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罗罗
毕竟大清和吴周两国虽然养不了五十万兵,但是各自保持十五到三十万的兵力,也还是不大费劲儿的。
所以他们两国相加的兵力,其实也不比新大明少多少。
而对新大明而言,如果能先解决,至少是先重创其中的一国,才是上上之选。
而朱和墭让人把天王朱和赵忠义从登州请回南京,就是为了商议这事儿的。
在朱天王回到南京的第三天,他和赵忠义就被请到了紫禁城内的武英殿围楼之中。
又经过了两年多的施工,南京紫禁城的第一期大修工程,已经完工了。
在这第一期大修中,南京紫禁城的三大殿全部都被重修了一遍,又恢复了昔日的雄伟壮丽。
而三大殿两侧的武英殿和文华殿则被完全推平,然后在原址上修建了两座围楼——其实就是两座办公楼,名字还是原来的名字,但是用处已经完全不同了。
其中文华殿是朱和墭处理政务时使用的办公楼,丞相府、大学士院、翰林院、咨议会、儒门总堂、皇庄总号都在文华殿围楼中有办公室。
而武英殿则是朱和墭处理军务时使用的办公楼,军师府、兵部、海军军令司、陆海军学堂、锦衣卫这些军事机关都在武英殿中设立了办公室。
另外,武英殿之中还有几个地图房,悬挂着名为“大明天下地”的巨幅地图,还挂着大明分省地图,还有分省沙盘和专门的军用地图——这些地图和沙盘都是大明陆军军官学堂和军师府在过去的几年中,依着朱和墭的指导慢慢做出来的。也不说多精确,但总是可以一看了。
而今儿这场有朱天王和赵忠义参加的军事会议,就摆在悬挂有“大明天下地”这幅巨幅地图的甲号地图房中举行。
这是一间窗口朝南的大房间,窗户很大,全部都敞开着,可以让光线直射进来,所以不必借助灯光,房间内也非常明亮。
朱和墭、朱天王、诸葛三和、赵忠义、苏勇、于忠贤、左春秋等人,全都站在巨幅地图前面。
而军师府右军师诸葛正阳则拿着一根很长的细木棒在图上指指点点,同时解说着如今天下四方的基本情况。
“根据朝廷所掌握的情况,目前清妖朝廷的军队主力分布于辽东半岛至锦州一带;徐州——宿州——归德一带;大同——口北三厅一带;北京至天津一带……分别由盛京将军巴海、徐州将军费扬古、抚远大将军将军常宁和康熙本人亲自掌握。这四路大军,每一路都拥有大约六万人,清廷另有大约六万大军分守各处,所以总兵力多达三十万!”
朱天王听到这数目吃了一惊,“三十万?有那么多?”
朱和墭接过问题回答道:“康麻子的银子虽然没咱们那么多,但是他有便宜的东道蒙古兵可以用……三十万人差不多还是有的!”
他说的东道蒙古就是哲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四个盟,下属有几十个札萨克旗,所控制的蒙古人起码有几十万……也许有上百万!
康熙从中招募个五六万“便宜兵”不是问题。
另外,康熙自己的关内八旗新军原本就有十几万人,关外的八旗和索伦兵大约有两万,再加上各省绿营兵现在也扫数入旗,总兵力即便没有三十万,也所差不多了。
诸葛正阳又道:“吴应熊的军制和咱们差不多,都是先均田后府兵,他治下的人口大约有八九百万,丁二百万,七丁发一能有三十万,但实际上能拉出的军队也就在十五万人上下……其中五万人摆在四川、云贵、广西,在湖广前线的军队最多十万。
所以军师府的建议是用登州方面之军拖住清军主力,同时集中南线兵力奇袭吴应熊,夺取吴应熊的湖广……至少夺取湖北,然后再调头北上河南,走吴应麒北伐的路线向,由襄阳向开封挺进!”
在如今的明、清、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其实还是吴周……人口太少了!
而且在吴三桂死后又发生了一次分裂,所以吴应熊能在湖广一线维持十万大军,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朱和墭至少可以集中三十万大军用于湖广前线,从而形成三打一的绝对优势兵力。
在夺取湖广之后,吴应熊就失去了争天下的本钱,无论是往四川跑路还是往云贵跑路,都大势已去。
所以朱和墭暂时就不必管他,集中兵力和康熙决战就行了。
“阿爸,”朱和墭笑着对朱天王道,“南线是三十万打十万……闭着眼睛也能赢!现在的问题是北线,康熙在辽东、京津、口北一共摆了十八万大军。虽然漠北的布尔尼多少可以牵制一点康熙的实力,但是康熙的好安答噶尔丹这两年发展迅猛,已经对布尔尼构成了不小的威胁了。
所以布尔尼很有可能会向西移动,去和噶尔丹争夺地盘……另外,俄罗斯人这几年也和布尔尼发生了几次冲突,说不定也会牵扯布尔尼的注意力。
因此最坏的情况就是,登州军必须以六万人的兵力对付十数万人的清军,能打得赢吗?”
