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怎么样,漂亮吧,再过不久,咱们家也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了,到时候把所有的窗户都换成玻璃的,你们要是喜欢,也可以在楼顶弄一个玻璃房暖房出来,到时候冬天也可以带着孩子们晒晒太阳。”
“嗯,夫君做主就好,我们也不懂这玻璃该怎么弄。”
“天黑了,咱们该点灯了吧。”
罗冲透过玻璃看向远处的天色,确实没什么亮光了,于是点了点头,“你们俩先抱着孩子去四楼的卧室,灯我来点,我不叫你们的话千万别上来。”
“为什么?”小蝶不解的问道。
“第一是因为这个灯很大,发出的光会非常刺眼,我怕你们不适应,第二是因为这是乙炔灯,我怕万一发生爆炸,被伤到你们几个,这种事还是我来比较好。”罗冲解释道。
“那要不要换别人来,我们不看了,夫君你是部落的首领,你不能出事的。”詹荧也连忙劝阻道。
“没事,你们先下去吧,这灯都是我设计的,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它了,灯是不会有事的,我就怕刚开始喷出来的乙炔太多,叫你们离开也是以防万一而已。”
“那好吧,夫君你要小心。”
等两个女人带着孩子下楼以后,罗冲也开始了启动灯塔的步骤,别看这玩意简单,其实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套严谨流程的,不然很容易发生事故。
首先把顶部的通风口打开,然后打开玻璃房的所有门窗,这样可以让空气快速流动,就算一会儿开始反应冒出大量的乙炔,快速流动的空气也可以防止乙炔聚集在屋子内发生爆炸,是点火前的重要步骤。
然后检查喷灯下面的六个手动阀门,每个阀门对应着一圈喷口,这样就可以一圈一圈的点亮,不至于一次全部点开,那样的出气量太大,也容易在点火阶段发生爆炸。
第666章 天辰卫
检查完所有的阀门状态之后,先把六个喷灯阀门开启最中间的一个,然后罗冲就来到了六楼的设备间,这里不光有水箱和电石舱,还有一个乙炔反应釜,以及蒸汽汽笛,不过汽笛平常是不会开的。
罗冲检查了一下反应釜的加料情况,这个卵形的乙炔发生器一次装料差不多就可以烧一晚上,等到第二天早晨里面基本上就剩下熟石灰了,到时候就可以把这些石灰倒出来,白天再换新料就好。
检查加料状态,关闭所有的阀门,检查密封状态,把供水阀门扳到一档,清水顺着管道流进反应釜,开始和里面的碳化钙(电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可燃的碳氢化合气体(乙炔),乙炔越来越多,升入反应釜上面的气体过滤桶内,经过几层竹篾和网纱的过滤,最后变成不含灰尘的干净乙炔气体升入顶层玻璃房的灯具管道中。
这个时候罗冲又来到玻璃房内,拿出一根羽毛伸到灯芯中间的喷口处,观察实际出气量,刚开始冒出的并不是乙炔,而是反应釜中留存的空气,等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臭味时,就说明乙炔出来了。
收起羽毛,拿出一根引火用的竹片,在手提的电石灯内引火之后,再将灯塔的灯芯点燃,灯芯处呼的一下冒出一股火团,然后瞬间变成了一簇一尺高的火苗,这个时候再将引火的竹片插入水罐中熄灭。
虽然火苗还不大,但是聚集在灯塔下的百姓们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灯塔顶端发出了亮光,一个个的都十分激动。
罗冲也没犹豫,搬动机关将玻璃灯罩放下,然后把喷灯的六个供气阀门再开两个,灯芯的炽白色火苗立刻变粗了一大圈,高度直接涨到了半米多高。
此时在灯塔下聚集的百姓已经可以看到塔顶光芒大盛,两条粗壮的白色光束从塔顶射向远方,十分霸道的撕裂了黑暗的天空,还有一个人影围着灯光晃来晃去,不用说就是他们的首领了,小蝶、詹荧和孩子们虽然在塔里,但是也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码头已经被灯塔照亮了,还有数不清的百姓在发出欢呼。
罗冲又下到六层的设备间,将反应釜的供水阀门扳到最大,霎时间,更剧烈的反应开始,生成的乙炔气体开始猛增,顶层的玻璃房内灯芯火柱直接蹿升到一米多高,罗冲再次来到顶层,将剩下的三个喷灯供气阀门也打开,灯芯火柱的高度瞬间从一米多降至八十公分,但是火柱的直径却直接增加一倍有余。
