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现在另一边的人终于愿意低头认错,这是好事,管陶作为村中的族老,可不会玩什么装逼打脸的套路,这个时候将村里人之间的关系和裂痕重新修复好才是正经事,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难道还真要变成敌人不成?
铁砧和村里人商定了重新丈量登记土地的事情,然后又在管陶的陪同下一起去视察了农田的情况,得知他们这里在井春的带领下耕种的很好,也放心了下来。
众人又开始卸载船上的种种建材,先堆放在河边的高地上,再准备慢慢向村内转移,至于会不会有人偷砖?
那是不可能的,现在整个琼州岛的所有活人都在汉部落的统治之下,除了各地的村庄里,外面根本不会有人到处乱逛,所以就算有人偷也只能是村里的人自己偷,不过他们偷了砖有什么用,确定别人看不见?
翌日,随着村中的田亩重新分配完毕,上河村再次回归了一片和谐的状态,井春开始针对性的教剩下那些村民种植玉米的技巧,铁砧那边也派来的盖房子的工头和木匠等人开始建设房屋。
管陶带着村中的百姓主动帮忙运输建材,顺便学习一波汉部落建房子的技术,甚至村里还有手巧的人家还在砍伐竹子,编织一些生活用品准备留给新来的移民使用。
这次需要建设的项目不少,首先是琼州岛各个村庄移民的安置房,然后每个村子里还要修建一个磨坊,用来给村里人磨制小麦和玉米,另外还有一个豆腐坊和榨油坊,同样是给村子里使用。
琼州岛没有大型的聚居点,百姓分布十分分散,想要满足他们生活所需,就只能依靠这种方式。
和汉部落的情况相比,琼州这种地方的经济体系才算是真正的小农经济,各村之间基本上不需要商业贸易,因为他们全都可以自产自用,最多在村子里的人家之间互相交换一些东西。
最后便是每村一个学堂,不需要太大,只要有两三间大屋就行,另外再弄个院子就足够满足使用。
反正学生都是村里的孩子,适龄学童最多两百来人,分两三个班,也不需要住宿,更不需要食堂,放学直接回家也没几步的路程。
随着时间的推进,整个琼州岛也进入了快速的建设时期,之前与鑫部落那一战所抓的俘虏,目前都被分配到了各郡去搞建设,不过这并不是他们的最终归宿,因为还有更大的工程项目在等着他们。
琼州岛西北端的架海郡,这里是和大陆相连的暗桥一端,现任架海郡的郡守筑平筑长老,因为他只是个吉祥物的原因,所以薛青窑并没有让他负责架海郡的政务,反正他也不懂汉部落的制度,如何让他来管理一个郡?
铁砧和牛尾就不同了,铁砧虽然是鑫部落的金长老,但他本来就是汉部落的人,对汉部落的事情比较熟悉;牛尾虽然是鑫部落的商长老,但是他出使过汉部落,在汉阳郡留过学,后来在汉鑫战争期间,还被罗冲弄走在汝阳郡学府县当过汉部落的县官,这家伙对汉部落的政务管理非常的熟悉,让他当郡守自然是没问题。
而筑平这个人,他不懂汉部落的政务,但是他懂盖房子!这便是罗冲让他到架海郡当挂名郡守的原因。
架海郡的政务可以不用他管,但是这里有个建设项目却用的着他,那就是架海郡的跨海大桥。
此时的薛青窑将琼州的政务捋顺了之后交给了下面各郡的郡守去办,又安排的刺史府的八司进行指导和监督,然后他自己就去了架海郡这里。
这日,他正和筑平两人乘坐船只正在研究跨海大桥的建设方案,这个跨海大桥的项目,最初是兽牙提出来用来忽悠鑫部落的,鑫部落也确实听进去了,但是他们实力太弱,一直没有真的开始动手。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遗留到了汉部落的手里,汉部落自然是要建设的,他们必须打通琼州岛和大陆的联系才行。
薛青窑站在船边上,手里拿着一封罗冲给出的信说道,“首领说了,这条桥不能修成拦海大坝,也就是说我们的桥要修,但是不能按照以前的方案,直接把这里填上石头和土方,粗暴的将它加高露出海面。”
“为什么?这不是之前汉使提出的方法吗?难道这不是最简单的方法?”筑平不解的问道,当初关于这个跨海大桥的项目,他可是操心最多的人。
“首领说这样会破坏生态,影响海峡两端的生物沟通,以前这里肯定是有鱼时常经过的,我们直接将这里堵住,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还有,如果直接采用填海筑坝造桥的方式,会不会对这里的潮汐产生影响?如果这道拦海大坝建成后,会不会对海峡两岸的陆地造成影响?万一到时候一涨潮,海水又在这里出不去,直接把琼州岛淹了怎么办?”薛青窑将罗冲给出的信件展示在筑平的面前说道。