朱天王笑了笑,道:“清军虽然有十几万,但是辽东、辽西的海岸线有多长?如果算上朝鲜更不得了!所以他们的兵力是分散的,咱们则是集中的……所以主动权在我,我完全可以集中兵力发起奇袭!”
“奇袭?”朱和墭问,“阿爸,奇袭哪里比较好?”
“当然是旅顺口!”朱天王道,“旅顺口距离登州最近,又有良港可用。”
“旅顺口?”朱和墭一愣,“清妖在旅顺口戒备数年,还有可能为我所乘?”
朱天王笑道:“数年又如何?我可汇合大军去取,清妖却有不少必救之地……不难调动他们的。而且康熙多半不知道我在登州藏了六万奇兵!”
第517章 我就是要打世界大战!
“大王,海军军令司也认为攻取旅顺口实为上上之选!”说话的是兵部右尚书邱荣。
现在大明朝廷的兵部设了左右两个尚书,左尚书主管陆军的军政事务,右尚书则总管海军事务——是总管海军,而不是主管海军军政。
所以管海军军令的军令司是兵部右尚书的下属……而管陆军军令的军师府则是和兵部平级的衙门,互相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
之所以这样安排,当然是为了防止兵部的陆军尚书(左尚书)的权力太大,对未来的皇权构成威胁。
而海军尚书(右尚书)因为在陆地上没几个大兵可以调度,不可能对皇权构成什么威胁,也就不需要太过限制了。所以海军的军令司侍郎,也就成了海军尚书的下属。
海军尚书的实权也因此比陆军尚书大得多!
“旅顺口是天然良港,可以停靠大型远海帆船,而且还是终年不冻之港。”邱荣道,“同时,又是清妖北洋水师的军港,虽然防备严密,但港口设施也比较完备。一旦为我所有,万石以上的软帆大海船也能直航入港,运兵运粮的效率可大增了!”
所谓的万石大船指的是载重一万石,也就是载重吨六百左右,排水量大约就是一千多吨。现在南洋贸易公司和大明兵部拥有的远海大船,基本上都是这个级别的,而它们的“祖宗”就是多年前被朱和墭劫持后又强买下来的大东方号……这条在欧洲来说,早就是淘汰船型的大海船,到如今总算是被广州、泉州、松江的那些船厂给吃透了。
邱荣接着又道:“如果咱们不取旅顺,而在没有大港的地方登岸,即便容易夺取,后续的运兵运粮也是个大麻烦。还不如一开头打狠点,把旅顺口吃下来算了!”
朱和墭点了点头:“既然海军和登州营都是这个意思……那就以夺取旅顺口为开战后第一期的目标!”
奇袭哪里的事儿,这就一锤子定音了!
不过现在还不是结束会议,各回各家的时候,因为朱和墭还想玩大一点。
“清妖在辽东驻扎了六万大军,如果不调出一些,咱们的奇袭怕是很难得手吧?”朱和墭目光灼灼地看着大地图上的辽东半岛,“那咱们应该怎么调动辽东的清妖?”
“可以先打宁远!”赵忠义道,“清妖一直防着咱对辽东下手,所以大兵都在辽东,辽西那边没多少驻军。与此同时辽西一带有不少前明留下的堡垒,如果咱们拿下几个,立稳了跟脚……就等于将清妖的辽东军、京津军、口外军等三支大兵给分割开了,康麻子是一定会全力反扑的。”
他现在说的是登州营准备了两年的方略,已经有相当完备的计划了,可是却不合朱和墭的心意。
朱和墭问:“就只是宁远吗?”
“一个宁远还不够吗?”朱天王一愣,“咱们登州营一共就七万多人,还得防着清妖从山东攻来,能出六万人北伐辽东、辽西就顶天了。如果要打宁远诱敌,宁远方面至少要派去一个镇,剩下的三个镇可以打旅顺口……若再分兵打别处,打旅顺的兵就不足了。”
朱和墭摇摇头,“不分登州的兵……四个镇都集中运用于旅顺口一带!”
“不分兵?”朱天王问,“那要怎么调动清妖的辽东军?”
“是不分登州的兵,”朱和墭道,“咱们可以从别处出兵!”
