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最后把不同重量的水倒在天枰的一侧,另一面逐渐加入金沙,使两边平衡后,再把相应重量的金沙融成一个金块,这样一套标准重量的砝码就做成了。
有了这套黄金砝码,接下来才可以用来制作用来称量重量的秤。
说到秤的制作,这又是一个问题,现在的秤一般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天枰秤,另一种就是压力秤,像是那种有托盘,用指针和刻度盘来显示重量的就是压力秤,它的变种很多,现代常见的电子秤也属于压力秤的一种。
不过压力秤虽然操作和辨识重量比较简单,但是制作成本却很高,更关键的是,里面的技术原理罗冲并不知道,他没研究过这玩意,所以只能尝试制作最原始的天枰秤了,也就是那种基本上被淘汰掉了老秤杆子。
这个玩意的技术含量很低,学过杠杆原理的基本上都能明白,其实秤杆子和秤砣的组合,利用的就是支点不变的情况下,力臂越长越省力的原理,只要明白了这个,以汉部落目前的科技水平,制作出来并不是难事。
首先就是一个实木的秤杆,这个秤杆的材质越硬越好,要不容易的变形,不然用的时间长了被坠弯就不准确了,所以秤杆这东西,就要本着宁折不弯的心态去寻找材料。
当然罗冲自己也没经验,本着实验的态度,他选了杉木、橡木、还有食人树尖刺这三种材质,然后每样做了几根,以后具体用哪种,先对比实验一下再说。
把秤杆切削成合适的细圆柱形,然后就是打孔,秤杆的两头用铜皮包裹,省的开裂和磨损,接着安装青铜的挂钩,还有手提的方形环,最后给这些地方都系上手提用的绳子,然后再挂上一个一斤重的生铁秤砣。
把这些都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划分刻度了。
不过这个也很简单,首先就是在挂钩或者托盘,也就是载物的那一端放上一个同样重的砝码,然后把右边的秤砣在秤杆上拨到和左面平衡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做上标记,这里就是一斤重的位置,然后左边的托盘加到20斤,右边的秤砣再次向外拉,直到两边平衡,再做上20斤的标记。
画好这两个标记之后,再用圆规和尺子,把一斤到二十斤中间的这段秤杆平均分成19份,分别代表一到20斤,至于一斤往前到零的着端距离,就按照每斤在秤杆上的长度往前推一段相等的距离就行了。
标好大刻度之后,再把每斤之间的距离平均分成10份,每份代表一两,在进制方面,罗冲也是选择的以前熟悉的十进制,而且十进制也更容易计算。
一两50克,一斤500克,一公斤=1千克,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不过这样还不算结束,因为秤砣是需要在秤杆上来回调整的,所以上面的刻度磨损起来很快,为了防止把刻度磨掉,古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在秤杆上打铜钉,用铜钉来标记刻度。
罗冲也延续了这个方法,而且这技术在汉部落还是现成的,那就是金属拉丝技术,先把铜条拉成细丝,不用太细,直径一毫米就行,然后用小手钻在秤杆的刻度上钻孔,再把铜丝蘸着胶水*进去,最后用刀把多余的部分削掉,再用刀背把铜丝按平。
这样一来,一杆最小单位为一两(50克),最大单位为十公斤(20斤)的手提天枰秤就做好了。
有了第一杆秤之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实验品的各种标准来大量复制新的秤出来,不过这种东西目前的用处不大,毕竟私人交易目前基本上还是零,所以汉部落实际上最需要的,是公家用的大单位衡器。
主要是为了秤上百斤以上的东西,用来收税或者统计仓储的时候使用。
不过这只是个小问题,大单位衡器要有,但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收粮税的计算单位必须用体积,而不是重量。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在交税时弄虚作假,因为刚收割下来的新粮食是湿的,比晒干的粮食最起码要重一倍,如果有人刚收了粮食,还没晒干就往上交,那重量的水份就太大了。
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不光是偷税漏税那么简单,而是水份含量太高的粮食根本达不到仓储的标准,如果没有晒干就装袋入库,那用不了多久就会发霉变质,不仅坏了自己,还会污染周边其他的粮食,真的发生这样的事,那对汉部落的粮食储备来说就太悲剧了。
所以以后收粮税,要按体积来收,不管百姓晒没晒过,负责仓储的官员都要再晒一遍,防止库存粮食发生霉变。
相应的,测量容积的用具也变成了升和斗,升的单位还是1000立方厘米,也就是一立方分米,一斗等于125升,或者1/8立方米。
