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957章

作者:林悦南兮

  皇太极默然了一会儿,似乎为代善之言说动,又问道:“那兄长观朕这几个儿子品行、才略如何?”

  “肃郡王英睿骁勇,刚毅果决,又屡立军功,其他诸子也有贤明敏行,都是龙章凤姿,天日之表,皇上春秋鼎盛,可以慢慢考察。”代善斟酌着言辞,苍声说道。

  皇太极目光闪了闪,喃喃道:“肃郡王,豪格?”

  后面的话却没有多说,让代善一时间摸不着皇太极的态度。

  皇太极目光闪了闪,心头涌起一层厚厚阴霾。

  以豪格目中人的性子,只怕继位以后,要与阿济格、多尔衮他们祸起萧墙。

  爱新觉罗一族为了汗位流了太多血了,再这般自相残杀下去,必为汉廷所趁。

  皇太极有十个儿子,除却早夭的儿子洛格、洛博会外,还有八子,如今的福临才不过将将十岁。

  皇太极思量了一会儿,说道:“那就再看看吧,这次战事过后,再作计较不迟。”

  “皇上英明。”代善连忙称是,心头暗暗松了一口气。

  老八果然没有兄终弟继的想法,方才但凡他流露出一些态度,只怕又有大祸临头。

  老八,用汉人的话说,就是当世枭雄,心狠手辣。

  ……

  ……

  神京,荣国府,荣庆堂

  贾珩与史鼐叙完话,来到荣庆堂,厅堂中除贾母外,还有王夫人和宝玉,凤姐以及李纨两人陪着贾母叙话。

  贾母看向两人,问道:“珩哥儿,你们几个一起用着午饭。”

  史鼐笑了笑,说道:“不好叨扰姑母,子玉等下还要去往京营处置军务,我和信哥儿先回家中,待过两天,空闲之时再来拜访姑母。”

  贾母点了点头,说道:“也好,那我就不送你了。”

  史鼐止住想要相送的贾珩,笑了笑道:“子玉留步,不用相送。”

  待史鼐以及史信离去,贾母见状,苍老目光投向贾珩,问道:“珩哥儿还要去京营?”

  凤姐也笑道:“珩兄弟,怎么回京不多歇两天?”

  “最近国策大定,手上的军务不少,年前还要去京营待一段时间。”贾珩道。

  贾母点了点头,笑道:“其实有件事儿要和珩哥儿说,问问你的意思。”

  一旁的宝玉已经将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看向那面容沉静、气定神闲的少年。

  贾珩放下茶盅,目光温和看向贾母,问道:“老太太请说。”

  贾母笑道:“这不是宝玉?他明年既然要进学,年前和开春都需好好书,想给他找个书的幽静地方。”

  “学堂之内环境幽静,还有良师益友可以请益,我瞧着就挺好。”贾珩放下茶盅,道:“老太太认为还有别的地方好吗?”

  贾母的心思,他洞若观火,还是想让宝玉送到大观园里。

  “珩哥儿昨个儿不是去看了园子,听凤丫头说那园子修的别致,里面庭院也多,不如让宝玉住进去,书也幽静一些。”贾母笑了笑,说道。

  这时,宝玉看向那蟒服少年,鼓起勇气说道:“珩大哥,我进去以后会好好书的。”

  贾珩默然片刻,看向宝玉,问道:“宝玉,你存的什么心思,当我们不知道?”

  你那是为了好好书吗?都不好意思点破你。

  宝玉:“……”

  一张中秋满月的圆脸盘子涨红成茄子,嘴唇蠕动,一句轻飘飘的话,恍若剥光了衣裳,一丝不挂的站人前。

  凤姐一旁脸色变幻,丹凤眼之中见着几许古怪。

  贾母脸色变幻,目光有些不自然。

  王夫人白净面皮跳动了下,手中佛珠不再捏着。

  贾珩道:“老太太,先前就和老爷说过,宝玉不可再混脂粉堆儿里,如是住园子里,又与诸姐妹吵吵闹闹,哪还有心思学习?再说宝玉也大了,不是小时候了,也需得避讳一些才是。”

  贾母面色顿了顿,叹了一口气,欲言又止道:“珩哥儿。”

  贾珩道:“老太太,让宝玉学堂好好书吧,争取来年进学,纵然中不了进士,中个举人,将来也好帮他谋个一官半职,举人总不落下闲话,如是再园子中虚度光阴,如何能行?”