“从别处?”朱天王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难道要从江南直接走海路入渤海?”
“不入渤海,入渤海干什么?”朱和墭摇摇头,“咱们入朝鲜!”
入朝鲜?
这回不是朱天王愣了,而是这间地图房内所有的人都是一愣。
其实大家伙这两年不止一次建议过朱和墭对朝鲜下手……至少也应该打掉大清国在朝鲜地盘上的“租界”海州港。
而且朝鲜方面也一直有人暗搓搓的和大明这边联络,想请大明赶紧发兵过去帮着朝鲜驱除鞑虏。
可是朱和墭却只动嘴不下手,一边遣使朝鲜,要求朝鲜国王李焞驱逐海州的清人和洋夷。一边却不加一兵于朝鲜,甚至否决了海军提出的派战舰去袭击海州港的建议。
由于朱和墭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和康熙的果断出兵,朝鲜国内的“北伐派”早就已经失势,现在辅佐国王李焞的大臣几乎都清一色的“事清派”。
大家伙本来以为朱和墭的心思是攘外必先安内,没想到现在眼看着要打内战了,却想着要出兵朝鲜了……这朱大明王的路数,大家伙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大王,”能掐会算的诸葛三和现在也有点不明白朱和墭的心思了,于是就皱着眉头提醒道,“这朝鲜国在清妖的逼迫下加入了那个什么十六国同盟……虽然十六国中的大部分国家距离朝鲜都挺远的,但是日本国还是有可能在荷兰、西班牙的怂恿下出兵的。咱们如果要对朝鲜动手,最好想办法拉一下日本。”
右相于忠贤也附和道:“大王,大学士朱舜水的弟子德川光圀如今位高权重,是什么幕府副将军,或许可以请舜水先生出面,劝说德川幕府与我通好,退出十六国同盟。”
朱和墭点了点头,笑道:“如此也好,可以请舜水先生辛苦一趟。不过在琉球问题上,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
诸葛三和和于忠贤于老爷子都有点皱眉,如果大明在琉球问题上不让步,那幕府怎么可能会退出十六国联盟?
实际上,德川幕府就是因为大明这边总拿琉球问题刺激他们,才被荷兰人和大清康熙皇帝拉入十六国同盟的。
他们入盟与其说是为了反对大明,还不如说是想利用入盟为筹码和大明展开外交。
当然了,如果大明早一点用雷霆手段拿下琉球,德川幕府也就捏着鼻子认了……琉球并不是德川幕府的领地,而是萨摩藩的地盘。
而萨摩藩占有琉球之后,又利用琉球的特殊地位绕开德川幕府的锁国令,暗搓搓的同洋夷和大明贸易,对幕府的统治没有一毛钱的好处。
但是现在幕府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好割让琉球给大明……而且大明也只是“放嘴炮”,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德川光圀愿意帮忙,幕府恐怕也不会退出十六国同盟。
不仅不会退出,说不定还会在大明出兵朝鲜的时候,也派个三五百武士去釜山倭馆驻扎,以示强硬。
朱和墭顿了顿,又问左春秋道:“左军师,朝鲜那边的局要怎么开?军师府有备案吗?”
“回禀大王,”左春秋回答道,“现在朝鲜国中有了儒门党和儒宗党这两个朋党,其中儒门党的首领就是原来的北伐派和南人党的首领尹鑴。他被朝鲜国君李焞排挤出中枢后,又和年老失势的西人党魁首宋时烈勾结在一起。两人都想排挤掉李焞身边的儒宗党,重新回到朝鲜中枢……咱们可以向朝鲜的儒门党提供援助,让他们在朝鲜首都汉城起事,设法控制朝鲜国君,这样咱们就有了出兵的借口和应援。”
“好!”朱和墭点点头,“就这么干!不过咱们可不能把清妖一下都赶走了!”
第518章 明清相争,朝鲜要完!
康熙十七年八月初,朝鲜,汉城。
朝鲜王京汉城的街道……现在可是真是热闹的有点过头了!
不是繁华兴盛,而是各方势力都凑在一块儿造成的热得快要烧起来,闹得快要打起来的热闹!
自打康熙十五年时,大清盛京将军巴海亲率五千八旗天兵气势汹汹开进朝鲜王京之时起,朝鲜王国的躺平岁月,就算一去不复返了。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在巴海的五千八旗新军开进朝鲜之前,朝鲜国内执政的南人党正因为是否要起兵响应朱和墭而分为北伐派和稳健派,展开一轮党争!
没错,就是党争!
