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204章

作者:羽卿书

  有姜氏生活稳定,粮食充足,所以人口数量也在稳步提升,每年都能生个一百多婴儿,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肯定是要扩大的,但是部落的居住地没有改变,那么族人们想要去田里干活的话,总不能要走上半天的路吧,这一来一回的都用在走路上,那就不用干农活了。

  “汉部落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啊。”宣在内心感慨道。

第573章 告别有姜氏

  “那你们部落那么多的居住地,每年怎么祭祀,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获,这些事情怎么办?”宣想了一会儿,又提出了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

  “有专门管理地方的官员啊,万人以上设郡守,几千人则是县令,这都是地方的长官,他们下面还有一群辅助的佐吏,受长官领导,专门负责具体的各项事宜,称为各房司吏。

  比如户房司吏,专门管辖区内族人的户籍登记销减等事情,还有每人田产等,刑房司吏专管治安,族内禁私斗,杀人等,发现了也是要惩罚的,汉部落有我们首领编撰的汉律,违反汉律上面的条款也是要受罚的,轻者罚钱,重者服劳役或肉刑,最重着要处死,就比如在城中街道随意丢垃圾,不仅要罚钱50块,还要斩指一根,发现一次砍一次。”游伏再次解释起来。

  汉部落的人倒是还好,周围的有姜氏听完就整个人不好了,汉部落居然还有那么多规矩,丢个垃圾就要被剁手指头,这也太狠了吧,不过也有人不明白啥意思。

  “垃圾是啥?”勇的妹妹蕾问道。

  “就是没用的污物,比如屎尿,剩饭剩菜,破烂,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在街上很脏,街道是大家一起用的,所以不允许大家随便污染破坏。”游智也是适时的解释道。

  “可扔个东西就要被砍手指,这样不是很残忍吗?”勇还是觉得太过严厉。

  “不啊,汉部落有公厕,不用随地大小便,官署还出钱雇佣老汉,每日清晨上门收宿便,更没必要在大街上倾倒,扔垃圾也有专门指定的垃圾筐,这样的条件下,你还在街道上乱扔垃圾,那不是自己找死吗,要我说,只砍一根手指都算轻了。”游智再次解释道。

  这些也确实是罗冲制定的规矩,想想中世纪欧洲屎尿横流的城市,还有因此爆发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管束,当然,只管束也是不行的,你不让百姓随便扔垃圾,那你总得告诉他们扔哪吧,所以还要有完善的垃圾处理制度。

  好在汉部落是农耕部落,屎尿还有大部分有机物垃圾都是可以用来沤肥的资源,无机物的垃圾基本没有,这年头可没塑料垃圾,所以处理起来也比较容易,只要派专人统一收集送到城外的沤粪池就好了,各地官署也会专门拨出一笔资金,招募当地的老汉来干这个活,类似现代政府供养的环卫工人。

  勇和蕾听完也是莫名的放心了不少,最起码不是乱罚,这样看汉部落还是不错的。

  但是宣就没有纠结这个问题了,而是感慨于汉部落制度的完善,各居住地专人负责,还有人负责各项具体的管理工作,甚至连扔垃圾这种事情都有明确的规矩,怪不得那个汉首领能够管理那么大的部落。

  “这样一来,肯定需要很多会写字的人来干这些管理的事情吧,要不然普通人怎么记住这么多的事情?”宣现在又问起了汉部落的选材制度,真可谓是个眼光独到的人了,看问题的角度都和小人物不一样,一看就是个当领导的人物。

  “对,确实需要很多人,那些服役的官卒倒是不用识字,但是想要当长吏就必须识字了。”游伏没有想就直接说道,显然他对这些事情也是比较熟的,毕竟他也算是汉部落的高层人物了。

  “那你们汉部落有多少像你一样能读会写的人?”宣再次问道。

  “不多,现在大概千人左右吧,不过这个数字很快就会增多了,我们首领这个月应该正在办学校,部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进学校学汉字,这些人长大了也能为部落干一些事。”游伏算了一下出行的日子说道。

  “所有的孩子都要学?!”宣惊讶了,没想到汉部落还有这种传承方式。

  “嗯,都要学,我的长子今年也到了要上学的时间,他可是赶了一个好时候啊,也不知道他母亲跟他这段时间过的好不好,还有他那几个弟弟妹妹。”游伏斜视着天空,有些思念的说道。

