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罗罗
康熙心想:“他一定没有想到朕会率领两万大军在盛京视察秋收……这样一来,辽东的大清天兵比他所知道的就多了两万,而且点集的速度也会更快。
他更不会想到,朕早就知道朱三太子那个逆贼在登州暗中练兵屯粮了!
而且现在的天气已经越来越冷了,南方来的兵士根本无法适应辽东和朝鲜的苦寒。
这回朕终于可以打败朱和墭这个天下第一逆贼了!”
就在康熙得意的时候,在队伍的前头,突然奔来了一队骑士,领头一骑,正是儒宗朝鲜堂的堂主,同时也是儒宗五大佬之一的周培公。
看见“周赔光”,康熙皇帝脸上的喜色就渐渐消失了,连忙勒住了胯下的战马,然后眉头紧索着看着对方翻身下马,冲着自己恭恭敬敬地行礼。
“万岁爷,奴才接到江南、江北方面的两份密报……其中江南的密报说在松江府上海县的吴淞港发现了至少一万伪明军登上了泊在那里的船队,而且还发现了朱和墭的宠妃叶氏!而且当叶氏出现时,正在登船的明军还山呼万岁!”
康熙点点头:“朱和墭来朝鲜了!”
周培公又道:“皇上圣明,不过江北方面的密报则说在淮安府的清江浦也发现了数千登船的明军和叶玉玲,明军同样山呼万岁。”
康熙并没有多吃惊,“故弄玄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周培公接着又说:“另外,江北的密报还说了伪明朝廷的人事变动……诸葛三和出镇江西,杨秀清拜右相,于忠贤迁左相,朱慈炯回南京代行监国事!”
南京方面的人事变动并不是机密,会在《儒门日报》这样的报纸上公开刊登消息,所以周培公很快就能知道。
“那么说……”康熙眯着眼睛想了想,“朱和墭肯定不在国中了。”他接着自言自语道,“诸葛三和有帅才,同时又是朱和墭的心腹,他驻守江西,吴周方面一定不敢妄动。
杨秀清是朱和墭的大舅哥,于忠贤又是朱和墭的干爹……这两个坐镇中枢辅佐朱三太子,也不会出什么篓子。”
“皇上圣明!”周培公又送上了一句恭维话,接着他又进言道:“皇上,奴才觉着朱和墭多半会进驻登州……”
康熙笑了笑:“周培公,你又在瞎猜了!”
“奴才……”
周培公还想说什么,康熙却摆摆手道:“周培公,朕和你明说了吧……这回朱和墭无论在朝鲜还是在登州,朕都能赢他!
因为朕早就识破了他的把戏,他无非是想用调虎离山之计对付朕。可他却忘了,朕有三十万大军,而且噶尔丹已经把布尔尼给牵住了,朕的三十万大军都可以拿来对付他。
而且现在已经是十月份了,辽东、辽西的许多地方已经下了雪,朝鲜那边也很快就要下大雪了……冰天雪地之间,朕才不怕他的南军呢!
等到了十一月、十二月,淮北都会冰天雪地,朱和墭的军队想要渡淮北上都不可能了!到时候朕就能全力对付朝鲜和登州的逆贼!”
第533章 卷啊卷,卷成了怪物房!
还要对付登州的明军?
跪在地上的周培公闻言就是一惊。
他现在已经被排挤出了康熙的核心圈子,连大清国内都不让呆,而是给发送到大清在朝鲜的“租界”海州任职了。担任儒宗朝鲜堂的堂主,负责在朝鲜发展儒宗的势力,同时担任着内务府下属的海州关监督——这个监督不仅管着海关收钱的差,同时也是个情报关……
因为朝鲜海州现在也是个和登州一样的“自由港”,只要交了税,谁都能来。
而且产自东北和朝鲜的人参、毛皮、海参、东珠等稀罕玩意,现在也都走海州港出口。所以海州已经发展成了“上海——海州——登州”这个东北亚大三角贸易中的一个环。
所以上海、登州发生的事情,身在海州的周培公很快就能知道……已经熟读“反经”的儒宗大佬们,当然知道要“狡儒三窟”。因此他们在登州、上海也都设了秘密的据点,还通过上海的据点和吴周建立了联络,随后又在吴周的地盘上开了分号。
而上海的据点又是儒宗搜集大明国内情报的重要窗口,当日李光地发现朱和墭亲征朝鲜之后,立即就派信使搭乘上海——海州的西洋商船把消息送到了周培公这里。
另外,在淮安府隔壁的大清海州,也有直达朝鲜海州的商船。所以发生在淮安的事情,周培公也能很快知道——如果海上起了西风,两个海州之间也就是一两天的航程。
所以周培公才能在康熙南渡鸭绿江之前,将这两个重要情报带给康熙。
但是他现在却不知道康熙的安排……他原本估计康熙皇帝的目标仅仅是攻入朝鲜以及可能从海上攻入辽东的明军,却不想他还盯上了登州这个“自由市”!