“那,那,这要怎么建?难道要用船只修建一条浮桥?”筑平以前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只想到了造桥的技术性,但是却从来没考虑过生态影响。
而罗冲就不同,他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穿越过来的,眼界和了解的东西都比这里的人高的多。
现代修建基建工程,对地质,环境的考量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比如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以及生活在那里的野生藏羚羊和牦牛,当初在建设青藏铁路时国家就多花了很多钱用在环境保护上。
有些路段本来可以直接在地面上铺设铁路的,这样会省去很多的成本,但是为了方便藏羚羊和牦牛的迁徙,国家特意花钱多修了一些高架桥,让火车在桥上通过,让藏羚羊和牦牛可以从容的在桥下迁徙,从而避免影响它们的生活。
汉部落的跨海大桥同样如此,不能影响海峡内的鱼群通过,同样不能截断海水,对潮汐造成影响,从而避免无法预料的后果。
所以罗冲特意给薛青窑写了这份,关于琼州岛连接草原的跨海大桥修建意见书。
这份文件先是提出了关于生态保护,以及地理水文环境方面的考量,最后做出决定,将原本拦海大坝的建设计划,改成一个连续拱桥,并且特意提高了跨海大桥的质量标准,因为原本计划是用来通行人员和马车的,但是现在目标变成了通行重载火车,这建设标准自然就不一样了。
上面还提到了关于以后琼州岛和整个汉部落的政治关系,以及发展方向,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罗冲准备用铁路从东到西贯穿整个琼州岛,然后在琼州岛的西头经跨海大桥连接草原,然后再从草原经洪湖南岸的沿海地区向东折返,最后连接到未来的都城,将这条跨海的铁路汇聚到整个汉部落的交通网中。
有了这座跨海大桥和跨海铁路的存在,琼州岛未来的政局不管怎么改变,它都不可能再脱离大陆的控制,罗冲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方,绝不会再让它分裂出去。
就算将来汉帝国陨灭,天下改朝换代,琼州岛也绝对别想独立出去。
当然也只是这么一说而已,以现在汉部落的科技文明程度,对外基本不存在危险,除非内部分裂,否则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首领说了,让咱们先竖起高楼一样的桥墩,然后再从桥墩上面修建拱门,拱门上面再加小拱门,最后再铺设桥面……”薛青窑从文件中抽出了一份结构草图对筑平介绍道。
第896章 钢筋混凝土
筑平瞅了那张草图一眼,再看了看旁边的设计指标,顿时惊讶的问道,“这,这也太难了吧?”
没错,就是很难,如果真的只是要修一座连续拱桥,那也不是多难的事情,无非就是把一串赵州桥连在一起吗,技术难度是没多大,只要舍得掏钱,就绝对能建起来。
但是这个桥不是,罗冲明确的在上面说了,这个桥要在低潮位的时候,允许在桥下正常通行目前的三桅帆船。
这是什么概念?
一般帆船的桅杆高度基本和船的长度一致,汉部落的三桅帆船船长四十米,船的水线以上高度约有十米,再加上将近四十米高的桅杆,这样的船要是能在桥下正常通行,那桥的拱门处距离海面最少就要五十米以上,才能满足帆船通行。
要是这么说的话,怪不得罗冲说的先让他们竖起高楼一样的桥墩,这特么都五六十米高了,再加上水下的部分,光是一个桥墩还不得有七十米高?!
这不是高楼是什么?!
筑平的两条眉毛直接皱到了一起,他是不会反驳罗冲提出的意见和标准的,这家伙纯粹就是一个技术人员,他的思维模式里只存在“这样到底能不能行?”的问题。
筑平立刻就对整个工程还有罗冲提出的技术指标琢磨起来,他想了片刻才说道。
“首领说的是低潮位的情况下通行三桅帆船,这个难度太大了,但是我们或许有办法降低这个标准!”