  许多青史留名的名臣,许多也都不是进士,如前明之海瑞,晚清之左宗棠……乃至一个监生出身的田文镜,青史之上屡见不鲜。

  而贾珩一句话,将贾母到了嘴边儿的话又给堵了回去,苍老眼眸中满是惊讶。

  帮着宝玉谋个一官半职……

  如果是旁人说这个话,贾母可能还会觉得净说漂亮话,但这是贾珩出言承诺,加上先前贾政的升官儿。

  贾珩的信誉那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由不得贾母不掂量掂量。

  鸳鸯凝眸看向那少年,暗中点头,这话一出,老太太也不好说什么了。

  贾珩说完,也不多做停留,起身道:“老太太,我先回去了。”

  贾母心头略有几许颓然,说道:“珩哥儿,你去忙吧。”

  贾珩朝着贾母拱了拱手,举步离得荣庆堂。

  荣庆堂中,贾母默然半晌,响起一声叹息,看向脸色不大好看的王夫人说道:“宝玉她娘,珩哥儿说的也不道理啊。”

  王夫人目光怔怔,讷讷地点了点头,此刻心神也不知什么滋味,只是心中反复萦绕着一句。

  将来也好帮他谋个一官半职……

  哪怕王夫人过往再是不喜贾珩的“轻狂”,但却不能不信贾珩的承诺。

  贾珩返回宁国府,命人取了兵部的身公文以后,前往京营。

  京营,中军营房

  见得那蟒服少年,贾芳迎将上前,抱拳说道:“节帅。”

  贾珩点了点头,看向贾芳,问道:“宋主簿呢?”

  贾芳说道:“和谢将军前往显武营去了。”

  贾珩点了点头,锦衣府卫扈从下进入中军营房,将手中的牛皮包裹放一旁的帅桉上,说道:“这是兵部那边儿的身,你将身按着名姓,给诸位将军送去。”

  南下军将晋升的仪式,他不再大张旗鼓地举行,否则容易落人话柄。

  贾芳闻言,连忙抱拳称是。

  “里面也有你的一份。”贾珩落座下来,端起茶盅,轻轻抿了一口,语气自然亲近。

  贾芳经南面的战事,已升迁为游击将军,当然他承认使了一些力,算是贾族族人中唯一个让他稍稍破例的。

  功劳其实还好,南边儿不避锋失,有斩将夺旗之功,经得起检验,就是年龄有些年轻,问题其实也不大。

  贾芳闻言,心头剧震,抱拳道:“珩叔。”

  贾珩没有去看贾芳,而是拿起一旁的簿册,低声说道:“过年了,你多回去陪陪你母亲,最近族里庄头儿送了不少特产过来,府里都给你们分好了,莫忘了打发亲兵去领。”

  贾芳闻言,目光定定看向那少年,鼻头只觉一酸,眼眶中就渐渐冒起热气,重重点了点头,“嗯”了一声。

  他父亲早丧,珩叔对他一心栽培,几如生父……

  贾珩翻开蓝皮簿册,摆了摆手,说道:“去罢,我看看公文。”

  他这几天不打算返家了,而是京营住几天,将未完的作训大纲写出来,观摩军将作训。

  和议既罢,战事不定何时一触即发,天子以及群臣跟前儿必须拿出一些积极态度来。

  其实,回来之后一共就歇了两三天,人终究不是机器,不可能总是绷着一根弦儿。

  回京朝争以后,中间除了逗了逗早已濠镜认识,性情萌软可爱的小姨子,别的也没什么。

  不然呢……继续丢手绢?

  贾珩压下纷乱的思绪,提起一管羊毫毛笔,开始书写着作训大纲,纸页刷刷而响,不知何时,天色昏沉,冬日原就天短,天黑的极快。

  中军营房之内,桌几上的油灯倏而亮起,橘黄色烛火充盈室内,铜盆之内炭火熊熊,日升月落中再次熄灭,燃起几缕青黑色的烟丝,而桌桉一角的簿册却逐渐厚实起来。

  分明时光匆匆,如水而逝,不知不觉就是五天时间过去。

  首先是五城兵马司差遣,崇平帝批而下,贾珩彻底卸任五城兵马司的职务,落一众风闻奏事的科道清流眼中,终于顺眼了一些。

  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一等武侯领锦衣都督,督问军器监,职责疑更加清晰和明朗。

  贾珩五天时间内,并未返家,几乎住京营营房,并未返家,白日或是点验军将,校军兵,或是前往军器监督促火铳督造事宜,准备召集锦衣府和京营的联席会议,准备解决察哈尔蒙古。

