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悦南兮
那小校闻听此言,如何不知李裳已然动心,开口说道:“鲁将军放心,小的这一路过来,暗中有汉廷锦衣府卫盯着,不会让女真人和义禁府的人察觉。”
鲁宏闻言,目光闪了闪,说道:“你家将军,怎么说?”
那年轻小校压低了声音,开始道出了投诚计划。
而这样的策反一幕,已经陆续发生在朝鲜的王京城中,在除夕夜中,谍影重重。
王京城内——
坐落在天元之位的宅院中,此刻殿中以南的一座议事堂,灯火通明,人影憧憧,鳌拜大马金刀地坐在一方桌案后,正在吃着热腾腾的饺子。
这种汉廷北方的食物,也让鳌拜爱上了这一口饺子的食物香气。
让后厨做了整整一斤饺子。
此刻,鳌拜沾着醋,大口吃着饺子,大快朵颐,好不痛快。
不远处的鳌拜二哥卓布泰,仍在散播着失败主义的论调,说道:“现在汉军还没有发力,这几天伤亡已经颇大,兄弟们不少都有怨言,这又临着过年,我八旗勇士想家的不少。”
鳌拜却充耳不闻。
卓布泰道:“我看着城中也撑不了多久了。”
鳌拜放下一双竹筷,拿过一方帕子,擦了擦嘴上的水迹,说道:“二哥,城中粮秣充足,再坚持三个月不急。”
“但手下弟兄近日伤亡不少。”卓布泰面色凝重如冰,沉声说道。
鳌拜放下筷子,虎目紧紧盯着卓木泰,说道:“现在国内让你我兄弟在此坚守,还有退回去的可能吗?”
卓布泰面容上怒气涌动,忿忿不平说道:“这是那我们弟兄的命,为他爱新觉罗一族挡刀!”
“大清完了,你我兄弟的荣华富贵和身家性命,还在吗?”鳌拜闻言,浓眉之下,虎目冷意涌动,沉声道。
卓布泰闻听此言,一时语塞。
不得不说,鳌拜一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泼在卓布泰头上。
鳌拜沉吟片刻,道:“唯有守住王京城,如果实在事不可为,我们该断即断,只是年前,只能坚守,否则,等明年开春,汉军全线出动,大清将何去何从?”
卓布泰闻言,道:“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鳌拜道:“什么是长久之计,现在是国难当头,危急存亡之际。”
说着,鳌拜面庞上恍若凝结了一层寒冰,道:“二哥,现在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跑不了别人,也跑不了我们。”
卓布泰闻言,一时无从反驳。
鳌拜道:“吃了饺子,等会儿,随着我去巡城。”
卓布泰点了点头,拿起一旁的饺子碗,开始用着饺子。
而后,鳌拜与卓布泰,沿着巍峨高立的城墙开始巡视,此刻城墙之上火把一只只,照亮了城墙上侵染了鲜血的青砖,依稀可见窟窿一处处,不停灌着寒风,发出“呜呜”之声。
一路而行,众军卒都唤着鳌少保。
不多时,鳌拜立身在城门楼,凝眸看向远处的一座座散发着火光的军帐,冷笑说道:“朝鲜的军寨倒是扎的有模有样。”
鳌拜二哥卓布泰,愤愤道:“这都是给汉人学的。”
想了想,说道:“能否趁着今日是除夕节,汉军与朝鲜军士毫无防备之时,趁机夜袭?”
鳌拜面色凝重,摆了摆手,说道:“没有这般简单,那位卫国公并非无智之人,不可大意。”
这个时候,还是一切求稳为主。
第1375章 贾珩:这的确是一次战机……
朝鲜,王京城
一夜过去,双方都在互相防备中,渡过了崇平十八年的除夕。
当黎明到来,崇平十九年的正月初一。
此刻,天穹之上可见乌云密布,似乎酝酿着一场新的暴风雪。
而大批汉军在城下营中,仍未发动攻势,显然想这几天专门给来两方军卒专门过年。
贾珩此刻在几个锦衣府卫的扈从下,立身在一座不知名山丘上,手里拿着一根单筒望远镜,眺望着朝鲜王京城的虚实。
此刻,原本巍峨壮丽的王京城,已经坑坑洼洼,可见一些城墙豁口,都是这几日战争所致。
随着时间过去,锐利如剑的眉头之下,晶然冷眸中见着一丝思忖之色。
穆胜将眸光从远处收起,道:“子钰,怎么样?”
