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48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上位,其实让卑职说,弄清楚是非对错,并不是很难,难的就是有没有魄力,能够铁腕处置,伸张正义,为民做主!”

这话说的朱元璋好想大笑,有没有魄力?用得着问咱吗?

他看了眼李善长,发现这位李先生正迎着自己的目光,笑容可掬。

这个刹那,朱元璋好想感觉到了什么。

李善长这家伙似乎跟以前不一样了,笑容之中,多了一分真诚!

“李先生,既然如此,这事你就负责,让张先生协助你!”

朱元璋交代之后,打马向前,他指挥着兵马,接管衙门、军营、大牢、仓库,并且将四门士兵换成了自己的人。

他又下令张贴布告,安抚人心,商住贸易,一切如旧。

滁州的百姓,惊讶地发现,这些红巾军居然没有进入民宅的情况。

他们只是查封了跟元廷有关的东西,对于民众的家产,秋毫无犯。

还有人在路边空地,搭起了帐篷,士兵就在帐篷休息,居然没有进入民居!

怎么可能?

这都是贼兵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怎么会放过老百姓?

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

他们准是想让大家伙放松心思,随后再杀个措手不及。

大家伙都不能放松警惕……大姑娘小媳妇,务必要把上衣和裙子用布条系好了,在手里准备一些金银首饰。

贼人都性子急,他们冲进来,要强行无理,有布条系着,就解不开了。这时候再把金银给他们,得了便宜,就去找下一个了。

还有,脸上多抹点锅底灰儿,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安全!

上了年纪的,耐心教导保命之法,年轻的将信将疑,也不知道有用没用,反正准备着吧!

对了,房门顶重要的,用石块水缸封起来,可千万别让人进来。

那些金银细软,全都放到灶台里,也别生火,也别做饭,可千万别把红巾贼引来!

老百姓还能有什么办法,折腾不了别人,就可劲儿糟蹋自己呗!

只是不生火,不煮饭,也不出门,就在家门闷着。

一天两天,到了第三天就撑不住了。

肚子里没食,缸里没米。

不出去干活,就要饿肚子。

尤其是一些小商小贩,根本没有积蓄,白天干活挣钱,晚上一家人吃饭,白天不挣钱,晚上就要挨饿

这可怎么挨!

到了第三天,有些忍不住的,战战兢兢上了街面,挑着担子,急匆匆行走,甚至不敢大声叫卖。

可一天下来,他们发现老客户没几个,红巾军却是不少。

他们出手大方,买卖公道,绝对不占老百姓的便宜。

尤其重要一点,红巾军可不是红眉毛绿眼睛的,恰恰相反,一个个齿白唇红,梳洗得干净,小伙子们身形矫健,笑得灿烂,个顶个都是俊后生,可比邻居家的邋遢鬼强多了。

“不一样?”有人还不敢置信。

“真的不一样!俺听人说了,他们的头领姓朱,可是个大英雄,带兵严格,爱民如子啊!”

“阿弥陀佛!总算是老天保佑!”

滁州的人心,悄然发生着变化。

街道上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惊讶发现,这些士兵竟然会主动清理街道的杂物,洒扫尘土,弄得一尘不染,和以前大不相同。

而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红巾军的与众不同时,一项新的命令传达下来。

红巾军放告了!

所有百姓,凡是有什么冤屈,都可以去衙门。

尤其是那些积压的案子,优先办理。

这还不要紧,就在下午时分,竟然出现了一队骑兵,他们前面敲着锣,在队伍之中,居然有十几个人。

这些面目太熟悉了……有两个蒙古的小官,有三个色目人,还有替元廷征粮的大商人黄老爷,还有几个在衙门里专门收黑钱,坑害老百姓的小吏。

他们怎么都被抓起来了?

还押着游街?

“乡亲们,经过调查,这些人都有罪行在身,为了弄清楚他们做的恶事,请大家伙前往衙门,主动告发,核实之后,有重赏!”

Duang!!

士兵用力敲着大锣,不断告诉百姓们。

渐渐的,从门缝里露出了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队伍,看着那些高高在上的混账东西……忽然,一扇门开了。

花白头发的老者晃晃悠悠出来,老泪纵横,站在道路中间,用尽力气,仰着头高呼:“乡亲们,有青天了!”

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

无数百姓潮水一般,涌向衙门,想要亲眼见证,青天大老爷到底是怎么给他们伸冤的!

毫无疑问,如果能做好,至少可以收获七成的人心,如果只是虚应故事,糊弄大家伙,谁也不是傻子,心里都有一本账。

反正这些年都这么过来的,就不该有奢望!

百姓如此,作为老朱麾下两大高级人才,李善长和张希孟,心里都有数。

清理冤案,审判贪官污吏和豪强,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唯有这一炮打响了,才能继续施展其他的手段,不然就会阻力重重,难如登天。

因此他们早在放告之前,就忙碌不停。

“我这里挑选了十五个人,他们身上的案子不下几百个,都是罪大恶极,千刀万剐,也没有冤枉的。”

李善长不愧是老手,早就盘算好了。

入城之后,立刻封存卷宗,找出这几个罪大恶极的家伙。

张希孟自然是相信李善长,笑道:“这就是衙门办案的规矩吧?”

“什么规矩?”李善长脱口而出。

张希孟笑道:“自然是不知道结果,就不要展开调查!”

李善长怔了怔,他倒是没听谁说过,可这么讲也正不算错,琢磨一下子,还挺有道理的。

“肩负重任,不能不小心谨慎。就拿这次放告,清理冤狱来说,如果弄出一个清白道德君子,案子审不下去,自然会影响到上位的大事,挑这些十拿九稳的,也是情理之中。”

张希孟表示理解。

“由李先生操持,自然是无往不利,马到成功。”

李善长笑了笑,随后却道:“张先生,要清查这些事情,我也就把握个大略,还少不了帮手啊!”