此时的灯芯已经被调整到了设计的最大功率,将整个玻璃房照的宛如一颗太阳,罗冲眯着眼看着外面,根本不敢直视灯芯,那光的强度实在太猛了,可能这就是目前这个世界人造物品能够达到的亮度极限了。
罗冲开始把玻璃房的门窗依次关闭,只留下顶层的通风口还在开启状态,然后扳动透镜支架上一根控制齿轮的杠杆,使齿轮抬高,和上面的风车动力齿轮咬合,随后透镜支架就开始缓慢旋转起来,罗冲检查了一切稳定之后,就直接从顶层下去了。
而在灯塔的外面,无数百姓看到的却是亮如太阳般的塔顶,在塔顶的那个人造小太阳中,还射出两条粗壮的光柱,开始缓慢的扫射四周,所有的百姓都开始大叫着欢呼起来,这样的一幕若非他们亲眼所见,一定会以为这是神迹,只有住在这里的人们才知道,整个灯塔都是他们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
同一时间的几座湖心岛上,实验室的众人已经全都爬到了一座大煤堆上,不停的向着卫山郡的方向张望。
“怎么还没亮啊,不会咱们做出来的灯具出问题了吧?”一人焦急的问道。
“别着急,再等等,天还没黑透呢。”
于是众人又开始等了起来,身为灯具的开发团队,在得知灯塔今晚将会点亮时,实验室的众人比任何人都更关注这件事情。
“亮了,亮了,我看到了,你们看看那边是不是?”大煤堆上突然有一个激动的叫道,其他人也瞬间看了过去。
果然,就在众人发现那一颗暗淡的光亮时,那团白光突然光芒大盛,两条光柱也照了出来,没一会儿的功夫就开始缓缓旋转起来,光柱霸气的从数个湖心岛的上空扫过,那场面好不威威。
“成功了,点亮了,我们的灯具真的成功了。”
“嘿,那些喷口可还都是我焊接的呢。”
“你要这么说,那阀门还都是我们小组制作的呢,这功劳也有我们的一份。”
“行了,别争了,大家都有功劳,少了谁也没用,灯具上的密封橡胶还都是我们做的呢,可没人家造玻璃的也不行啊。”
一群人激动的看着头顶不停扫射的光柱,嘴里不停的争着自己的功劳,实际上他们也不是争功劳,而是心中有一股很强的自豪感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大致意思就是,看,那东西能点亮有我出的一份力。
……
四通县,这里是汉部落东西两个方向的物资集散中心,天刚刚黑下来,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不是在家吃晚饭,就是在街道的大树下乘凉,突然间,一道来自五十公里外的光柱从县城上方扫过,把县里所有的百姓都吓了一跳,还以为出了什么诡异的天象。
“娘,娘,你快出来看啊,天上有个白色的大棍子抡过去了。”一个刚刚写完作业的小孩正在自家院子里逗弄小狗,突然看到天上的光柱扫过,顿时激动的大声嚷嚷起来。
“什么大棍子,天上还能有大棍子,大晚上的你胡说啥,快点洗澡睡觉……去!”
年轻的女人手里拿着一件发黄的白色短褂,正在给磨破的肩膀打补丁,听到自家孩子在院子里乱叫,立刻就走了出来,结果训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天上又是一条光柱扫过,把女人也吓住了,愣在原地看着黑漆漆的天空。
“娘,你看,我没骗人,我们学校的老师说骗人是不对的。”小孩丢下家中的狗子,得意的辩解道。
就在这时,又一条光柱再次从县城上方扫过,已经在城区引发了一定的惊慌,不少居民都从自家走到巷子口和街道上,聚集在一起讨论着那是什么东西。
“当家的,你快快看看天上那是什么,有个白色的柱子一直在天上晃荡,看着怪吓人的,那么大的东西,还飞的那么低,一会儿可别从天上掉下来。”女人惊慌的对家中的男人说道。
男人正提着木桶冲凉,听到媳妇的喊声趿拉着草鞋就过来了,一边擦着身子一边向天上张望,那个白色的巨大光柱很有规律的每隔十几息就从天上扫过一次,煞是惹眼。
男人皱眉思索,突然想起了什么,然后对老婆孩子说道,“我知道了,这是卫山郡那边的灯塔照出来的。”
“灯塔?什么东西,你说这大棍子是卫山郡弄出来的,这有什么用?”女人疑惑的问道。
“爹,什么是灯塔?”孩子也好奇的问了起来。
“什么大棍子,那是灯照出来的光柱,我不是经常赶车去卫山郡拉货吗,上个月首领去了那边,说是要在码头边上建一个灯塔,用来给来往的大船引路用的,前两天我又去的时候已经建的差不多了,估计今天刚刚点亮。”男人解释道。
女人听的稀里糊涂,孩子也想不明白。
“爹,那灯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那么厉害,上面的灯比太阳还厉害,都从卫山郡照到咱们县来了?”
