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然而还不等高粱长过膝盖的时候,对面拓海郡就搞出大动作了,原来是血屠终于改编好了虎贲卫的大军,另外又带着万户牧民一起来到了拓海郡。
虎贲卫的战士和万户牧民全都乘船而来,浩浩荡荡的几万人马,光是三桅帆船就用了几十艘,几乎一次性掏干了汉部落的全部运力。
拓海郡与汤部落的中间,数十艘大船的帆影遮蔽江面,数不清的牧民扒在船舷上向两边观望,航行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她们未来生活的地方。
而在江水两岸,汤部落和拓海郡的人们都在兴奋的讨论着,以前他们虽然也见过船,但那都是双桅的小船,而且一次最多也就能看见四五条,这次汉部落一次性出动数十艘更大的三桅帆船,场面实属罕见,许多对汉部落不太了解的人,这个时候也才知道汉部落到底有多强大。
大船上人声鼎沸,马匹嘶鸣,待一万多人先后从码头登岸,后面用沉舱型砂船改成的马船也缓缓靠向了码头栈桥,这次运输的不止是牧民,更多的则是牲畜,尤其是这一万牧民本来就是准备用来作战的,战马自然不会少,此次和他们一起运来的,就有马匹不下两万匹,而且过一阵子还会有一批战马从陆路运过来,顺便侦察一下准备建都的那块野地。
拓海郡这边如果只是人多,那也就算了,汤部落自己人也不少,没什么可看的,但是那么多的大船,再加上两万匹战马,这可就牢牢吸引了两岸的眼球,不管是汤部落还是拓海郡新收的那些百姓,他们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大规模的马群,就连去过一次汉部落的汤瑶也不例外。
不过汤姬倒是从中看出了点东西,汉部落送过来的这批人里,基本上人人都有武器,不是刀就是长矛,要么就是盾牌弓箭,这明明是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啊,还有如此多的马匹,要是在平原上奔跑起来,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挡得住它们呢?
汉部落这是想要干嘛?不是都说好合作了吗?而且双方已经展开合作了啊,他们突然调集那么多的战士来有什么企图?
汤姬开始紧张了,可是直到两天后船队离开拓海郡,那些战士也没任何动作,只是时长会有大群的马匹在河边跑一跑,听说那叫训练。
汤姬不懂啥叫训练,她只知道汉部落不会无缘无故的弄那么多战士放在这边远之地,于是乎,她和汤瑶就借着买马的名义,多方向拓海郡打听,询问汉部落到底什么目的。
不过罗冲现在并没有对汤部落动手的打算,把人放在这里也只是作为出兵竹岛的跳板罢了,至于威胁到了汤部落,那只能算是顺带而已。
因为罗冲的态度十分明确,大树和血屠倒也没对汤部落隐瞒什么,直接将前不久发生在草原上的战争讲述了一遍,汉部落以两万甲士击败敌军六万骑兵联军的战争,光是俘虏的人口就有六万左右,牛马羊牲畜更是无数。
而这次运过来的万户牧民,就是这次战争中投降给汉部落的俘虏,然后被罗冲派过来帮助拓海郡搞建设的,顺便在这里练练兵,准备向竹岛发动攻击。
同时,汤姬还听他们说汉部落又在草原新设了两个大郡,皆是水草丰茂之地,以后养殖牲畜更是方便,汤姬也表示大为羡慕,不过这都是人家汉部落从战争中赢过来的,要是让她带领汤部落面对六万名骑马的战士,她绝对吓得掉头就跑,更别提和对方打仗了。
听到汉部落的解释,汤姬也稍微放下心来,虽然汉部落说了不是用来对付她们的,可汉部落的实力毕竟摆在那里,人家连六万敌军都打赢了,自己的汤部落放在这些战士的眼中又能算的了什么,所以她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每天都时刻关注着对岸的动向。