  宣听完就更惊讶了,汉部落是怎么教学的,如何让那么多的人一起学习汉字,这都是值得有姜氏学习的管理办法啊,毕竟有姜氏也是一个正在不断扩大的部落。

  “那宣首领有什么打算,等有姜氏这次秋收之后,要不要派几个人跟我们去汉部落看看,我们汉部落会很欢迎你们的。”一番介绍和解释之后,游伏再次向宣发出了邀请,他不能一直都留在这里,行不行的给句痛快话,船队不能因为一个有姜氏就把真正的任务置之不顾,这肯定是不行的。

  “这,让我再想想吧,等秋收以后再说,如果我真的要去,那还要麻烦游伏你送我们过去呢。”宣想了一下,还是没有立刻做出决定,游伏关于汉部落的只有种种描述,但是具体怎么样却无法考证,这些话的可信度还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宣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选择,选择可能出现的后果中最轻的那一个才行。

  “这是自然,既然这样的话,那我们明日便走好了,船队还要继续向下游进发,等月余后我们回来,那时有姜氏的粮食也该收获完了,我们正好回城的时候带上你们,这个不用着急。”游伏也摆了摆手说道。

  就这样,双方默契的终结了这个话题,而在当天晚上,宣确实大方的送了一些粟和黍的粮种给了游伏,说是用来换他们带来的犁和踏碓这两样技术,而且这也是宣最开始让他们来部落时最想要的东西,现在人没有留成,但也弄了两样技术回来,不算亏了。

  游伏他们也被宣亲自送到了河边,互相道别之后宣就回去了,但是游伏的船队自然不可能马上就走的,他们还要收拾营地,把东西都装船之后才能出发,就这样一直忙到了夜晚,直到次日一早他们才出发继续驶向下游。

  而在另一边的有姜氏居住地里,一个男子也匆匆忙忙的赶回部落,找到宣汇报道“首领,汉部落的那些人上船走了,我们没发现他们在岸上留人。”

  “嗯,知道了,你下去吧。”

第574章 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

  半月一晃而过,时至八月二十八日,这天是罗冲规定各地学生报道的日子,其主要目的一是登记学籍档案,分班,认教室,领取书本这些琐事,第二就是查验有多少人因故未到,然后派小吏查验,如果故意不来,那就等着治罪吧。

  都已经给了一个月的时间了,就算是做个小手术也该养好了,这个时候还敢不来,那就真的对不住了。

  这天一大早,罗冲就来到了汉阳城的官署大楼五楼上,站在窗台前俯视着两旁的教学楼,还有中间旗台下越来越多的孩童和家长们,报道的时间定在了上午十点左右,因为没有表,所以大家只能看太阳,但即便是家住汝阳郡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也能从容的收拾好东西,吃完早饭,坐上郡里安排的‘校船’抵达汉阳城的学校了。

  每天坐船去上学,也挺有意思的……

  越来越多的孩童来到了旗台下聚集,他们身上穿着这个月家里新作的衣袍,脚上套着麻布鞋,头上全都顶着一个鼓包一样的发髻,女孩就不同了,什么发式都有,但多以编发,束发为主,鲜少有披散着头发的,头上顶着两个牛角一样鼓包发式的女孩最是常见,让罗冲想起了前世武林外传中的莫小贝……

  他们手中提着自己的小书包,也有背在身上的双肩布包,斜挎包,甚至有富二代家的孩子,是背着皮革做的背包来的,脚上穿着皮靴,十来个小孩少年聚集在一起,在人群中很是扎眼,罗冲不用猜都知道那是谁家的孩子,除了鼠大这厮,汝阳城里没有谁比他更有钱了。

  当然别人也有,比如游伏的孩子,他虽没有正式官职,但是每次出门只要活着回来就算功劳,罗冲肯定不能不赏的,以前没有钱币的时候,布匹,皮革这些赏赐压根就没缺过,所以这家伙也有钱,但他不在家,家里的女人会过日子,并没有给孩子弄什么扎眼的打扮,顶多做衣服用的布料厚实些,穿个比较少的靴子,但那也是麻布做的,身上背的小书包也是麻布做成,仅此而已。

