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7章

作者:林悦南兮

  啧啧称叹之声,就是不绝于耳。

  有赞字儿锋锐毕露的,有说词旷达写意的,还有感慨情节开局雄浑的。

  “好一个桃园三结义!风云际会,君臣知遇,让人悠然神往。”表字文度的蓝袍青年,击节而赞道。

  贾珩则是搁了笔,捏了捏发酸的手腕,暗道,这种抄写之法,当真不是一般的累。

  那老者笑道:“公子当真是出人意表啊,还未请教公子名姓?”

  贾珩拱手道:“在下贾珩。”

  “姓贾?”青衫公子韩晖,看向表字文度的青年,低声道:“于兄,姓贾,莫非是?”

  于缜点了点头道:“这京中姓贾的,除了那条街上的,好像也没别地儿了。”

  这就是宁荣二公在大汉神京的排面,两府八房,凡是京中贾姓,十之七八皆为贾家旁支子弟。

  老者眸中异色一闪,心头也有猜测,就是招呼伙计送了一盏香茶给贾珩,沉吟道:“贾公子这书稿,后续还有多少回目?”

  贾珩吃了一口茶,情知老者已然动心,笑道:“凡百二十回。”

  老者一时默然,而后笑道:“还请公子借一步说话。”

  说着,让人收拾,然后拿着一沓文稿,向着二楼而去。

  贾珩点了点头,放下茶盏,随着老者向二楼而去。

  这边厢,韩晖和于缜对视一眼,韩晖笑道:“等这位贾兄谈完事情,我们再过去。”

  于缜皱眉道:“贾家门楣高,子弟向来眼高于顶,只怕不好结交。”

  韩晖笑道:“文度兄,你看这位贾兄的装扮,像是荣宁二府出来的?”

  于缜面色恍然,道:“原来如此。”

  “当年荣宁二公在京中八房,几代下来,多有远亲,于宁荣二府几如邻里街坊无异,这位贾珩兄若真是二府出来的,也不会手头拮据到在此沽文换银了。”

  于缜笑道:“韩兄所言在理。”

  不提二人对贾珩身份的揣测,贾珩跟着老者进入二楼,二楼仍是列着一排排书柜,只是临窗之地,有一雅舍,老者当先而入,笑道:“贾公子,请。”

  宾主落座。

  贾珩拱了拱手,道:“老先生客气了。”

  老者笑道:“老朽刘通,贾公子唤我一声刘掌柜即可。”

  贾珩客气道了一声不敢,唤了一声刘老先生。

  刘通道:“老朽冒昧,贾公子可是宁荣街过来的?”

  贾珩点了点头,道:“刘老先生慧眼,珩为宁国之后。”

  老者惊讶道:“原来是宁公之后,怪不得能写出这般金戈铁马、气象开阔的雄文,方才倒是失敬了。”

  贾珩轻笑了下,说道:“珩这一脉,并非宁国长房嫡脉,否则,也不会到老先生这里来了。”

  刘通笑道:“可公子身上流的还不是宁国公的血?”

  贾珩面色微顿,心头也是一叹,这就是让人无语之处了。

  无论他来日做什么,科举从军也好,为官作宰也罢,世人眼中都会天然地将他和贾家联系在一起。

  刘通笑道:“贾公子,这画本不错,可是三国之事,画本戏曲、评书大鼓也不是没有,恐无法收新奇耳目之效。”

  接下来就是正式谈生意的流程,这位刘通掌柜一开口就是先说书稿不够新奇,方便下一步压价。

  关于《红楼梦》中都城问题

  本来回了读者本章说评论,结果不知为何,发不出来。

  我就发个单章吧。

  红楼梦原著第一回曾言:

  贾雨村叹:“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

  能称之神京的,唯有十三朝古都,西京长安。

  也有不少考据派红学专家认为,这是虚指。

  即神京只是表意国都。

  但再看后文,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回,刘姥姥与其女婿狗儿所言:“……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

  再看后文,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一回,“……来旺儿心中俱已明白,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来,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见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旺儿回来,且不在话下。”

  如果国都在北京,北京到西安,一千公里出头儿,好家伙,把来旺儿累死得了。

  后文,“大明宫”等语,更是指向长安。

  所以,红楼梦中都城应是在长安无疑。

  那么北京是怎么一回事儿?

  红楼考据派以为红楼梦为雪芹家事,红楼故事影射康雍朝事。

  但我一直持保留态度,我们先不说此事儿。

  至于文中京味儿,大家可能忘了雪芹是清人,晚年在京居住,遣词造句自然显露。

  我写本书国都长安,可我长安一次也没去过啊。

  当然,红楼开篇就言,朝代,方国皆不可考,说白了,本身就一架空世界,不要太较真。

  但我从原著文中呈现来看,虚构的国都应该是在长安。

  以上其实都不怎么重要,我把国都放长安,也只是为了方便虚构乱世,陈汉得山川险固,不重蹈明亡覆辙。

  当然,本书也是架空的世界观。

第13章 议价

  翰墨斋中——

  贾珩道:“世面流行的三国故事,皆是散乱难束,在下书稿,故事情节绝不同于外间,后文之精彩纷呈,尤在开篇之上。”

  刘通沉吟了下,笑道:“关于后文,谁也不知……”

  贾珩笑道:“要不待我将书稿尽数写出,再予刘老先生一观?只是那时,能不能在老先生这里售卖,尚在两可之间了。”

  刘通不由失笑,道:“今日已是让老朽叹为观止,老朽自是相信贾公子的才情。”

  “贾公子欲贾价几何?”刘通道。

  贾珩道:“刘老先生能给多少?”

