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要是换白盐的话,我劝你还是算了,我们的白盐也不多,这次首领回来根本没带,说是以后加入了汉部落,白盐都是部落按人头分的,用不着自己再存了,所以他就没带回来。”
长老一边极为认真的吃着饭,一边环顾着居住地的样貌,似乎要把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牢牢的记在心里,谁知道他有生之年还能不能活着回来看看啊。
而坐在他对面的噜首领炬已经惊的彻底忘记了吃饭,靠近自己部落的一个邻居部落,居然要带着所有的族人加入汉部落,这消息简直就是重磅炸弹啊,把噜首领炬炸的一脸懵逼。
“那你们部落可是有300多人啊,就这么直接加入汉部落了?是不是决定的太快了点,你们要是觉得人少,非要加入别的部落,那来我们噜部落也是可以的啊,这样我们加在一起就有1000多人了。”
噜首领炬突然有些激动的说道,他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总感觉应该把这个邻居留下,也许是因为知道了自己旁边的邻居搬走了,心里觉得有点不安全吧,毕竟人可是社会性动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扎堆。
这段话一说出口,顿时惹得长老诧异的看了他一眼,长老倒是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反问了噜首领几句。
“加入噜部落的话,噜首领能让我们顿顿吃饱,而且不用出去打猎么?加入噜部落,那我们以后能每天吃上白盐吗?”
果然,这些反问一说出来,噜首领炬顿时变得哑口无言,他也是一时激动说出了这话,自己还赶着猪找他们换白盐呢,上哪去给他们顿顿吃白盐。
“这……这……”
“噜首领,你也不要这么想嘛,要是听老头子我的建议,你倒不如派一些人跟着我们一起去汉部落看看,就算你们没打算加入,但是派些人过去干活儿,回来再带上一些白盐给部落的人吃也好啊。”长老直接打断了炬的辩解,然后主动给他提建议道。
噜首领炬一听,也立刻来了兴趣,他这趟过来不就是为了换点白盐吗,虽然没有换成,可却从长老口中得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就是汉部落用白盐和物资当作报酬,正在大量的招募劳工,什么人都要,男女老少统统都有。
这无疑是让他获得了一条新的物资来源渠道,虽然还是汉部落的货物,可是渠道不同了,这次他们不卖猪了,而是要靠体力来赚钱,那么也就无可厚非了。
“嗯,长老的这个主意我会考虑的,只是就算我找人去汉部落干活儿,现在也来不及了,而且我们也找不到他们的那个什么城在哪啊,这样到时候我们怎么去。”噜首领炬疑惑的问道。
“这事好办,你们只要一路向北走,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在山里发现一条土路,那土路很平整,上面还有深深的车轮印记,都是之前汉部落的那些车辆经过的时候压出来的,现在那条路上的草都很少。
如果你们想去的话,到时候一直向北,找到那条土路,然后一直顺着走下去就对了。”长老继续给他出主意到。
噜首领炬也是点头答应下来,表示记住了长老的话,然后两人吃完饭之后就分道扬镳了,长老带领他们部落的人踏上了北迁的旅途,而且听说他们的首领已经带人在前面一个半路的休息点等他们了,所以这次过来的时候,炬才没有看到邻居部落的首领。
邻居们走了,炬也带人回了自己的部落,几头本来打算拿去换盐的猪也再次赶了回来。
炬心情复杂的回到了噜部落的领地之内,看到不远处那条汉部落商队经常走的路,两条深深的车辙似乎讲述了商队每次的收获。
汉部落是强大的,而且还在快速壮大中,他们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连自己的邻居都要主动去投奔了,那他们噜部落呢,未来该怎么走?要不就听他们长老的,也过去看看,就算不加入他们最起码也能长长见识不是,看那老头跟自己吹的,其实他自己也没去过吧……
下定了决心,噜首领当即决定也要去汉部落看看,虽然总跟汉部落的商队打交道,但是他们对汉部落真的还不够了解,就比如今天邻居跟他讲的这些事情,他还都是第一次听说过。
汉部落有那么多好东西,还有那么多种植和养殖的技术,养了几千的牲畜,肯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吧,到了汉部落能够学到一点有用的技术回来也不错啊。
就在这样好奇的想法和对优秀生产技术的憧憬中,噜首领炬亲自带了50人去了汉部落,这五十人中四十个成年男人,十个成年女人,对于总人口超过700人的噜部落来说并不算什么。
族人们从刚才去过邻居那的几个人转述后,也对汉部落多了一些了解,他们期待着能过去学一些技术,或是努力干活儿,用自己的体力换一些东西回来,总之就是多弄点好东西回来改善部落的生活水平。
可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那些关键技术罗冲根本就不对他们开放,就比如盖房子,挖土的活儿用的是劳工,收集柴草也是劳工,但是捏泥烧砖却是用的自己人,最后搬砖盖房子用的还是劳工,至于最关键的烧砖技术,还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部落的手里。
其实这样做也没什么意义,就算罗冲让他们参与,让他们学会了烧砖,等他们回去了之后,他们人数不足,又没有合适的工具,也别想自己制砖,光是挖土都能累死他们。
第350章 用纸糊窗?
