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421章

作者:羽卿书

  “而这些竖井就是污水进去的地方,它是沿着城里的各个街道分布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标定出街道的位置,然后沿着街道找出这些井口的位置,按照首领的要求,以后这些竖井是要盖上规格统一的铁制井盖儿的,我说的没错吧?”

  大家再次点了点头,游智也在旁边听着,然后说道,“嗯,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但是你说的这个也只是把下水道竖井定位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刚才说的,地下指向和斜坡这个怎么办?”

  “游指挥别急,这工程也得一步一步的来做不是?”那年轻人笑了下,然后继续说道。

  “这个下水道的工程是很长的,可以说城里有多少条街巷,就有多长的下水道,我们不可能从一个口子挖下去,然后就不出来,那样不仅难以定位,而且往地面运土运人也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分段施工法。”

  就在这时,先前提出问题的那个窑工恍然大悟道,“噢,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们从那些竖井同时向下开挖,然后再从竖井的位置往两边挖,这样再把每个竖井之间的横向通道打通?”

  众人一听,也顿时明白了过来,纷纷赞同道。

  “不错不错,这个办法好啊,可以大大的加快工程进度,减少工期。”

  “是的,而且这样一来,对于人员也比较好管理,我们可以给工人分组,让他们几人一组,专门负责一个竖井,然后再往两边横向挖掘。

  “另外就是,这样还可以把特别长的下水道分成一节一节的,方便我们在地下的方向定位,整条街的不好定位,但分成一节一节的总该能想到办法。”

  众人听到那个年轻木匠的施工方案,纷纷开始附和着说起来,不过等大家说完,发现那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似乎还是没有解决啊。

  于是这时就听那木匠再次说道,“大家别急,我还没说完,关于地下定位的问题,其实我刚才已经想到了主意,首先我们在地面上拉线找点,然后用铅锤定位,来打出一口笔直的竖井。

  “打出竖井以后,我们可以在地面上拉线,然后用水平尺和铅锤测出每口井的深度,通过一个比一个深的方式,来定位坡度,这样就好办了。

  “至于横纵方向的定位,这个也容易,不过我们要让首领那边再给咱们做个工具才行,专门用来干这种活儿的工具。”

  “什么工具能在地下指引方向?”众人闻言都好奇的问了起来。

  就见那年轻木匠得意的笑了下,然后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那当然是光啊,只有光不会转弯,学校的自然课本上都说过,光都是直线照射的,那我们用灯光始终照着一个方向,下面的人不就挖不偏了吗?”

  众人闻言纷纷眼前一亮,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呢?用光线来指引方向!

第1049章 潜望镜的雏形

  用光线来标定方向,这种技术上确实有在建筑行业上使用,而且使用非常广泛,其实现代的水平仪就是这么个东西,只不过变得比较高级,是电子的,还能发射红外线照出横竖的十字,用来标记垂直和水平线。

  不过那个木匠显然是不知道还有水平仪这种高科技存在的,他想出来的东西,和水平仪其实并不一样。

  这家伙在纸上画出一个草图之后,然后给大家解释道。

  “你们看,我们可以用一根两头打通的竹筒,从竖井上面伸下去,上面的这头可以装一盏电石灯,用来当作光源,把灯光从上面沿着竹筒照下去,然后在竹筒的下面再斜着安装一面玻璃镜子,把上面射下来的光反射到正前方。

  “下面这个地方最好做个拐弯,把上面照下来的灯光变成一道光束照到前面去,这样我们在井下的工人,就可以以这个光束照在前方的光点为前进方向,向着灯光照射的方向挖掘,只要这个灯不动,挖掘的方向就肯定不会偏的!”那人十分肯定的说道。

  众人看着他画的草图,顿时也明白了这个原理,纷纷忍不住啧啧称奇,觉得这小子脑瓜好使,居然还能想出这样的主意。

  然而他们谁都没想到的是,这玩意儿其实就是潜望镜的雏形啊,通过两个45度角的同轴镜片反射,把上面的光反射到下面来,早期坦克和潜水艇上面用的潜望镜都是用这种原理制作的。