斗的形状被罗冲设计成了一个削去了尖的金字塔型,由四块梯形的木板组成,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最下面的小口有一个可以抽拉的铁板,并且要配合一个放斗的木架使用。
计算粮食的时候,先把下面小口的铁板插死,然后从上面倒粮食,装满之后,直接拿个袋子在下面接着,把下面的铁板抽出来,粮食就会自动漏进去,所以这个斗,也可以看作一个漏斗。
解决了重量和体积的计算问题,接下来就剩货币储备了,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物品定价,这个价格的评定,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搞不好可是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的,所以罗冲也不敢马虎,开始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定价,以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500章 货币推广的重要方针
关于物品的定价,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当然还是要根据生产力来定的。
之前罗冲想过什么金本位,银本位,铜本位,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就发现这种货币体系根本不适合现在的汉部落,以目前汉部落的状态,最需要的是‘实物本位’才对,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量,要根据实际物品的价值来定,这样一来,也就符合生产力=货币价值的定律了。
以实物为基础,发行一定倍数的货币,就比如罗冲目前正在计划的用粮食和布匹来兑换等价的金钱一样。
汉部落现在还没有货币流通,那么怎么把货币推广出去,让族人们习惯去使用货币,这就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关于推广货币这一点,罗冲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就是输出方面,主要有两个渠道,第一是用货币发工资,来取代原来的分配粮食、衣物还有其他的生活用品,第二就是用货币收购大量的生产原材料,还有粮食和人工。
这里就不得不说,推广货币这种事情,看起来是个很难的事情,但是对于汉部落这个新兴文明来说,却有着极大的便利,那就是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制造业,目前一家民办工坊都没有,百姓想要获得各种生活物资只能从政府手中获取。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首先就是所有的工坊,从以前的部落公有制,全都转型成国有化,按照现代名词,那就是‘国企’。
现在汉部落的国企主要包含了一个纺织厂,一个冶金厂,还有陶瓷,制碳,制墨,造纸,印刷,畜牧养殖,木器,榨油,盐矿,铁矿,和其他的金属矿产等等。
这些工坊都拥有大量的工人,以前这些人的生活支出全靠部落分配,但是现在不同了,财产私有化之后,这些在工坊干活的人,部落不再下发实物,而是开始用货币支付他们的工资,这些行业涉及了各个方面,从业人员众多,所以从工资这里强行推广货币的发行,实际上是短时间内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货币铺遍汉部落每个角落最快的方法。
另一个推广渠道就是国企收购原材料,矿产就不说了,那是国有资产,不用掏钱收购,但是其他方面,需要收购的原材料就多了,比如汉部落目前消耗最大的商品,木器,这个木器包含的产品很多,从工具到家具,再到车船,甚至是军械,但是它们的原材料只有一种,那就是木材。
以前木工坊的木材来源,都是由部落组织人手去山上采伐,部落除了分发生活物资外,并没有其他的好处,大家愿意去做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们是部落的一份子,为集体干活只是他们应当履行的义务,因为如果不听从命令,那就不会分给他食物。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所有的木材来源,除非国企用奴隶去砍,否则就只能从私人手中收购,而原来那些伐木队的人,现在则是从为部落干活,转变成了为自己干活,他们在完成自己家里的农活之后,空闲的时间去山上砍树,回来再卖给木器厂,从中赚取一些财富。
另外还有其他的,像是榨油业,汉部落主要经营的有大豆油,花生油,还有桐油,现在还多了一种漆籽油,主要是用来制造印刷油墨的。
这些油的原材料,以前都是部落安排人种植或者收集,也是部落摊派任务,百姓义务劳动,以此来获取生活物资和食物的分配,但是现在随着土地私有化,公家不再直接参与农产品种植,所以以后再想要榨油,除了那些少量的农产品赋税外,就只能从私人手中购买了。