夏季第三月,游野带领的侦察测绘小队已经越来越接近食人族的领地了,同时,从他们小队里分出来的那两个人也已经到了高地草原,成功和那里的围猎部落联盟接上了头,并说服他们加入南下的考察团,到汉部落去做客。
而在汉部落的南边,游伏带领的大规模商队也在南下草原的路上,不时的遇到一些和他们相向而行的劳工队伍;更远的西南方向,鑫部落的商队也在商长老的带领下朝着草原的方向而来。
其实不管是从汉部落到草原,还是从竹岛到草原,都要走上一个多月的路程,所以说两个队伍几乎同时出发,是有很大的机率会相遇的,更别说双方还都有意寻找对方,所以他们在草原相遇也是早晚的事。
不过罗冲对这个事情并不怎么担心,自己已经给他们配备了最精锐的骑兵,还全都装备的制式长刀,就算遇到了麻烦,他们即使打不过,也肯定能杀出一条血路逃回来。
所以罗冲对他们很放心,心思也就不一直放在这上面了,汉部落还要发展,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还是闲不下来。
六月份,新城区的水稻耕种已经结束,今年最少也能有一季产出,这让大家都很放心,意味着他们这个冬天可以过得很好,最起码不会挨饿,食物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过冬的房屋和柴草储备了。
好在新城区的人力不少,比汉阳城这边还要多出两三千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外来的劳工,如果加上他们人数就更多了,有那么多的人来搞建设,在入冬之前建设出够的房屋罗冲还是有信心的。
新城区的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汉阳城这边的建设进度也不算慢,族人们正在带着奴隶给新建的教学楼做最后的封顶工作。
教学楼的建设速度还是很快的,虽说是个楼,其实一层也才六个教室而已,再加上走廊和楼梯,就剩下六个很大的空屋子,其实工程量并不大,而需要用到的大量木材,也因为有了风力木材加工厂而效率倍增,供应建设所需还是没问题的。
地基打好之后,墙体全用青砖砌筑,走廊是南北通透的走廊,便于里面采光,每个教室靠近教学楼外墙的一侧,还都留了三个大窗户,教室靠近走廊的里侧,前后各开一个门,而且在靠近走廊的里面墙壁上,也开了一排很高的扁窗,怕的就是因为走廊过于狭长而影响楼里面的照明。
毕竟现在可没有电灯啊,也就是有个油灯而已,不过油灯是最好不要进教学楼的,这里都是木头,万一点着就麻烦了。
教学楼整体是一个长方形的筒子楼,教室呈纵向排列,一边三个,中间是走廊,两头各有一个楼梯,这样的楼体就很对称,稳定性也比较好,建筑承力方面也更结实。
每一层垒完墙体之后又加盖了厚木方组成的楼板,坚固程度和载重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是对于木头的保养却很有问题,木头怕潮,但是打蜡又太奢侈,刷漆时间长了之后也会磨损,而且天天那么多人踩来踩去的,也容易把漆磨掉。
而且这些木头楼板并没有像战船那样做甲板填缝防水处理,这就导致了每根木方之间都留有缝隙,可以说既不防水也不防土,如果真的这么直接用的话,很可能楼上喝水洒了一些出来,楼下就会跟着下雨,如果楼上的孩子鞋底有很多土,也可能漏的楼下都是灰尘,所以罗冲又让人在木制楼板上加装了陶瓷地板。
陶瓷地板和现代的瓷板砖没什么区别,用陶土碾压成泥饼,然后切割成方形,晾干之后挂釉层,然后入窑烧制,最后就能出成品了,这玩意儿其实和制作餐具没什么区别,也可以直接把它当作一个大瓷盘子,嗯,就是大小和形状上的差别。