  “这个东西好是好,只是怕造价不便宜吧?而且按你说的施工方法,那施工的时候就得一直用灯照射着才行,这样一来,每个竖井的位置都得放一个,这得需要多少数量?而且听你说的,又是电石灯,又是玻璃镜的,这东西造一个得多少钱?”旁边一个年龄偏大的师傅皱眉算计了起来。

  “咳咳。”就在这时,游智咳嗽了一下,吸引了众人的主意之后当下拍板说道。

  “我刚才算是听明白了,这个东西确实有用,既然有用,那我们找首领要就好了,而且电石灯什么的东西肯定是不能少的,就算再贵也要装备,你们别忘了,那是地下挖掘,就算不用这个什么东西来指路,你们也得用灯光照明啊,没有灯光照明你们怎么挖?要我看,每个竖井最少也得两盏灯,同时往两头挖,哪个方向不得用灯照明的?”

  众人闻言也是点了点头,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那是地下作业,本来就需要照明,没有灯那还干个屁。

  见众人认同自己的说法,游智再次说道,“既然大家同意,那我就上报给首领了,至于究竟造不造这种工具,怎么造,用什么材料,多少成本,这就不是咱们考虑的了,让首领去做就好,我们只要做好本分的事情就行。”

  大家闻言,这次再没了其他的质疑和反对,于是乎,游智就让那年轻木匠又仔细的画了张示意图,旁边又用文字做了说明,然后游智又写了封信,说明了他们商议后的施工方法,以及需要各种工具的数量,给不给,给多少,那都是罗冲的事情,他们只需上报给首领即可。

  两天之后,当罗冲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是不禁啧啧称奇,看来这读过书的木匠就是不一样,你看这不就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到实际用途上了吗?!

  只不过这种利用镜子反射光路的小儿科技术,综合研究所那边早就玩出花儿来了,尤其是综合研究所那边光学组的组长鳌飞。

  也就是提出小孔成像理论,和去病一起发明照相机那家伙,最近听说又再研究什么偏轴相机,方便快速取景对焦什么的,也是利用的这种安装反光镜的方法,把两个物镜的光线反射到一个位置,原理上几乎都差不多。

  想了想,又看了下他们需要的物资数量,罗冲就决定直接否定了这个方案。

  定位的方法有的是,他们想的这个东西好是好,但是制作起来也太麻烦了,而且制作成本也很高,这东西除了挖下水道之外还没有其他的用途,等于花大价钱造了一堆一次性的工具,这也太浪费了。

  相比之下,多给一些电石灯倒没什么,反正灯又不会坏,什么时候都能用,又不是说挖完下水道就不用了。

  不过否定了他们的方案后,这解决办法也得告诉他们,不然这群家伙都不知道怎么干活了。

  罗冲就直接在他们的方案上改进了一下,把那什么打通的竹筒直接换成了由四根木方条做成的木框,然后在井口加一个木头做的架子,可以把这个木框卡在里面。

  需要定位的时候,通过地表的拉线来和上面的木架子对齐来找方向,然后在井底下的木框那头放一盏电石灯,四面放四块遮光的挡板,需要哪边指向的时候,就在哪边放一块开了口的板子,把灯光漏过去,照在需要挖掘的方向。

  这样一来,就只需要一些便宜的木头而已,灯本来就是要用的,所以也不算浪费,又能拿来指引方向,又能用来照明,一举两得,关键还便宜。

  反正都是一次性的,你弄再讲究也没啥用,倒不如按照罗冲的办法凑合一下,下水道那玩意儿,差也差不了多少,能流水就行。

  于是乎,当罗冲把自己的意见给他们发回去,并说明了驳回的理由之后,游智和那些工匠也反应了过来。

  “对啊,还是首领想的远,不是造不出来这东西,而是太浪费了,这东西就是一次性的,挖完了这回下水道,以后就用不上了。”

  “不错,首领说的这个用木架和木框定位的方法也行,虽然木工那边麻烦了一点,但是这东西做起来倒也不难,关键是它便宜啊,等用完之后,我们把灯取出来,剩下的木框和架子什么的劈了当柴烧也不亏啊。”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了起来,那么接下来只等电石灯什么的一到位,他们就可以立刻开挖了。