“嘿,不知道了吧,那灯塔是咱们首领弄出来的,有两间房子那么粗,三四个城墙那么高,顶上装的是透明玻璃,里面装了个比人还大的灯,那灯塔外面还刷成了白色的,上面用红漆写着启明星三个大字,卫山郡的人都说那叫启明星号灯塔,建好之后上面的灯比星星还亮。”男人得意的在儿子面前卖弄着自己的见识。
“那爹,什么是玻璃?”小孩继续追问。
“玻璃啊,就是,我也不太明白,听说也是首领带人造出来的,那玩意儿透明的,就跟……就跟冬天的冰一样,冰你知道吧,就你冬天从房檐上掰下来的那东西,透光的,玻璃就跟那东西差不多,只不过玻璃不怕热,不会化。”
“爹,我也想见见灯塔,见见玻璃,你带我去卫山郡看看吧。”小孩子立刻被勾起了兴趣,对着父亲央求道。
“你还上学呢,哪有时间去啊,不过卫山郡好像有卖那种灯的,回来爹去买一个回来给你见见。”
“真的,爹你真厉害。”
“那是,爹当然厉害,不过咱们首领更厉害,那灯就是咱们首领带人弄出来的,你也要好好上学,学到了本事就能跟在首领身边做事,到时候也弄出几个厉害东西出来,你就再也不愁吃穿,不用愁没钱花了。”
很快,四通县的百姓中就传出了不少关于灯塔的消息,还有今天刚刚从卫山郡回来的人知道的更多,从这些人的口中,百姓们才确定了今天是灯塔正式开机的日子,恐慌的情绪才彻底消失,然后随之而来的便是自豪和激动。
汉部落造的灯能照几十公里,这样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前世神舟飞船第一次带人上天,牛逼大发了。
……
启明星点亮的第一个夜晚,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过范围还是限制在卫山郡和湖心岛还有四通县这三个地方,浏阳郡虽然离的比四通县还近,但是和卫山郡中间隔了一座八宝山,所以还是看不到灯塔的光柱,其他的新钢郡、汝阳郡、汉阳郡几个地方,因为实在太远的关系,而且加上地形的原因,都没能看到启明星的灯光,灯塔点亮的消息还是在几天后才传过去的。
之后的几天里,在确定了灯塔的稳定运行之后,罗冲就开始选人组建专门负责灯塔的队伍了,这是一支人数只有几十人的队伍,隶属于军事编制,番号为‘天辰卫’,专门负责值守灯塔。
天辰卫的人员全部从水手中优先招募,先期任务就是以启明星号灯塔为基地,全员培训灯塔的各种操作和维修保养,等这批人训练好之后,将来就会调往新建的海岸灯塔正式入职。
没错,罗冲建这个启明星号灯塔,不仅是为了建设团队和研发团队刷经验,同时也是专业守塔部队的训练摇篮,汉部落的灯塔不是烧油灯的,里面的东西比较高级,如果随便找个人上去,还真的玩不转。
另外,一次招那么多人的原因,就是罗冲打算实行轮换制的守塔任务,守灯塔真的很孤单,卫山郡的这个当然不算什么,但是海岸灯塔一般都建在地势险要的海域,四周要么全是大海,要么就是无人的荒岛,几天见不到一个人,最多远远的看着海上有船经过,而且就现在汉部落的这个情况,船都不一定天天有。
这样的情况下,让一两个人长期驻守灯塔会把人憋疯的,所以罗冲决定由一个小旗负责一个灯塔,每个小旗十二个人,分成两两一组轮流驻守灯塔,遇到物资补给或者零件维修,一组队员搞不定的时候,就把整个小旗叫来一起干。
守塔工资肯定是高的,毕竟这个工种危险性又高,还特别无聊,还需要经常日夜颠倒的熬夜,工资不高说不过去,但是花的钱太多罗冲也不愿意,所以他执行的是底薪加补贴制度,保底工资就那么多,轮到哪一组去驻守,驻守的时候就会有守塔补贴,一个月驻守了几天,就发几天的守塔补贴。
这就等于一直花两个人的钱,养着一支守塔小队,成本算起来还是很划算的。
做好了天辰卫的训练规划之后,罗冲又连忙开启了曙光号灯塔和摇光号灯塔的设计任务,其中曙光号灯塔将部署在竹岛东侧的礁盘上,为来往于使团的船只引航,摇光号灯塔将部署在汤部落的入海口处,为当地的航线引航。
启明星号,曙光号,摇光号,所有的灯塔全是以星辰为名称,这也正是天辰卫守塔部队的番号由来,汉部落将会用这些如星星般的灯塔,来组建大汉的星辰网络。