“如何降低?!不管你怎么降低,首领都要求桥下必须能通行三桅帆船,你总不能让他们把桅杆砍了吧?难道要他们划桨摇橹过去,过去之后再把桅杆插上?!”薛青窑也挑着眉毛看着筑平问道。
“不不不,刺史大人理解错了,我们砍了桅杆做什么,依我看,应该去掉的是这暗桥。
刺史大人请看,若是我们能把海水下的暗桥凿断几节,降低它们在水下的高度,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这样不就可以让船只通行了吗?然后我们的桥墩便可以建的稍微矮上一点,这样的话不管是建设难度还是建设成本,都会降低一大节,同时还能满足首领提出的要求。”筑平立刻解释着说道。
薛青窑再加入军队以前,同样是搞建筑的,所以筑平说的这个,他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他立刻恍然大悟的说道。
“哦,你的意思是,我们不增加桥墩的高度,而是降低大桥地基的高度,使首领提出的‘最低潮位’再下降一节,从而满足首领提出的通行船只要求?
这个方法可以啊,确实可以降低技术难度和修建成本,至于水下的那些礁石,需要去掉的地方,我们直接炸掉它就好了,在整个暗桥上打出几个深水豁口,用于通行船只。
而我们的桥墩,还按原计划建在上面,这样一来,从最低水位算起,我们只需要在暗桥上建起来三十多米的桥墩就可以满足需要。”
“没错,正是这个意思,我想着对于汉部落来说,开凿水下的通道,应该不是很难吧?!”筑平连忙点头应了起来。
“难度自然还是有的,不过肯定有办法完成就对了,这方面首领才是行家,具体的施工办法,回来我们可以询问首领。
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先期的地质勘探,然后设计出详细的工程图纸,最后的施工方法,我们再问首领就好。
第一步先测量出桥体的总长,然后根据载重的需求,以及桥体的结构,算出每个拱门的跨度,再按照这个跨度算出一共需要多少个桥墩。
第二步再实际测量每个桥墩的点位,给每个桥墩标记出施工位置,然后再趁着暗桥露出水面的时候,用防水的沙石袋将桥墩的位置围起来,把里面的水排干,为接下来桥墩的施工做好准备。”
薛青窑听了筑平的想法后,也觉得十分认同,然后他就开始安排起了具体的工作步骤,将工程的各个阶段分划的有理由条,不愧是在汉部落当过包工头,指挥过上千劳工一起干活的人。
筑平对这个项目更加感兴趣,他做梦都想学习汉部落的新进建筑技艺,现在才刚加入汉部落,便被委以重任,虽然那个郡守只是挂了个名,但是修桥这件事,他才是真正的负责人之一。
因为在整个汉部落中,或许比筑平厉害的建筑工程师有很多,但是熟悉当地水文情况的,而且懂建筑的,那就非筑平莫属了。
“那我们什么时候修建桥墩,用什么时候材质修建桥墩?”筑平兴趣盎然,听到薛青窑已经随口做出了该项目的阶段性计划,他立刻就对那些桥墩建设的细节问了起来。
“这个我也不清楚,不过应该不会有多快,首领在这份文件里面提到了,他准备用钢筋混凝土来浇筑这个桥墩,但是钢筋和混凝土现在汉部落都没有,我连听都没听说过,首领在这里面说部落正在研究,应该不会用很长的时间,但是就算再快,我估计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
有这个时间,我们不如先让人装麻袋,然后把桥墩标记好围起来,接着再去想办法炸开几条口子,等咱们把这些事情办完了,到时候首领那边应该也准备差不多了。”薛青窑如此说道。
“嗯,那看来也只能如此了,只是没想到,首领竟然为了这个桥创造新的建筑材料和方式,看来首领对此桥十分重视啊,这个什么筋和土的说法,我也是第一次听说。”筑平也跟着在一边吐槽道。
没错,罗冲现在确实在研究这些东西,以前没有蒸汽机的时候,这东西确实不好整,但是现在有了蒸汽机,有了小火车,有了轧钢厂,他终于有底气把钢铁浪费在基建上了。
另外还有水泥的研发,其实汉部落早就具备了烧制水泥的能力,但罗冲一直没有浪费人力去做这个事情,就是因为那样的土法烧制技术效率太低,成本高昂,根本无法用于基建,不过有了新开发的碎石机和研磨机,可以轻松的将铁矿和石膏磨制成粉,这个效率自然就可以应用于大型基建项目了。