  不过现在有了奴隶,现在挖也没什么问题,大不了大家先去测量街道,找到每口竖井的位置,先打竖井也是一样的,于是众人商议完毕之后,很快就开始了行动。

  不得不说的是,用奴隶来挖下水道这样的技术活儿,还是太异想天开了一些,本来语言就不通,交流都是问题,而且这还是刚捕获的奴隶,桀骜不驯,不听管教,让他们现在就去挖下水道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有一个地方却非常适合他们,那就是各个材料储备点,比如说窑厂。

  建如此巨大的一座皇宫,肯定是需要不少砖石的,别的不说,光是皇宫的城墙就需要不少的砖块,这些都是用皇宫里那几个人工湖挖出来的土制作的,整个工程的采土量十分庞大,一部分用来给宫殿垫地基,另一部分就拿来烧制砖块了。

  大量的奴隶被送到了砖窑,还有木材加工厂,说实话,虽然这一年多来并没有建成一座宫殿,但是材料却储备了不少出来,只等人手到齐,就可以立刻开工。

  与此同时,都城西南方向的跨海大桥工地上,两千多的奴隶老头也被送到了那里,负责押送这批奴隶的官员也传达了罗冲的命令,这些老家伙没有多大的价值了,让他们不用珍惜,什么苦活和危险的活计都可以交给这些奴隶老头来做,累死炸死了也不用惋惜。

  负责大桥项目的筑平立刻理解了罗冲的意思,这就是没打算让这些老奴隶活着离开工地的意思啊,那就好办了,玩命剥削就行了……

  于是乎,和项目指挥组的几人商量了一下后,他们立刻就把这些老家伙统统送到了矿山上开采石头。

  由于整座大桥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所以需要大量的碎石当作搅拌原料,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他们的石头都是在桥北头,也就是大陆这一侧沿海的石头山开采的。

  最早开采石头的时候还要让人用锤子和钢钎开凿炮眼,现在工程队已经全部换装了气锤这种快捷的工具,如今有了这批老奴隶,工作方式立刻变了过来。

  每次采石之前先让汉部落这边的人去打炮眼,然后装上火药,但是点炮这种危险的任务却交给了那些老奴隶,就算当场炸死几个,汉部落这边也不亏,等把石山炸塌之后,再让这些老家伙去搬到车上,最后统一送到碎石区那边打成碎块。

  大桥这里的工程进度无疑要比都城快的多,毕竟为了给这里提供各种材料,可以说是把汉部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路运输力量都投入进去了。

  混凝土的三种材料,碎石是就近取的,河砂是从浏阳河中游的沙洲那里抽上来的,水泥和钢筋全都是从新钢郡船运过来的,每天在浏阳河上运输材料的船只都从不间断,而且这里的各种工匠加在一起也足有上万人,如果这样还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太浪费资源了。

  好在他们并没有辜负罗冲的期望,在投入了海量的资源和时间后,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整个大桥的雏形也已经依稀可见了,如今的整个跨海大桥工程,最少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

  全长二十三公里,五百多组,共一千多根桥墩,如今已经耸立起了七百五十多根,只差中间位置的深水航道还没有打好桥墩。

  倒不是因为打桥墩有多难,而是为了赶时间,因为当初设计大桥的时候,要求的就是大桥中段的桥墩底下要能过三桅帆船,三桅帆船的桅杆高度就有几十米,要想让船通过,就只能把航道位置的暗礁炸掉,也就是每个月初月末都会露出海面的那条暗桥。

  因此施工队这边只能每个月都养精蓄锐,大量的囤积炸药和工匠,只等每个月初月末交替的那两天,海峡的大潮退却之时,再紧赶慢赶的跑去中间炸上一次,但一个月也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可想而知这项任务到底有多艰难了。

  其实关键还是科技的问题,汉部落没有合适的水下炸药,也没有堪用的潜水装备,每次都只能浅水或者赶在落潮的时候才能炸一次,这要是有现代的潜水装备,再加上大威力的水下烈性炸药,早就把这一段的暗礁给炸没了。

