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171章

作者:羽卿书

  只可惜这些米制品里都必须有糯米,而汉部落种植的一直都是粳米,根本没办法制作这几种食物,但是从今年开始就不会再缺了,于是乎,趁着新一季的糯米还没成熟的时候,罗冲就已经让靠近沼泽的浏阳郡开始准备芦苇叶了,这可是包粽子最好的材料啊。

  说完了吃,穿的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汉部落养蚕织布的事业开始走上了正轨。

  在新建设的汝阳郡那里,大量崭新的竹编蚕扁经过清洗晾晒之后被搬入了蚕房,这里的蚕房面积很大,是按照首领的办法搭建的临时棚屋,位置远离建筑工地,要的就是一个安静。

  蚕房里摆满了一排排的木架,上面放了一层层的蚕扁,里面养殖的栗蚕全部是从野外采集的自然过冬的蚕卵,至于桑蚕,由于桑树才刚刚移栽,还没长成,所以只能养绿色的栗蚕。

  此时已至夏初,第一季的春蚕已经开始‘上山’结茧了,蚕结茧的时候都有往上爬的习惯,因此针对这个习性,现代养蚕都用塑料网子搭在蚕架上让蚕上去结茧,方便后期的采茧,这还是罗冲前世听那个爱养蚕的女老师说的。

  但是在没有塑料的几千年里,古代的养蚕人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用水稻秸秆扎成一束一束的立在蚕扁里,让蚕爬到上面结茧,因为秸秆束的造型像山,所以成蚕上秸秆结茧的这个过程又被称作‘上山’。

  这边的春蚕在结茧,旁边蚕房里刚刚孵化的夏蚕还是蚁蚕的状态,悄声进入蚕房,仔细倾听还能听到蚕宝宝们沙沙的吃叶子声。

  养蚕已经进入规模化,好歹第一个集中蚕房是有了,也证明这种全人工养殖的模式是可行的,可是对于蚕丝的织造技术,罗冲还是不满意。

  第一代蚕丝织布机还是用飞梭织布机改造的,但是目前却只能织平纹的白绢,就算是后期染了色,那也是平纹的,也就是纯色的蚕丝布,这样的蚕丝穿在身上,顶多也就是亲肤性高一些,但罗冲还是觉得,这样的丝绢达不到心目中对于顶级丝绸的定位,想当年名满世界的中国丝绸可不是这么low的。

  想想前世那著名的蜀锦,人家织出来就是带花的,而且还不是后期的印染,而是直接织出来的图案,那样的布才算的上真正的精品。

  纺织业的布料按照图案颜色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就是先织后染,虽然染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也都是一个意思,另一种就是先染后织,这种方法就是直接把纱线染成彩色的,然后再用彩色的线直接织出带有图案的布。

  这种办法用普通的织布机也能织,但是织出来也都是横条,数条的图案,看起来就像是囚服、病号服,拿来做古装的汉服相当难看,做个被罩床单还能凑合,当然也可以横竖条一起织,那织出的就是花格子布了,满满的苏格兰情调,拿来做汉服更是扯淡。

  所以罗冲想复原的就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数控织布机,自动编码织布,可以根据编码的不同直接织出带有不规则图案的锦缎,这在古代可是相当逆天的一项黑科技,也是蜀锦能够大名鼎鼎,名满中华的原因。

  罗冲前世虽然没去博物馆看过那种织布机,但是却在纪录片中了解过这种织布机的工作原理,虽然不保证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但是具备同等功能的却不在话下。

  至于技术储备方面,汉部落目前的纺织技术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完全能达到工业革命前夕的标准,拿来复原一项两千年前的技术丝毫没有压力。

  现在汉部落的纺织业,如果不向这种数控的高精尖发展的话,再往功效方面发展就只能向着机械化,全自动化的道路狂奔了,要不然就只能放弃纺织业的发展,把所有的研发力量集中在印染方面,想办法搞铜版印刷。

  然而罗冲目前还没这个打算,毕竟汉部落的结构在这摆着,一下子走上工业化,那汉部落的广大劳动妇女都会没饭吃,工厂都自动生产了,还能要几个人,罗冲现在需要给她们提供工作岗位,所以只能改变发展方向。