第897章 压力山大的动力研究所
新钢郡的工业县中,新建的厂房井然有序的排列在一起,和炼钢厂紧邻的就是新建的轧钢厂,巨大的轧钢厂车间足有几百米长,像是一个长长的棚子。
这里巨大的空间此时显得极为空旷,原本应该摆满机器的车间,此时只有可怜的两条生产线正在工作,这里就是汉部落唯一能够轧制钢轨的地方。
最新改造的炼钢厂里,几座土高炉旁,原来按照星型阵列排布的蓄热室和人力鼓风机,现如今都已经被钢铁打造的蒸汽动力风扇鼓风机代替。
由蒸汽机带动的巨大扇叶,以肉眼无法分辨的转速将已经提前加热的热空气源源不断的吹入高炉,鼓风的设备由人力换成了蒸汽机,仅此一项改进就能节省掉几十个工人的工位,而且让高炉爆发出更强大的产能。
不过这些工人并不会被辞退,汉部落现在人口非常紧张,还没有奢侈到可以随意舍弃熟练工人的程度。
这些从高炉鼓风机位裁撤下来的工人,将全部送到轧钢厂的轧钢车间接受新的技能培训,然后继续以工人的身份生活下去。
炼钢厂内,经过蒸汽机改造的土高炉正在一炉一炉的出产着铁水,这些铁水被盛放到钢制外壳的耐热坩埚中,然后送到不远处的平炉里面接受新的洗礼。
炽热的铁水被转运到平炉中,平炉上面缓缓降下一根空心的钢管直到插入铁水的深处,下一刻,鼓风机开动,采用平炉顶吹工艺的炼钢炉将大量的富氧空气吹进铁水的内部,氧气与生铁中的碳发生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再从铁水的表面呈气泡式排出,将生铁中的碳含量降至到钢的要求,完成华丽的蜕变。
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加入任何额外的燃料和能量供应,仅仅是铁水的氧化反应便能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维持其自身的温度处在红热的液态。
不远处,位于高塔安全房内的平炉指挥员正戴着大墨镜观察着平炉内铁水变成钢水的整个过程。
当他依靠经验判断刚水已经基本达标时,就会敲响安全房顶部的一座吊钟,然后挥动相应的彩旗让鼓风机停车,接下来便是将钢水重新倒入转运的钢包中,由炉前工用铁勺捞取漂浮的杂质和炉渣后,便运至一旁的沙坑停靠在铸造位。
铸造位的大型砂模已经准备就绪,钢水被铁链吊装起来逐渐倾倒进模具里,最后被浇筑成一个个的大块长方形钢锭,每块钢锭足有三千五百斤上下的重量。
这将近两吨重的大钢块还未完全冷却,正处在红热状态的时候,就被工人们拿着钢钎和铁锤将之从模具刨了出来,然后用铁链吊装好,再用铁刷子清理表面的砂子和杂质,最后将之吊运到轧钢车间内。
等待这些钢锭的将是另一番命运的锤炼。
工人们将这些已经冷却至暗红色的钢锭吊运到一个加热炉内重新加热至橙红色,然后再将其吊出来送到轧钢机位上。
两个重达好几吨重的铸钢钢轮在铁牛型蒸汽机的驱动下,瞬间将钢锭挤压变形,原本四四方方的钢锭被像捏面团一样逐渐拉长,拉细,挤压成工字形的承力结构,最终经过几遍的轧制之后,这块重达三千五百斤的四方形钢锭,就被像制作拉面一样,挤压成了一根一百米长的窄距钢轨。
最后经卡尺和称重测量,符合每米三十五斤的设计标准,然后由工人用铁锤在钢轨的侧面敲上合格的钢印,便可以出场用来铺设铁路了。
轧钢厂最尽头的空地上,如今已经堆起了数不尽的钢轨,少说也有几千根,按照十根一公里的长度,再除以二,这些钢轨也足以用来铺设两百多公里的窄距矿用铁路了,不过目前的生产还在继续,根本没有要停止的意思。
窄距铁路的作用其实要比重载铁路有用的多,重载铁路修建成本高,建设周期长,运载能力大,适合国家大动脉这类的超级工程,但是短距离复杂地形运输,还是窄距铁路方便一些。
这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怎么打地基,只要简单的将路面整平,然后用石碾碾压几遍,就可以直接铺设,属于那种今天上午铁路还是往西走的,下午就能拆掉铺到北边,这就是它的特殊价值。
安装灵活,随时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机动。
铁路可以随便机动!这你敢信?!