  不过随着大桥的建设,两岸的桥面向中间逐渐延伸,施工队的材料和人员补给也就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如今大桥的南端,也就是琼州岛的那边,已经从岸边向海上延伸出了五公里的长度,其中两公里在岸上,三公里在海里。

  大桥的北端,也就是靠近大陆的这边,也已经向海中延伸出了十一公里的长度,全场二十三公里的跨海大桥,如今已经完成了十六公里,要不是中间位置的施工难度严重拖延了时间,估计再有一年的时间,大桥就该合拢了。

  不过也别小看这伸出去的十一公里,它已经给材料运输方面省去了大量的麻烦,之前没有桥面的时候,想要浇筑水泥都得从船上运过去,海上风浪大,下面又是礁石,搞不好船只就会触礁搁浅或者撞破船底漏水沉没,危险系数大,每次运输的量也不够大。

  但是有了桥面之后,施工队就直接把混凝土搅拌区搬到了桥上,什么水泥、沙子、石子,就可以一车一车的源源不断的运到施工位的前线,而且浇筑时也方便了许多,以前还要费力从船上吊到模具上面,现在就可以在桥面上居高临下往下灌混凝土。

  而且随着工人的经验越来越足,施工队扎钢筋的效率也赶了上来,不少工匠还自发的发明了一些小工具,在浇筑混凝土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经验。

  而今又一次随着两千奴隶工人的增加,还有即将到来的大型机械设备,可以预料的是,工程的进度必然会加快,就算大命二年不能完工,估计三年的时候也肯定能够合拢桥面了。

  不过这可是一条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面合拢也只是第一期工程,什么时候能让铁路通车,恐怕还得过个十年八年的时间。

第1050章 实验田里的收割机

  大命二年,主积贮,建设,汉部落屯粮和基建的风潮还在继续,各个郡县也在一片忙碌中悄然度过了春天,天气渐渐燥热了起来。

  也就是在这个平凡而又忙碌的春天里,新钢郡的研究所也按时完成了罗冲交代的一个又一个任务。

  二月份的时候,五台量产型的玉米收割机就生产了出来,加上一台原型验证机,总共六台玉米收割机,足以应对接下来机耕试验田的收割任务。

  同时,研究所还制造了一台谷物收割机,虽然还没定型,但也已经交给了司农寺那边,让他们拿去做实验,只要确定没有问题,估计夏天的时候很快就会生产一批出来。

  不过在完成了玉米收割机的订单后,研究所那边也没有闲着,在请示了罗冲之后,他们很快又开始了拖拉机和装载机的生产。

  这一批次的拖拉机主要用来拉车,并不是拿来种田的,不过同样也有那个功能,但这一次却主要用来支援各地的工程建设,罗冲给出的订单是十辆,速度快一点一个月就能完成,按照他的打算,其中四辆要分给跨海大桥,另外四辆要送去都城,最后的两辆分别送到新设立的承康郡和启安郡,一个郡一辆,让他们先用着。

  装载机的订单就比较大了,也就是俗语常说的推土机,需要这东西的地方太多,不仅各个工地都需要推土机来施工,各个矿区也需要用这东西来装载矿石,毕竟以后矿上作业都要以这些机械为主力了,人力将会逐渐被淘汰掉,或者说换到其他更重要的岗位上去。

  同样是在二月底的时候,挖掘机经过了测试后也终于定型了,而且这次定型的挖掘机版本还是个通用型的机械臂,前面的挖斗可以灵活更换,可以装挖斗,也可以拿来装大号的气锤,这东西可以用来碎石的利器,也是以后挖掘隧道和开矿的主要装备之一。

  既然定型了,那么肯定也要量产了,罗冲思忖了一下,最后将挖掘机和装载机的量产数量都定到了三十辆,这东西不管是做工程还是采矿都用得上,干脆直接定个大目标。

  不过罗冲也知道,以新钢郡机械厂目前的生产能力,十辆拖拉机,三十辆挖掘机,三十辆装载机,加在一起七十辆大车,估计新钢郡机械厂得不停不歇的干上半年,才能有这么大的产量。

