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1486章

作者:林悦南兮

  众人看着这一幕,同样不由想起了先前前任首辅杨国昌离去的场景。

  就在两人叙话之时,就听人群之中,小吏欣喜说道:“卫国公来了。”

  不大一会儿,就见一个身穿青衫的少年,此刻骑在骏马之上,在三五侍卫的扈从下,不疾不徐地而来,行至近前,伴随着勒停马缰。

  “唏律律……”

  贾珩将缰绳丢给一旁的扈从,看向韩癀,快步而去,说道:“韩阁老。”

  这会儿,不远处的韩晖看向那蟒服少年,面上现出一抹复杂之色。

  当初,翰墨斋之前相逢的一幕幕场景,犹如在昨天一般,可不过短短三四年的光景,眼前之人已经是宰执枢密,判若云泥。

  韩癀两道眉头之下,目光看向那少年,拱了拱手说道:“卫国公。”

  如今看这少年,鹰视狼顾,只怕并非久居人下之辈。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韩阁老在首辅任上,国家武运昌隆,北败东虏,西退和硕特、准噶尔,南定粤海,开拓海疆,皆离不开韩阁老在中枢坐镇调度,支应前线,才有如今兴隆之象,我来送韩阁老一程。”

  不管如何,相比杨国昌的暗中坏事,横加阻挠。

  虽然韩癀手下的浙党也多有弹劾之举,但整体上还是配合着崇平十五、十六年的战事的,只是在新政推广上生了一些龃龉。

  纵是如此,也没有酿成大的改革阻力,因为科举舞弊案,韩癀自此缄默不言,直到齐王陈澄以及忠顺王陈荣父子的叛乱,被请出内阁。

  韩癀闻听贾珩之言,神色之间微微动容。

  这是贾珩以自己的功绩,在对韩癀这几年在朝政上的贡献,做出积极的肯定。

  虽然贾珩“好色荒唐”了一些,但功名显赫,无人能及,尤其此刻更是说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韩癀对此言,自然是颇为受用的。

  贾珩剑眉之下,目光微动,说道:“韩阁老此去,能够颐养天年,寄情山水,同样是羡煞旁人,自崇平十四年以来,国家多事,如今才见中兴之象,韩阁老如今也算功成身退了。”

  韩癀朗声道:“如今大汉明君在朝,忠臣义士奋发于内,鹰扬武烈于外,老朽在浙江老家,也会为大汉祈福,唯望我大汉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两人说了几句客套的话。

  韩晖轻声说道:“父亲,天色不早了,该启程了。”

  韩癀点了点头,正要转身登上马车。

  忽在这时,从神京城方向见到烟尘滚滚,一骑之上,戴权以及诸内卫,快马浩荡而来。

  贾珩循声而望,看向那烟尘浩荡之上的马匹,暗道,天子的使者终于到了。

  如果天子不派人相送,韩癀的确有些斯文扫地。

  相比杨国昌的三辞三挽,韩癀的奏疏更多是留中不发,这已经近乎“羞辱”了。

  如果送也不送,在外人眼中,的确是薄待老臣,再加上赐死齐王陈澄,无疑显得薄凉不胜。

  戴权从马上翻身下来,抬眸看向那蟒服少年,也没有多说其他,转脸看向韩癀,朗声说道:“韩阁老,圣上口谕,韩阁老赏赐绢帛百匹,黄金五十两,以壮前行。”

  这些财帛不能算多,但背后蕴藏着崇平帝的看重之意。

  韩癀闻言,身形一震,旋即,面色肃穆,朝着宫苑方向行了一礼,声音不无哽咽之音,说道:“老朽,谢圣上隆恩。”

  这哽咽倒不是作假,而是此时此刻的真情流露。

  或者说,帝王都是PUA的高手,在经过极限压低期望之后,最终送了韩癀一程,全了君臣的情分和体面,反而生出一股感激涕零的欣然之感。

  戴权道:“韩阁老,陛下说,江湖路远,阁老一路珍重。”

  韩癀目光恍惚,朝着宫苑方向又躬身一拜。

  而后,韩癀又看了一眼身后巍峨高立的神京城,在韩晖的搀扶之下,登上马车,摆了摆手,挥手别了一众相送的朝臣。

  贾珩目送着韩癀离去,不由看向一旁的李瓒,此刻这位内阁新任首辅坚毅眉锋之下的目光,远眺山岳,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似有所觉,李瓒回头看向贾珩,目中似有别意,说道:“卫国公。”

  贾珩点了点头,道:“李阁老。”

  两人称呼了一声,而后相视一笑,却都有一番真切的感触,以后就要合作平定辽东,中兴大汉。

  至于再往后,却是谁也不知晓了。

  而后,众人也各自散去,而贾珩也骑上马,与李瓒一同并辔返回神京。

  李瓒沉吟片刻,问道:“卫国公,在山东的京营兵马,最近怎么样?”