第505章 数控编码织布机

  这新织布机虽然号称数控编码,但其实和电脑数控完全是两码事,毕竟是几千年前的技术,那时候是哪来的电脑,就算是编码,也都是人力手工编的码,和编程的感觉差不多。

  织布机还是那个织布机,唯一的不同就在编码上,整个工作原理,其实说起来跟现代流行的十字绣很相像。

  十字绣是把布画成一个个的格子,然后在里面填上不同颜色的十字绣线,最后用这种密密麻麻的马赛克效果组成一副图案,这种织布机就是差不多的意思。

  织布机没有十字绣的格子,但是布匹本身就是由无数条经线和无数条纬线组成,这些经线和纬线横纵相交,其实也可以看作一个个的小格子。

  织布的过程,就是由控制甲乙两组提纵杆,轮流开合两组经线,然后让纬线穿梭其中,逐渐组成密实的布匹。

  但是想要直接织出图案,那就不能把经线控制为两组了,假设要在一块黑色的底布上,织出黄色的图案,那就要在合适的位置,挑起相应的几根经线,然后穿入黄色的纬线,使纬线能够集中在那个位置显露出来,就像是给十字绣上,同一横排的格子里,在需要的位置上填上同样的颜色一样。

  这个织布机也是如此。

  首先和原来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改造控制两组经线上下开合的提纵杆,改造后虽然还是分为甲乙两组,但是要让每根经线都拥有独立调整的能力,这是一个十分精细的活。

  具体做法就是在提纵杆上安装一排和经线同等数量的细铁丝,每根铁丝对应一根经线,然后下面穿过经线,上面则要留出一排齐刷刷的顶杆。

  控制数控编码的机构就像是一卷超大的竹简,由一根根长长的竹片编制而成,这里的每一根竹片,都可以看作是十字绣上的一排格子,每一个格子就对应一根经线,然后在相同的一排,需要填写相同图案的格子上打个孔,最后安装到提纵杆的上面。

  这样一来,当每一次提纵杆把经线提起来的时候,经线上面的铁丝就会顶在竹片上,被编码的经线中,需要提起的部分,上面正好对应的就是竹片上的小孔,使的那一根经线可以成功的提起,不需要提起的经线,上面对应的竹片上就没有开孔,所以提纵的时候就会被竹片压住铁丝顶端,让那一根经线提不起来。

  之后每提纵一次,就换一根开孔位置不同的竹片,然后按照需要的提纵顺序,再把竹片排序,最后组成一个循环的程序。

  整个过程中,竹片上不同位置的开孔,实际上就是数控,通过把每一根经线数字化,然后通过阻挡提升,和允许提升两种操作模式,控制下面的经线按照设计的顺序提升和下降,简直就是最早的二进制编程。

  接下来就是每一根竹片的排序,其实就是编码了,也就是把每一组数据按照顺序排列,让机器可以按照这个顺序不停的循环运转。

  整个竹简被串成了一个履带,通过两个滚筒和齿轮固定,平摊在织布机的正上方,使提纵杆的那一排铁丝能够和竹简充分结合。

  至于联动机构,则是通过机器两侧的几根曲轴和连动杆,把提纵器的踏板和上面的编码竹简齿轮部位连接,这样一来,织布的女工只要每次踩一下提纵器的踏板,上面的编码竹简也会在连杆和齿轮的带动下换到下一根竹片,然后像是皮带轮那样周而复始的重复一组编码。

  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数控编程技术,其实并不是很难,制作起来也都是铁丝,木工,还有竹片钻孔这几样,难的地方在于文化,也就是图案的设计,毕竟就算你能直接织出图案来,也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吧,图案当然是越丰富越好,这样才不至于单调。

  整台机器没有重新制作,而是直接用以前的一台飞梭织布机改造而成,外形整体上要比原来庞大一圈,毕竟外面增加了联动机构,上面又增加了个数控编码装置,里面还着重改造了两组提纵器。

  不过即使这样,也算是非常小型化的了,因为罗冲曾经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种织布机,足有两层小楼那么高,上下两层都有工人,一台织布机需要四五个人同时操作。