  但是他并不着急,这玩意儿造出来可以先供给几个重要的工地,等工地那边的压力缓解了之后,再提供给各处的矿场,这样也能从各处的矿上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出来。

  就这样定下了新钢郡大半年的生产计划后,时间也很快来到了四月份中旬,进入了大命二年的入夏时节。

  天气逐渐燥热,田里的各种作物也开始变成了金黄色,汉部落很快又一次迎来了一个丰收季。

  与此同时,罗冲也心血来潮的带着全家人赶往了浏阳郡那边的机耕试验田度假,说是度假,倒不如说是来视察的,毕竟这可是汉部落第一次使用自动机械收割粮食,罗冲这个首领怎么好意思不来,这以后可都是要载入史册的啊。

  再有就是,罗冲收到下面的汇报,说是实验田那边的养殖场也有成果了,听说第一批做了结扎手术的小猪仔长的还不错,对于这样的情况,他怎么都是要去看看的。

  四月下旬,罗冲带着小蝶和詹荧,还有已经四岁多了的罗成和罗澜,以及她们的两个弟弟,一家七口一起乘着马车来到了浏阳郡的农场这里。

  机耕试验田这里,因为又增加了养殖场和牲畜育种的项目,现在已经正式更名为浏阳农场,虽然挂靠在浏阳郡,但却属于司农寺的管辖,由罗冲这个中央首领直接领导。

  来到农场这里,司农寺的人员已经给罗冲他们打扫干净了一个农舍,是个独门独院,不过却都是土坯房,因为这里工作太忙,罗冲交代的任务又紧,而且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农场什么时候就要撤掉,所以并没有做好长留的打算,只是匆匆弄了一些土坯房对付一下。

  当初农场建设的时候,罗冲倒是给他们弄了个施工队,但是那些施工队却都用在了粮仓、晒谷场、以及养殖场的建设,以至于就连猪圈都要比人住的好,毕竟养殖场的很多建筑可都是用砖垒的。

  不过罗冲来这里倒也没挑剔什么,当初连山洞都住过,这会儿有干净屋子住还有什么可挑的。

  四月中旬,田里的玉米已经逐渐进入了蜡熟期,按理说现在就可以进行收割作业了,但是这两天的天气总是阴沉沉的,搞不好什么时候就会下雨,像是这种天气,肯定不适合收割,如果收割的时候玉米被水淋了,到时候肯定是要烂掉的。

  罗冲倒是也不着急,干脆就先带着老婆孩子到养殖场里参观了起来。

  硕大的养殖场就建在实验田的东北角,靠近浏阳郡的这边,整个养殖场足足占地二百四十多亩,场地十分宽阔,除了必要的畜栏和猪圈之外,中间还用木栏杆圈出了一块牧场,里面种植着一些牧草,留着平时给养殖场的牛羊放风。

  而就在养殖场的南边,还有一大片的菜地和粪池,粪池是用来处理养殖场的排泄物的,同时也用来收集肥料,而菜地则是为了就近补给,一是用来供给农场的一些工作人员,作为日常蔬菜的来源,另一面,自己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到浏阳郡去售卖,实在不行,喂猪也不算浪费,他们反倒是觉得,让那块地荒着才是最大的浪费。

  看见土地就想在上面种点什么,不知道已经成为了汉部落族人的习惯,罗冲对此也很诧异,不知道种菜的天赋和汉文化有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来到养殖场后,只见成群结队的绵羊正在中间的牧场里放风,其中有大有小,羊羔的数量十分庞大,这都是今年生产的第一批羔羊,此时全都跟在母羊的后面咩咩乱叫。

  四岁的小罗成和小罗澜,一看到这样的场面,立刻就朝着那些羊羔冲了上去,两个孩子如同闯入羊群的二哈,追着羊羔就四处转起圈来。

  “看来这一批的羊羔不少啊,不过你们不是说圈养的羊可以一年生两胎吗?怎么才能让它们生第二胎,你们有把握?”罗冲看着两个在羊群中乱窜的孩子,对着跟在身旁的司农寺官员问道。

