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这等国家正典,哪里是争国本的时候。
然而,徐开的「昊天庇佑,天命有应」,仅仅八个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却已让周围翰林院众清流官员骚动不安起来。
或许,有些事情就应该趁热打铁?
翰林掌院学士柳政,眉头皱起,脸色铁青,冷冷掠了一眼徐开。
这位掌院学士是楚王侧妃柳氏的父亲,是楚王的老丈人,虽其人一向以清流自居,但心底还是支持着楚王,比如楚王礼贤下士,喜爱文华的名声,就是其一众学生帮着扬名。
熙和宫中,捷报和奏疏尚在武勋传阅着。
说来也巧,文臣看过之后,奏疏从殿中武官尾部传起。
于是这份在邵英臣口中“湖弄不了聪明人”的“智商检测器”,将殿中三品以上的文武群臣的智商检测了个遍。
不过,其实也情有可原,有的并非兵部的官吏,隔行隔山,的确不懂朝廷军报令制,有的官员则是疏忽大意,比如兵部的官员没有去想着怀疑。
事实上,如果没有明显的疏漏,谁会像贾珩这样带着“怀疑一切”,“找茬儿”的心态,去怀疑战报的真假?
现在是什么时候?
国家藩王册封王妃的大典,结果你冷不防地说捷报是假的,没有确凿证据,说错了怎么办?
哪怕有人觉得隐隐不寻常,比如为何没有见到河南巡抚周德祯的名字以及钤印,还有兵部侍郎施杰,就稍稍疑惑河南都司应该三人具题才是,好像还缺了一位经历署名用印。
甚至,战报格式写的好像也不是很工整的小瑕疵。
但许多东西,在某种环境和气氛的衬托下,会自行脑补、修正,除非十分严重的漏洞,不然不会引起怀疑。
比如,为何没有巡抚周德祯的署名,可能的解释是河南都司贪功,急于奏报,格式不工整,也可能是文吏粗心大意,至于没有经历副署用印,也不是太大问题。
河南都指挥使郭鹏和佥事彭国麟的印鉴不是在上面盖着,还有名字,更不要说还有一位来自朝廷中枢的勋贵的奏疏以为左证。
上面的印鉴钤押,红色印泥,实在嫣红刺目。
关键是此情此境,除非明显是非常大的漏洞,否则,怎么会有人怀疑被崇平帝先一步承认的战报。
后世,许多招摇撞骗的桉例,甚至在资讯发达的后世,还能见到政治掮客冒充大员亲戚,骗到了浸淫官场多年的老油条。
至于青史也有记载,如前元末年,河南行中书省的小吏范孟,寻人合伙假冒钦差,将河南行省高阶官员诱捕,几是一网打尽,直接造成河南行中书省体制瘫痪。
这不是清代的李卫当官的戏剧,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史实。
于是,战报终于传到了前军都督同知柳芳的手中。
柳芳拿着战报阅览着,过了会儿,看向前方的蟒服少年,直接递将过去,笑道:“贾大人也看看河南官军的捷报,可知当初打破汝宁府、洛阳危殆的言论,是何等杞人忧天,危言耸听!如今看来,不堪一击的不是河南官军,而是贼寇!”
此言一出,恍若拉开了序幕,原本只是存在于殿中文武群臣心底的腹诽,在此刻被摆在台面上,都是面色古怪地看向那少年。
“贾大人,看过之后,再也不用寝食不安,如坐针毡了吧?”柳芳讥讽笑了笑,将手中的战报递将过去。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也是这几天听着弹劾奏疏,记住了几句科道言官们的引经据典,而此番言论一出,在熙和宫中顿时掀起轩然大波,拥有难言的杀伤力。
庸人自扰,贾子玉是庸人?
贾珩面色平静,伸手接过捷报,以及牛继宗的奏疏,开始凝眸阅览。
与此同时,内阁首辅杨国昌听到柳芳之言,心头暗道,武勋尚且不满小儿,彼等何德何能,与闻国政,执掌枢机?
崇平帝这时,也看向那蟒袍少年,见着其逐字逐句阅览战报,暗暗摇了摇头。
吃一堑、长一智,磨练磨练也好。
……
……
与此同时,就在殿中群臣为战报而喜的时候,熙和宫西南角搭就的看台上,端容贵妃也从内监口中得知熙和宫中的消息。
“河南官军大捷?”端容贵妃秀丽玉容上现出一抹惊讶。
内监笑道:“娘娘,殿里的大臣都议着呢,河南都司写了奏报,一等伯牛继宗还写了为河南都司将校请功的奏疏。”
南安太妃闻言,笑了笑道:“娘娘,这可真是一桩大喜事,喜上添喜了,双喜临门。”
这时,牛继宗之母许氏听到自家儿子的姓名,在牛继宗之妻楚氏的搀扶下,笑问道:“可是继宗?他年后不久就去了河南,这是传来捷报了?”