不过紧接着,汉部落派来接汤瑶的船只就到了,同时一起过来的,还有那艘汤瑶之前见到的伏波号战舰,汉部落最大的船只,汤瑶也比较惊讶,上次在浏阳郡的码头上见到这艘船时,当时还有很多工匠在上面搞装修,再次看到,这艘船都已经远航到拓海郡来了。
第729章 研究所的科研项目
伏波号战舰已经完成了配合陆军攻占冒顿领地的任务,继续待在草原洪湖也没什么事可做了。
罗冲干脆下令让鼠大前往拓海郡,在入海口等待其他船只组建伏波舰队,然后再带着整个舰队入海进行近海训练,适应海洋气候,以及绕岛航行等战略侦察威慑的训练科目。
先把竹岛周围的水文环境摸清楚,到时候也好完成针对鑫部落的计划。
当然,汤部落对此并不知情,她们现在也搞不清楚汉部落弄那么大个船放到拓海郡到底想干什么。
汤瑶也没在汤部落停留多长时间,等她亲眼看到高粱玉米棉花在汤部落发芽后,就准备动身前往汉部落了。
这次过去比上次的准备更加充分,罗冲专门派了一条船和大量的人手,特意交代让汤瑶把能用的药材还有炮制药材的工具,最好都用船运到汉部落去,这样也方便她尽快展开研究工作。
为此,汉部落专门弄了一些大花盆过来,直接把汤瑶花园里的药草挖出来不少,还有一些瓶瓶罐罐的制药工具,也全都搬到了船上,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汤瑶这才扬帆出发,准备前往汉部落开启自己的学习之旅。
一个月的时光匆匆而过,汤瑶很快就再次来到了浏阳郡的岸边,之后便乘坐马车前往了汉阳城,新的医学院还没有建好,所以暂时还没办法展开工作。
于是,汤瑶带来的那些药草,就暂时移栽到了罗冲家的小花园里,汉阳城比较小,城内没什么空地可以用来给她种植药材,而城外近处全是有主的农田,再远一点日常管理就不方便了,因此暂时只能放到了罗冲家的花园。
医学研究没办法立刻展开,但是汤瑶又不能闲着,于是罗冲就先安排她以留学生的身份到汉阳城的学校去上学,先把汉部落的文字和语言学会了再说,要不然将来编写医书她也帮不上忙。
而为了照顾那些药草,另外也是为了上学方便,汤瑶还是个外部落的少女,出于多方面的着想,最后汤瑶便住进了罗冲家的别院。
那本来是给孩子们准备的别院,但是现在罗冲的两个孩子还小,还没办法独立居住,所以那房子暂时还是空着的,安排一个汤瑶和她的几个仆人,完全绰绰有余。
汤瑶也是第一次住进这样的豪宅之中,明亮的玻璃窗户,能够遮风挡雨的砖瓦楼房,打过蜡的木制地板,粉刷城雪白色的墙壁,实木的各种家具,还有很多布艺的软凳和床上用品,不知道比她汤部落的小屋强了多少倍。
不过这一切的安排都是罗冲远程遥控的,他本人并没有在家中,甚至都没在汉阳城,连汤瑶来浏阳郡的时候,他也没有出面。
自从草原战事平息以来,汉部落大搞建设,新建了好几个郡县,人口数量激增,和汤部落的大规模贸易也即将展开,原本的铸币产量就有点不足了。
为此罗冲特意跑了一趟位于湖心岛上的新铸币厂,主持开发了几条二代硬币冲压生产线,由于炼焦厂和新钢郡的建立,使汉部落获得了大量的钢铁,所以新的流水线设备也大量的采用了钢铁结构的机器,不过原动力还是以风力和水力为主,虽然如此,硬币的出产效率也比原来提升了不止一倍。
就这个新流水线的研发工作,他就在湖心岛待了将近两个月。
不过像这种事情,自然不可能让罗冲亲手去干,他无非是画画图纸,然后在工人们遇到问题搞不定的时候出面解决一下,其他的时间,他都在研究所忙活别的事情。
这里是汉部落的科技研发中心,汇聚了最顶级的工匠和最好的学生,同时这里也承担着一些特殊仪器的制造工作。
