩下的战报看起来。

看过之后整个人差点跳起来!因为消息实在太好。

剩下的战报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送来的。

腊月初九,李筠带军攻占北汉辽州最后一个县城,斩首二百余,俘获一千多北汉士兵。

并向北控制和顺县,向西派兵驻守榆社县,梁侯驿(今泌县附近),彻底阻断从晋阳往东的道路,在太行山南段将北汉和辽国东出之路堵死,完全控制辽州。

从此周军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张到太行山中段,随时可以从辽州出兵晋阳了。

史从云之所以这么高兴,是这样一来,他的一大后顾之忧就解了,简直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啊。

李筠控制了辽州,把守和顺县、榆社县、梁侯驿,那北汉和辽国都不可能从那一线抄他大军后路了。

唯一可能的就只剩下更加北面的孟州、镇州一线。

“这下好了,东部防线单一,我们需要防备的地方更少,后顾之忧也没了。

孟州、镇州一线本来就靠近前线,派阻援军队也不怕和大军失去联系,这场战一下子就变得好打多了!哈哈哈哈哈.......”史从云忍不住大笑。

魏仁浦也抚须笑起来,“是啊,真想不到大战在即有了这么大的转机,如果李筠没拿下辽州,光那一线就要派出一两万人,独成一军才能放心,这下好了。”

史从云点头:“这李筠打仗还是有一手。”

“可惜太过桀骜,不听从诏令,这点道不像你,他连监军使都敢囚禁.......”魏仁浦摇摇头,有些无奈。

“管他,至少当下朝廷需要他,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史从云道,他这时候满脑子是打辽国的事情,他这辈子就没这么紧张过,已经来不及想其它事了。

魏仁浦也同意点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

压力不大是不可能的,这时候的大周还不是北宋,蜀国、南汉、南唐、吴越都还割据一方,往南没有战略纵深,他这次北上大胜也好,持平也好都可以接受。

可一旦大败,大周很可能就直接亡国了.......

这不是开玩笑,没有战略纵深的国家就是这样的,辽国如果大胜,大军乘胜往南追击,唯一还可以保护他们下的只有黄河,而黄河渡口太多,难以坚守,到了冬天还会结冰的。

这样一来大周说不定就有成后晋了。

官家不可能跑过长江去去做皇帝,所以这副千斤重担其实很重。

重到史从云很多时候连睡都睡不好,还时常被恶梦惊醒。

而白天他也一刻不敢歇着,一面监督神火都的训练,一面亲自领众将监督士兵训练。

大周的战术也需要一些调整,如果对付辽国南院兵马,那周军原本的战术就很好,将士们也经验丰富。

可如果北院精兵南下,那就不同了,北院多数是这些年南征北战的契丹贵族,骑兵为主。

对付骑兵中原王朝有一套延用多年,好用又不过时的战术,那就是兵车阵。

这是当年卫青为对付匈奴发扬光大的,之后一直陆续改进,不断成为中原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重要战法,几乎是教科书般的存在。

简单的说就是外围用兵车围成圆阵让战马冲不进来,然后是盾手和长枪兵在车后结阵防御,最中心是弓弩手,负责射杀所有敢靠近的的游牧骑兵,最只中间围着箭矢,清水等辎重物资。同时会把己方骑兵放在两翼侧后伺机而动。

一旦游牧骑兵想冲破中央的车阵地而伤亡过大或者精疲力尽时,两侧休养生息的轻重骑兵就会快速出击和他们决战。

这种打法并不是什么秘密,当年卫青就是这么大破匈奴大军的,关键在于要用得熟练,结阵要快,要会判断出击时机。

而兵车是将士们用来运输甲胄兵器和锅碗瓢盆的推车,平时都会伴随大军前进,把它们围起来放平之后,前端还有底座,可以插上刀枪,组织战马靠近。

以往周军很少用这种战法,因为和南方部队打,骑兵很好,那点骑兵还不够老爹史彦超吊起来打的,可如今要和契丹人作战,那就不得不做出准备了。

由于史从云这些年来百战百胜,在军中威望非常高,将士们也对他言听计从,他去各个大营演讲,告诉将士们训练这种战法的必要性,人人听从。

随后的命令一下去,全军将士都开始热火朝天的训练起来。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显德六年二月中旬,出兵之日就要到来。