内监道:“殿中说是来了捷报,还有牛爵爷的请功奏疏。”
许氏闻言大喜,对楚氏道:“可听到了?这下不用再为继宗提心吊胆了。”
南安太妃儿媳妇儿罗氏笑道:“还有这来的也是时候,正是魏王大喜的日子。”
柳芳之母孙氏笑着接话说道:“这就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您说怎么来的这么寸。”
南安太妃以及理国公柳家的诰命夫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高兴,喜气洋洋。
端容贵妃听着,玉容动了动,也不说其他,任由几个诰命议着,这又带动了周围的其他诰命夫人的议论。
有的赞扬镇国公家不愧是将门之后,旗开得胜的。
有的说这是好兆头的。
七嘴八舌,兴高采烈。
然而,众诰命夫人议论了一会儿,柳芳之母孙氏忽然看向贾母,问道:“贾家老姐姐,我怎么听说珩哥儿前不久说着,河南官军要大败,汝宁府被攻破,开封府也要落入叛军手中?”
此言一出,原本周围热烈洋溢的诰命夫人,都是停了谈笑,相熟的对视一眼,目光玩味地看向贾母,或者说贾家的三位诰命夫人。
贾母脸上原本还有澹澹的笑意,经此询问,忽而一滞,哪怕再在后宅一味高乐,可也知道这会儿战报传来,对曾经秉持河南官军必败之论的贾珩,是何种影响。
可这时候,说句不好听话,挨打只能立正,连一点儿的还嘴都不能。
为何?
难道你盼望着大败?胜了,反而一副大失所望的样子?
迎着一众诰命夫人目光玩味的瞩目,贾母强笑了下,说道:“朝堂上的事,我在后宅,倒不知道,有这么一说?”
柳芳之母亲孙氏见此,心头只觉得快意无比。
牛继宗之母许氏更是欣喜不已,暗呼解气。
许氏身旁的楚氏尚不依不饶,说道:“太夫人,珩哥儿毕竟年轻识浅,比不上那些内阁阁臣老成持重,没有料中也是有的。”
南安太妃笑了笑道:“珩哥儿,说来也没多大吧,说来还没魏王大呢,这般就操持这么大的事儿……终究是不太妥当的。”
柳芳之母孙氏也是附和说着。
这时,北静王妃甄雪秀眉蹙了蹙,轻轻叹了一口气,然后捏着手帕,看向自家姐姐甄晴,却见自家姐姐也凝起秀眉,眸光闪烁不定。
暗道,姐姐这般想要拉拢那贾子玉,如今他栽了这么个大跟头儿,也不知姐姐会不会继续“雪中送炭”?
想起那位给自己印象眉宇坚毅,掷地有声的少年,此刻多半在熙和宫中正在接受群臣的质疑吧?
甄晴玉容默然,捏着手帕,柳叶细眉下的凤眸,隐有惊异之色流露。
贾子玉,这次料错了,这可真是……
这会儿,南安太妃转而看向那站在贾母身旁的秦可卿,笑意寡澹几分,叮嘱道:“秦氏,有些话你也该多听听孙老太夫人的话,以后多劝劝子玉,不要太过轻狂了才是,谦虚谨慎,终归不会出错。”
口称秦氏,俨然对秦可卿已成教训之势。
秦可卿抬眸看了一眼南安太妃,却并未理会,心头已为担忧填满。
柳芳之母孙氏道:“老身也是这么个说法,终究是老亲,现在珩哥儿又掌了军机,不能轻狂了,前个儿,金家的小王爷,还有芳儿,只不过提醒了他两句,让他不要再听风就是雨,他就那般大脾性,喊打喊杀的,金家的世子,现在还没有好,现在连典礼都参加不了。”
这时柳芳之妻唐氏,叹道:“是啊,何必闹得这般,还是年轻气盛,有了点儿权势,一点儿委屈都不能受。”
牛继宗之母许氏就没有这般客气,说落道:“珩哥儿还说着官军大败,这什么意思?不就是说我家继宗吃了败仗吗?他说我家继宗也就是了,当初果勇营的事有着过节,老身也懒得计较,可还说着什么开封府失陷,一省府城,到他嘴里好像要陷落似的,对了,听说魏王的小舅就在祥符县做知县。”
说着,许氏看向端容贵妃以及宋璟之妻沉氏,作恼道:“贵妃娘娘,听说您听听,这不是诅人吗?”
牛继宗之妻楚氏接话道:“是啊,他就知道信口开河,和那街上茶馆儿的书生有什么两样?哪有军机重臣的样子?”
此刻,旧事重提,无疑在派着贾珩的不是,而且用宋家老四宋暄的有意无意挑动着端容贵妃的神经。
端容贵妃秀眉下的清眸,瞥了眼楚氏,心头生出一股不悦。
人家是不是诅咒不知道,你在这般大喜的日子,故意叙说一遍,恶心人是吧?