  而罗冲带人改造的这台,放在平房里也能装得下,占地面积和空间比较小,而且融合了先进的飞梭技术,在工人和功效方面也比原版要强上一些。

  原则上,这台机器只需一个人就能操作,当然这只是织布的时候,像是换梭,或者换编码的时候,还是需要别人辅助的,一般情况下每台机器就要配一个织工,一个学徒辅助工,两人即可。

  至于功效方面,由于蚕丝比麻线和毛线都要细的多,而且在编码上也要麻烦一些,原本能一天织出十米毛布的织布机,现在一个人正常织一白天,只能织出两米左右,功效直接下降了五倍。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嘛,罗冲倒是对这方面也没有强求,要是那么容易织的话,那还算什么奢侈品,而且在技术方面,不管是机械的复杂精细程度,还是功效方面,都已经是目前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了。

  花了半个月改造出第一台数控织布机,第一批竹片编码罗冲也已经做好了,分别是一套带有璃龙纹的编码,还有一个是祥云图案的编码,最后一套则是一面汉字旗帜的编码,换上这套编码和相应的双色丝线,就能直接织出来一面面的汉字国旗,而且都是连在一起的,到时候只要从中间截断成一面面的就行。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时间也到了今年第一季水稻收获的日子,在一片金黄的稻田里,族人们干活儿的热情明显要比往年高涨,全因为,这次收获的粮食,除了缴纳相应的粮税之外,剩下的全都可以自己储存,他们自己的地里终于收粮食了。

第506章 北方甘蔗

  今年的粮田里相比往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就是麦子的种植面积缩小了,这一季总共才种了五十亩,要不是为了专门留种和选育,估计百姓们都不会愿意种植。

  毕竟这边的水稻都熟了,那边的麦子还绿着呢,生长周期那么长,产量也比稻米小得多,再说又不是不吃面粉活不了,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另一方面,就是汝水河东岸的田地今年全种上了粘部落弄来的糯米,虽然改用了汉部落比较成熟的种植方法,但是产量还是明显要比汉部落的粳米低一些,相同的种植面积,产量大约比粳米要少2/5,再有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罗冲就把带壳的糯米价格定成了一角五文钱一斤,和黄豆等同。

  不过暂时族人们还吃不惯这种圆粒的糯米,想要在汉部落中普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等到浏阳郡的芦苇叶送来,到时候包成粽子再说了,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暂时还没有合适的馅料。

  最后一点和往年不同的就是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第一季男人们的粮田都种了水稻,而女人们的辅田,则是被罗冲强制性要求全部种了玉米。

  玉米的生长周期短,三个月可熟,且产量一点都不比水稻少,以600平米为一亩,玉米的亩产平均都能达到700斤以上。

  但是由于是早春种植的,生长周期还是长了一点,居然拖到了和春稻一个时间成熟。

  而罗冲之所以强制性要求种一季玉米,主要还是为了多繁殖一些种子,先把玉米大规模推广出去,解决部落今年几个新城的吃饭问题。

  新城目前都在草创阶段,水渠和田地都不可能像汉阳城那么完善,因此想让他们做到自给自足,适应性较强,比较耐旱的玉米就成了首选,虽然玉米是杂粮,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先把肚子填饱才是第一要务。

  所以在汉阳城这边的玉米收获之后,很快就被官府全部强制收购,经过简单的脱粒晒干后,立刻运往了新建的几座城池,并发命令让他们马上种植,今年几座新城只种玉米,最少要在冬天之前收获两季,这样才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吃饭问题。

  四月中旬的时候,整个汉阳城到处都是一片金黄之色,不仅城中的广场用来晒了粮食,就连城内的四条主大街还有各排小巷里,也都晒了不少的粮食。

  看起来种植面积没怎么变,但是却不像以前的公有制大家一起晒粮食了,现在私有制普及后,为了每家每户分开,所有人都找了不同的地方用来晾晒。

  一直到了四月底,等二季水稻下了地,这边才开始收税的工作。

  收税的方法虽然规定的是十收四,但是实际上每家每户并不可能收的粮食一样多,本来就缺人手的县衙更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给人家秤粮食总数,所以最后罗冲给出的办法,就是随机抽十亩地,然后秤出各自的亩产,最后取个平均值,以此为标准,向每户征收四成的粮税。