  贾珩朗声道:“先前已经下发了军令,京营大军正在撤军路上。”

  李瓒道:“山东地方卫所被白莲教渗透,亟需重建。”

  贾珩道:“我正说前往山东。”

  李瓒点了点头,又问道:“如今女真撤军,是否会有其他动向?”

  贾珩沉吟道:“女真在我大汉边关讨不得什么便宜,一来会联络和硕特与准噶尔,二来是在海上另谋扩张途径,否则,以辽东之地力贫瘠,女真想要繁衍生息,壮大国力,唯有向外劫掠,以滋养国力。”

  “卫国公的意思是?”李瓒苍劲眉头之下,目中现出一抹思量之色,温声道。

  贾珩容色微顿,轻声道:“朝鲜已在女真手中,对朝鲜多是盘剥赋税,而女真想要扩大疆域,一来向北,蒙古五部喀尔喀,以武力逼迫臣服,此外就是海上,那就只能是倭国。”

  “倭国?”李瓒面色涌起疑惑之色,问道。

  贾珩沉吟片刻,说道:“倭国距离朝鲜不远,如果辽东女真乘舟跨海横击,以女真八旗精锐之力,大概能横扫日本岛屿。”

  这当然不是他推断而出的结果,结合了一些隐秘的情报。

  女真应该是被逼急了,多次在大汉境内的颠覆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李瓒剑眉之下,目光微动,说道:“如果女真自海上征讨倭国,那我朝如何制之?”

  贾珩面色微顿,朗声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当在海战上有所作为,舰船之上,可为决胜之师,女真如果打下倭国,我朝或是在朝鲜断其后路,或是趁机参战。”

  李瓒点了点头,面上若有所思,轻声说道:“如此一来,只是倭国。”

  贾珩沉吟说道:“土地乃是财富,只要治理得当,定能有所产出,至于设官立衙,因时因地而立,海寇尚且能够借一方水土自给,况我大汉朝廷?”

  其实,文官集团对朝政的担忧不无道理,叠床架屋的官衙架构可能会成为国库的庞大包袱。

  正如马逆所言,如果在人口没有多少地方仍然沿袭一套班子,一味标准化,的确会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

  因时因地制宜设立官僚机构,这是“我大清”都能想明白的道理。

  李瓒沉吟片刻,道:“如先前台湾旧事,可行海贸,卫国公以为倭国当如何为朝廷开辟财源?”

  如果收复土地之后,只是一块儿赔钱的地方,那自然不行。

  贾珩道:“台湾如今已经成为巨大的贸易海港,而倭国之地也能成为海港贸易周转之地,山上矿藏、人口不少,可为我大汉的资源储备。”

  这就是名臣良将的风云际会,所谈所论,皆是国社发展的大事。

  真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将大汉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两人说话之间,已然进入神京城。

  李瓒点了点头,沉吟片刻,朗声道:“卫国公,随老朽一同进宫面圣吧。”

  贾珩稍稍应了一声,然后与李瓒一同进入宫苑。

  此刻,大明宫,内书房

  道道金色晨曦日光透过雕花轩窗,照耀在笔筒之上,在一旁的砚台上倒映出一行日光阴影。

  崇平帝坐在一方漆木书案后,落座在梨花木椅子上,此刻正执笔批阅奏疏。

  这会儿,内监近前,朗声说道:“陛下,卫国公和李阁老来了。”

  崇平帝愣怔了下,高声说道:“宣。”

  不大一会儿,就见贾珩与李瓒联袂而来,进入殿中,朝着漆木条案之后的中年帝王行了一礼。

  “微臣见过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平身。”崇平帝抬眸看向眼前的一文一武。

  这就是他选择的两位搭档,都是文韬武略精通的主战派大臣,而且李瓒已经在先前的齐王陈澄,忠顺王陈荣父子的谋反案中,证明了自己的节操风骨。

  绝不会背叛陈氏,还有南方的高仲平更是潜邸之臣,有两位能臣在京,足以制衡威望、才略日强一日的贾子钰。

  李瓒目光微顿,说道:“圣上,微臣刚刚和卫国公讨论过先前出兵之事,卫国公认为女真会领兵征讨倭国。”

  “哦?”崇平帝闻言,两道瘦松眉之下,那双苍老眼眸不由投向那蟒服少年,问道:“子钰又是如何看的?”