第221章 、战争借口

显德五年的年过得很平静,史从云除了带大量礼物去看望闲居在家的刘仁赡和周行逢之外没有做任何事,闭门不见人。

刘仁赡气色逐渐好转,再见他也比较平和,虽然两人曾经是敌人但老刘是儒将,读书多,也没那么多计较,只是感慨一番当初在寿州的往事,还对他这些年的功绩表示敬佩。

周行逢就暴躁多了,还在那嚷嚷如果当初三江口一战不是史从云使诈(用火雷),他怎么也不会输,不过她老婆一开口,马上就骂骂咧咧的老实很多了。

其实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

年很快过去,到了显德六年,一切都忙碌起来。

.......

“只有这些吗。”史从云拍大堆堆叠一块的甲胄堆,从库房一角向另一边延伸,大堆大堆的东西塞满了整间东西数十米的长房,高度甚至高过了他。

甲胄表面涂着牛油,摸着光滑油腻,没有半点灰尘。

除了这里的库房,外面还有好几间这样长房,都是兵部用来存放甲胄兵器的。

“库房里当下共有甲胄一万两千七百,其中铁甲两千二百一十六,如果现在加班加点,估计到五月能多加五千件上下,主要是库中的牛皮快用完了。

这几年来禁军一直在扩军,而且连年打仗,损耗巨大,地方上缴的牛皮一时不够,补充不过来,还希望大帅多多担待,我们兵部也想让将士们都穿戴甲胄,可这次扩军人数太多,希望大帅多给我们一些时间。”兵部侍郎陶谷小心的的说,脸上都是紧张的神色,额头隐约有细密汗珠,他原本就是个胆小的人。

如今禁军扩军两厢四万多,兵部却一下子没有那么多甲胄可以配给士兵,他很害怕史从云会发火迁怒于他。

史从云点头,甲胄主要材料是牛皮,而因为连年战乱,牛皮是重要战略资源。

这玩意的多少几乎能决定一个国家能制作多少甲胄,有多少甲胄就能决定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几何。

最简单的来说,像史从云这类身材高大的人根本不需要会什么武术,只要让他披上五层以上的牛皮保证箭矢难以轻易杀死他,拿着斧头或大剑冲到对面人堆里去,就能把对面杀得心惊胆寒。

蒙古人攻打南宋城池的时候就使过一招,造不出宋朝那样的好甲,他们就经常找一些人高马大的壮士,在普通甲胄外披上十层牛皮,就可以顶着普通弓弩冲锋陷阵。

所以牛皮这玩意在这个年代是重要战略物资。

唐末开始,因为连年战乱,牛皮更是供不应求,各个王朝和割据政权都严格管控,要求每年下来每个州县都必须向朝廷上交定额的牛皮,比之前多很多。

而且从唐末以来更是规定,所有牛皮都要上交朝廷官府,就算当年数额已经够了也不能私藏,不得私自买卖,更不能卖给邻国,否则一旦发现就是死罪。

到了大前年,官家体恤天下百姓,才下令说只要当年该上交的牛皮够了,剩下百姓可以自己买卖,当然依旧不能卖给邻国,但对百姓来说已经是大好事了。

史从云心想,官家在很多方面都是明君,至少大周有郭威、郭荣两代国君是这国家的幸事,只盼这次北伐能够一切顺利吧。

“这件事不怪你,去年增兵确实太多了,这几年来连年增兵,还南征北战,损耗巨大是肯定的。

去年更是一次增兵两个厢,接近五万人,甲胄兵器都是大数目,兵部下的军器监我也去过了,那里的工匠确实都在忙碌,汴河边上数百间小作坊都在加班加点,这下某都看在眼里,陶大人可以宽心些。

不过也请陶大人继续督促兵部工匠加班加点,尽快多赶制些出来,再想想办法,这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不能怠慢,否则你我都担待不起这责任。”史从云一面走一面说。

陶谷连连点头:“某定会全力做好,请大帅放心!”