第667章 厚积薄发
八月下旬,搞完了启明星号灯塔的各项事宜后,罗冲就直接带着老婆孩子回家了,他接下来的事情还很多,要设计新的海岸灯塔,要设计新的航海船舶,以及更适合在海上捕鱼的专用渔船,但这些都是画图纸的活,没必要一直待在卫山郡,现在回家正好可以把新房子的事情规划一下。
一家子坐着马车很快回到了汉阳郡,罗冲到家的当天便下令将汉阳城的冶金工坊拆掉,这块地皮便是新家的地址了,虽然不算很大,但是搞个带独立院落的别墅还是没问题的。
嗯,他一个那么大部落的首领,住个别墅不过分,又不是建宫殿,算不上劳民伤财。
冶金工坊拆迁的事情不用罗冲具体负责,他只是签署了几道命令,把里面原有的打铁设备分配到了汉阳郡下属的三个县,让他们分别组建自己的铁匠铺而已。
而关于铸模方面的东西就运到了新钢郡,放在那边发挥一下余热,至于拆房子拆出来的砖和木头,老砖直接留着建新房,连烧砖都省了,木头直接送到旁边的木材加工厂,能用的上就用,哪怕把房梁木锯开做几张桌子都行。
接下来的几天罗冲直接把自己关在了家里,开始着手设计图纸的事情,灯塔方面很简单,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面的曙光号灯塔直接在启明星的基础上修改就可以,考虑到当地特有的海况和气候,罗冲直接把建筑材料定为了天然岩石,因为他前世就记得国外有几座石砌灯塔都在恶劣的狂风巨浪中屹立了上百年,说明石砌灯塔还是非常耐用的。
定好了材料,罗冲当天直接用飞鹰传书给远在竹岛的兽牙去了消息,让他利用当地的资源,就近从竹岛东部的崖山采石,并将石料雕刻成石砖。
别管灯塔什么时候建,先准备着再说,要不然到时候过去了没有材料也建不成。
至于灯塔的结构和形状,罗冲选择了更稳定和抗浪的多面体形状,最后选用了正八边形的锥形塔,因为塔身足有六十米高,所以底座必须要大一些,这样才能足够稳定,而且下大上小的锥形设计可以给塔身下部留下更充足的空间,这样就可以多囤积一点物资。
而选用八边形的形状,主要是因为罗冲想直接在塔身上涂刷出方向标识,直接把东南西北还有四个区间方向一共八个标识刷到外墙上去,正八边形刚好合适,到时候就算海上的船迷失了方向,只要一看见灯塔上的字,也能知道自己在往哪里走,灯塔本来就是个地标,当然越简单醒目越好。
搞定了灯塔之后,接下来就是海船和渔船了,海船目前即使没有新船也能用已有的帆船凑合,但是渔船不行,现在汉部落的现有船型压根就没有一款适合出海捕鱼的,这个必须重新设计。
设计新船,首先要有人提出各种指标,但是汉部落没有,这方面也就罗冲自己懂一点,先确定使用群体,当然是土著渔民了,而且这些人没钱,不管是租还是卖都不好办,所以第一条要求就是不能太贵,因此就要压缩成本。
压缩成本没有别的办法,就算你用的材料再差,那终究也是船,所以直接把船型限制的小一点,限制其体型,同时又为了能够满足出海捕鱼的条件,太小了又经不住风浪,两相权衡之下,罗冲选择了以现有的双桅帆船为蓝本,在其基础上修改新船型,选这款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大小很合适。
十米八米的和汉部落的舢板差不多,那玩意儿也就能用来手划两下而已,二十米以下的都算不上多大,但是超过二十米的又太大了,因此二十米左右的船长最为合适。
然后是综合船舶航速,以及稳定性还有载货量的考虑,罗冲将长宽比定在了三比一,最后的数据就这样定了下来,长十八米,宽六米。
又因为是海船的缘故,而且还要有很大的货舱用来装鱼获,还要抗风浪,增强适航性,罗冲最终弄出了一款前后都是圆头,纵向横截面为倒Ω形的设计,肚子大口小,吃水深,稳定性高,舱内空间大,载重量大,空舱破浪性能优异,满载时船身平稳的船型。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那就是你在圆形的船壳内设置一个方形的货舱,那么在货舱的四周就会被分出四个空心的舱室,这些空心舱室包裹在货舱的四周,就可以在满载时给船只提供浮力,说白了就是给集装箱套了个救生圈,嗯,这个比喻很形象。
