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32章

作者:大罗罗

十月二十六日清晨,朝鲜忠清道的牙山、礼山、唐津三城外的各处朝鲜壮丁聚居的营地当中,突然同时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大消息。

朝鲜国没了!

在每一处营地当中,都有一群着着布衣帕巾,佩长剑空锤的儒门弟子,向聚集而来的朝鲜壮丁和指挥这些壮丁的基层小官小吏们大声宣布这个特大喜讯!

也许是这个消息太好了,底下的朝鲜百姓和官员都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全都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只是愣愣地看着和他们说话的儒门弟子。

而这个时候,当然会有更好的好消息宣布!

“从现在开始,你们所有人就都是大明上国的百姓了!”

朱和墭可没有把朝鲜当成殖民地看待——这个时代的朝鲜就是个小大明,“明化程度”极高,中上层都已大明臣子自居,下层百姓也都知道朝鲜是大明天下的一部分……而且儒学在朝鲜是绝对的显学!

甚至朝鲜王国内实行的法律,也是《大明律》……虽然也有一些朝鲜本地特色的法律,譬如《庶孽禁锢法》,但主体还是《大明律》。

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漠南蒙古、雪域高原、还有西域叶儿羌汗国这些地方的“明化程度”,比朝鲜国差了简直十万八千里,那些地方将来都要并入大明本土的,朝鲜为何不能?

而且朝鲜这个时代有将近一千万人口,处于朝鲜中枢控制下的南方五道土地上至少有七百万人。

对于人口不足三千万的新大明而言,一下多出七百万人的意义,那可就是国力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而且……惟欲进军北美,必先征服日本,惟欲征服日本,必先同化朝鲜的道理,朱和墭还是知道的。

历史上的日本,不也是在消化了朝鲜,推进了日韩合邦之后,才得以进一步入侵中国东北的吗?

现在朱和墭只是把这个进程颠倒了一下而已。

而日韩合邦相比新大明在朝鲜撤藩国、设行省,那真是困难太多了。

因为朝鲜人在过去三四百年中,已经自行“入夏”了,他们不仅自认为大明子民,而且还自认为是仁圣箕子之国,从根本上就自认为中华之民。

大明和朝鲜,根本就是一个天下!

原本朱和墭还打算让李温姬先当个傀儡过渡一下,可没想到她那么乖巧,自己就扑到明爹怀里了。这还有啥好犹豫的?不趁热打铁,更待何时?

谁能忍心把李温姬怎么乖巧的女孩子往外推?

当然了,光靠朝鲜的“自入华夏”和李温姬的乖巧,还是不足以快速“消化朝鲜”的,该给的好处,“明爹”还是会给的——凡是愿意给“明爹”卖命的人,那是“铜钱大大的有”、“棉布、丝绸大大的有”!

在宣布了“大家伙都是大明百姓后”,当大明百姓的“福利”就跟着来了。

“抬上来!”

各个营地当中的儒门子弟们大手一挥,一筐筐的铜钱,一筐筐的白布就给抬上来摆在大家伙的面前了。

看到这些好东西,朝鲜的民夫,甚至官员们的眼睛都直了。

“从今天开始,你们作为大明的百姓,就开始按照大明雇役的标准拿钱了……发给你们的,都是成色和分量十足的明王通宝,而且没有什么当二、当三、当十的,一文钱就是一文钱!

从今天开始,你们一天干满五个时辰的活,就能拿到五十文的底薪。多干一个时辰就多给十文,干得好干得快还有额外的奖赏!

如果你们不愿意拿钱,还可以给你们布!看看,这是大明的松江白布啊……一匹折钱三百文。”

这下营地当中的朝鲜役夫们也知道还是当大明百姓好了!