比如几个灯塔里面的核心照明设备,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其他正在研发当中的项目,还有镀银玻璃镜,望远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等……但是短时间内都没取得什么重大的成果,罗冲也不着急,就让他们先慢慢研究着。
橡胶研发小组也承担了新的研究任务,分别是三种新的橡胶制品,气门芯,皮球充气内胆,充气轮胎这几样东西。
没错,罗冲还是对自行车下手了。
在研究所的大厅里,这里已经停放了好几辆‘自行车辆’,其中有全木制的大小三种自行车,还有竹子和木头拼接的大小三种自行车,以及三种型号的脚踏三轮车。
这几种新型车辆的出现,顿时把研究所的一众科研人员惊的下巴都要掉了下来,说起搞发明创造,他们真的敢摸着自己的良心说,除了自家首领,那是谁也不服,首领的脑袋就像开过洞一样,各种奇思妙想随手就来,让人不服都不行。
虽然这几种‘脚踏车’都是木头和竹子制作的,实用性能很差,但它们确实可以骑行,这说明罗冲的想法并没有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材料不合适,只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还怕这东西无法普及吗?
就拿那个链条和齿轮的传动结构零件来说,研究员们都称赞罗冲是神人,居然能想出这种奇怪但是又异常实用的传动结构。
过了一段时间,罗冲要的脚踏车没有攒出来,倒是那些研究员们用罗冲的大小齿轮和链条机构弄出了一些小东西。
比如用链条齿轮带动的脚踏砂轮,用来磨刀或是打磨东西简直不要太方便。
而另一个人,也用罗冲的这套大小齿轮和链条组成的变速传动系统,搞出了一台脚踏动力的小型台锯,通过大齿轮来带动圆形锯片上的小齿轮,可以圆锯转速飞快,拿来处理一些木头零件毫无压力,简直可以称作木工神器。
最关键的是,这东西比较小,可以随意拆解和组装,不受风力和水力的自然条件限制,搬到哪里都能快速组装起来使用,对于加工小件木制品来说,确实非常关键。
虽然自行车还没弄出来,但是看到有人用他的设计思路造出了其他非常实用的工具,罗冲心里也是很高兴的。
当然,自行车还要继续造下去。
研究所这里有不少铁匠和铸匠,都是汉部落最顶尖的,同时他们也是汉部落唯一掌握了气焊技术的一批工匠,不过在研究所里,他们统一被划分为金属加工组。
按照罗冲的要求,他们先是铸造打磨了几种不同直径的实心钢棒,用来当作锻打处理时的冷骨,也就是用来定型的芯材。
制作完成后,再用手工锻打的方式敲出来一些不同直径的钢管,最后经过切割,弯折,然后再按照罗冲的要求,用气焊焊接到一起,这样一个大体的自行车架就做出来了。
钢铁链条的制作,其实用手工也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各个零件的尺寸,手工制品不严谨,不能通用,一直都是常态,为了将来能够大量的推广自行车,罗冲干脆把链条冲压机也搞出来了,算是彻底解决了标准链条的零件通用性问题。
车架、链条、齿轮、脚踏板、这些都有了,罗冲又让人用薄钢板试制了轮毂,轮毂与车轴之间,同样用细密的钢制辐条来固定,这个任务并不是很简单。
安装辐条需要在轮毂里面预留出辐条孔和气门孔,这些打孔方面的事情还算好办,直接用淬火法制作一些硬度超过普通钢材的工具钢钻头就行了,难得是钢制辐条的固定方式用的螺纹。
这还是汉部落第一次尝试在金属连接件上使用螺纹结构。
好在汉部落已经在金属加工方面积累了好几年的经验和技术,再加上有罗冲的指导,虽然艰难了一点,但最后还是做了出来。