  而这兢兢业业的一幕自然也落朝堂的有心人眼中,赢得普遍赞誉。

  起码这个军机大臣,真是并没有因为取得一些功业就从此不思进取。

  那么荣宁两府因为封侯的稍作庆贺,以及贾家一座庄园的竣成,这样的背景下,再多做置喙,自然就有些吹毛求疵。

  而这一天上午,神京城外的官道上,积雪早已融尽,不过道路仍有几许泥泞。

  而策马扬鞭的数十骑由远及近,马鞍之上的锦袍青年一勒缰绳,身后的马匹降下速度。

  楚王陈钦看向那巍峨高立的城墙,定了定神,目光“神京”两个篆字上停留了片刻,说道:

  “走,进城。”

  然而,刚刚接近城门,看向络绎不绝自城门涌出的车队,问道:“这是哪一家的?这般浩浩荡荡?”

  段典军近前询问,不大一会儿,去而复返说道:“王爷,是杨家人,杨阁老致仕归乡,杨家人今日启程。”

  杨国昌的辞疏既得崇平帝所准,经过这几天的收拾,杨家之人已准备了车马和财货,返回山东老家。

第883章 效天子故智!

  神京城,城门口

  杨家的马车浩浩荡荡出了城门,来到城外。

  杨国昌此刻一身便服,端坐在马车上,透过竹帘看向一望无际的田野,麦田之上可零星见着一些未化尽的雪沫。

  “父亲,齐大人还有刘大人来相送了。”骑在一匹枣红色骏马的杨思弘,高声说道。

  这位杨首辅的公子面色悲戚,全无喜色,月前还是首辅公子,现在只是平头百姓,身份的落差带来的心态转变可想而知。

  杨国昌回转过神思,挑帘看向道左,见着齐昆以及国子监祭酒刘瑜中两人,此外还有礼科给事中胡翼,皆着便服,恭谨而候。

  杨国昌挑动布帘,在杨思弘的搀扶下,冬日的寒风吹动着灰白的胡须,目光涌起感动之色,说道:“言暄。”

  齐昆看向那满头白发的老者,近前,拱手行了一礼,道:“恩相。”

  国子监祭酒刘瑜中,礼科给事中胡翼纷纷拱手行礼。

  杨国昌看向几人,感慨道:“不想杨某宦海沉浮数十载,如今致仕归乡,还能有几位好友相送。”

  “山高路远,恩相保重啊。”齐昆目光复杂地看向老者,说道。

  刘瑜中也说道:“阁老此归桑梓,一路平安顺遂。”

  杨国昌摆了摆手,道:“我已为一介草民,不是阁臣了,可有送行之酒?”

  齐昆吩咐着仆人,端上水酒,木盘之上酒壶与酒盅一应俱全。

  然后一旁的仆人端上几杯水酒,其上已经斟满。

  杨国昌目光中见着感怀,举过酒盅,一口饮尽,苍老脸颊上现出一抹酡红,道:“言暄,回去罢。”

  原本似有许多话要说,但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心怀怨望,反而沉默不言。

  齐昆道:“恩相一路保重。”

  “保重。”刘瑜中与胡翼也纷纷说道。

  “老爷,楚王过来了。”这时,仆人低声说道。

  齐昆拢目瞧去,只见那官道之上,数十骑簇拥着楚王陈钦近前,唤道:“可是杨阁老当面?”

  杨国昌凝眸看去,道:“楚王。”

  楚王看向那白发苍苍的老者,心头难免生出一股唏嘘,说道:“杨相为父皇效力三十余年,小王当奉上一杯水酒,为杨阁老践行才是。”

  心底却想起方才廖贤的建言,今日虽然冒着一定风险,但也容易得士林的好感,杨阁老理户部财计之事近二十载,在雍王府时就与殿下相识,如今相送倒也没有什么。

  至于宫里的圣上会不会因此而不悦?

  天子绝没有这般心胸狭隘,致仕归乡的官员,再加上道左相逢,敬上一杯水酒也属平常中事。

上一篇:谍海王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