张希孟心领神会,“是该增加人手了?”

“嗯,我已经下令请了几位过来……只是还要张先生过目才行。”李善长还记得和张希孟的约定,他想用人,就必须经过张希孟这一关。

“也好,赶快让他们过来吧,我也想见见滁州英豪。”张希孟笑着答应。

李善长走后,很快来了五个文士,全都是滁州之人。

为首的人,一身儒服,细眉长目,文质彬彬,他主动介绍,名叫杨元杲。

随后四个人依次是阮弘道、李梦庚、侯元善、樊景昭。

张希孟看了看,笑道:“你们和李先生都在滁州共事?”

杨元杲急忙道:“确实如此,百室兄(李善长字)贤臣择主,决断如流,远胜我等万倍。如今我等归附明主,愿意竭尽全力,辅佐上位,成就大业!”

他说完之后,剩下的四个人也都一起附和,不断吹捧老朱,简直把朱元璋夸成了一朵天上少有,地上难寻的花。

张希孟忍不住一笑,真不愧是衙门出来的,马屁拍得是真顺滑。他们跟从前的李善长,不说十分相近吧,也是一模一样了。

张希孟突然有种明悟在心头……李善长这个大明开国第一文臣,为什么离开了朝堂,年纪那么大了,还会被牵连进去,一定要除掉他!

其实从这一次举荐人才就看得出来。

你说不用这些人吧?还能用谁?

滁州就这么大,读书人也不是太多,熟悉公文的就更少了。因此必须接受老李的推荐。

可问题是这几个人,凭着从龙之功,以后少说也是知府以上的官吏,甚至成为封疆大吏也不是不可能。

他们都是李善长推荐的,又是老李一手提拔,他们会听谁的,貌似不言而喻!而且这样的人,在老朱打天下,坐天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从朝廷六部,到地方衙门,简直无孔不入。

这批人不光是威胁皇权那么简单,老朱善待百姓,制定了许多方便百姓的政策,比如登闻鼓之类的,甚至准许百姓扭送贪官污吏进京。

试问这帮人能老老实实听从朱元璋的吗?毕竟他们都沾染了元朝的习气,一旦失去了压制,谁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

这里无意给朱元璋洗白什么,只是说一个客观现实,任何的决策,都有着复杂的原因,甚至不单纯是给皇太孙铺路那么简单,而是许多条件叠加,纠缠在一起,逼得朱元璋不得不为。

张希孟沉吟了少许,突然道:“你们在元廷做事多年,经验丰富。你们觉得该怎么做事?”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依旧是杨元杲带头发言。

“自然是不避艰难,不怕吃苦,一心一意,辅佐上位。”

张希孟笑了,“你说这话自然是不错的。但我想问问你们,如何看自己?”

“这个……我想既然为官,自然是要为上位,牧守一方,尽忠职守,披肝沥胆,百死不悔。”

张希孟大笑摇头,杨元杲几个莫名其妙,难道这话也有错?

张希孟叹道:“话自然是不错的,但是要我说,大家伙似乎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几个人不明所以,老朱既然有意争夺天下,他们投靠过来,也是希望做出一番业绩,青史留名,难道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还成了错?

他们疑惑看着张希孟,莫非这个小年轻的脑子坏了,在这里胡说八道?

张希孟示意他们坐下,而后道:“为官之人,上佐主公,下理黎民。有人觉得,就该匡扶君父,为民做主。这也是对的,若是能做到这一点,我自然是五体投地。只不过不是每个官都能做到这一步。”

“身为官员,最根本的,还是下情上达,上命落实……说穿了,就是沟通上下,做一个桥梁,你们以为然否?”

杨元杲连忙道:“先生高论,我等佩服。”

张希孟有摇头道:“这个比喻也不尽然,人和桥不一样,桥搭好了,放在那里,两边的人,随意通过,并无阻拦。可是人这一张嘴,传话的时候,说得或是多,或是少,全在一念之间。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叫欺上瞒下吗?”

这四个字出口,五个人都变色了,有胆子小的,手竟然抖了起来。

李善长也没告诉他们,这个小子这么难缠啊?

莫非他手里有什么把柄,要跟大家伙清算?

“大家别怕,我只是就事论事,断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告诉大家伙,身为官吏,我们不过是卑微的公器而已!”

“说卑微,就是要切记,上面有主公,下面有无数百姓,这都是咱们惹不起的。老老实实,通达上下,不要自以为是,觉得了不起,可以耍弄主公,可以欺压百姓……这一点大家伙务必清楚,这不是大元朝了,以往的陋习都要扔到九霄云外!”

“当然了,不管如何卑微,我们还是公器……既然沾了这公字,就要清楚,咱们的心中当有大局,有大是大非,有些底线不可逾越。主上不可欺,百姓不可辱,秉持一颗做事的良心,要维护好已有的规矩,维护好这一片基业!不管日后发展到了什么地步,都不能忘了这一条铁律!”

杨元杲几个颇为震撼,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其实以现在朱元璋的实力状况,说这话有点早了。

可是杨元杲等人也不傻,为什么李善长一声招呼,他们都来了?

说到底,不还是被震撼到了。

看看城中那些不入民宅的士兵。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家军也不过如此罢了!

朱元璋坐拥强兵,又颇有手段,日后可期!

别的不说,徐寿辉一个卖布的出身,已经成为了天完大帝。

盐工出身的张士诚,刚刚在正月初一称王。

朱元璋能到哪一步,还真不好说。

而到了那一步的时候,张希孟讲的,可就是至理名言了。

“多谢指点,我等铭刻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