辐条用牵拉机拉伸钢胚制成,做好后还是很长的一根,然后放在一台类似配钥匙机的超小型手摇车床上面,再用淬火的高硬度刀头车出阳螺纹,也就是外凸的螺纹。
螺母则是先用回火的钢板冲压出大量的螺丝帽,然后再放到台钳上固定,用丝锥手动攻丝,在螺丝帽的内壁上钻出阴螺纹,即是内凹的螺纹。
等把辐条和螺丝帽的螺纹搞定之后,再将他们重新烧制红热状态淬火,用以恢复螺纹牙齿的硬度,这样也好增加一些使用寿命和抗磨损时间。
做完了这一切,那就只剩下最核心的充气内胎和外胎了,这上面最关键的技术,其实就是气门芯,不过在了解其原理的情况下,气门芯的制作方式并不难。
无非就是一个大螺丝套着一个小螺丝,中间再安装一根用来进气的空心针,然后往空心针上套一节橡胶管罢了。
罗冲前世小时候可没少祸祸这东西,要知道气门芯上面的橡胶管可是用来做弹弓的最好材料,那是多少男孩子的最爱,还有链条枪,那个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的时代,人们真是没少从自行车上面找乐子。
气门芯很快就被试制了出来,全都是手工微型机床弄出来的,要么就是靠钳工手搓。
杜仲胶轮胎的研发过程就比较乏味了,用碱液萃取杜仲里的胶质已经十分熟练,关键是获得原料胶粒之后的处理过程。
胶粒需要放在加热的钢辊上不停的挤压搅拌,同时还要加入一些抗老化剂以及颜料,汉部落的化工业并不突出,罗冲手里能用的东西也很少,橡胶防老剂方面,他也只有准备用来制作苦味酸炸药的苯酚适合担当。
这玩意儿是炼焦厂的煤焦油里提炼出来的,虽然制作麻烦,但是长期供应肯定没问题。
另外橡胶的颜料方面,他选用的是少量煤焦油和石墨粉,混合碾压之后的橡胶就是纯黑色了,内外胎全是黑色,因为罗冲手里合适的橡胶颜料也不多。
这一步完成之后,杜仲胶就变成了一大块黑色的橡胶泥团,看起来就像黑色是橡皮泥。
然后再将橡皮泥切开称取需要的分量放在模具中挤压成轮胎的造型,再放进硫化仓内进行硫化处理。
橡胶的硫化程度越高,橡胶就越软,弹性也就越大,硫化程度低,弹力就低,而且还比较硬,内外轮胎的区别也在于此。
汉部落没有高科技的检测设备,根本就不知道硫化程度,只能根据硫化时的药剂用量和熏蒸时间来判断硫化程度,最后再把实验品进行编号,一个个的进行比较,用最笨的排除法去寻找最合适的硫化轮胎。
这个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挨个实验,科学的精神也就在于此,另外,实验的花销也十分巨大,毕竟投入了那么多的药剂、人力和珍贵原料,最后就得到一大堆‘大部分’都没什么用的数据,只为了从中找到那两种需要的,科研不过如此,就是这么的坑爹,也只有汉部落这种级别的国家级组织才能承担起这样的实验开支。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在不停的实验中,罗冲终于从五千多个实验样本中找到了自己中意的充气内胎和防滑外胎。
外胎是半开放性的胎体,其实就是个剖去了内面的圆圈形管子,而内胎就不一样了,内胎作为充气的密封橡胶管,对于制作要求就比较严格,然而罗冲暂时也弄不出来什么好的制作工艺,可以一次性做出内胎,所以他采用的方法,还是比较低级,用一个挤出机把橡皮泥挤成圆筒状的橡胶管子,最后再切成段,然后用胶水和热熔的方式,将两个断口粘到一起,如此制作出全部密封的充气内胎。
虽然是个很蠢的方法,但是好歹能用,自行车胎被扎漏气的时候,不也是需要补胎粘合吗,既然那个粘的轮胎能用,那罗冲直接粘出来的轮胎理论上也是能用的。