  不过这些孩子中,也有比较高调的存在,逐渐在众人中成了瞩目的焦点,比如去病这小子,他如今已经九岁了。

  因为汉部落实行了明确的爵位等级制度后,那些没有爵位的人已经不能在随意的佩戴发式了,毕竟受到汉礼的制约吗,不能瞎搞,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最多也就是拿块方巾把头顶的发髻包上而已,而且颜色也不能乱来的,只能是黑色,再者,黑色的布也比较便宜,因为染料便宜,栗子壳就行,这东西汉部落大把的。

  但是去病这小子不同,他头上竟然带了一个金灿灿的云纹铜扣,这是当初罗冲因为这孩子学认字认的快发给他的,汉部落还有一些大人也有,就是当初守卫部落时那些杀了狼群的族人,人均一枚狼头徽章,不过后来汉部落的制度逐渐完善,早就不发这东西了,立了功也是走功爵制,再也不发这种勋章式的发饰了。

  如此一来,去病就成了异类,因为他头上戴的那个东西,整个汉部落仅此一枚,这就是荣耀的体现啊,想想吧,会有多少人羡慕。

  去病家里不是很有钱,但也不差,汉部落这个时候的平均生活水平还是挺高的,毕竟那么多的资源,整个汉部落才不到十万人口,自然是比较富裕的,更何况去病家里还是最早在汉阳城安家的一批,经过好几年的稳定发展了,家里还是攒下了不少财产。

  另外罗冲还得知,现在集市上最畅销的东西,除了布匹器具这些东西外,还有一种东西十分畅销,那就是小狗崽子。

  养狗的习俗已经在汉部落传开了,这是看家护院的好东西,狗是人类忠诚的伙伴,这话真的没错,甚至有人外出去田里干农活,都要带着自家的狗子同去,这年头毕竟还是原始,野生动物还是挺多的,虽然有巡逻队经常在外面游猎,但偶尔还是会有一些野兽流窜到汉部落城池外面来,这个时候有一条忠诚的狗子陪在身边,第一可以狂吠预警,第二,主人被攻击时狗子也能帮忙不是?

  所以想养狗的很多,但是狗的来源稀缺,这东西主要来源就两个途径,一是当初罗冲养的那十几条灰狼幼崽,其次是游伏从草原上带回来的牧羊犬,现在两种杂交的也已经出现了。

  去病作为汉部落元老级人物,当初早就分到了狗,还不止一条,狗这东西生的又快又多,所以,现在他家光是每年靠卖狗崽子都能赚到不少钱,因为周围新设的那些郡县移民,他们家里都是缺狗子的。

  时间越来越快,更多人到来之后,开始有老师组织学生列队了,然后在摆成一排的桌子前开始登记学籍信息,姓名,籍贯,哪年入学,有一张专门的表格,直接填写就行,都是这个月的时间用雕版印刷出来。

  学生们排着队逐个登记姓名,还必须有家里的户籍才行,那是汉部落的户口本,一种用两指宽的竹板做成的竹简,每根简登记一人的户籍信息,然后把全家的按照顺序串联在一起。

  完成学籍登记之后,这些表格会发到学生的手上,然后到桌子后面去排队,等着老师分完班各自带回教室后,才会再次收上去。

  分班的制度是按照罗冲之前说的来办的,按年龄划分,大的和大的在一起,小的专门在一起,这是为了因材施教,因为很多大孩子马上就要成年了,他们没多少时间浪费在学校里,还不如先学会了认字,再专门教他们一些谋生的手段。

  汉部落的义务教育和现代的九年义务教育宗旨上并无区别,哪怕是现代,初中毕业能教出来什么精英,顶多算是扫盲罢了,罗冲也是如此,在两三代人之内,能够让汉部落没有文盲,全民识字,这就是他的最高理想和目标,虽然这几乎,不可能,很难实现……

  不时所有人都愿意造反的,百姓有了智慧,就可以更加懂得法律,也更不容易被有心之人煽动,反而更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使原始人摘掉愚昧野蛮这些标签,变成真正有素质,讲道德礼仪的文明人,从长远来看,这条政策的利益远远比弊端要大。

  就像两侧的教学楼墙面上用油漆书写的大字:

  教育兴国安邦定社稷,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

  这既是罗冲对未来的期盼,也是汉帝国的国策,和长久发展战略,只不过教育的投资回报比较慢罢了,但罗冲不能不做,没有传承,那不管罗冲把汉部落发展多大,到头来也只是空中楼阁,水中飘萍,早晚有一天会分崩离析的。

  旗台旁的空地上,牛尾等人同样抬头看着写在墙上的那句话,听完了翻译,也深深的陷入了沉思,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那他们这些鑫部落的留学生又是为谁读的书呢,他们的鑫部落又将如何崛起呢,自己走的这条路到底是对是错……

  看着满广场的孩童,不超两年,汉部落就会多出成千上万能够执笔写字的人,这些人或者都可以为吏,那汉部落又将新增多少地盘和人口,增加多少郡县和辖区,现在限制汉部落发展的是人口和管理人才,可是再过几年,这个现象还会有吗?