瓷板砖用的釉色是浅灰色,这是拿铁矿粉和其他的石头粉调出来的,这种颜色比白色耐脏,但是颜色也不是很深,可以保证室内的光线明亮。
瓷板砖做好之后,要先在木制楼板上刷一层桐油,然后滋润几遍,再往上铺上一层混合了稻草的泥,然后再铺设地板,最后做好之后,就是楼板的上面铺瓷砖,楼板的下面,也就是下一层的天花板,则是用油漆刷成白色,这样便于提高室内的采光。
说到采光的事情,那就不得不说一下窗户的事情了。
得益于去年的兽皮暴增,汉部落目前使用的窗户,其实还是之前的,木头条做成的格子形框架,然后上面糊兽皮的模式,这种窗户一不透风,二不透气,三也不透光,冬天用还好,可现在是夏天。
这种又闷又热的窗户早就被族人们自己换了,有的是直接撤掉兽皮,上面只留了光秃秃的木头格子,还有的则是又在上面挂了一层透光的草席。
不过这些都不是长远之计,而且更不可能拿来放在教学楼上,罗冲目前最理想的造窗户原料,其实就是纸了。
用纸来糊窗户,这事情古来有之,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虽然白纸不结实,而且怕雨水,但是可以在上面刷桐油啊,就像做油纸伞那样,而且刷完油之后,纸的透光度还会跟着增加,有的人可能见过,就是白纸上面滴上油以后,就会变成半透明的,而且不怕水,正是这个道理。
另外,如果觉得白纸不够结实,也可以在造纸的时候稍微弄厚一点,这都是活的,没有人规定造纸就一定必须弄多厚,需要什么质量的纸,完全看自己需求。
造纸糊窗户,这是罗冲定下来的新目标,不光是为了解决窗户的采光和防水问题,而且这学校都建起来了,总不能还不发明纸笔吧,那学生上学怎么办,怎么学习,这都是问题。
现在又没有别的事情需要罗冲管理,正好利用这段空闲的时间把纸搞出来,嗯,卫生纸也是个问题,他已经不想再用土块和树叶擦屁股了……
第351章 罗冲造纸
罗冲是一个想到就做,雷厉风行的人,既然定下了新的目标,他就会立刻着手办理。
安排好四栋教学楼继续建设,织布厂继续织造毛布,现在剩下的这五分之四的原料可都是汉部落赚来的,用来加工一些自己部落使用的布料再合适不过,女人们也有时间花更多的心思在上面,比如染色,织出一些花纹什么的。
这些就不需要罗冲关注了,适当的让族人们自己搞发明创造,这才有利于汉部落的进步,而不是全都靠罗冲一个人来教。
最重要的事情就在罗冲家的院子里,那三颗玉米和两棵大豆长的非常好,很有繁育新种子的可能,罗冲特意嘱咐小蝶一定要小心看管,这是部落的未来云云,是和水稻一样重要的东西,等小蝶再三确认自己明白之后,罗冲才带人去了新城区那边搞纸的研发。
没办法,虽然汉阳城的各种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场地也是现成的,而且新城区那里还正在大搞建设,但是造纸的原材料就在那里,如果再运输到汉阳城这边来造纸的话,那就太费劲了,而且那些材料也不好运输,就算运来成本也太高了。
罗冲骑着灰山,几名被抽调出来的熟练木匠跟在罗冲身后,他们还赶着一辆牛车,上面拉的全是各种木匠工具,罗冲也就是带着这几个木匠开始去新城造纸的。
一路平安无事,几人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才来到新城,到地方时已经到了傍晚,正好在这里蹭了一顿晚饭,大树给罗冲他们安排了一户新建的民居当作睡觉和工作的地方,一排五间大瓦房,一个东厢房当作厨房,就是屋子里空的什么都没有,连窗户门都没有一个,就是一个新建的毛坯。
不过罗冲不在乎,这不是最起码还有个炕吗,炕上还铺着凉席,比前两年住在山洞里睡草堆强多了,虽然没有门窗,但现在是夏天啊,开着窗户也凉快不是……