康熙看见周培公脸上转瞬即逝的错愕,就知道自己的这招瞒天过海已经成了一半。
如果连周培公这个“大清周公瑾”都不知道,那么大明朝的那个假冒诸葛亮,肯定也不会知道……除非他真的能掐会算!
而为了能打下登州这处险要,康熙已经冒险抽空了津京和口外的防备力量——康熙布署在这两个区域的清军满员情况下,总兵力可以达到十二万之多,占到清军野战部队总兵力的半数。
而现在这十二万军队中除了两万跟着康熙到了东北,其余大都在完成动员后,跟随常宁、岳乐秘密开赴山东。
而清军的徐宿兵团的主力,也在费扬古的率领下秘密北上。常宁、岳乐和费扬古合兵之后,就形成了一个人数多达十五万的主力兵团!
他们的目标,就是富得流油的登州自由市!
别看康熙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一直无视登州的存在,甚至还默许手底下的“儒棍”和乡贤把银子往登州那边的银号里存……但他心里面早就把登州当成了眼中钉和碗里肉!
钉子必须得拔之而后快,而肥肉也吞之而后爽!
如果这回能吃下登州肥肉,再占有了朝鲜美姬,顺便再远观一场二吴兄弟斗,那康麻子可就真的要赢麻了!
不过想要赢麻,康熙就得注意保密,决不能走漏消息。
想到这里,康熙皮笑肉不笑地对周培公道:“培公,朕身边还是缺个人出谋划策……不如你就再回南书房来行走吧!海州那边也不必回了,朕给施琅下道廷寄,让他兼了你的差事就是了。”
周培公听了这话,心里面就是一哆嗦。
这康麻子是没安好心啊!
他是察觉到什么了?
难道是想在打下登州,吞下朝鲜后,就对日益尾大不掉的儒宗下手了?
他的担心当然是有道理的。康熙皇帝扶植儒宗的目的很明显,一是为了对抗儒门,二是为了控制乡贤。
但是儒门的首领是朱和墭本人,而儒宗的圣公是孔毓圻这个前任衍圣公。
随着孔毓圻年龄渐长,儒宗势力日大,儒宗已经变得有点难以驾驭了……
所以收割儒宗的时候,差不多也到了。
虽然明白了康熙的心思,但是周培公现在也只能谢主隆恩了……哪怕他已经吃透了“反经”,但康熙这样的主子,也不是他敢当面反对的。
……
十月下旬,朝鲜,牙山城。
位于朝鲜半岛牙山湾南岸的牙山脚下,一处四面环山的谷地中,原有一座低矮狭小的小城,这就是牙山城了。
不过从两个月前的昌德宫之变后开始,这座小小的牙山城就变成了一座大兵营加上一座大工地了。
在朝鲜李朝的明安翁主李温姬出任权知朝鲜国事之后,向来热衷于搞党争的朝鲜两班权贵们也突然变得比较团结了。
西人党的大佬宋时烈出任了领相,南人党的大佬尹鑴则出任了仅次于领议政的左议政,而右议政一职则根据朱和墭颁下的令旨,由胡德帝出任。
面对康熙皇帝大兵压境,朝鲜国的政府就在这三位议政的领导下快速运转起来了。
而三大议政上台后的第一要务,当然就是花钱备战了!