比如自家的辅田里今年种的豆子,但是自己家又吃不完,除了上缴一部分农税,剩下的就可以卖给榨油的国企,然后等榨出油来,他们再用钱去买。
但是油桐籽这种东西,则是由百姓自己采摘,然后再由国企收购。
其他的还有纺织业,目前汉部落主要经营的有毛布和麻布两种,丝绸还在草创阶段,目前还没有普及。
这里面,毛布的原材料羊毛主要由外贸渠道获得,但是麻布用的麻纤维,以后就只能从私人手中收购了,还有即将普及的蚕丝,都要从女人们的辅田里获得。
诸如此类的,还有造纸用的纸浆,现在也变成了民间采集,国企收购的模式。
最后一种就是劳动力的收购,这个劳动力指的并不是各个国企工厂里的工人,而是那些为各个公共项目服务的临时工人,这个主要还是跟徭役政策挂钩的。
汉部落初定的赋税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粮税,还有人头税,以及各个行业的商税,这种税统一称为金钱税,因为收上来的不是钱就是实物,都是看的见摸得着,有具体价值的东西。
另一种就是服徭役,也就是每年两次,在农闲时节,每家都要抽调劳动力为部落免费干活。
不过罗冲不打算那么做,第一是因为摊牌的劳动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大,一般都处在一种应付官方任务的状态,干起活来效率低下,第二个原因就是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每家都能抽调出人手来服徭役,如果因为服徭役把人家弄的妻离子散,那就太不值得了,而且这样做容易激起民愤,得不偿失。
所以罗冲决定,以后凡是有公共项目建设的情况,徭役就免了,家里实在抽不出人手的,可以直接用金钱来抵徭役,其他人也是一样,然后需要工人的时候,由政府公开招募,在建设期间,所有应召的工人都有工钱可以拿,其实也就是他们交上来的那部分用来抵徭役的税。
虽然只是玩了一手从左手换到右手的把戏,但是这里面的性质就变了,一种是给公家免费干活,另一种则是给公家打工,到最后自己是有钱拿的,也就是说,给公家干活能够赚钱。
这样一来,既照顾到了那些不能抽身的家庭,又解决了百姓服徭役时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的严重问题。
罗冲对此很有信心,只要下面的人能够把这几项政策,认真的贯彻落实到地方,那么汉部落人人拥有货币的时间就指日可待了。
推广渠道有了,回收渠道当然也要有,因为货币这东西,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才能形成市场,而作为汉部落最大的工厂主,罗冲表示根本不怕百姓们不花钱,除非他们吃自己的粮食,没有其他的任何需求,否则他们就一定会购买那些制造出来的产品。
第501章 工资标准和物价
通过发工资,收原材料,以及收购粮食这三种途径,在百姓手中有了钱之后,那么接下来罗冲只要颁布一条新的政令,在国企购买任何产品都必须用货币支付的硬性条款,这样一来汉部落的钱币就真的形成流通了。
虽然只是政府发放,再回到政府手中这样简单至极的流通,但是钱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只要流动起来,那么所有过手的人都能得到好处。
百姓有了钱自然不可能一下全都花光,肯定会攒下自己的积蓄,或者用这些钱购置一些以前想过,但是没有途径得到的私人财产,而政府通过大额的金钱流通,也能攒下不少的积蓄,还有就是正规化之后,汉部落也可以开始收税,用税款来更好的发展整个部落了。
这一点不管是对百姓的生活水平来说,还是对于汉部落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些事情解决之后,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物品的定价了,本着罗冲自己‘实物本位’的货币体系,所以钱币的发行量和购买力都要和实物挂钩,而这个实物中的代表,那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老三样了,粮食,布匹,白盐。
其实只要官方规定了粮食的价格,那么其他东西都是可以用这个价格去换算的,就连布匹和白盐也不例外。
按照汉部落的货币体系,和实际的生产力为基础,那么粮食的价格该怎么定呢。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粮食的单位和钱币的换算,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防止将来交易时出现麻烦。
比如按照一文钱一斤米来算的话,一个人一顿根本就吃不下,如果到饭馆去吃饭,一个人要了一大碗米饭,大约也就是1/4斤大米,那么他支付一文钱明显是亏的,就算加上饭馆的柴火费和服务费,也不至于把一碗米饭的价值翻四倍上去,如果这样的话,谁还会去饭馆吃饭,自己带着粮食自己煮饭不行吗?