造纸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几人就在这户新建的民居中安置下来,现在原材料还没有采集到位,但是人不能闲着,罗冲就让几个木匠开始打造一些简单的家具和工作设备,比如大桌子,用来压纸的木板等等……
给几个跟过来的木匠安排好任务,然后罗冲又去找了大树和鼠大两人,让他们调配车马和人力,从明天开始采集南山上的那些纸浆树的纸浆,还要从北面山区再找来一些剑草,用来编制更细更薄的席子,到时候拿来抄纸的时候用。
两人也全都答应下来,立刻调动资源全力配合首领的任务,虽然他们也不知道罗冲要那些东西干什么,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听从命令,还有罗冲不愿意回答这种问题的态度。
两人都十分清楚,每当这个时候,肯定是首领又要搞什么新东西了,所以现在问了也是白问,就算罗冲说了他们也是听不懂,还不如等着罗冲把东西弄出来,到时候不用说,一看东西就明白了。
次日一早,两支队伍就出发采集原材料了,去北边采剑草的还好点,而在南方的山林中,那些采集纸浆的就困难点了。
他们上山下山都要带上很多的水桶,到了地方先用工兵铲在树干底部砍一个缺口,然后用水桶接里面的纸浆,最后再集中到大水桶里运过去。
这样的材料有很多,光是一棵爆腹浆木的纸浆就能装满好几个100升的大桶,而且这些纸浆还很粘稠,想要拿回来造纸还要加水稀释之后才能使用,所以这么算起来还是很充足的,只要一棵树的材料就够罗冲用很长时间,造出不少的白纸。
不过罗冲看了那些纸浆原料之后,感觉这天然的纸浆总是软绵绵的感觉,似乎纤维强度不够,很容易拉扯断裂这样子。
但罗冲并没有丧气,造纸的材料有很多,一种不行就再往里面加别的吗,虽然单质纸不是没有,像是竹子做纸,秸秆造纸,总之这些就不用想了。
竹子这里是没有的,秸秆这里暂时也没有,而且秸秆造纸的步骤也很麻烦,污染处理也很严重,不弄好的话,对水源危害非常大;虽然这些都不能用吧,但是还有很多别的能够造纸的东西啊。
木材加工弄下来的树皮,麻布纺制剩下的比较短的麻纤维,这些也同样可以用来造纸,而且需求量还不是很大,只要稍微混合一下,往现成的纸浆里面掺一些就好了。
这些天然纸浆并不需要怎么处理,目前主要处理的是树皮和麻纤维,这些东西还是很硬的而且颜色也不是白色,所以还要先煮一下。
罗冲让那些木匠在院子里砌了一个简易的灶台,架起了大锅用来熬制树皮和麻纤维。
当然了,如果走正常流程,这些东西也可以不用煮的,直接放在池子里用水泡也行,利用水中的微生物使它们分解,然后泡到发白褪色,但是罗冲没有这个时间,如果用泡的话,可能要泡上几个月的时间,这怎么等。
所以他直接用煮的,直接煮材料也不是不可以,但想要在短时间内把树皮煮烂,煮到发白褪色,还需要加入一些化学药剂,这个东西当然就是碱了,也就是苏打。
碱在这里面的作用就是促进纤维的分解速度,但这是造纸,所以罗冲并没有直接使用纯碱,因为还有一种比纯碱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石灰。
众所周知,石灰也是高碱的物质,和纯碱没什么两样,但是用这种白色的粉末和树皮麻团一起煮的话,会更容易让它们变白,而且这些石灰粉也会附着在纤维上,这样最后作出来的纸也会更白,更平整,在古代造纸中,加石灰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最后煮好了捞出来,和那些天然纸浆混合到一起捶捣,把纤维充分混合后,再配以清水调匀,倾倒在一个大池子里,然后就是最后用薄席子抄纸的关键步骤了。
第352章 巷道火墙
边长16.6米的正方形院子,除了五间正房以外,其他的地方都已经被改成了临时的造纸作坊。