朝鲜存亡都在此一役了,当然不能再抠抠巴巴的不舍得花钱了。
可是这朝鲜国也真是够穷的,好歹也是人口小一千万的“大国”了……这年头英格兰才只有五百多万人,西班牙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目,法兰西算是欧洲头一等的强权,也不过两千万人,而煌煌新大明的人口还不足三千万。所以拥有近一千万人口的朝鲜,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
可这个大国的财政也真的是比明朝末年的崇祯朝还崩溃的存在,国家一年的财入折算成银圆不过是十万上下。而这十万银圆的财入也不是以银子或银圆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铜钱和实物的形式存在的。
实际上朝鲜的大部分百姓都没见过银子!
历史上壬辰倭乱的时候,大明天兵带着银子入朝,想在朝鲜当地采购,结果人家朝鲜人压根不认识银子。
这还不是最让人崩溃的,最让人崩溃的是当年的朝鲜人实际上连铜钱也不太认识……这个国在一群熟读儒家经典的两班废物治理下,商品经济极度不发达,在壬辰倭乱前还在大搞以货易货。铜钱都不怎么流通!
不过这样的情况在最近几十年有所好转,经过仁、孝、显、肃四朝的努力,在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富庶地区的人民,总算是习惯用铜钱了。
可是朝鲜没有什么铜(朝鲜有铜,但是没有开发),所以他们这个时候的铜钱并不是以“贯”为单位的,而是以“枚”为单位在使用的。而且朝鲜的朝廷还特别喜欢发行“大钱”,什么折二、折三、折十一直到折百的钱都有。
不过这种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也有好的一面,就是人工极便宜,农产品很便宜,而货币和手工业品在交换人口、农产品的时候就显得很有价值。
所以当李温姬这个对钱也没什么概念的小姑娘打开朝鲜的国库和李朝内库,敞开了“败家败国”的时候,换来的人力物力还是非常惊人的。
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超过十万壮丁就从京畿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江原道等地汇集到了被当成了抗清大本营来建设的牙山城,将这座小小的城池及其周围,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地和兵营。
第534章 明爹清爹,都是好爹!
汉城,昌德宫,宣政殿。
空空如也的王座之后,一道垂帘已经放下。
垂帘之后,一身素服的权知朝鲜国事明安翁主李温姬正端坐在坐垫之上,秀眉微蹙,隔着珠帘,看着一群哑口无言的两班重臣……
李温姬本来应该在朱和墭抵达牙山之后,马上就从汉城扑到这位“明爹”的怀里去。可是朱和墭却在抵达牙山后给她下了道令旨,命令她暂时留在汉城主持大局。
并不是主持抗清大局,而是主持跑路大局……现在有明爹的几千精兵驻扎在汉城,所以海州、平壤的少量清军不敢南下,这就给了汉城的朝鲜中枢从容组织撤退的机会。
实际上,在汉城之变后,朝鲜的议政府就在右议政胡德帝的支持下,开始有计划的组织撤退了。
首先被运走的是汉城府库之中为数不算太多的储备,有粮食、白银、铜钱、铁料、布匹等等。
随后被迁走的是汉城城内各个官营的手工业作坊,什么造纸署、瓦署等等,以及在康熙皇帝要求下开办的专门打造火枪枪管的鸟枪署,以及平市署管辖下的汉城私营手工作坊和商户。
然后,驻扎在汉城的训练都监所辖的三手军也接到命令,被悉数调往牙山,接受明军的训练。
与此同时,朱和墭还要求朝鲜的议政府继续从各地雇佣壮丁前往牙山、礼山、唐津等三个被明军控制的地区。
而当朝鲜议政府将以上这些事情都一一照办之后,朱和墭又进一步提出要求。
他命令李温姬和议政三相尽快安排议政府及其下属的六曹,还有司宪府、司谏院、承政院、宗亲府、忠勋府、仪宾府、敦宁府、成均馆等朝鲜的中央衙署,以及内廷供奉等衙门,都悉数迁往牙山、唐津、礼山安置!在安排妥当之后,马上就去牙山相见。
当朝鲜的议政三相中的两相(不包括胡德帝)接到这道令旨时,可以说是大吃一惊。
因为朱和墭这个“明爹”是让他们迁都啊!
