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659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就算继续算账,朱英向朝廷巨额捐赠之后,他也能得到一笔免税的额度,而且还非常大……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你今年只需要缴纳一万贯的税,却交了十万贯,多出来的钱,总要有个说法吧!

按照大明律,向国家捐赠的行为,是能够获得鼓励的,包括相当的免税额度。

所以张承天抓住了这一点,反正朱英让太师府全权负责,那就是把免税额度转给了太师府。

这时候朝廷想要管太师府收税,太师府也要跟朝廷算账!

算来算去的结果,就是朝廷需要再补给太师府五百万贯。

“孙相,你可以放心,这已经是按照十年前的地价做账算的,如果是按照现在的市价,广东的土地,云南的矿场,价钱至少要高三成。至于缅甸等地的地价,只怕要高出一倍,彼时朝廷需要退的钱,就要超过两千万了。”

孙炎脸都黑了,“太师,太师心系天下苍生,一向以国事为先,现在朝廷开支紧张,缺口极大,他老人家应该会体谅朝廷……”

张承天嘿嘿一笑,“太师自然会体谅朝廷,但朝廷也要遵照法度,不能光占便宜不吃亏吧?更何况借着这一次的机会,把太师府的财产说清楚,对谁都是好事。孙相应该清楚,其实这么算账,朝廷已经占了大便宜,可不要得寸进尺,吃干抹净啊!”

孙炎怔了许久,无奈长叹,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经过了再三确认,最终的结果,果然是朝廷向太师府支付四百八十五万贯退税。

合并朱英交给张希孟的财产,总计有六千万贯。

几乎相当于大明一年岁入的四分之一。

这么一大笔财产,还真是让人流口水啊!

“这笔钱拿出来,设立一个助学金,用来奖励贫苦学生吧!”

张希孟笑着说道,他前面的目的地就是龙场,朱元璋还想去西南瞧瞧,见见这里的各族百姓。

张希孟也想顺便抱抱孙子……

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

没错,张庶宁还是给他爹添了个孙子,到目前为止,张家连个耗子都是公的,张太师简直欲哭无泪。

好歹给我添个孙女好不好?

老朱看在眼里,简直都乐开了花,他现在就愿意瞧张希孟吃瘪。

“先生,你看啊,咱光是闺女,就有二十几个,你要是真想要,咱匀你几个,多好!”

张希孟翻了翻眼皮,别开玩笑,我不稀罕!

“孙子就孙子,反正我会好好教这孩子的,到时候主公可不要眼馋。”

老朱哈哈大笑,“那就有劳先生,为大明培养人才喽!”

张希孟着实是无语了,姓朱的,伱瞧着吧,早晚有一天,张家人会把你们架空的,让你当个摆设。

毕竟什么张璁啊,张居正啊,都是姓张的。

加油,把老朱家的皇帝都变成摆设!

张希孟切齿咬牙,不过当他们到达了龙场境内,张庶宁和夏知凤前来迎接,在他们的中间,站着一个穿着红色小袄,秀气无比的小丫头。

张希孟看在眼里,只觉得眼前都亮了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

自己的孙女?

怎么看都不像啊?

他愣愣看着那两口子,“你,你们从哪里弄来的?”

能看到老爹几乎失态,张庶宁想笑也不敢笑,只是冲着小丫头道:“快去吧,这是你念叨了好几天的太爷爷!”

太爷爷!

张希孟又是一愣,自己居然涨了这么多辈分,他怎么不知道?

不管怎么说,张希孟还是一伸手,把小丫头抱在了怀里,顺手摸出了一块糖,递给了她。本来张希孟是给孙子准备的,但很明显这丫头大了好几岁,辈分又低了一格。张希孟也来不及详细问。

怀中的小丫头却是和张希孟很亲,吃着糖块,笑嘻嘻道:“太爷爷,您可真年轻!”

“年轻?是吗?”

“我,我们村子里的太爷爷都弯着腰,满脸都是皱纹,头发都白了。”小丫头问道:“太爷爷,您是不是像书里写的那样,会长生不老啊?”

张希孟忍不住笑道:“太爷爷倒是盼着呢!”

此时张庶宁两口子已经和朱元璋见礼,老朱随口道:“凤丫头,你住在这边,可还习惯?没有荒废学问吧?”

夏知凤笑道:“陛下,贵州这边山好水好,景色也好。远离喧嚣,正是做学问的好地方。我已经写好了一本微积分,陛下要不要瞧瞧?”

朱元璋眨巴了一下眼睛,还是摇头了,算了,这玩意准是和天书一样,自己可不想浪费生命,学不会就是学不会。

“对了,你还在这边办了女学?怎么样了?”