  一大早起来,今天各家各户都要留人在家中,然后有县里的小吏赶着四轮双牛的大车开始挨家挨户收粮。

  各家各户也都提前打开门,把要上缴的粮食准备好,之所以要留人的原因,自然是为了让户主画押签字了,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照在册的户籍来收税,谁也不能逃税,官府也能避免多次收税的情况。

  时至晌午,八岁半的小去病也踮着脚站在门口张望,终于等来了收粮食的牛车。

  “小娃,你家大人呢,出来交粮食了。”

  那穿着黑色长袍,头上戴着象征‘智作’爵位皮革发箍的户房司吏,此时翻着手中的户籍黄册,和一本税务账目,看见去病站在门口就说了那么一句,末了又看到去病头上居然带着个云纹的铜扣,不由高看了他一眼。

  这个户房司吏是去年从各部落学员中挑选出来的,实际上他们加入汉部落的时间比较晚,知道像是这种云纹铜扣代表着什么,虽然不是什么爵位,但肯定都是最早加入的那一批大佬,不是他这个智作能轻易招惹的存在,只是有些好奇,去病那么小的年纪是怎么获得‘功劳’的。

  不过去病显然是已经对这种惊讶和羡慕的目光免疫了,也没有解释和炫耀什么,连忙交出自己的母亲来收粮食。

  收粮的过程很简单,户房的小吏这边,除了拉粮食的牛车外,旁边还跟着一个漏斗车,那是个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十分结实的架子,上面搁着一个斗,下面则是准备了一摞空袋子。

  去病的母亲把粮食都用藤筐挑到了大门口,再由几个小吏七手八脚的开始一斗一斗的测量,装袋,装车。

  最后那个户房司吏,在税务账目上写上具体收粮数目,还有户主的名字,然后又让去病的母亲签字按手印,末了还拿出一本前几天刚印出来的小册子,然后翻到一页新的,上面填上户主和缴税信息后,又用随身的青铜印章盖了个章,然后从中间的折线撕开,户主一半,官府存档一半,这就相当于每次收税的收据了,要是将来出了问题,可以两半对在一起相互印证。

  收税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些粮税收缴完毕之后,很快就会通过水陆交通送到缚马关、麻田、丹山、汝阳四个新城,至于四通县那边的粮食补给,就全靠浏阳郡来出了,不然汉阳城这边的压力就太大了。

  安排好这些粮食收缴运输的工作之后,罗冲也没有在汉阳城这看着,而是完全放手让官员自己干,毕竟都是新手,想成长就不能缺锻炼,只要原则上不出问题,犯一点其他的错误都可以理解,只要之后总结经验,再改掉就好了,人不怕犯错,怕的是犯了错还不长记性。

  交代完了工作的需要注意的地方,罗冲就骑着灰山,带着其他的三头恐象,还有一些汉阳城新做出来的一批衡器,也就是秤,然后运送到浏阳郡,顺便检查一下那边的工作。

  货币已经推行了一个月了,相比较起来,汉部落现有的几个城池里面,零散交易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浏阳郡,汉阳城和汝阳郡这边,哪怕有鼠大这个家伙擅长钻营,可是大环境上也比不上浏阳郡,那边的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成份,都要比汉阳汝阳这边复杂。

  而随着零散交易的增多,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到不是货币的锅,而是交易的单位出现了问题。

  浏阳郡的零售市场主要集中在汉部落本地人,菱部落商贩,和外来务工群体这三个势力中间,他们的交易额都不大,买卖的也都是生鲜类的东西。

  在菱部落的众多产品中,鸭子和鸭蛋这一类的还好说,可以按只卖,按个卖,但是其他那些,菱角,莲藕之类的东西,甚至是鱼,就没办法按单数来卖了,所以他们那里就急需一批0到20斤的小秤,用来给商贩们使用,这也是罗冲急着送秤过去的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新来的这两头大恐象,食量实在是有点惊人,汉阳城这边实在是养不起了,所以罗冲准备把这两个大家伙送到八宝山东边的那块水草地去,也就是罗冲初次进入沼泽,扎营的那个岸边。