之前普通的役夫给朝鲜国王扛活是没有钱的,给口饭吃就不错了。现在一天至少能赚五十个大钱,而且还是分量十足的大明钱,不是那种偷工减料的朝鲜铜钱。

要知道朝鲜向来“钱少”,所以朝鲜铜钱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那些偷工减料的朝鲜铜钱如果不考虑“当二、当三、当十”,一枚当成一文用,购买力也要比大明本土的铜钱高出一倍还多。

朱和墭发给这些朝鲜民夫一天五十文的工钱,大约可以买到一斗半糙米。如果干满三十天,他们拿到的铜钱就能买下四十五斗糙米,按照朝鲜的“石”数,就是整整三石。

另外,他们个人在工地上的吃喝用度,统统都是“明爹”免费供应的。

而朝鲜王国发给从九品官员的俸禄,如果不七折八扣的话,算成糙米也就区区五石,而且还不管饭。

“大明万岁!明王万岁……”

营地当中的朝鲜民夫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一个个高兴得都热泪盈眶,山呼万岁了。一边喊着万岁,一边已经等不及要开始干活了!

而且大家伙都觉得一天五个时辰的工作时间实在太少了,起码得干上八个时辰,这样一天就能赚上八十文了!

必须得加班啊!

……

“万岁!万岁!万岁……”

同一时间,在牙山宫外面,超过两万已经换上了崭新的明军蓝色制式军服的朝鲜壮丁们,也发出了最高昂的欢呼声音。站在牙山宫城墙上的朱和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站在他身旁的李温姬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里的两万朝鲜壮丁中的大部分是从朝鲜役夫之中选拔出来的壮士,还有一些则是原来的三手军官兵,以及一些朝鲜当地的儒门弟子——这些穿上大明军服的朝鲜儒门弟子都是“中人”,也就是“两班庶孽”,在朝鲜原本的体制中是没有前途的。

当然了,朱和墭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废除《庶孽禁锢法》,现在还没有可以替代这群两班废物的官僚团体存在。

但是《庶孽禁锢法》仅仅是朝鲜的“地方法”,不是大明的朝廷的法度。

所以驻扎朝鲜的大明军队,是可以不顾《庶孽禁锢法》在朝鲜招募官兵的……甚至也不必管什么两班不两班的,可以一视同仁,论功晋升!

这些壮丁和朝鲜三手军官兵之前跟着明军进行队列和火枪装弹训练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不问出身、一视同仁、论功晋升”的规矩了,不过那时候他们还是有点将信将疑的。

而今天,朱和墭和李温姬共同向他们宣布了朝鲜撤藩国、行郡县的特大喜讯。

还再一次明确宣布了朝鲜籍明军可以得到“不问出身、一视同仁、论功晋升”的待遇。

同时还依照“一视同仁”的标准,宣布了朝鲜籍明军的福利待遇……也就是加钱,大大的加钱!

现在大明陆军三等兵的标准薪资是每月三块银圆的正饷,一块银圆的盐菜钱,五斗大米白面,另外还有一年从头到脚两身衣服,年底还有双饷,出阵还有额外的津贴,打了胜仗还有各种军功奖赏……

总之,这福利待遇,那真是在朝鲜当个小官都比不了!

虽然朝鲜人素来不是以善战著称的,但带兵好些年的朱和墭知道,只要钱给到位了,再加上相应的训练和巧妙的组织,一样可以让这些朝鲜人扛着燧发枪去打传说中的排队枪毙!

第538章 大清天兵,众勇盈朝,排队枪毙!