  “首领,这个简单,自然情况下,羊每年只生一胎,羊羔出生后就会一直跟在母羊身边,而母羊为了照顾羔羊,通常是不会再次发情配种的。

  “所以想让它们一年之内二次发情配种,就是等这一批羊羔到了断奶期之后直接全抓出来,让它们和母羊分开管理,到时候母羊没了羊羔,就会再次发情配种的。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第二胎在初冬时分就会生产,只不过那个时候天气骤然变冷,自然情况下,食物短缺,天气寒冷,野生的羊就算生了二胎也养不活,但是人工圈养只要做好了防冻和饲料储备措施,把第二批的羊羔养活起来是绝对没问题的。”听到罗冲的问话,那个养殖场的负责人立刻就介绍起情况来。

  罗冲听完连连点头,听到人家这么说,他立刻就想起了动物世界里面,非洲草原的狮子也是有这种习性的,流浪的雄狮发现母狮的狮群,想让母狮给自己生崽子的时候,就要先把对方的小狮子全都杀死,这样才能让母狮再次发情。

  只是没想到羊居然也有类似的习性,原来只要把羊羔和母羊隔离开,它们就会生二胎,这还真挺简单的,不过人工圈养这点也很重要,就像刚才那人说的一样,野生的羊就算当年生了二胎,正好赶上冬天的它们也根本养不活幼崽,或许这就是它们每年只生一胎的原因吧。

  “嗯,这里的羊养的还不错,饲料应该也够吃吧,等这次收完了玉米,估计这些秸秆够它们吃很长一段时间了。”罗冲点了点头,再次询问起了饲料的事情。

  但是那个负责人闻言却皱起了眉,有些发愁的说道,“干饲料倒是不缺,那些秸秆就能满足,但还是用青储饲料更好一些,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大量生产青贮饲料的技术和材料,这就有点可惜了。”

  那负责人说完还偷偷看了罗冲一眼,想要观察一下他的反应,而罗冲却是无奈的摊摊手,他也知道青贮饲料是个好东西,但是那东西需要在无氧环境下用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倒是好弄,大不了撒一些奶酪碎屑进去当作菌种,但是无氧环境却无法搞定。

  现代制作青贮饲料,最常见的隔绝空气的方法就是用塑料袋或者塑料薄膜,然而汉部落现在并没有塑料这个东西,杜仲胶确实有塑料的特性,但是拿来当作聚丙烯做个硬塑料件还行,但是想当成聚乙烯吹成塑料薄膜,却是有些异想天开了。

  因此最大的困难就变成了如何隔绝氧气。

  小规模的制作当然有办法,比如说用腌咸菜的陶土坛子,但是用坛子来发酵饲料显然是不够的。

  汉部落没塑料,罗冲也木的什么办法,就算他能从石油里分馏出塑料来,也得先发现石油才行啊。

  “这个暂时没什么好办法,总不能为了做饲料给你焊接一个大铁罐子吧,再说就算做成了,也存不了多少饲料,你们还是计划下怎么多存点干饲料吧。”罗冲最终摊摊手无奈的说道。

  随后不等那负责人接话,他就再次问道,“羊是养的不错,但是我让你们培育的肉用牛和结扎饲养的猪都怎么样了,那个还顺利吗?”

  听到罗冲的问话,那个养殖场的负责人立刻答道。

  “回首领,结扎仔猪的事情还算是顺利,不过这个主要是医学院那边的在做,我们现在插不上手,第一批阉割的仔猪现在有两百四十三头,结扎之后死了十二头,其他的目前都还活的好好的,而且确实比没结扎的要长的快一些,这方面我们倒是一直有记录的。”

  罗冲闻言点了点头,对于死了十几头小猪这样的事情,他倒是没有太过在意,毕竟第一次干这个事情,难道还不允许他们失败几次吗?相比之下,两百四十多头,才失败了十二头,这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好吗。

  见到罗冲并没有责怪的意思,那负责人暗暗松了口气,继续说道。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