船这玩意儿反正就是浮力的事嘛,在把圆弧形的船底放上压舱物,这就起到了一个不倒翁的作用,使船只不容易发生侧翻,哪怕是被大风吹成了四十五度斜角,船只也能利用压舱物自己重新站直。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实际操作中不建议用渔船玩漂移……
至于舒适性,那就算了吧,在船尾弄间不太大的小屋子即可,反正渔船是出去劳作的,不是去观光的,有个地方能遮风挡雨就不错了,在考虑前后左右的平衡问题,后面增加了屋子,前面当然也要适当的增加配重,要不然船头就翘起来了,不过稍微翘起来反而更好,因为船头微昂的姿态十分适合破浪,更加适合了恶劣天气的海况,所以最后为了增加船头的重量,罗冲直接放了一根船首斜桅当作配重。
船舱的结构和进入方式也改动了,直接变成了福船的水密隔舱设计,将整个船舱纵向分成了许多段独立的舱室,一是可以减少进水带来的危险,哪怕其中一两节进水了也不要紧,船只依然能够航行,第二就是把原来的一个大舱分成了许多小舱,可以让渔民实现鱼获分类收纳,而不是像上次游伏自己捕鱼一样,一网捞上来什么东西都放一起,有了这种分舱的船就可以分开放了,鱼和鱼放一起,虾和虾放一起……
以上这些都是船体的基础设计,罗冲又在这个渔船的基础上开发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双桅版,一个单桅版,倒也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就是一个便宜一个贵而已,单桅版少了一根桅杆,还少了一具船帆,当然比两根桅杆的便宜了,只不过这样的船速就慢了一点而已。
图纸画好之后罗冲立刻飞鹰传书到浏阳郡造船厂,让他们先试造三艘样船,浏阳造船厂拥有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船匠和一批能看懂图纸的领导,如今已经完全可以做到看着图纸来制造新船形了,毕竟这几年造船也不是白造的,众人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吴下阿蒙。
时值八月底,搞定了这一切之后,罗冲又产生了去下面的各县视察的打算,说起来从这些县城落座之后,罗冲还真没怎么去看过呢,现在不知不觉的就已经有两年多了。
两年多的时间,罗冲没怎么管,定好了发展战略之后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发展,这正是‘无为’之道,当然,期间罗冲也给了他们不少帮助,发展是一回事,基础物资还是要给齐的。
这次的视察活动罗冲没有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因为太慢,就带了一护卫,还有少量的物资过去,第一站就是丹山县。
丹山县在哪,就在托孤岭的下面,当初罗冲带人阻击火部落的地方,如今经过了两三年的发展,此地的地貌已经大为改观,这应该就是人类文明升级的象征了。
初级文明,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级文明,把自然环境改造成自己能适应的环境,说白了就是人类终于有了改变地貌的能力。
还没进城,罗冲就先来到托孤岭的高地上向下眺望,入眼的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夯土城池,城池的外面则是大片的田亩,不过现在基本上都是光秃秃的,大部分地方只有一层像是小草一样的东西。