提到了女学,夏知凤更加高兴了。

“陛下,哪怕到了现在,各地的女子入学率,也要低于男生,女学更是很困难。不过在贵州,倒是推行得很顺利。”

“很顺利?”老朱颇为惊讶,因为按照他的了解,入学率跟经济情况高度相关,一般经济情况好,入学率就高,比如浙江、苏州、应天,包括江西的一些地方,入学率能有七八成之多。

另外就是城市的女子入学率高,农村要差一些。

贵州这个地方,竟然能反其道而行之?

这时候张庶宁笑呵呵道:“陛下,其实西南有不少土司,都是女子做主。女人当家,并不罕见。创立女学之后,确实吸引了不少女子过来,眼下学堂的女生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人。”

听到这话,老朱大喜过望,忍不住道:“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其实咱这么多年,一直忙于国事,很少能管到皇子公主的教育,都是皇后在负责。推而广之,男主外女主内。有一个女子读书,日后成亲,也会影响一家人。你们办学,这是功德无量啊!确实值得嘉奖!”

张庶宁和夏知凤脸上露出笑容,但很快又收回去了,他们想说什么,但到底没有说出来。

张希孟倒是笑了起来,“主公,你说皇子和公主的教育都是皇后负责,是不是想把责任推给皇后?臣回应天,是不是该跟皇后念叨一下啊?”

朱元璋扭头,狠狠瞪了张希孟一眼,“你这是欺君之罪!”

“欺君?那陛下能不能告诉臣,到底是欺骗陛下罪责大?还是欺骗皇后的罪过大?”

“你,你越发猖狂了!”老朱咬牙切齿,张希孟笑得肆无忌惮,就连怀里抱着的小丫头都跟着笑了起来。

他们一行,到了龙场中学的旁边,这里面有一片整洁的房舍,虽然不甚宽敞气派,但是住起来绝对没有问题。

“陛下,学堂简陋,还望陛下恕罪。”

朱元璋根本不在乎住处,笑道:“咱和你爹打天下的时候,风餐露宿,睡在野地里,也是有的。这块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已经很好了。咱先瞧瞧学堂的情况,看看学生们,然后再去见官吏贤达,你都有安排吧?”

张庶宁点头,“已经通知下去了。”

“那就好。”

老朱和张希孟到了会客室坐下,夏知凤把小丫头从张希孟手里接过来,“师父,我先下去准备酒宴。”

说着,夏知凤就牵着小丫头,蹦蹦跳跳去了。

这时候老朱突然想起一件事,忍不住道:“庶宁,咱记得当年有位叫杨述的老师,还去应天领过勋章,他现在怎么样了?为什么没来?是有事情?”

提到此人,张庶宁的神色瞬间凝重起来,头微微低下,声音伤感道:“回陛下的话,杨,杨先生走了。”

“走了?什么意思?”朱元璋惊问。

张庶宁叹道:“杨先生在一年多之前,从山路摔下去,等大家伙发现他,人已经不行了……那个小丫头,就是杨先生唯一的孙女,我和知凤带在了身边。”

张希孟也不由得皱起眉头,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儿媳,不会无缘无故带个小丫头来迎接自己,这孩子必定有些来历。

只是张希孟没有料到,她居然是杨述的孙女,而且还是唯一的孙女!

“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清楚了。”

张庶宁点头,“陛下,父亲,杨先生的儿子是负责修路的,贵州这地方山路崎岖难行,百姓也穷苦艰难。在很早之前,就参与修路。夫妻两个都在,杨先生替他们带着孩子。有一次爆破的时候,出了意外,杨先生的儿子被炸死了……随后他的妻子也伤心过度,没有多久,也死了。”

张希孟不由得深吸口气,在贵州这种地方修路,使用火药,开山炸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别说是当下,就算是各种手段齐备的后世,也难以避免意外。

杨述老年丧子,当真是苦命人啊!

“那杨先生又是怎么回事?”

张庶宁低着头,又是一声长叹,“现在的学堂虽然人数不少,但总有些偏远的山村,一个出来读书的孩子都没有。杨先生时常跟我讲,他说只要出来一个,靠着读书识字,过上了好日子,往家里一走,那就是衣锦还乡。后面的事情就不愁了!关键就是这第一个!因此从应天回来,他就时常去山区,去拜访村寨,越是僻远的,他就越是不放过。”

张希孟点了点头,“杨先生说得有道理,他有圣贤之心啊!”