  当然,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让别人去做,罗冲自己根本没必要亲自跑一趟,而这次他是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因为根据大树的定期汇报,罗冲知道了浏阳郡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尤其是货币下发,零散交易出现之后,由于罗冲对这方面很重视,大树也不得不重视起来,对这些集市上的信息还是很重视的。

  事情是前天大树汇报的,汇报中说,大概三四天以前,菱部落照常来浏阳郡卖东西,但是那天他们的货物里突然多了一种植物,看着就像剥了叶子的玉米秆。

  他们在浏阳郡卖五文钱一根,要知道这个价格可不低了,如果吃米饭的话,足够让一个成年人填饱一顿肚子,还能吃撑了。

  可邪门的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东西,卖的却是相当火爆,第一天的时候人们买的还不是很多,到了第二天几乎上刚一进市场,立刻就被哄抢一空,还特娘的不打价。

  接下来的几天就更疯狂了,几乎只要菱部落那边的筏子刚一过来,浏阳郡市场里就有人在排队了,就差一群人直接去河边抢了。

  起初的时候大树还没注意,可是随着族人们的议论,还有种种奇怪的表现,大树也发现了不对劲,然后就在第四天的早上,菱部落那边刚一靠岸,大树就让人弄了几根那东西过来。

  然后他才听手下人说,这东西暂时还没名字,菱部落的人也不知道叫啥,只知道能吃,没毒,而浏阳郡这边的百姓自己给这东西取的名字叫作甜杆。

  物如其名,就是甜味的秸秆,大树也尝了尝,这东西皮薄,啃掉皮咬一口里面的杆芯,放在嘴里咀嚼就能流出很多的甜水,然后再把咀嚼过的渣滓吐掉。

  用大树在奏报中的原话就是,皮青色,长两米有余,茎笔直,有大手指粗细,皮薄汁多,汁水甘甜,让人吃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罗冲当时一看就不淡定了,如果他没猜错的话,这东西应该就是他小时侯吃过的甜杆,学名又叫作甜高粱,其实就是一种甜味的高粱秆,最关键的是,这东西还有个响当当的别名,号称‘北方甘蔗’。

  汉部落不是没有糖,后山食人树的根瘤就产糖浆,但是就那一棵树,产量低不说,关键是那树可是要吃肉喝血的,以汉部落目前的实力,能养一棵已经了不起了,想要把这食人树大规模种植用来产糖,多少年能长成不说,光是这个种植成本汉部落也掏不出来啊。

  所以糖在汉部落就是极其稀有的东西,只能给少数的高层们分一分,而且还是糖浆,因为就那点产量,罗冲也懒的搞什么制糖业。

  可是没有不代表人们没有需求,要知道糖这个东西,不管是哪个时代,都是全世界公认的,最能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食物,而且曾经还有一位名人说过,糖的致瘾率比任何一种毒品都要高……

  因此甜杆刚一在浏阳郡出现,哪怕它的价格能顶一顿饱饭,还吃不饱肚子,只能嘬一下那点甜水,但是族人们依然趋之若鹜。

  这就说明了糖业市场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汉部落需要,就算是把这东西卖到草原,卖到竹岛,他们也一定会像买盐一样,对糖一见钟情。

  而罗冲看重的,显然不可能只是制糖这一种事情,要知道甜杆的学名可是叫作甜高粱,所以,不管它到底有多甜,实际上它都是高粱的一种。

  这种甜高粱的利用率非常高,除了可以像甘蔗那样榨糖之外,它的上面还能结高粱米,这些高粱米也是粮食的一种,吃就不说了,关键高粱很适合拿来酿酒。

  喝酒误事的问题先不谈,最关键的是只要能酿酒,那就说明能酿出酒精,而只要有了酒精,在以后各种外伤的处理中,就能尽量做到消毒,对于提高族人们的生存率来说,有着极大的作用,也是为了汉部落的医学方面,走出坚实的一步。