如今已经是八月底了,春小麦刚刚收完不久,地里面那一层像是草一样的东西,都是在割完麦子之后种的花生,大豆,玉米等作物,如今已经长了半尺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里并不是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不过通过挖掘人工河道引水的水利项目,丹山县的水田面积还在逐年增加。
而在城池另一面的辅田里,女人们也种植了不少的经济作物,有自家的菜园,还有人种植了桑麻,漆草更是遍地都是,连孜然这种香料作物也不少见,除了菜地以外,其他东西自己没什么用,但是却可以拿来卖钱啊,也是农户们一笔不小的收入。
先在城外视察了一下当地的农业种植情况,罗冲这才来到了城里,一入城便是繁忙的景象,当地的麦子水稻等物收割之后要晾晒,要打谷皮,要装袋称重,交完农税之后,在自家的小仓库内留下足够食用的粮食,剩下的就可以拿到官仓去卖,这便是自家今年的收入。
当然,收入不可能只有这些,还要加上其他东西,比如种了大豆和花生的,这些东西收获之后可以全卖出去,卖给豆腐坊和榨油坊,除了可以换到自家吃饭用的食用油外,其他的都是可以攒下来的收入。
小农经济就是这样,农民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吃的粮食自己种,蔬菜自己种,蛋肉自己养,吃油可以用花生换,吃豆腐用大豆换,穿衣方面虽然织布机还没全民普及,但是用辅田中种出来的桑麻也可以换到布料。
两年多的发展,丹山县已经全面解决了住房和食物的问题,百姓居者有其宅,耕者有其田,这些当初的移民终于是稳定了下来,不过这不是罗冲视察的重点,他更在意的是人口数量、牲畜数量,还有新弄的织机数量。
“禀首领,我们丹山县总人口现在已经有了七千多口,相比于当初设县的时候翻了一倍有余,主要人口增长一是新生的幼儿,一是外来野人的加入。
汉部落的生活十分稳定富足,虽说干的活比较多,但是却比以前打猎采集更安全,没有以前各部落时期牺牲那么大了,盖房子挖渠也是为了自家的田地和居所,所以族人们干的也开心,这生活一稳定下来,生下来的孩子自然也就多了。
另外就是周围野人的加入,常常有零星的野人跑来想要加入汉部落,我们全是按照首领的要求,先让他们在农户家里试用两年,学会汉语之后才颁发的正式户籍,而那些只有几十人大小的部落,则是看情况分配,现在也都稳定了下来。”丹山县的县令对罗冲介绍着当地的人口情况。
“嗯,不错,关于人口方面,周围的野人和小部落终究是有限的,将来还是要走出去才行,不过这个你们不用管,你现在一是要抓好农耕和养殖,还有税收和治安之外,另外的一项重任就是教育。
这一批的移民是没有机会了,他们的孩子也才一两岁,现在还不着急,但是你要提前把学校等配套设施搞起来,先选好地,做个计划,需要什么支持就往上报。
除了这个,还有幼儿培养教育,主要针对那些没有养孩子经验的年轻父母,回来我会安排专人携带教材来做这件事,你们当地的官署要积极配合,争取把幼儿夭折率降到最低。”罗冲一边走一边跟当地县令嘱咐道。
“是,我们一定配合。”
“牲畜不缺吧?”罗冲再次问道。
“回首领,牲畜不缺,不光不缺,反而还多呢,今年部落从草原弄回来那么多的牛马羊,也分给了我们丹山县不少,那些新晋的牛马都已经开始训练干农活了,这次夏粮收获之后的秋耕就有不少牛马派上了用场,而那些羊我们则是直接卖给了百姓,畜牧司这边集中饲养也没什么用,还不如卖给百姓们,现在丹山县这里以前家里没猪的都养上了山羊。”县令再次介绍道。
“嗯,这方面也让畜牧司抓紧盯着,要做好防疫措施,还要帮助百姓解决困难,经常组织人手给百姓们传授养殖经验,可以按区片划分,一个人负责多少户,挑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把人召集到一起讲课,还有,入冬之前一定要协助百姓准备好过冬饲料的问题。”罗冲再次针对养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是,请首领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