再来说,如果碰到这种情况的话,汉部落货币最小的面值就是一文钱,这让卖家怎么找钱?根本无法交易啊。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定价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单一物品的最小价值,比如买一个烧饼,一碗米饭,一碗粥,或者一个鸡蛋,这样的最小单位,要让这种交易出现的时候,买家都能拿处正好的钱币来支付,卖家也要有零钱找的开。
所以最后罗冲给粮食的定价是,脱壳的大米一角钱一斤,带壳的稻谷8文钱一斤,玉米粒也是八文钱一斤,这个主要是因为玉米的产量比较高的缘故,黄豆每斤一角五文钱,花生每斤两角钱,未脱壳的小麦每斤一角五文钱,脱壳的麦粒每斤一角八文钱,面粉两角钱一斤。
汉部落目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米,其次是玉米,最后才是小麦,虽然小麦比玉米更早得到了种植,但是产量一直不怎么高,所以族人们种植的兴趣也不大,再加上玉米开始进入族人们的视野之后,他们明显的发现同样大小的地块,玉米的产量要比小麦高出很多,对于小麦的种植兴趣就更低了。
因此小麦在汉部落虽然每年都种,但是种植量十分稀少,目前主要还是以科学培养驯化为主,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样一来汉部落也就更没有多少小麦库存了。
毕竟物以稀为贵吗,所以小麦的定价才会那么高。
至于大米和小麦这种东西,为什么还要分为带壳和不带壳的几种价格,主要是因为汉部落收税方式,罗冲规定的农税,必须上缴的全是带壳的谷子。
事实证明,带着壳的谷子明显要比光秃秃的大米保存的时间更长,而且根据罗冲前世的经验,收到仓库里库存的粮食基本上也都是带壳的,当然那种经过加工,用标准编织袋装的精米不算。
机械去壳抛光过的那都是要拿出去卖的商品,而罗冲说的那种库存的谷子,则是国家的战略储备粮食,全是为了应急用的,一切目的都以保存的时间更长来定。
这个粮食的价格定的不算高,但是也不低,因为基本上一斤粮食的底价都在一角钱左右,这样当出现买一碗米饭的时候,就可以支付三文到五文之间的价格来交易,也就是粮食的成本加上火工和服务费,而把价格控制在几文钱的时候,买卖双方也有零钱可以找,不至于出现买不起,找不开这种尴尬的局面。
有了这个粮食的价格标准之后,其他的东西就可以根据粮食来换算了。
就拿布匹来说,先计算出每平米需要多少原材料,算出原材料的成本,然后再加上人工费,比如现在汉部落的一名女性纺织工,每天可以织出两米宽十米长的布,而这个人一天的工钱,首先要能保证三餐吃饱,还要稍微多出一些用来补贴家用,可以算半个人的饭钱,那么这个人一天的工钱就要够她吃饱五顿饭。
然后再把这个原材料成本,加上人工成本,最后再加上一定的盈利,这个总和差不多就是布匹的出厂价了。
之后的零售环节,还要再此基础上加上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店面租金和雇员的成本,再加上零售商的利润,最后就出现零售价了。
这个价格并不是罗冲来定的,而是要市场自己去定,因为环境,甚至天气的影响,每次收材料的价格肯定会有浮动,工人工资不变,但是根据零售点距离厂家的距离不同,产生的运输费用也会不同,这一点任何时代都不会变,离着货源越远,零售的价格就越高。