  最后就是废物利用了,上面的高粱米酿酒,下面的秸秆榨糖,但是榨完糖之后剩下的皮和粗纤维,也就是相当于甘蔗芯那样的东西。

  这些废料用来喂养牲畜,那就是绝好的饲料,不仅是里面有甜味,动物们爱吃,而且还是高能量,吃这东西还能长得快。

  同样的废品,如果不能当作饲料的话,还能用来打浆造纸。

  这是多么神奇的一种农作物,用处简直不要太多,而随着甜高粱的出现,罗冲又怎么可能还在汉阳郡待下去,要不是这两天要安排人收税的事情,他早就一路飞奔跑去浏阳郡了。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去也不晚,毕竟罗冲可不是为了吃几根甜杆而已,这次过去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办法得到一些种子,然后再尝试大规模普及,为将来汉部落的酿酒和制糖工业做好原料储备。

第507章 开拓开拓

  四头恐象开道,后面跟着十几辆装满物资的牛车,罗冲带着一队人花了两天的时间就到了浏阳郡地界。

  到地方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生鲜集市什么的也早就散了场,罗冲并没有如愿的看到万人排队抢购甜杆的热闹场景,但是却在城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拿着甜杆正在咀嚼的孩童,或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拿着半个竹筒和簸箩蹲在地上搓玉米。

  “首领,我早上给您买了一捆甜杆留着了,您什么时候想吃都有。”大树跟随在罗冲的身边,看到罗冲一直盯着街上那些孩子手里的甜杆看,就这么说了一句。

  罗冲则是皱了皱眉头,面露不喜。

  “街上怎么没有垃圾桶?还有扫大街的人,浏阳郡这里的卫生都没人管吗?你看那些小孩子,吃了甜杆,剩下的渣滓就当街乱吐。”

  “这,之前不是这样的,就是这几天有了甜杆之后才有的这种情况。”大树闻言一愣,立刻解释道。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的?”罗冲转头看了大树一眼。

  “这,郡里暂时还没管这个事情,垃圾都是清晨和早上打扫两次,我们现在注意的是菱部落到底在咱们这赚走多少钱,经过我们这几天的计算,他们光是卖甜杆的钱应该就有上万元了,首领,这样对咱们部落是不是不太好,这可都是咱们的钱啊。”大树有些担心的说道。

  两罗冲对这个事情倒是不甚在意,菱部落卖甜杆是赚了不少钱,但是他们拿了钱在别的地方花不掉,到头来不还是要来汉部落消费,而汉部落卖给他们东西,自己也是赚钱的,让钱币流通起来,这样没什么不好。

  相反,罗冲却对城市垃圾的问题非常重视,要知道这时代本来医疗条件就差,住在城里的人口又比较集中,如果不抓好环境卫生问题,那到时候万一惹出个瘟疫都不是闹着玩的。

  “先别管这个,你们先把垃圾的问题治理一下再说别的,让浏阳郡的户房司吏从各坊各里招募残障或老者,每天在街面上按片清扫街道,所需用具和车辆全部由户房统筹。

  对了,街道每隔百米就要有一个竹筐做的垃圾桶,另外还要让刑房司吏派出巡游上街轮流检查,发现乱丢垃圾的罚款一元。

  郡守府也要对垃圾桶和罚款的事情派人宣传,省的城内居民不知道什么情况,记住,罚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想要的是,看到街上没有一个人随手乱丢垃圾,记住了吗。”罗冲想了一下,一个简单的管理办法就脱口而出。

  “是,首领,我记住了。”大树连忙点头称是,然后带着罗冲向着新建的官署区走去,这个官署区还是今年新建的,此时也仅有几栋建筑而已,其他大部分地方都还是正在建设的工地。

  兴建官署区的事并不只是浏阳郡这一个地方,因为当初汉阳城的设计失误,导致城池过小,最后居然没留出来独立的官署区和学校,这让罗冲十分头疼,本着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的精神,罗冲特意要求每个新建的县城都必须有独立的官署。

  走进独立的郡守府大院,却显得十分空旷,只有十几个文吏留在这里值班,并且处理一些文案的整理和统计,问过之后才知道,其他的大部分官员都去城内各地办事去了。

  汉阳郡那边忙,这边也不例外,新收的粮食要统计入库,还要分出一部分粮食和种子,拿去支援四通县的建设,而且浏阳郡这自己的地方也没建设好。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