  贾珩拱手道:“圣上,女真先前在关前逡巡而返,自知在我大汉坚城利炮之下根本讨不得半点儿便宜,而女真国内内忧外患,想要另谋出路,唯有自倭国岛屿寻找机会,而我大汉应当调拨登莱、江南之地的水师,伺机而动,如果有可能一举拿下朝鲜等地,包围辽东。”

  崇平帝闻言,面上若有所思,点了点头道:“子钰所言不错。”

  贾珩拱手道:“是故,微臣请求在九边查边之后,再次前往山东登莱之地,调度水师,以应对女真在海上的动向,跨海横击朝鲜。”

  这段时间在京城待着也没有什么必要。

  崇平帝闻言,明净目光略有几许复杂地看向那蟒服少年,温声道:“子钰刚刚回来,这怎么要奔波在外?”

  这是多好的臣子?多好的女婿?

  京营安插魏楚两藩,锦衣府中也派出了眼线,仍是毫无怨念。

  当然,这位中年帝王并不知道,贾珩并非没有怨念,而是将怨念在甜妞儿嘴里爆发了而已。

  至此,怨气尽消。

  贾珩面色谨肃,拱手说道:“圣上,先前如《平虏策》所言,待天时有变,就派遣将校率海师,泛舟横渡,前往朝鲜半岛,如今正是观望战机的时候了。”

  崇平帝瘦松眉之下,眸光微动,分明听贾珩提及《平虏策》,渐渐想起当初君臣初见之时,对答如流的欣喜和感动,如今再看那少年,赫然发现少年虽经多年,依然赤心不改。

  贾珩目光沉静,拱手说道:“圣上,微臣择日启程。”

  崇平帝点了点头,道:“倒也不急这一时半会儿的,子钰在家中与家小多团聚团聚。”

  家小这会儿还在京中,更是谈不上什么不臣之心,再说,他和子钰之间,终究是翁婿,倒也不必互相提防。

  此刻,这位天子心思繁乱不胜,或者说生出一股愧疚之情。

  毕竟,贾珩离了京城,可以说摆出一副京营、锦衣府任你调整布置的架势。

  饶是天子心如铁石,也有一种委屈了贾珩的感觉。

  当然,主要还是贾珩这几年一直在路上,帮着崇平帝将大汉治理的蒸蒸日上。

第1272章 贾珩:我腻了。

  神京城,宫苑

  贾珩这边厢大步出了宫苑,虽是六月盛夏,骄阳似火,面容阴沉似铁,骑上枣红色骏马,沿着拱形的宫墙,快步向着宫外行去。

  这种任人拿捏的感觉并不太好。

  尤其是生死不由自主的感觉,让人会生出一股无力感。

  也不知这一招以退为进,能否让天子暂且停止对京营人事的调整。

  现在起码果勇营以及其他十二团营的人事,尚且在他的手中,不少亲信将校都分布在十二团营当中。

  崇平帝应该也不会再行安插亲信,因为那意味着君臣或者说翁婿之间,彻头彻尾的猜疑链形成,显然于国社大计不利。

  含元殿,内书房之中——

  崇平帝落座在一张漆木条案之后,凝眸看向那拱手而立的兵部尚书李瓒,轻声说道:“李卿,朕是不是对子钰太过刻薄了?”

  因为,将仇良调拨至锦衣府,本身就是君臣两人心照不宣的制衡、防备之举。

  李瓒“噗通”一下跪倒在地,朗声说道:“圣上,卫国公乃是国之栋梁,又是陛下的女婿,纵有一些委屈,也不会心生怨望的。”

  崇平帝面色幽幽,说道:“只是朕对子钰…心头有些愧疚。”

  李瓒闻言,心头一惊,轻声说道:“圣上切莫出此言,只怕卫国公折了福,圣上也是为了大汉社稷,君臣保全的长久之道。”

  崇平帝默然片刻,叹了一口气,轻声说道:“你下去吧。”

  李瓒拱手告辞。

  崇平帝隔着窗帘,目光远眺至窗外,朗声说道:“戴权,摆驾坤宁宫。”

  戴权应了一声,然后率领一众内监护卫着崇平帝前往坤宁宫。

  宫苑,坤宁宫

  西暖阁之中,熏笼袅袅生出几许青烟,檀香无声逸散开来,让人宁神定意。

上一篇:谍海王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