其他的东西也是同理,比如采盐业,工人工资的成本,再加上运输的成本,最后除以产量,再加上一部分的盈利,最后就能得出零售价。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工人工资有了标准,可以直接用粮价来衡量,一个人每天需要吃多少粮食,这个是不会变的,那么只要给够了吃的,再根据工作种类上调不同的幅度,让工人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还能攒下点闲钱,这个工资的额度也就出来了。
还有猪肉,古代的养殖什么模式罗冲并不知道,但是他对现代的多少听过一些,比如玉米这种杂粮,人每周吃一次有益身体健康,当然每天吃也死不了,就是杂粮对牙齿的磨损比较厉害,而且营养肯定没有精粮高。
但是现代一般都是用玉米当作猪饲料的,据说吃玉米的猪,三斤玉米可以养出一斤猪肉,那么也就可以根据这个标准来定肉价了。
一斤肉等于三斤玉米,也就是两角四文钱,再加上一些盈利和其他成本,每斤肉差不多在四角钱左右。
那么一个工人每天的三餐最低标准就是五碗米饭,差不多两三角钱的样子,如果再加上半斤肉的话,那就是每天五角钱左右,再加上一些蔬菜,差不多六到七角钱,再多给一些用来养家,那么最多也就是一元钱,一个月下来差不多30块钱的工资。
整体工资水平和我国七八十年代差不多,当然这种就算是家境殷实的水平了,那些不做工的农民,全靠自给自足,吃地里种的粮食和蔬菜,多余的粮食养猪来提供肉食,也可以卖出去增加收入,干的好了也能攒下不少钱,不比工人阶级差多少。
当然了,上面说的只是平均工资线,毕竟行业不同,职位高低不同,工作难度也不同,工资是不可能全都一样的。
但是有了最基础的粮食价格来参考,那么其他一切物品的价值都可以根据这个来衡量了。
再有就是粮食价格的变化,罗冲不可能把粮食价格定在一个数上永远不变,多少也要给商人留点利润空间,但是这个空间绝不能大,官方要尽一切能力来防止商人哄抬粮价,或者囤货居奇,尤其是碰到灾年的时候。
就拿大米来说,罗冲就规定了一个最低红线,脱壳大米最低价格不能低于八文钱,毕竟谷贱伤农,粮食太便宜了,农民就指着那些粮食过日子,粮食不值钱了他们还怎么活。
所以如果遇到了大丰收的年景,粮食出奇的多,但是再多,如果有私商降价收购的话,政府也是不允许的,出现这种情况,政府要以最低的八文钱每斤的价格全部收购,有多少要多少,强行救市,把粮食价格抬上去。
另外就是最高标准,每斤脱壳大米最高不能超过一角四文钱,如果碰到了灾年,比如干旱水涝之类的导致当年粮食减产,百姓自家的粮食不够吃,市面上的粮食又被商人囤起来涨价,那么政府就要拿出平时储存的粮食,以这个最高标准向市场出售,有多少掏多少,一定要把价钱砸下来,让那些商人不敢涨价。
还有就是要在法律上严惩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商人,尤其是敢在粮食上发国难财的,抓到就死刑,绝不姑息,而且为了防止灾年的时候出现抢购和商人套购的现象,政府在出售平价粮食的时候,要用实名认证,并且限时限量的供应。
每人每天限购多少,防止商人大量收购,然后继续搅乱市场。
定价的事件告一段落之后,剩下就光剩下货币储备了,汉部落现在只有一个造币厂,就在汉阳城内,虽然有了风力的压铸机械,但是想要凑够数万人交易的货币还是挺困难的,所以另外一件要说的事情,就是汉部落的冶金工坊改造的问题了。
新建冶金工坊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汉部落在发展,人口越来越多,不光是货币的问题,其他的金属制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以罗冲的打算就是,在各个矿区直接建立冶金厂,然后从各矿区向外输出成品金属,比如各种金属锭,最后再送到需要的地方进行二次加工。