贾珩道:“让朝鲜方面向王京城中射以箭矢,绑着布条,就说如果投降我大汉,过往之事,既往不咎。”
穆胜剑眉之下,就觉得眼前不由一亮,道:“以流言动摇朝鲜士卒军心,子钰此策甚妙。”
穆胜轻声道:“是否可以炸药,近王京城墙掘开地道,放入炸药,炸开城墙。”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可以一试,但这是鳌拜使用过的计策,鳌拜会有防备。”
并不是鳌拜用过之后,大汉就不能用了,只是实施计策的难度比较大,而收效可能未必有预想的那般好。
穆胜问道:“子钰,是想效仿倭国,将朝鲜彻底纳入归治?”
此地并无外人,穆胜索性也问出心头的疑惑。
贾珩道:“小王爷说的是,自前汉之时,朝鲜之地就为辽东四郡,今后海贸大兴,如果以之辖制倭国,朝鲜就不可或缺。”
他真是受够了后世东亚怪物房的互相残害。
穆胜剑眉之下,目中见着一抹震惊之色,赞叹说道:“子钰真是雄心万丈。”
这种对领土的野心,如果碰到雄心壮志,开疆拓土的帝王,当可成就君臣相得的一段佳话。
贾珩目光炯炯有神,道:“也是一劳永逸为后世子孙解决问题而已。”
穆胜点了点头,朗声说道:“其实父王在云南时,也曾想过将南越故土收回,只是朝廷以此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贾珩默然了下,凝眸看向穆胜,道:“东平郡王,也认为当收复南越,设府划县,以供朝廷所用?”
这就是一次与东平郡王这等武勋,商议国策大略上的共识。
所谓同党,不仅是政治利益的一致,还有国策倾向的一致性。
而世镇云南的东平郡王穆家,显然是有动力鼓动向南越开拓的。
“自秦时,南越就是我中国故土,只是后来官员以之为烟瘴之地,认为不若弃守,父王常常嗟恨,汉家故土沉沦于异域番邦,乃我华夏之失。”穆胜面色微顿,低声说道。
贾珩道:“是啊,文臣只守住一亩三分地,却不知我华夏之时,楚国乃至岭南都是蛮夷之地,如果不是前代先贤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岂有我泱泱华夏,富有四海?”
可以说,儒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渐渐走向内生性和保守性,远远不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那一套。
因此大凡穿越者,想要彻底改造华夏,也要重新掌握文化的定义和发展方向。
穆胜道:“子钰所言甚是,如今我在倭国之时,可见此国国民虽然体型矮小,但性情坚韧,如果长此以往,壮大之后,如太宗朝之倭乱,难免重演。”
在陈汉的太宗朝同样发生了类似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情况,而在太祖朝,陈汉在江浙之地,同样经受过一些倭寇的滋扰。
贾珩沉吟片刻,说道:“所以应该化夷为夏,如今周方寰宇,如荷兰红夷已经在海上大兴贸易,以海贸之利壮大国势,国势蒸蒸日上。”
荷兰如今已是海上马车夫。
穆胜点了点头,柔声道:“子钰所言甚是,正如子钰先前上疏所言,如果我大汉能以海贸奉养天下臣民,也就不会再以民赋榨取民力。”
贾珩面色微顿,道:“儒皮法骨,内残外忍,不过如是。”
这一套可以说彻头彻尾的弱势文化,比之先秦时期的文化,其实远远不如。
而华夏大国的崛起,恰恰是因为某种代表人类解放事业的理论传进来才崛起的。
而那种理论就有一条,向外输出革命。
换言之,一旦削去了锋芒,这套文化就会死灰复燃,孔夫子遇到…也就不足为奇。
而经过阉割的儒家文化,本身就糅合了法家的愚民五术,为汉武帝这样的统治者量身打造的统治之术。
那么在这种文化滋养和培养出的统治精英阶层,自是倾向于保守和封闭。
故而老人家才言,他们懂什么资本主义啊?