排队枪毙这种战术,在后世的网络上被传得比较神,似乎是一种很牛逼的战术,只有视死如归的战士,加上拥有极高战术素养和大无畏精神的军官才能组织起来。

如果再往深了分析,甚至会深入到信仰和社会制度这方面去。

但是已经在17世纪带了八年兵的朱和墭却知道,排队枪毙不过是一种后排押着前排,军官和士官押着士兵,然后一排一排上阵去送死的寻常战术而已……

实际上,自打人类学会排队打架时起,密集和整齐的队形就是所有指挥官们的追求。

因为队形越是密集,队列越容易保持整齐,队列越整齐,军官指挥起来就越容易。

而且越是密集的队形,在交战过程中就越不容易溃散。因为大部分的士兵左右和身后都有人挤着,想转过身挤出去是很难的。而且位于后队的士兵还可以监督前队的士兵,押着他们给自己挡子弹。

所以在排队枪毙时代,军官们最烦的事情就是士兵们在交战过程中卧倒或是蹲下后不肯站起来。因此许多使用排队枪毙的军队后来干脆不允许组成横队的士兵蹲下或是趴下。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的军队一直在为线列步兵的横阵应该排三排还是应该排两排在争论。

因为在组成三排的情况下,如果第一排士兵不用跪姿射击,那么最后一排士兵就因为第一排的遮挡而很难开火。这样一来,在三排齐射时,实际上只有两排能真正开火。

但是这个不开火的第三排却能“推”着更容易被敌人的子弹打死的前两排向前推进,所以讨论到最后,三排队列依旧成了主流。

而这种几乎肩并肩的密集队形,之所以会在燧发枪时代出现,其实就是因为有了燧发枪!

早先的火绳枪因为在发射时,火绳有可能被崩飞,从而点燃周围士兵们身上携带的火药,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所以火绳枪队不能组成肩并肩的密集队形,只能排出比较松散的队形。

而燧发枪没有火绳,也就没有崩飞火绳的可能,密集的燧发枪阵自然就出现了。而套筒刺刀的出现,又使得燧发枪还可以凑合着当短矛使用。

虽然套上刺刀的燧发枪拿来戳人戳马的时候肯定不如长枪好使用,但是为了方便指挥和列队,长枪还是很快被淘汰。于是在线列步兵时代,就出现整个营的士兵使用同一种武器,排出简单、密集、整齐,易于指挥的队列,使用相当简单的战术动作进行作战的场面。

实际上,清军在鸦片战争中使用的长枪、弓箭、刀牌、火枪组合阵型和火绳枪兵的九进十连环战法,远比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要复杂,而且也更容易被打散——因为队形本来就散嘛!

而各个兵种在战场上来回调度,轮流上前交战的过程中又非常易产生混乱,对于训练和指挥的要求比排队枪毙高得多。平时训练稀松的清兵,当然发挥不出这种混合阵型的应有威力,给英军打崩一点都不奇怪。

当然了,如果把他们换成清初那一代的八旗天兵,能够充分发挥出这种混合阵型的威力,照样还是会被使用燧发枪的敌人打崩!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单一兵种、密集队形和密集火力所带来的优势叠加之后,已经对旧时代的火绳枪和相应的战术形成了降维打击。

实际上,历史上的大清国早在圣祖康麻子君临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吃过燧发枪的苦头了。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装备了几百支燧发枪的哥萨克就让康麻子的八旗天兵和绿营精锐损失惨重,最后只能用围困饿饭的办法勉强取胜。

不过当时没有朱和墭的存在,三藩之乱也给康麻子平了,连台湾都收复了,只剩下一个噶尔丹还有点威胁。但是只要大清和沙俄签了条约,就能断了噶尔丹够入燧发枪的路径。所以燧发枪这种危险的东西,还是不要让汉人们接触了,免得让朱三太子、朱三太孙们拿了去反清复明。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朱三太子、朱三太孙已经拿着燧发枪和糖药炸弹把大清朝的半壁江山都整没了。

这下康麻子也顾不得防自家的汉人顺民了,所以在过去的两三年间,他可是砸了血本在燧发枪、颗粒化黑火药和糖药这三个大项目上的。

而康熙皇帝砸下去的血本,也终于在大清康熙十七年十一月初发生的平壤之乱中派上了大用!

……

“万岁!万岁!”