“首领,这样的窄距铁轨还要生产多少啊,现在咱们的仓库还在修建当中,光是车间里临时存放的这些加起来就有几万吨钢轨了,快要放不下了。”
大力跟随着罗冲一起参观着改进后的炼钢厂和新建的轧钢厂,看着一根根的钢轨不停的被生产出来,感到了库存压力的大力立刻给罗冲提醒道。
“先照着一万根生产吧,一百米长一根,一万根也才一千公里,再除以二,也就铺设五百公里的铁路而已。
咱们的窄距钢轨不怕多,你这里的铁矿,八宝山的铜矿,琼州岛的铜矿,东薪郡的煤矿,还有汤部落的铁矿,石矿,都需要用这些窄距铁路来运输,甚至将来都城的建设过程,也需要这种铁路来运输土方和建材,这才哪到哪啊。
窄距钢轨的生产不要停下来,等完成了一万根的目标,然后停下一条生产线,长期保持有一条生产线在工作,然后就开始生产螺纹钢。
螺纹钢的轧钢机现在弄得怎么样了?”
罗冲先是安排了一下未来铁轨的生产计划,然后又询问起了螺纹钢的轧制设备研发进度。
螺纹钢也就是钢筋,这种东西看起来似乎不是很重要,但是现代国家就是靠这些钢筋骨架支撑起来的,建筑什么的不用说,光是每公里的重载铁路,高速公路,就需要用掉多少钢筋?
早几年的时间,种花家的高速公路每公里修建成本超过一个亿,一公里的高速公路使用了多少钢筋,有人知道吗。
当然,汉部落现在用不着高速公路这种铺装路面,汉部落现有的陆运交通主要还是马车,马蹄跑土路最为舒适,真的要让马蹄在柏油路上奔跑,怕不是几天就要废掉一匹马。
汉部落现在就开始制造钢筋,完全是为了修建桥梁和重载铁路使用的,比如最紧迫的就是那座跨海大桥的建设。
“回首领,螺纹钢的轧钢机现在搞的比较慢,这东西我看过了,单从技术方面,我感觉难度还没有钢轨的轧钢机难度大,但是它的型号太多了,而钢轨只需要一种规格。
另外,我觉得咱们动力研究所还要扩大规模,你现在给他们布置的任务多的我都心疼他们了。”大力仗着和罗冲的亲戚关系,直接忍不住吐槽起来。
没错,螺纹钢比钢轨来说,确实简单的多,但是大力说的也有道理,钢轨再难,它不就一个型号吗?而螺纹钢从最小的6毫米直径到最大的50毫米直径,一共有十个型号,每一个型号都需要使用不同模型的辊轮,这就间接的提高了难度和工作量。
另外研究所需要研发的设备还不止这些。
除了窄距钢轨和重载钢轨,以及螺纹钢的轧钢机外,还有其他的配套设备,比如大型弹簧缠绕机,这东西是用来生产火车车架弹簧的,每节车厢一头一尾需要两个车架,每个车架上面需要四个轮子,八个大型减震弹簧,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另外还有碎石机,以前汉部落没有这东西,也不需要,就算需要用到碎石的地方,最多到河边采一些鹅卵石回来。
但现在不同了,修建铁路要用道砟,就是那些铁路上的碎石块,另外制作混凝土也需要大量的石块,光是修建那座跨海大桥就不知道要用掉多少石头,所以碎石机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罗冲还在进行水泥的工业生产设备研制。
水泥的生产过程说起来不难,只需要将石灰石粉碎成粉末,再和粘土铁粉一起混合煅烧,烧完之后重新磨成细细的粉末状,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石膏粉混合拌匀,便成了水泥。
煅烧方面对于目前的汉部落来说并不是难题,因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炼焦和炼钢经验,现在最麻烦的就是如何将各种矿物磨成细细的粉末。
这个生产过程中,同样需要先将矿物碎成小块,然后再放到粉碎机里磨碎,最后再进行一遍细磨的工艺,经过三遍的处理之后,才能将矿石变成汉部落需要的形状。
所以这些粉碎机和细磨机也成了研究所的研究项目。
再加上火车也要同步进行制造,以及其他新设备的研发,哪怕是在去年罗冲给动力研究所补充了一批实习生的情况下,研究所的人员方面仍然有点捉襟见肘的感觉。
所有的研究员们都在连轴转,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就算是那些去年来的实习生,也跑到了生产线上去培训工人去了。
大力的吐槽实际上是有道理的,罗冲现在丢给研究所的研发项目实在太多了,毕竟是要打造一个工业体系,哪怕是最初级的工业体系,这也不是一个小任务啊。
第898章 移民抵达拓海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