而且还要将朝鲜的王都迁到实际上已经在明军控制下的牙山、礼山、唐津三地。
现在驻扎朝鲜的明军已经超过两万人了,而且在胡德帝的强烈要求下,朝鲜议政府还动用国库、内库中的老底子雇佣了超过十万人的壮丁交给明军使用!
而明军在得到壮丁后,马上就将其中的精壮直接编入了军队,还从朝鲜的儒门子弟中选了一批比较勇武,还会使用燧发枪的“枪大夫”充当军官,去指挥那些新入伍的朝鲜兵。
而且朝鲜王国手中唯一有点战斗力的训练都监的三手军,现在也被明军要去了。
也就是说,不仅带路党有了,连“伪军”都已经齐备了!
如果朝鲜王国的中央各衙署和权知国事李温姬小妹妹再来个自投罗网,那“明爹”一句话,不就能撤藩国、行郡县了?
虽然朝鲜朝堂上的那些两班高官个个都把大明当“明爹”,但是真的要撤藩国行郡县,可没什么人愿意……他们要愿意,当年丰臣秀吉的日本兵打来的时候就内附了,何必拖到现在?
可现在的形势……又让他们不敢向朱和墭说不。
说“不”不敢说,答应又不甘心。这帮两班重臣当然就只有选择沉默,一个个都练起了闭口功。
时间就这样一点点的流逝,眼看着就要到饭点了。一大早没睡醒就被叫起来“当花瓶”的李温姬这会儿早就饿得肚皮咕咕叫了。
看着底下一群大爷大叔就这样枯坐了一个上午,李温姬终于忍不住开口,说起了非常流利的汉话:“明王令旨已下,卿等打算如何执行?予何时可前往牙山觐见明王殿下?”
听见李温姬的声音从垂帘后面传出,领议政宋时烈也只好硬着头皮说话了:“禀知国事殿下,臣等担心明王殿下有可能会……会撤藩国,行郡县!”
“哦,右议政,有没有这种可能?”李温姬又把这个问题出给了胡德帝。
胡德帝笑道:“知国事殿下,如果您不愿意撤藩国、行郡县,大王是不会这么做的,您可以放心。”
“可是我如果愿意撤藩国呢?”
李温姬的话把宋时烈、尹鑴吓了一跳。
宋时烈连忙道:“知国事殿下,朝鲜国乃是李氏祖宗基业,不可轻弃。”
尹鑴也道:“知国事殿下,朝鲜虽为华夏一脉,但立国日久,早就自成一体,绝不可贸然行撤藩国、行郡县之事。”
“知国事殿下,臣请您收回成命!”
“殿下,绝不可撤藩国、行郡县!”
“请殿下三思……”
两个议政一带头,下面的六曹判书也都一起进谏,都是请李温姬收回成命的。
李温姬见这些人嚷嚷得挺凶,却也没有一点惧色,只是嗯咳一声,让底下安静一点,然后才缓缓道:“如今朝鲜已是大国逐鹿之地,是撤是留,只能听凭大国安排,我等唯有遵从奉行。卿等既然担心明王殿下有撤藩国之意,想必他真有这个心思……那予何不如其所愿?不是说君要死,臣都不得不死吗?如果明王需要,予的性命也可以奉上,一个藩国,明王想要撤了,予又有什么舍不得的?
若他不想撤藩国,予自请之,也能让明王知予之忠心,有什么不好?
卿等往日都口口声声说大明是朝鲜父国,那为人父明母者,真的会亏待自己的孩子吗?大明是父国,即便撤了朝鲜的藩国,对我等,对朝鲜八道百姓,一定也是有好处的。”
李温姬的话说完,底下的大臣们个个哑口无言。
这小丫头的大道理,其实都是朝鲜君臣们常常挂在嘴巴边上的,但是大家只是说说而已,可没想到这个李温姬年少无知,当真了……
但是大家伙再仔细想想,又觉得她的话似乎是有道理的。
大明如果不想撤藩国,他们这些朝鲜君臣主动请撤也撤不了。
反之,如果大明真的存了这个心思,朝鲜国靠他们这些人也是保不住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主动一点?
主动一点,以后混大明官场不就有政治资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