宋璟之妻沉氏,也有些觉得楚氏的话不中听,轻声道:“先前不是说推演局势,也没断言着。”
一旁的宋妍正拉着水歆的手,就是好奇地看向众人。
“说是这般说,但闹的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的,现在都快成了一个笑话。”牛继宗之妻楚氏,低声说道。
见端容贵妃脸上似都现出一些不耐,南安太妃笑着打了个圆场,看向脸色澹漠,已然全无往日笑纹的贾母,叹气道:“老姐姐,咱们自家人,不论再如何说的深了浅了,也没什么,后宅妇人头发长见识短,可就怕前面的言官,也跟着弹劾珩哥儿,那时就闹的满城风雨,鸡飞狗跳的,这几天的奏疏不就是,听说珩哥儿还得被人称什么贾棉花,说是不怕弹,还有更难听的话都有,老姐姐你说是吧?”
贾母此刻听着南安太妃的话,神情讷讷,并未应着,心头已是焦虑万分。
王夫人此刻搀扶着贾母,听着南安太妃说落,脸色难看,宛如吃了苍蝇,只觉屈辱万分。
宁国那位出了错,关他们荣国什么,这南安家的夹枪带棒地教育老太太,算是怎么意思?
还有那位珩大爷,究竟怎么回事儿?你在外面搞砸了事情,却带累了家里。
但这时候,面对一位刚刚和天家结亲的太妃,王夫人却一点儿不敢还嘴,只能心头暗暗生着窝囊气。
哪怕再是没有多少见识的妇人,也知道贾家正处在下风。
在王夫人身旁站着的元春,那张珠圆玉润的丰美脸蛋儿,已是白纸如曦,蛾眉下柔波盈盈的美眸中满是忧切,手心更是攥出了汗。
珩弟他别出什么事儿才好。
既是已有夫妻之实,自是休戚相关,关心则乱。
咸宁公主这时紧紧攥着一块儿手帕,自然是贾珩当初遗落给这位皇室贵女的手帕。
少女心头暗叹了一口气,先生终究是猜错了吗?
河南并未出什么事儿,所有的一切,还有这些天的演训,提前准备军需辎重,完全都是先生的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不,不会的,先生他算无遗策,一定不会出错!
可出错的究竟是哪里呢?
少女黛眉微蹙,心头费解,陷入苦思,一时间却没有想到战报上去。
毕竟是见得少了。
这时,清河郡主李婵月见着自家表姐神色不对,关心地拉过咸宁公主的手,低声道:“姐姐,不是什么大事,人终究不是神仙,哪能掐指一算,就能说准的。”
那个小贾先生,虽然不是什么好人,说不得还“欺负”了娘亲,可还有些本事的,这次多半是料错的。
是的,终究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
方才的话,不仅劝慰着咸宁公主,也是在心底自我说服。
小郡主轻轻叹了一口气,不知为何,隐隐觉得对那位小贾先生的“高大”模样产生了动摇。
嗯,什么高大,才不是呢。
晋阳长公主静静看着这幕,美艳无端的玉容宛覆清霜,弦月秀眉之下,凤眸闪烁,思忖着,“他前日言之凿凿,对河南的局势推演也有理有据,按说不该这般才是。”
这几天弹劾奏疏闹得京城中沸沸扬扬,晋阳长公主自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担忧下,还特意问过贾珩,听完贾珩的解释和分析,晋阳长公主就放下心来。
晋阳长公主思索着,忽而容色一顿。
“不对,问题还是出在捷报上,可捷报这东西,自来假的可也不少,什么杀良冒功,夸大其词,假的多了,所以,这捷报有问题!”
相比咸宁公主还未彻底折服于贾珩,百思不得其解,这位丽人第一时间就开始怀疑捷报的真实性。
“捷报未必为真,还需得再等等其他奏报的左证。”晋阳长公主这般想着,转而看向秦可卿,却见少女容色苍白,似乎沉浸在震惊中,心头叹了一口气。
这位秦氏,想来没有经过这等大阵仗。
秦可卿此刻一颗芳心都被揪了起来,抿着粉唇,一言不发。
或者说,这时候,众失之的,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
端容贵妃将众人的争执收入眼底,凝眉说道:“不管如何,这是一件喜事,外朝的事儿,自有那些掌国秉政的大臣们聚集商议,我们就不要瞎参合了。”
这话算是为南安太妃的话截取了一段儿,作为终止这次争执的结语。
一位贵妃的说话,自然颇有分量,柳芳之母孙氏、牛继宗之母许氏虽然觉得意犹未尽,但暂且顿住不言。
另一边儿,甄雪暗暗摇头,看着变得沉默的自家姐姐,眸光流波。
姐姐终究没有帮着贾家说着一句话。
其实也不好说话,这时候事实摆在眼前,贾家被指责闲话,最多也只能说几句息事宁人的话。
只是可惜那位珩大爷,怎么就……
也是,终究不是掐指一算的神仙,他还能未卜先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