不是真的要北伐,北伐是这辈子都不敢的,但是北伐的嘴炮还是可以放一下的……
于是一群朝鲜国的大臣,就以“立即北伐好呢?还是以稳健北伐好呢?”为题材进行政治斗争了。
其中南人党的大儒尹鑴主张马上派人去南京联络大明监国明王,同时制造大量战车以对抗大清的骑兵。
而南人党的另一个巨头领议政许积则主张稳健观望。
但同时他也应该在靠近大清的边境地区构筑城池,以防备中国的乱局波及朝鲜。
另外,许积还提出设立军事指挥机构——体府,并且自任庆尚、全罗、忠清、京畿、江原五道都体察使,暗中整顿军备。
不过还没等这两派争出个所以然,巴海的五千八旗兵就气势汹汹地开过来了。
这可把王大妃金氏和当时年仅十五岁的朝鲜国王李焞给吓坏了,还以为朝鲜要完了。这娘俩也不听北伐派、稳健派吵吵了,赶紧让人收拾了金银细软就想逃跑——朝鲜他们也不要了,先逃到南京去再说吧!
要不是许积、尹鑴这两派南人党停止了吵吵,一起来拦着他们娘俩,朝鲜李氏王朝两年多以前就给巴海一不小心给灭掉了……
而在得知朝鲜王国差一点给自己灭掉后,巴海也惊出一身大汗——康熙让他来“保护”朝鲜免遭伪明侵略的,他要是手一抖把朝鲜灭掉了,回头怎么交代?
因为担心朝鲜被伪明灭掉,所以就先灭为上了?
差一点就灭了朝鲜的巴海,赶紧派儒宗大佬纳兰明珠去和朝鲜君臣好好说说……得让他们知道,大清是好国,不是伪明那些不仁不义的邪恶国家。所以大清是不会灭亡朝鲜的,朝鲜君臣还可以安心的当大王和搞党争的。
于是李焞又勉为其难的回宫当了两年多大王,而朝鲜党争的题目也从要不要北伐变成了是信儒宗,还是入儒门,又或者两边都不信,继续玩理学。
当然了,之前主张北伐的尹鑴肯定失势下台。而他下台之后因为不甘心就此倒台,所以就联络上了来朝鲜传播儒门真道理的“斩人儒”,加入了儒门。
而继续当权的许积,看到昔日的政治对手入了儒门,他马上就找上明珠,成了圣公门人。
另外,已经在野多年的朝鲜理学大儒,西人党领袖宋时烈则继续坚持传统的“君子儒学”——既不能用剑砍人,也不能用棍子打人,得以理服人!
所以现在的朝鲜国内,其实是有三个以儒家派别来区分的朋党的。
只是宋时烈向来比较亲明,所以对斩人儒们比较客气,就被新大明过来的那些儒学功力不大够瞧的斩人儒当成了自己人。
如果仅仅是这三派搞搞党争也没什么,朝鲜王国已经这么搞了很多年了,不也这么苟延残喘下来了?
可是康熙对朝鲜还有别的要求呢!
就在朝鲜国王李焞和王大妃金氏回宫后不久,巴海和纳兰明珠就向他们娘俩宣读了康熙皇帝的圣旨。
康熙在诏书中要求朝鲜将海州港“租借”给大清国用于练兵和交通西洋,还宣布将在朝鲜设立监国衙门并且常驻大兵。
而且康熙还要求朝鲜加入十六国反明大同盟!
这下可真的是要完了!
因为加入反明同盟不仅意味着和大明这个昔日之“父国”成了敌人,而且还要和日本国、荷兰国、西班牙国成为盟邦……
这简直就是认敌为友、认贼为父,还要和贼国、敌国一起去对付父国!
但是大清的五千天兵就在汉城城外,而大明的军队还不知在何方?
于是活命要紧的朝鲜君臣只好向大清屈服,硬着头皮加入了十六国反明同盟,并且将海州交给了清军。
而加入同盟、出租海州还不算完……拎着棍子的“打人儒”,穿着奇装异服,长得也很凶恶的白夷,还有箭袖长辫,趾高气扬的上国贵人们,都流水似的涌入朝鲜的国门,挡都挡不住!
另外,康熙皇帝还一个劲儿地向朝鲜索要钱粮器械,甚至还给朝鲜派了“火枪差”,要求朝鲜国每年向大清进献一万根滑膛枪的枪管……而且还要求质量上等,不易炸膛!
而且还一钱银子都不给……白要!
而在这种赤裸裸的压迫之下,朝鲜的有识之士当然有一种朝鲜要完的感觉了。不过他们也没本事奋起抗清,只得以身穿“孔子服”,腰悬“孔子剑”以示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