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33章

作者:安化军

  不大一会,赵滋前来,向杜中宵行礼。

  让赵滋坐下,杜中宵道:“适才崇政殿议事,圣上言,让枢密院详报如果秋天契丹来攻,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会田太尉和几位副使过来,我们一起商议。”

  赵滋道:“河北路前线整训过的禁军,有二十五万之多。契丹人南来,如何攻得破?”

  杜中宵道:“契丹人可不知道。在马邑的时候,契丹力未到,洪基虽然带着四十万大军,却是从幽州及周围地区招刺而来,战力不行。现在集中契丹主力,再从幽州刺军,他们以为不似从前,要想给本朝看一看,也是正常。当年两帝争立的时候,动辄就是数十万大军,其实主要是从治下招刺,真正算是强军的不过几万人。现在不同了,来的是契丹主力,要仔细应对。”

  赵滋想了想,道:“太尉,你说契丹人会不会如前几年一样,把治下的百姓招刺起来,加上从草原来的主力,组织五六十万大军南下?蚂蚁咬死象,若是如此,防守也不容易。”

  杜中宵摇了摇头:“应该不会。两帝争立数年,幽州和云州残破,难招那么多军队了。当时双方顶着一口气,根本不管以后,双方招的兵一年比一年多。现在那股气已经泄了,想再鼓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赵滋点了点头:“太尉说的是。幽州招刺数十万军,青壮就几乎招刺一空,难做到了。”

  杜中宵道:“还有一点,幽州招刺的汉人,他们两帝争立的时候可以用,与本朝作战就难用了。契丹一直占着上风还好说,一旦作战不力,这些人可就难说了。是经此次作战,单从兵力上看,契丹人不似前几年两帝争立时,有那么多人。”

  赵滋道:“太尉说的是。不过人数虽然少了,战力却更加强了。”

  不大一会,田况、富弼、张昇和曾公亮一起进来,各自落座。上了茶来,说几句闲话,李复圭才到。

  杜中宵道:“适才崇政殿里,圣上言,今年秋冬契丹极有可能大军南下,让我们商量一番,看看如何应对。如果能够在契丹南下的时候,乘此良机,把契丹主力歼灭于幽州,则是万幸。”

  田况道:“此事极难。契丹此次南下,必然是以骑兵为主,纵横来去,如何阻挡?”

  富弼道:“要想围歼骑兵,就必须有强大骑兵不可。现在整训过的各军,虽然都有骑兵,但主力是步兵。守则有余,进攻或不足。要想整训强大骑兵,时间过于短了些。”

  张昇道:“这几年军校里面,教出来的骑兵军官,大多配到了各军中。骑兵倒是容易,军官却是难找。没有合适的将领,哪里来的强大骑兵?”

  杜中宵道:“不错,对付强兵最得心应手的,还是骑兵。河北路的兵马,守则有余,要想进攻甚至包围契丹人,是不够的。编练骑兵,我们以后再议,此事先记下就是。”

  这几年宋朝一直编练的都是以军为单位的野战军团,每一军都有过万骑兵,只是没有单独的骑兵作战单位。面对大量的契丹骑兵,想围住他们,没有足够的骑兵是不可能的。

  想了想,杜中宵对李复圭道:“现在朝廷马场不缺,这几年战马可还充足?”

  李复圭道:“充足。现在禁军骑兵并不缺马,大多数军中,马匹实际都已经换过。若是需要,从河曲路的河西再调一二十万匹马,也不是难事。”

  杜中宵点了点头:“有马就好办。有了马,真要建立骑兵的时候,便有了依仗。”

  说完,吩咐士卒取了河北路的幽州的地图来,摆在桌子上,与几人一起看。

  指着保州,杜中宵道:“契丹人最可能南下的地方,还是保州。自安肃军南下,一路平坦,而且可以从太行山中出兵,两路配合。不过,定州和真定府都驻有大军,倒不怕他。”

  赵滋道:“不只是驻有大军,这还是去河北路铁路所走的地方。有铁路在,随时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兵过去,不怕契丹人。契丹人走这一路,倒是好办了。”

  杜中宵摇了摇头:“并不好办。走保州,我们倒是好守,要想围歼,就难得多了。契丹人随时可以走山中道路,从飞狐撤回去,就无法可想了。契丹人攻保州,本朝必须主动出击。”

  众人点了点头,看着地图,议论着双方局势。战场背靠大山,多了太多的变数,想歼灭敌人着实不容易。想来想去,也没有万全的办法。

  杜中宵道:“契丹人走保州,要想围歼,必须先占领飞狐,控制住山中道路。到了秋天,可以命贾逵一军从朔州回师,做好进攻飞狐的准备。”

  田况道:“贾逵一走,如果契丹人从大同府南下怎么办?”