一个煮料的灶台和大锅,一个脚踏的陶臼,那个本来是用来给稻谷脱壳的,现在被拿来捶捣浆料,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很大的草棚子,下面的木架上放置了一个木头做的大水槽,是用来盛放浆料抄纸用的,旁边还有专门用来放置纸张的桌案。
院子里的人正在熬煮树皮和麻团,麻秆,其实麻杆这东西也是可以用来造纸的,苎麻这种植物的虽然用的主要部位是茎皮,其实里面的茎秆也可以用来造纸,并不会产生浪费。
这东西要熬制很长时间,最少也要连续煮上一两天,时间还有的等,罗冲就开始让人准备抄纸的薄草席,先把剑草的草叶用刀具劈开,切成又窄又薄的细条,然后泡水,在放在锅里煮上一小时,使其变软,变得更加柔韧,然后捞出来晾干就能用来编制席子了。
这个工作也是个细活儿,又要等上两天,罗冲实在是闲不住,又找人在院子里用砖砌了一条用来培纸的巷道。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把纸烘干的设备,造纸大部分都是湿法造纸,也就是把植物纤维和水混合一起变成纸浆,然后从水里抄出纸张,但是这样的纸很湿,是不能用的,所以还需要做干燥处理。
湿纸干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每张纸贴在一块平整的大木板上,然后放在向阳的晒场上自然晾干,但是这个方法用的时间太长,占的场地太大,而且受天气影响,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万一要是突然刮风下雨了呢,那晒的纸不全完蛋了么,所以罗冲选择了另一种,烘干。
把砖块侧立起来砌墙,这样就能把墙砌的很薄,当然了,这样很容易倒,不过没关系,可以在背面砌垛子啊,这样就能多一些支撑点,墙面就能站稳了。
就这样砌出来一堵五六厘米厚的矮墙,然后在它的背面平行的位置,相隔四十厘米的距离,再砌一堵同样的薄墙,使两面墙组成一个平行的巷道,最后把朝外的一面用石膏和高岭土混合,抹平砖缝和所有不平整的地方,再用火烧硬,巷道就算完成了。
使用的时候,只要在巷道中间点上木柴,就能把两面墙加热,然后把经过脱水后的纸张贴在平整的墙面上,利用墙面的热量把纸烘干,这个速度是很快的,基本只要贴上几秒钟就能完全干燥。
工作的时候一个人可以贴两张纸,把墙面分出左右两个贴纸位,先把第一张贴左边,然后再贴右边的第二张,等第二张贴好的时候,第一张也已经干了,然后把左边的揭下来继续贴,左右轮流交替,工作效率非常高。
而且这种烘培的方法,省时省力,还省了大量的木板,又省了大面积的晒场,还不受天气因素的限制,生产效率高,产量也很可观,这也是罗冲为什么要弄这个巷道的原因。
一边煮料,一边编抄纸的席子,另一边还要砌墙,抹平,烧硬,三项工作同时进行,终于在两天后有了成果。
席子是最先编出来的,一共编制了四张,每张长九十厘米,宽六十厘米,这是按照2开纸的尺寸放大了一个毛边,等纸张做好之后,就可以用裁纸刀切掉毛边,裁成2开纸的规格,尺寸相同,用起来也方便一点。
把2开对折就是四开,四开对折就是八开,也就是普通试卷大小,再对折16开就是大作业本了,这样的想要什么样规格的纸张,只要对折裁开就好了。
另外因为考虑到这是第一次抄纸,弄的太大了操作的时候肯定不好掌握,所以罗冲并没有让弄出太大的席子,想做大的等以后工人熟练了之后再做大的也不迟,罗冲现在首要的目的,是实验造纸的可行性,2开的尺寸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算是实验用的,做出来也不会浪费。
四张席子做出来之后,罗冲又让木匠制作了四个木框,专门放席子用的,便于抄纸的时候端持。
等这些都弄完的下午,培纸用的巷道火墙也做好了,罗冲又让人打磨了一遍,就能随时投入使用了。