  汉部落的成长速度实在太可怕了……

第575章 罗冲的礼物

  牛尾也不过是感慨一下,其实今天并没有他们什么事,跟着牛尾留下来的50个鑫部落使节团的人,他们不用分班,直接打包放一个教室就行了,还分什么分。

  虽然罗冲计划过把鑫部落的留学生和汉部落的学生混编,好在其中安插间谍,或者策反其中的一些人为汉部落所用,但那是针对鑫部落后续留学生的计划,那些学生会更加的年轻,更加容易洗脑和控制。

  而跟随牛尾的这些人,大多都是老油条了,压根别指望把他们策反回来,最关键的是,就算策反了也容易,但想不让他们的同伴发现就太难了,这些人都朝夕相处那么久了,有人生了异心同伴会不知道吗?

  别把事情想的那么美好,罗冲从来不是那种盲目自信的人,前世执行任务时最先做的就是要准备好几套方案备用,其实就是考虑到一旦原定计划失败,接下来该怎么办,未言胜先言败,这样才能避免犯错误和不必要的损失。

  牛尾他们自然有鸿胪寺少卿去接待,但是那些汉部落的学生们才是今天的主角。

  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到桌案前登记,然后拿着自己的表格去后面的空地排队,就像罗冲记忆里小时侯第一次上学一样,先按照年龄找到自己的年级,然后男生和女生各站成一排,按照高矮个排成两行,各自跟随自己的老师向教学楼里开进,先认识自己的班级再说。

  首先是要记住自己是几号教学楼,这是老师反复告诉他们的,让他们以后自己来的时候不要走错了,接下来是楼层,也没什么难度,毕竟总共就三层,然后就是各自的班级,一层六间教室,还是很好找的,教室门口也按照现代的样子在门头上做了牌子,上面用大写和小写两种标着班级名称。

  幸好这些小孩子也都是认识字的,别的不认识可以,但是数字他们却都能记住,无他,看的多了都能记住,而且还要天天使用,毕竟汉部落的钱币上就有这些字。

  不过有一点和现代不同的是,汉部落并没有划分明确的年级制度,只是根据年龄大小简单的划了几个等阶,所以教室不可能是几年级几班,而是一号楼,甲(楼层)字一号班(教室排序),乙字二号班这样的格式,看起来不像教室,倒像是客栈宾馆的房号,不过汉部落现在可没有宾馆,族人们也不可能知道啥叫年级。

  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跟着老师排着队进了教学楼,许多孩子都是在汉阳城长大的,但是这几栋高楼建起来也有一两年了,却很少有人进来过,平时他们都是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猜想里面是什么样子,如今算是真的进来了,而且以后要在这里待好几年的时间,大部分人都显得很兴奋。

  尤其是许多人第一次登上楼梯来到二楼三楼的时候,这些住惯了平房大院的小家伙们就更兴奋了,立即叽叽喳喳的讨论了起来,没有一点上学的氛围,倒像是旅游参观的。

  由于窗户外面没有安装防护栏的缘故,所以按照罗冲的要求,年龄越大的学生楼层就越高,小孩子皮,爱玩闹,可千万别闹出坠楼事故来才好,大一点的孩子稍微懂事了,罗冲才敢让他们站的更高些。

  孩子们进了教室,被老师安排到座位上坐好,教室里都是带有书斗的单人空腹课桌,旁边配一把凳子,两两一组靠在一起,按照在外面的高低个排序,个子小的坐在前面。

  有的孩子在和周围的同学说话,也有比较胆小的沉默寡言,只是默默的看向窗外,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爹娘站在外面看着自己,不过哭鼻子的倒是没有,这种现象只存在现代城市里被爸妈爷奶娇生惯养的祖宗身上,而那些农村里光着屁股到处乱颠的孩子是不可能上个学就哭鼻子的,就像现在的汉部落,说是城市,其实和现代一个村的规模也没啥区别,毕竟城外就是农田,家里还养着鸡和猪……