史从云点点头,这几天他一直在检查这些战备物资,从城北大营仓库一直到兵部的仓库,因为这几年接连的大胜使得禁军如日中天,官家对禁军信心暴涨,不断扩军。

扩军带来的重要后果就是武备跟不上,大周毕竟只是割据一方的区域性大国,经济人口远远跟不上。

汉唐当初都差不多养了四五十万军队,这些还只是常备军队,如果全国开战,那还能临时征召大量预备役人员,及时用庞大的武库武装起来,就像当代人考古发现的汉朝一个重郡库存五十多万张弩一样,那样的庞大武备是需要综合国力支撑的。

她们的疆域庞大,人口众多,养起来不会那么吃力。

可现在大周禁军别说五十万,刚扩充到十八万左右就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了,甲胄兵器等武备开始短缺。

史从云脑壳疼,甲胄和兵器的空缺大概有三万,这是朝廷公布的数字,为了好看些,其实远不止三万,至少还有五万左右空缺。

因为打仗必须有后备储备,甲胄兵器都好,战争中损耗是很大的,需要有足够后备,而这些富余物资其实只后备的,所以他才没有急着让兵部把这些东西送到大营中下发将士。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他现在身为殿前司都点检,以前这些事不需要他操心,现在也要操心了。

史从云感慨,国力还是不够啊,以前他从来不用操心这些事,专心打仗就成,现在不行了,整个殿前司十二万禁军将士他都需要管理。

枢密院是军事决策机构,权力大是大,但将士的吃喝拉撒这些可不归他们管理协调,最终还是要他来管理。

.......

晚上他睡觉前把这些烦心事说给赵侍剑听,小姑娘建议要不要去找那些边将节度使帮忙,比如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

史从云一愣,这确实是个办法,这些地方性的大节度使,长久镇守边疆的如昭义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等,赋税都是先把自己喂饱才往上交的,肯定囤积大量的军用物资,壮大自己的实力。

他和符家关系又还不错......

不过最终史从云还是把这个念头给打消了,符家已经是个庞大的势力了,他这样去一求,又会欠符家人情,他不想被符家左右。

他隐约有点同情官家了,或者说感同身受,他们都娶了符家的女儿,一方面他们都需要符家帮忙,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度依赖符家,对其很害怕。

不说符家三代封王,光符彦卿这一代,他们兄弟七八人,出了四个节度使,一堆刺史、防御使等,谁敢保准如果符家再壮大下去,会不会又效仿仙君郭威来一个黄旗加身呢?

史从云也十分不想欠着符家人情,所以这件事他没同意。

只能暂时把事情压下去,大不了到时候四万多新兵先不往北吧,他这么想。

到显德六年三月初,史从云和官家,几位宰相商议之后决定先让韩通北上,到河北征发民夫,修理拓宽沧州的河道,好让后续大军船只能够顺利北上。

韩通领命,在三月初二奉诏离开京城北上,去处理这件事了。

同时三月初四,当初因为在寿州疏忽大意被刘仁赡打得落户流水的李继勋也被调回京城,他当初已经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司三把手了,结果被罚降职为河阳节度使,几年后的现在终于把他调回京城,官家准备打大战,猛将都要调回来。

三月六日,淮南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奉诏从淮南扬州赶回来,开始重新统领侍卫司。

史从云没有去见他,他和李重进关系很差,见面说不了好话,加之他们现在是禁军两司的头把手,见面也不合适。

此外还有大批外镇将领逐步调会京城。

稍有头脑的人都明白官家这是要有大动作了,而且这次的动作不同以往的大,几乎所有的战将都开始调集回京。

.......

到三月十四,史从云一大早就骑马到枢密院官署和魏仁浦等人商议这次出兵的事,众人已经开始准备出兵借口了。

师出有名是很重要的,即便有绝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