有了合适的样品和模具后,第一批的五十条轮胎就做出来了,按照罗冲的指挥和指导,研究所的工匠很快就弄明白了这东西的玩法,开心的将其安装到轮毂上,然后又用打气筒开始给轮胎充气,看着一点一点鼓起来的轮胎,一群研究所的工匠就像是孩子一样,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空气也能当作承载重物的车轮使用。
第730章 脚踏车的首秀
车架,链条,齿轮,踏板,轮胎,这些东西都安装好后,一辆车的主体基本上也就完成了,不过想要正常骑行,还要安装一个车座和手刹,没有这两样东西,还是没办法骑行。
汉部落的皮革制作工艺也早就发展起来了,弄个皮革车座自然不在话下,就是车座下面的减震弹簧稍微要麻烦些。
安排了铁匠打造弹簧,罗冲也把车座的图纸画了出来,最下面是一根用来连接车体的钢管,上面是弹簧架,再往上是弹簧,然后是一个三角形的薄铁片,再垫上一层软木防震,最后再往外面包上一层皮革。
车头前面的车筐当然也必不可少,不过为了便于推广,自然是要降低成本的,能省的地方就要省,降低价格才能提高购买力,所以罗冲选择了藤编的车筐或是竹子编制的,或者干脆不加车筐,让百姓自己编个筐子绑在上面也不是问题。
最后的刹车方面略微麻烦,现代自行车的刹车都是用的轧线,这东西是用细钢丝拧成的细绳索,外面还要包裹一层留有空隙的橡胶管,看起来就像是电线一样,不过以汉部落现在的水平,制作起来应该相当麻烦。
所以罗冲设计了两种刹车系统,一种就是轧线加橡胶抱轮减速器,另一种就是按照老自行车那样,直接用硬性的铁条传动刹车,两种相比起来无疑是铁条传动的更廉价一些,但是目前只能用来刹前轮,安全性比较低。
相比之下,轧线就可以兼顾到后轮,做到前后双刹车,但是制作成本肯定要直线升高。
当然了,这还是手工试制方面,如果将来能够解决大规模制作的难点,那么还是轧线更安全实用一些。
又花了一周的时间,直到建元二年的四月中旬,进入当年的初夏之后,刹车,车筐,前后车座等东西才全都做出来,最后再加上一个独棍式的车梯,整个自行车就算做好了。
在制作这些东西的时间里,研究所的工匠们也用多余的材料重新组装了十几辆自行车出来。
第一批一共二十辆,其中十二辆是轮圈尺寸28寸的男士自行车,里面六辆是前面带一根大横梁的车型,另外六辆是两根并排的斜直梁。
车子的颜色分为黑绿两种,黑色的用油漆刷成了黑白红三色,以黑色为主体,白红点缀,绿色的墨绿加银白的钢铁原色点缀。
剩下八辆是轮圈尺寸26寸的女士自行车,前面是两根平行的弯梁,上下车更为方便,整个车架由钢管焊接而成,倒是也不用担心车架的坚固程度。
女士自行车的颜色就更多了些,天蓝色,草绿色,鸭蛋黄,大红色,每个颜色两辆,两种刹车各一辆,原木色的车筐一配,一种新时代的田园风情油然而生。
看着眼前排列整齐的二十辆自行车,研究所的工匠们也是自豪感爆棚,全都激动不已。
“首领,您快试试车吧,看看这脚踏车骑起来感觉怎么样?我们都还不会骑呢,您快骑两圈让我们看看。”
“好,那我就试试。”
二十辆车子刚刚完工,便有不少人催促着罗冲试车,罗冲自己也很激动,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一个荒蛮的异世界,在自己的领导和领民的奋斗下,他终于弄出了一点接近现代文明的产物。
自行车,多么熟悉的交通工具,如今自己又有机会骑上了。
他选了一辆28寸的斜杠男士自行车,扶住车把,动作娴熟的踢开车梯,一撩长腿便坐在了车座上。
身上穿的齐膝长袍略微有些碍事,他便将前后的两片长袍下摆捞起来塞进腰带里,露出下面两条大长腿,这才开始蹬了起来。
等罗冲双脚离地正常行驶的那一刻,研究所的工匠们顿时欢呼起来,他们激动的手舞足蹈,兴奋的大声高呼着。