  二号楼的三层,丙字六号班,去病正在教室的后排坐着,好奇的打量着教室里的装扮,也不停的应付着周围同学的询问,一些不明情况的孩子都在问着他头上那铜扣哪来的,毕竟这可是想买都没处买的东西。

  “这是首领亲手给我做的,是首领因为我识字多奖励给我的。”

  周围的人有的惊讶,有的不信,认为这家伙是在吹牛,首领是做大事的人,要管着整个部落那么多人,他哪有时间管这种小事,这是后来加入的那些新人普遍认为的,毕竟他们加入的时候汉部落就已经很强大了。

  “首领怎么会给你亲手做这个,你肯定是骗人的,我不信。”一个坐在去病前面的男孩回过身来说道。

  “这有什么骗人的,我认识很多字,你认识吗?我认识的字还是首领教我们的呢,那时候我们还都住在城北面的那个山洞里,部落只有几十人,首领什么都要干,给我单独做个铜扣怎么了。”去病不屑的反击道。

  这小家伙可一直是以汉部落元老自居的,不过也的确是这样,那时汉部落还住在山洞里,总共只有五十来人,自己和娘,姨娘,还是首领用陶盆从谢部落换回来的,据说还是首领给自己治的病,把自己救活的,那时候什么树部落,谢部落,黑鼠部落,都还不知道在哪呢,他的确是最老的那一批。

  “你的氏族那么早就加入汉部落了?”去病同桌的一名小女生惊讶的问道。

  还不待去病回答,前面的老师就突然敲了敲黑板说道。

  “大家都安静一下,今天我来给大家说下一会儿要做的事,不多,等完事了大家就可以回家了。”

  同学们听完都安静了下来,盯着前面的老师,还有讲桌上摆着的那一大堆东西,别人或许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去病知道,都是一些文具还有书籍,虽然他没有看过书的内容,但是却见过这些东西。

  “我们今天主要的任务,就是给大家发一下课本,每人四本书,一本诗词,一本汉礼,一本算术,一本自然,这些书大家都要好好保管,因为未来的几年你们都能用的上,如果弄坏了,到时候就只能花钱买了。

  另外,念在你们是初次入学,首领说还要给你们每人送一套礼物,每个人都有份,好了,现在从靠门口第一排的同学开始,上前领取你的东西,其他人不要动,一个一个来。”

  学生们眼巴巴的盯着讲桌上摞的高高的东西,原来都是给大家的礼物啊,居然还是首领送的,不知道会是什么?

  不过没有让孩子们就等,就有一个小孩子走上去了,这是个女孩,她有些胆小,诺诺的走到讲台旁边,也不敢说话。

  “嗯,把你手上的登记表交给老师吧。”老师揉了揉她的两个发髻微笑的看着她。

  那女孩老实的交出手中的登记表,然后老师看着上面的信息在旁边的一份空白名录上把女孩的名字抄下来,接着就从四摞书籍上面各取了一本,放到一起交在小女孩的手上,除此之外,还有铅笔两根,竹竿兼毫毛笔一根,一个带着盖子,巴掌大小的砚台,这砚台是陶泥烧制而成,很便宜,但是打开盖子却内有乾坤,只见里面分为大小两个凹陷区,大的那个空空如也,是专门用来研墨的,旁边还有一个较深一点的,里面放了一锭黑色的普通墨块,这就是罗冲给这些新生的礼物了。

第576章 大湖,我们到了

  一个个的孩子们上前递交自己的登记表格,然后领取了自己的四本新书,以及来自首领送出的礼物,铅笔毛笔和砚台墨棒,只不过却没有纸。

  虽然汉部落的造纸工艺比较先进,但产量依然是有限的,生产线只有那十几条,更关键的是原料纸浆是有限的,用完了那些天然的纤维纸浆后,就只能自己用木头和竹子生产纸浆了。

  再加上现在没有玻璃,汉部落几乎所有的窗户都是用油纸糊成的,剩余的还要满足印刷书籍,以及大量的官府公文,所以能够流通到市面上的已经是很少的一部分了,用来练字那不可能,能让每个孩子每天用纸写一篇作业就已经是很大的消耗了,那么多的学生,一天就上万张纸呢。