  刘通沉吟了下,笑了笑,伸出了四个手指头。

  贾珩道:“四百两?”

  刘通不由再次失笑,凝声道:“四十两。”

  贾珩皱眉道:“刘老先生,刚才那一回目,如此之多的字,费了好一番功夫,在下就是与人写条幅、斗方,也能得个一二两吧。”

  这时代,一两大致兑换铜钱一千文到一千五百文不等,不同时期,根据银两成色以及铜钱的大小,也有波动,不像后世币值稳定。

  至于物价,一两银子可卖三百多斤大米,上好猪肉百斤。

  在贾珩心中,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多,四十两也就是四五万元,这个价钱买断一本一百二十回、近六十万字的书稿,怎么说呢,明显有些低了。

  当然,刘通作为生意人,肯定还留了一定的还价空间。

  至于按册分成,其实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贾珩不可能知道翰墨斋究竟能卖多少册,他也无法派人监测。

  这时代毕竟是书商在主导图书印刷、销售的产业链,除却极少量名家付梓出版,还能谈谈分成外,大量的作者几乎都是买断。

  要不说,文字穷三代,著书毁一生呢?

  写书之人,多在穷困潦倒中……

  刘通道:“这如何能比,再说贾公子恐怕不知行情,纵是秀才相公的润笔之资,写这些也不过一二两银子呢。”

  贾珩笑道:“刘老先生,你我不妨坦诚一些,开诚布公如何?”

  他的心理价位是三百两,也就是三四十万元。

  毕竟是四大名著,若是在后世,这种传世名著,起码让他一书实现财务自由。

  “贾公子想要多少呢?”刘通笑了笑道,身为生意人,有时候就喜欢这等你来我往的议价。

  贾珩道:“就四百两吧。”

  刘通不由失笑,手捻胡须,说道:贾公子可真敢开口,四百两?卖完这本书,都未必得利四百两。”

  这就是信口开河了。

  贾珩道:“刘老先生何必瞒我,此书若刊行天下,得利何止几千两?”

  在他看来,三国演义出版,多半是要风靡天下的。

  这是四大名著的魅力。

  刘通苦笑一声,说道:“哪有那般多?雇人印制、作封,如此种种,无不需要成本,翰墨斋能得四百两之利,就已经了不得了,再说鄙号只在京中、金陵、浙江、福建等几省有着分号,如何刊行天下?”

  贾珩笑了笑,说道:“老先生既是觉得盈利不足四百两,不若你我这般如何,一本书若卖一本,贾某就得五钱银子的利,老先生此议如何?”

  这就是分成模式,贾珩自己都不看好分成,当然这就是一个由头。

  刘通讪讪一笑,说道:“贾公子说笑了,贾公子不知,刊版此书,鄙号也是承担着莫大风险,刻版、用料,哪一项不需糜费,若是赔了,难道还要寻公子找补不成?”

  贾珩一时沉吟,这就是分成难搞的缘故,成本几何,还不是翰墨斋说了算?

  这和后世某文运营费用的纯利润分成,有何区别?

  又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磋商,直到晌午时分,贾珩的《三国演义》终究以二百四十两的价格卖给翰墨斋,算是一回二两。

  也告诉贾珩一个道理。

  写书,大概是会饿死的。

  “三国演义这样的传世名著,竟只卖二百四十两,这些黑心书商……”

  贾珩心中虽然无语,但也无可奈何。

  主要还是他没有名气所致,想来这一本过后,见到销量,再出新书,就有议价之权了。

  当然,单论起来,二百四十两也算不少了,若在中等人家,也足够支应一年了。

  据他所知,这时代出版业已经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官刻、私刻就不需多说,坊刻已然十分发达,像翰墨斋这种集产销一体的书商,都有自己的作坊,他们的印刷成本几乎微乎其微。

  所需工费,皆在雕版刻印。

  当然,贾珩不知,以嘉靖年间出版的《豫章罗先生文集》为例,凡刻八十三片板,上下两帙,共一百六十一页,刻工酬劳是二十四两银子。

  再以汲古阁雕刻为例,每百字需银三分五厘,可以说,雕版刻印也是成本低廉。

  而书偏偏定价又极贵,一部都是三五两,尤其是通俗读物,更是畅销。

  在贾珩前世的出版历史上,清人金缨《格言联璧》曾言:“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

  就可窥见通俗小说之风靡。

  贾珩进入翰墨斋,不一样是径直奔向时文专区?

  但书商,所占就是这渠道之利。

  哪怕是后世,黑心的某阅渠道费分成百分之一点四,某作者给自己打赏一百元,后台到手一元四。

  “贾公子,余下书稿,还请在月底前按时交齐。”刘通一边拿起纸笔,写好约稿文契,一边抬头笑着对贾珩说道。

  这位老者笑容都是慈祥了许多。

  这单生意,翰墨斋保守估计可赚两千余两,如何不为之心情欣然?更不用说,若将此新书稿禀之于主子,必受激赏。

  翰墨斋已经许久没有遇到好稿子了。

  但此刻的贾珩也好,翰墨斋也罢,都没有意味着《三国演义》究竟意味着什么。

  贾珩沉吟了下,道:“老先生,不若先交十五回目罢,这几日就给老先生送来。最近,在下诸事缠身,脱不开手脚。”

  三国演义全书近六十万字,他就算抄写,也需要时间,他最近要跟着谢再义学习骑射,又要准备迎娶秦可卿,诸事繁忙,每天估计只能抽空写两个时辰。

  刘通笑道:“不急,我们翰墨斋以十五回一部出书,这月月底前贾公子能将十五回目送来就成。”

上一篇:谍海王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