而正在骑车的罗冲却是不免有些失望,这车的缺点还是挺明显的,首先给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太重,蹬起来必须用很大的力。
不过罗冲很快便明白过来,这不仅是材料使用钢管的问题,跟路面也有很大的关系,湖心岛上的研究所周围都是简单平整夯实的泥土地面,骑起来还算舒适,但如果放在城池里的砖石路面上,想必骑行的时候肯定会更加顺畅。
另外就是车座坐起来不太舒服,有些硌屁股,这是因为现代自行车座里面大多装有弹性海绵作为填充,骑着比较柔软,但是这铁皮、木头外包皮革的车座就不怎么舒服了,好在下面还安装了弹簧,要不然在山道上骑行几公里,非要把屁股颠开花不可。
不过这倒不是什么太大的缺点,大不了谁骑的时候自己再缝个棉垫子上去,能买得起自行车的,应该也不会差那一个垫子。
刹车方面倒是还好,罗冲骑的这个是带轧线的双刹自行车,前后刹车都很灵敏,减速效果显著。
整体上来说,虽然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最起码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只有先有了自行车,之后才能谈改进的事项,要从日常的使用中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过罗冲也想过这个自行车的受众问题,估计愿意骑车的人不会很多。
有钱有爵位的人骑马不是更舒服,更有面子,为什么要骑这样的自行车找不自在呢?
而普通百姓,没有日常交通需要,基本连村子或者城池都不出去的人,他们要自行车也没什么用。
这东西其实最适合的是各个工坊的工匠,他们有上下班的通勤需求,要是工作地点离家稍远的,弄个自行车来骑倒是有可能,而且他们有稳定的工资,攒攒钱也能买的起。
而那些种田的百姓,一年到头也没几次出门的机会,他们买自行车的可能基本上就等于零。
但是对于这部分农民群体,三轮车反而会更加爆火,因为种地经常需要挑粪,打水,拿农具,粮食收获的时候还要往家里搬运粮食,搬运秸秆等等,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有一辆车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而事实上,谁家要是有一头牲畜牵拉的车辆,那基本就相当于现代开一辆玛莎拉蒂,谁要是能坐得起箱式马车,那就相当于有辆劳斯莱斯了。
倒不是平板车有多贵,而是养大牲口的开支太吓人,平时不拉车的时候喂一些秸秆倒是说的过去,但如果拉车干了重活,那就需要用豆子大麦苜蓿等精细饲料来喂养了,养活一头大牲口的开支,足够养活五个大老爷们儿吃饭,这样的开支一般家庭谁负担的起。
但是三轮车就不一样了,它几乎不需要开支,只要日常的简单维护即可,最关键的是还不用牲口,自己坐着就能骑,如果再能把价格控制的低一点,绝对会在汉部落卖爆,可比自行车强多了。
不过自行车既然弄出来了,那就不能不用,罗冲就准备先在汉部落把邮政系统弄起来,用来给平民之间互相送信,另外也能方便官方的信息传递。
然后先把自行车给官办的邮递员装备上,让他们去骑着车大街小巷的跑,逐渐把自行车推进人们的视野,等以后技术越来越完善了,生产规模也起来了,到时候自行车差不多也能推广开了。
罗冲就这么一边骑一边想着事情,耳边全是工匠们的欢呼声,看着首领在空地上骑的飞起,其他胆子大的工匠也推了一辆开始尝试着骑行,不过平衡还是很难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