牡丹台下层层叠叠而立的清军鸟枪兵、长枪兵,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站在牡丹台上看着下方山坡上、玄武门附近的城墙上,还有玄武门外的空地上所站立的数万清兵,终于找到了一些当年皇太极亲征朝鲜时候的感觉了。

而现在被康麻子带到朝鲜这边来的十万,说实话,比当年皇太极带到朝鲜的第一代、第二代的八旗天兵更强。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是有证据的。

首先,康熙手下的巴图鲁勇士就比皇太极的巴图鲁勇士要多!而且不是多一点点,而是多了好一百倍!

当年皇太极授出的巴图鲁勇号总共就十几个。而康熙这几年授出的巴图鲁至少有一千多……那可真是众勇盈朝了!

而且康熙为了笼络这些巴图鲁,还给了他们“赐穿黄马褂”的待遇,还让他们轮流到身边充当侍卫,以拉近君臣感情。

其次,康麻子的军队现在装备了大量的燧发枪——这些燧发枪有些是通过位于朝鲜的“海州租界”输入的舶来品,还有一些则是康麻子亲自监督的内务府造办处生产的。

康熙的这个内务府造办处不仅汇集他能在大清朝的土地上搜罗到了技艺精湛的铁匠,而且还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帮助下,请到了一批善于打造火枪、火炮的洋匠。

为了给造办处兵工厂提供优质的铁料,康熙也顾不得东北老家的风水了,还让南怀仁带着一批荷兰工程师去明朝时候盛产铁矿的辽阳州一带寻找好铁,还真的在鞍山驿和本溪湖山附近发现了好矿!

在凑了一些燧发枪之后,康熙皇帝就开始研究荷兰东印度公司给他找来的西洋各国的步兵操典、条例……他很快就发现,在那个什么三十年战争之后,西洋各个军事强国不约而同的开始采用更加密集的横队,同时都大大提升了燧发枪兵和火绳枪(一下子淘汰火绳枪太土豪了,一般的国家做不到)在步兵中的比例,普遍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

而弓箭兵、盾剑兵、戟兵几乎都消失在了战场上,只有奥斯曼帝国还有这样的兵种。

已经和朱和墭打了好几年“近代战争”的康熙皇帝,也已经发现了那些杂七杂八的兵种在如今的战场上没什么用了。现在的战场上,也就是燧发枪兵、火绳枪、长枪兵、掷弹兵、骑兵、炮兵这几个兵种还有用了。

所以他也果断跟上趋势,打造了一支燧发枪和火绳枪混用,而且还大量使用了糖药武器的新式八旗兵!

而这支新式八旗兵的第一战,就发生在平壤这边!

康熙皇帝的这支新军果然战力惊人,只有了不到一天就打败了在得知朝鲜藩国被撤后,立即举兵驱逐驻守清军的平壤民军……这些打着大明旗号的朝鲜兵根本就不堪一击,哪怕倚着平壤坚城,也没挡住如狼似虎一样的大清天兵!

而在康熙皇帝宣布了“三日不封刀”的决定之后,迎接他的就是狂热的呼喊声音。

康熙将拳头高高地举在头上,猛地向南而指:“大清的巴图鲁们,三日后,朕带你们去汉城……打下汉城,十日不封刀!”

第539章 康麻子,汉城见!

“大王,大王,汉城大营加急军报!”

当大波玲的声音传进朱和墭的寝室时,这位朱大明王已经睡醒了,刚刚伸了个懒腰,很是心满意足的。瞧瞧身边儿,一个娇小玲珑的朝鲜女孩子裹着被子,头发散乱地躺在一边儿,一张妩媚的有点妖艳的面孔上,还挂着一丝微笑,给人一种奸计得逞的感觉。

这女孩子当然不是年仅十三四岁的李温姬了,她那么小,朱和墭怎么下得了口?不过这女孩和李温姬也有点关系,她原是朝鲜王宫的一个宫人,姓张,名叫张玉贞,曾经是李焞最喜欢的宫人,没有之一……据李温姬说,李焞被邓光明击杀的时候,就跟这个张玉贞在一块儿“冲锋”。