  所以等到学生们把东西领完之后,老师就立刻在上面嘱咐起来。

  “大家以后要把自己的书保护好了,等你们学会写字以后,可以在书上写自己的名字,用来互相区分。

  还有你们的笔,铅笔是需要削着用的,用完之后就只能自己买了,毛笔你们每人也有一根,等正式开学之后,我们就要学习用毛笔写字了,大家最好在家里准备一些木板还有刀削,专门用来练字,纸学校里就有卖的,木板和刀削学校也有卖,你们一会放学了可以自己去看看。

  好了,下面我安排一下值日生,以后大家要轮流打扫教室……”

  一群学生们在开始窃窃私语,没想到在家要干活,在学校学字也要干活,真是惨啊!

  教学楼不远的一个角落里,一间不怎么大的纯木结构房屋在开学前就完工了,只不过这间房子根本不让外人进去,正面也没有门,但是靠外的墙面上半截却做成了窗户的样式,两端可以用竹竿把半面墙都撑起来。

  这是一间类似小卖部的文具店,里面只有那么几种东西可卖,无非就是笔墨纸砚,还有木板和一种巴掌大的多功能铁刨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种刨花刀不仅和普通的木工刨花刀一样,同样具有削平木板的能力,还因为罗冲给它增加了一个功能,在刨花刀侧面的木座上斜着开了一个圆孔,把铅笔插进去旋转的话,就可以当作转笔刀使用。

  转笔刀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个被动铁刨子,结构就是一个刀架和一个刀片,所以只要铅笔进去的角度没问题,用什么材料都是一样的,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到一起也没什么难度。

  教学楼内,各班的老师们安排完后天正式开学的事情之后,就直接宣布放学了,大家都可以回家去,想去买文具的也可以自己去看,于是很多学生们就开始蜂拥着下楼。

  去病倒是没去凑这个热闹,他家里的文具可是不少,都是从罗冲那里蹭来的,铅笔这种东西他早就用过了,只不过一直都是自己削的,甚至是最近新造出来的便携式公文笔,他也有了一支,于是拿着这些东西又跑去了汉部落的养殖区,去看他的奔奔去了。

  汉部落这边的登记和分班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但是游伏那边就不一样了,离开了有姜氏附近之后,他们继续朝着东南方前进,但是行进了两天之后,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选择题。

  一条岔路口出现在眼前,原本四百米宽的河面突然在前面劈了岔,变成了两条几乎不分主次的河道,入口处几乎是一样宽的,一条继续流向东南,另一条则是向着西南延伸到远方,差不多都有三百多米宽。

  “族叔,这,我们往哪边走啊,难道要把船队分开?”游智来到了游伏身边问道。

  “不行,咱们的人和船就那么多,大家聚集在一起才能互相帮助度过难关,不能分开,要不然会出事的,一旦出了事,别人想救都救不了。”游伏立刻反对道。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分两队前进了,但是船队只有三艘帆船,不可能平均分配,肯定要有一艘船单独行动,而这艘单独行动的分队,不管是谁去带队,游伏都不放心。

  万一那个人带着船跑了呢,永远不回来呢?或者直接投奔沿岸的陌生大部落了呢,谁知道前面还有没有类似有姜氏的那种几千人的大部落,说没有,那是不太可能的,估计船上没有一个人会信。

  当然游伏也可以派个绝对可靠的亲信去带队,比如游智,但这样就更危险了,万一哪个胆子大的船员把他侄子杀了扔了河里,然后自己劫了船跑了呢,这谁说的准,到时候不仅船没了,还要搭进去族里的一个聪明后生,得不偿失啊。

  “那我们到底要往哪走啊,总不能一直在这里停着吧,虽然这两河交汇之处的大鱼挺多的,但也不能总让大家吃鱼吧。”游智看着船舱边上挂着的咸鱼,不禁有点反胃,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它也伤啊。

  周围的船员们也不说话,都盯着游伏,准备听听游伏的打算。

  “我们去西南吧,大家一起去。”游伏想了半刻最终决定道。

  “西南?为何,咱们不是一直往东南去的吗,为什么要转道了?”头船的船长也问了起来。

  “你们想想首领交给咱们的任务是什么?”游伏没有直接回答自己的想法,而是反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侦察下游的水文环境?开拓通往下游的船运航道?”船长试探性的回答了出来。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