同时这样做的目的也可以让那些私人铁匠铺快速发展起来,所谓盐铁官营,并不是指由官府来负责零售这两样商品,上面的政府只要控制住矿区和提炼这两个过程就够了,至于其他运输,零售,以及手工费的问题,全都交给那些勤快的私商就好。
这样一来,只要铁匠的数量够,就可以到各个地方建立铁匠铺,然后从当地百姓哪里买碳,再从行商那里购置铁锭,这样他就可以直接回来开始加工了。
罗冲这么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两方面,一是为了减去矿石的运输成本,毕竟这时代的运输成本真的超贵,主要还是运力太低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就直接在采矿区冶炼,练成可以用来加工的金属锭再向外出售。
另一方面就是随着铁匠铺在各地的兴起,汉部落的人均铁器拥有量会出现明显的增高,当然这不是关键,重要的是,这样做能发掘出一大批有创造能力的人。
之前汉部落的族人们需要各种工具时,都会由部落的冶金工坊进行批量制造,虽然比较方便,而且工具也很好用,但是这种模式下,罗冲的总体印象并不好。
不夸张的说,这次的动作直接开启了一场私人制造工具大赛,从前的工具都是部落统一发,那么长短重量什么的用着顺不顺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可是现在,不光有了新的工具来源,还能在这里定制别的铁器,任何自己能形容出来的奇特工具,只要工钱给到位,铁匠师傅都能给你敲个试试。
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之后,汉部落的人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搞出更便捷的工具出来,这倒不是汉部落的族人各个都是爱迪生,而是纯粹被爵位诱惑的,毕竟搞一个发明,一旦证实有用,那可是百分百会得爵的。
不仅如此,随着汉部落的商业体系和货币体系的逐渐完善,一些头脑聪明之辈也开始想办法为自己家捞钱了。
第502章 寻到商机
春去夏至,罗冲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四年夏初,四月一日,这不是愚人节,但却是足以写入汉部落历史的重要日子,因为汉部落的货币在这一天正式发布了。
为了应对即将出现的市场变故,罗冲也已经做了一个来月的准备,主要还是储备物资,不过好在汉部落的人口并不是很多,暂时还没出现什么解决不了的麻烦。
汉部落的各个工坊里,所有负责人也在对着工人们念着上头下发的通知,并告知今天休息一天,那些一大早赶来的族人们来都有些紧张,并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有些迷茫和不安。
纺织工坊的车间里,上百名女工汇聚于此,作为负责人的裳则是站在一个临时搭起来的台子上。
“首领说了,从今以后汉部落就开始私有制了,也就是说,不再给各家各户分东西了,从今天开始,凡是在工坊里干活的族人,都开始发一种叫钱的东西,以后大家再需要什么东西,都要用钱来换。”
听到上面的领导说出这个消息,下面立刻嗡的一下讨论开了。
“钱是什么东西?”
“唉,以前部落分的好好的,怎么就突然不分东西了,这以后还怎么过日子。”
“得了吧他三婶儿,前阵子你可不是这么说的,我记得今年首领分地的时候,你可是高兴着呢,说是终于有自己家的地了,以后结了粮食就存自己家里,还要天天躺在粮食上面睡。”
“去去去,小妮子才刚生一个娃就敢这么跟三婶说话。”那被叫作三婶的妇人被人揭了短,连忙臊的摆起了长辈的架子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