目睹了那么刺激的事情,本来大家都以为她得吓疯了,没想到她却跟没事儿人一样……而且她还不知道走了什么门路,被调到李温姬身边当了侍女,一块儿来了牙山宫。

到了牙山宫后,又在朱和墭宴请明安公主和大明朝鲜省总督胡德帝、巡抚尹鑴(宋时烈调任中央,拜左副丞相)等一干高官时,主动献舞助兴。朱和墭见她妖娆妩媚,多看了几眼,没想到李温姬当晚就把她送来陪王伴驾了。

虽然是个一身孝的“小寡妇”,但是朱和墭也不在乎这个。他当然感觉出李温姬喜欢自己了……朱和墭虽然长得“凶纠纠”的像个土匪,但却特别讨女人喜欢,不过李温姬这样把自己身边的美人推荐给他的,那可还是头一个!他怎么好意思拒绝?

于是昨晚上朱和墭就指示大波玲安排张玉贞伺候。结果牵了手才知道,这张玉贞居然还是处子之身——那个李焞也真是够惨的,因为他老婆金氏是个悍妇,把他管得死死的,不许他宠幸慈懿大王大妃赠送的美人张玉贞。所以这个李焞只能每天看着身边美人流口水,到死都没牵上手,最后和他的三千里江山还有妹子李温姬一起,都便宜了朱和墭这个“土匪三太孙”!

“姑姑,进来吧,门没插。”朱和墭听大波玲说有加急军报,连忙从床上坐了起来。

那张玉贞睡得似乎很浅,被他起身的动静给惊醒了,也赶紧起身,抢在他前面下了床,先找了件睡衣披上,然后就默不作声地伺候朱和墭起床,麻利地帮他穿衣穿鞋。

大波玲这时候已经推门进来,她手里还拿着一个装军报木头匣子,匣子上的封皮已经撤掉了,应该是侍从大臣颜元、侍卫长刘炎,还有亲征行宫军师于孝谦他们仨看过后,才让人送到内廷来的。

朱和墭忙从匣子内取出一个红色封皮的本子——这是最高级别的紧急军情才能使用的颜色!

他赶忙打开本子,里面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报告了清军大军已经在两天前离开平壤城,并且沿着平壤——汉城的大路南下!在这道紧急军报发出之前,清军的先锋骑兵已经拿下了高丽故都开城,距离汉城只有一百余里了。

而这份紧急军情可以提供的情报就只有这些了。

至于清军的具体数量多少?装备情况如何?主帅是否是康熙本人?都一概不知。

当然了,这些“不知”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朝鲜战场上,清军骑兵的优势太大!

什么八旗马队、蒙古骑兵的有一大堆,完全可以在己方大军的前方和两翼展开,明军少量的侦骑逻卒根本不敢靠近。

至于朱和墭派到康熙阵营中去的“大特务”黄植生,现在是儒宗圣公孔毓圻的心腹,虽然在儒宗里面混得风生水起,已经有了“二圣公”的绰号,但是却离开了康熙皇帝的中枢。

而且康熙皇帝这两年也明显加强了反间防谍工作,成立了内务府粘杆处,将满朝的重臣特别是能够进出南书房参与机要的臣子都监控起来了。

而且,康熙还“净化”了南书房,连周培公这样的奴才都不能参与机要了。

现在还能得到康熙信任,参与的汉人重臣也就只剩下一个王辅臣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和墭想要摸清楚这路清军的具体情况,可真有点不易了。

不过对朱和墭而言,知道有一路清军大队正往汉城而来已经足够了。

因为现在清军那边肯定知道朱和墭抵达朝鲜,并且接受权知朝鲜国事李温姬所请,撤朝鲜藩国,设朝鲜行省的事儿了——这些事儿已经足以说明朱和墭本人来了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