而那些在锅里煮着的材料,直到次日早晨才刚刚停火,这些树皮麻秆废麻团被捞出来之后,可以看到已经被煮到发白变烂了,但是这样还是不能使用,还要把这些东西和天然纸浆混合捶打,直至完全混合锤烂成棉絮状,才能做成稀纸浆备用。
虽然还有捶捣的工序,但是体力活对于汉部落来说都不是问题,他们都是十分勤劳的,根本不怕卖力气,就怕闲着无事可做。
几人轮流踩踏杠杆木锤,一人留下翻动陶臼里的材料,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把材料捶捣好了,不过这主要也是因为材料并没有多少,毕竟现在还属于试验阶段,不算大规模制作。
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到了下午的时候,一行人就开始在这个小作坊里抄纸了。
抄纸是罗冲先来的,虽然他也没干过,但是他多少明白点注意事项,比如抄纸前先用棍子在纸浆槽里搅一搅,使里面的纸浆密度均匀,不会沉淀到水底。
然后就是抄纸桨,抄一定量的絮状纸浆和水到木框里,再端着木框左右倾斜两下,利用抄起来的水,把木框中的絮状纸浆荡平,铺匀。
这个步骤完成之后,就可以把席子从木框中取出来,然后拖着席子把纸平摊在倒了水的桌子上。
接下来就是无聊的重复步骤了,抄纸,摊纸,抄纸,摊纸……
这是罗冲两辈子以来第一次造纸,他也没有经验,但是多少懂一些,就先自己抄了几十张,感觉摸出了一点技巧之后,他再教给其他人,然后逐步提高工作效率。
抄纸这个真没办法,只能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提高速度和质量,靠投机取巧是不可能的,这个东西暂时还只能用人来干,想用机械代替很不现实。
第353章 这就是纸
盛放纸浆的木槽子很大,足可以让两个人同时干活儿,罗冲亲自抄了几十张,把技巧告诉他们之后,自己就不干了,接下来就只负责在一边指导。
罗冲在旁边看了一会儿,两个抄纸工都很认真,刚才教他们的怎么利用水把纸浆荡平,现在也学会了,每一张都铺得很满,在保证绝对不会露个窟窿的情况下,速度尽可能的快一点。
不过总的宗旨还是以质量为主,不能一味的追求抄纸速度,不然速度是提上去了,到时候出来一堆不能用的残次品,这谁能受得了。
三个人已经抄了差不多200张纸,全都一层一层的摞在一起,这些纸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首先就是纸浆打的够碎,但是纤维也没有断,这样抄出来的纸就很均匀,不会出现一个点特别厚,另一个点特别薄的现象。
但是,虽然整张纸来说比较均匀,但是一百多张纸放在一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罗冲很容易就能感觉出来有的厚,有的薄,虽然单张纸拿出来依然很均匀的样子。
这就是他们每次抄起来的纸浆总量不同了,虽然铺得很均匀,但是你总量本来就不一样,再均匀它也不一样厚啊。
发现了这个问题,罗冲又马上提醒了两人,让他们注意每次抄起来的纸浆总量,尽量做到每次相同,两人也连忙点头应下。
就这样干了四个小时,水少了就加些水,纸浆少了就兑纸浆,两人加上罗冲弄得那些,已经抄出来了600张纸,抄纸的速度也比一开始快了很多,从最开始两分钟左右一张,到三分钟两张,再到一分钟一张,两分钟三张,效率也是越来越高,而且由于动作熟练之后,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最起码看起来薄厚都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