张庶宁长叹一声,“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还安排了不少老师,我也去了好几次。只不过杨先生总说他熟悉情况,因此都是去最远,最偏僻的村子。付出的心血也是最大。偏偏他又一把年纪,那一次从山村回来,半路遇上了暴雨,山路湿滑,他就不小心滑下了山谷,等村民找到他的时候,已经是奄奄一息。”

张希孟猛地吸了口气,神色骤变。

“杨先生就这么去了?”

张庶宁道:“他,他临死的时候,还拉着一个老汉,跟他讲,家里面的三个孩子,都要送出来,尤其是女孩,不能忘了!”

张希孟听到这里,眼圈已经泛红了。

一直在听着的朱元璋,眼前那个瘦小的老汉,又一次清晰了起来。

他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嘉奖,身上带着金质勋章,回乡之后,丝毫没有懈怠,反而是更加用心,以至于将一切都拿出来了。

“庶宁,咱要拜祭杨先生。”

张希孟点头,“确实,我虽然能出钱推行教化,但是比起这位杨先生,还是多有不如。他才是大明朝真正的圣人,教化之功,堪称表率!”

老朱沉吟道:“张先生,咱们在贾鲁河,为贾先生立了雕像,彰显治水之功。如今似乎也该在龙场,为杨先生立雕像,以奖励他的教化之功,为后人做个表率。”

张希孟自然是赞同的,毫无疑问,真正撑起大明朝脊梁的,不是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皇帝,太师。

而是一个个普通人,一个个兢兢业业,愿意付出一切的人。

虽然说张希孟不鼓励牺牲,但是杨先生犹如蜡烛,烛火之光,也堪比日月!

他又问道:“杨先生去的那个村子如何了?有学生出来吗?”

张庶宁立刻道:“有,他们村子,还有周围好几个村子的孩子,全都出来了。而且还有村民主动识字扫盲。”

张希孟点了点头,突然道:“主公,咱们是不是该去村子里瞧瞧?”

朱元璋道:“应该!确实应该!不光是咱们,还有贵州的官吏,名流贤达,大家一起去,都走走山路,体会杨先生的艰难。”

第九百一十五章 治穷病

前一日,刚下过小雨。

走在湿滑的山路上,脚下不时打滑。随着朱元璋前行的贵州官吏想去搀扶天子,结果被老朱一摆手,推到了一边。

笑话,用得着你们吗?

有人又把目光落在了张希孟身上,心说太师文弱,应该用得着吧?

哪知道张希孟不但没有接受他们的谄媚,相反,把一个灵秀的小丫头,抱在了怀里。

“你以前和爷爷走过吗?”

小丫头点头,“走过,可我有好长时间,都没有见到爷爷了。”

张希孟深吸口气,微微点头,拍了拍小丫头的后背,随即迈着步伐,跟在了朱元璋的后面,其余张庶宁,夏知凤,黄观,包括贵州的文武官吏,以及一些护卫兵卒,全都紧紧跟随,丝毫不敢大意。

他们提心吊胆,尤其是到了那些陡峭狭窄的山路,生怕陛下会摔倒受伤。这要是有点闪失,他们把命搭进去都不管用了。

每次老朱脚下打滑,他们都提心吊胆,惶恐到了极点。

所幸朱元璋身手矫健,一点问题没有。

走到了半路的时候,老朱还停下来,捡了一根木棍,递给了张希孟。

“先生,用不用咱替你抱一会儿。”

张希孟接过木棍,喘着气笑道:“这可是我的重孙女,已经认了亲的,陛下就别垂涎了。”张希孟手臂用力,把孩子抱得更稳了。

其实论起年龄,这小丫头也就是张希孟的孙女辈,奈何杨述是个很认真,甚至有点认死理的人。他和张庶宁是同事,自己的孙女,就是张庶宁的孙女,丝毫不许改变。

现在他人都走了,就更不能违背他的意思。

张希孟也就顺势认下了这个重孙女,抱在了怀里,当成了真正的张家人。

他们在崎岖的山路穿行,大半天的时间,几乎没有走过一段平坦的路,不是上岭就是下坡。

最险峻的一段,旁边就是百丈深渊,一旦滚落,后果不堪设想。

张希孟小心翼翼,才没有摔倒,但也是气喘吁吁,后背湿透……他们这还是有所准备,前面又有人做向导,确保无误,才往前走的。

很难想象,杨述一把年纪,翻山越岭,该是何等辛苦?

听张庶宁说,他一天最多要走五个村子,也就是说,他在这种崎岖的路上,必须几乎小跑,才能完成任务。多数情况下,返回的时候,已经是黑夜。如果再遇上了下雨,道路湿滑,还有虫蛇猛兽,土石滑坡……其中的艰难,当真是难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