这是老人家对本国民族性和文化性在精英阶层传承一以贯之的深刻认识,后面才试图从文化领域,算了。
莫谈国事。
穆胜面色微顿,点了点头,深有同感说道:“子钰所言甚是。”
贾珩朗声说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如果我大汉,想要跳出治乱兴衰之局,那么唯有向外开拓,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穆胜浓眉之下,目光深深,点了点头,朗声道:“子钰所言甚是。”
此刻的贾珩还不知道,这一番话被后世史学家浓墨重书地研究。
《论中国本土文化重塑之嬗变历程——始于四百年前的朝鲜王京谈话》。
贾珩沉吟片刻,朗声说道:“否则,我等百年之后,难免人亡政息,再有丢弃新拓之地之忧。”
所谓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唯有文化不朽,血脉同源,才能让一代代人,能够薪火相传,保证政策和思想的连续性,故而,必须将儒家那些落后、保守的文化,通通扫进历史垃圾堆。
帝王是宗教、文化、政治全方位的领袖,本身就应该注经释经。
穆胜看向那蟒服少年,那双刚毅面容上,目中见着一丝崇敬之色。
“子钰此言,如果传之神京,只怕会引起儒林之轩然大波,贾兄会成为众矢之的。”穆胜目中现出一抹担忧,轻声说道。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文臣就是如此,他们自己辨经,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今之儒学,也当改天换地才是。”
所谓有多大功绩办多大事,要改造人的思想,比肉体消灭一个人还要难得多。
他现在还没有贾子钰谈治国理政的高度。
所以,灭辽东只是第一步,重塑华夏之魂,为来日屹立于民族之林做准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否则,真又是汉地十八省,那还不如打下海棠地图的满清。
反正最终都要交给后世子孙,不如给一个疆域广袤的大家底。
然后,贾珩抬眸看向穆胜,温声说道:“穆兄,咱们回去吧。”
点到为止,有些东西涉及到一以贯之的儒家文化。
穆胜点了点头,总觉得少年不知想起了什么,也不再多说其他。
贾珩说话之间,也不多说,向军帐而去。
接下来的两天,都是在双方的安静对峙中渡过,而王京城上戒备的朝鲜士卒似乎也渐渐习惯了汉军这种按兵不动。
而贾珩这两天也没有催促进兵,只是押运粮秣至前线的金堉,却在初五这天,来到贾珩帐篷中,求见贾珩。
“金议政,一路辛苦。”贾珩相邀着金堉落座,轻声说道。
金堉笑道:“小老儿倒不觉得辛苦,卫国公,这段时间怎么按兵不动?”
贾珩面色微顿,清声说道:“前几天乃是年节,再说军卒伤亡众多,也需要休整。”
金堉点了点头,说道:“是得休整,未知卫国公什么时候打算起兵?”
贾珩温声说道:“再等两三天吧,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金堉道:“卫国公何出此言?”
贾珩道:“如今大军压境,经过这几天的攻城,朝鲜军卒已经知道我朝汉联军的战力攻势,而女真精锐兵丁只有近万,这段时间也损耗了不少,正是保持压力,待其内部生乱,我们再进兵的时候。”
金堉点了点头,道:“卫国公此言在理。”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金议政,攻城原就是旷日持久,需要时间。”
金堉道:“老朽倒是不急,只是大君在先前问及此事,老朽故有此言。”
贾珩点了点头,道:“那金议政不妨劝劝世子,再耐心等待几日,再行还于王京。”
金堉心头一凛,点了点头,轻声道:“卫国公放心,老臣会书信给大君。”
贾珩说完这些,也没有再多说其他。
金堉脸上陪着笑容,说道:“卫国公,这次国内送来了一些酒肉,犒劳贵国天兵。”
贾珩点了点头,朗声说道:“待会儿让行军主簿在接手,分发给各营。”
金堉应了一声,然后告辞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