  杜中宵道:“那个时候,河东路的兵马应该能编成一军了,顶上去就是。更何况,契丹此次精锐尽出,大同府怎么会有足够南下的军队?有河东路兵马上去,贾逵一军就可以用于河北路了。”

  从代州东来,走灵丘、飞狐出太行山,是河东路到河北路的要道。控制了灵丘和飞狐,就占住了太行山的地利,山前山后联到了一起。

  杜中宵看着地图,指着东边的雄州道:“如果契丹不走保州,向是从雄州南来的话,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南边有刘几一军为援,周边坦荡,只要兵力够,绕到契丹军队后边,包围还是可能的。一旦围住了契丹主力,窦舜卿、刘兼济诸军就可以快速东进,战事于我有利。”

第218章 用尽全力

  三日之后的傍晚,杜中宵、田况、赵滋和杨文广受召来到天章阁。

  赵祯早已经等在这里,赐了座,道:“依契丹得来的消息,秋天必定点集兵马到幽州。这是难得的机会,契丹犯我,而且聚集大军于山前。如果能聚而歼之,不但可以恢复燕云,契丹很可能也会因此一战而一蹶不振。自杜太尉救唐龙镇,已经数年,本朝兵马已非以前可比,不能错过此次机会。”

  田况捧笏:“陛下,不知多少人想毕其功于一役!可事情哪里容易!契丹大国,方圆万里,带甲百万,不是说说而已。想歼灭契丹主力,实在太难。”

  赵祯道:“正是因为难,所以才再三思量,想尽办法。这几日让枢密院想秋天对付契丹办法,想的如何?有什么难处,现在就说出来,不要到了那里束手无策。”

  杜中宵道:“臣这几日与文武诸臣商议,歼灭契丹军队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难。”

  “难在哪里?”

  杜中宵捧笏:“以契丹国力,若是兴倾国之兵前来,当有三十万战兵到幽州。运输粮草,当点集幽州、平州、奉圣州等人口,约有二三十万人。也就是说,契丹有五六十万大军,云集幽州。本朝在河北路的兵马,整训过的只有二十五万人,实在少了些。河北路的禁军,到了秋天,再是想办法最多只能够编成一军,凑足三十万。以三十万对三十万,击退契丹人容易,想围困就难了。”

  赵祯点了点头,道:“若要围困契丹人,当有多少兵马,才能有大致把握?”

  杜中宵想了想道:“再有二十万,应该就能做到了。以十五到二十万人阻挡契丹来敌,十五万人堵住契丹退路,十万人做为预备队,随时应对变数。除此之外,还要单独编练骑兵,不少于五万之数。幽州土地平旷,没有险阻,想让契丹人逃无可逃,不能够少了骑兵。”

  赵祯一时间沉默不语。过了一会,道:“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能不能再编出二十万人来?”

  杜中宵道:“河曲路的军校已经办了数年,练出不少人来。以陕西路和河东路禁军为本,整训之后可以为一军。河北路禁军,从各军中抽调将领,加上军校出来的人员,也可以编一军。短时间能编成的军队,就只有这么多了。今年京城禁军已有十五万人调往河北路,无人可用了。”

  赵祯道:“现在各军校中,教员、官员,有多少人?”

  杜中宵愣了一下,道:“京城军校中的人员最多,有三千多人。河曲路军校,有六百多人。河间府的军校因为紧急,从上面两所军校调了许多人去,有一千多人。”

  赵祯道:“如果把这些人编入军中,能否再整训出一军来?太尉,契丹是本朝大敌,如果今秋是与契丹的生死之战,先让军校中的人去打一仗,又有什么?”

  杜中宵想了想,道:“把军校中的所有人全部编入军中,倒是可以再编一军。不过,这样做人数还是有些不足。而且,还是缺少单独的骑兵。”

  赵祯对杨文广道:“原先整训过的各军中,其实许多将领不一定是必须,暂时抽出来,军队不是打不了仗。非常时期,原张岊和刘几军中,抽出一些做副职和庶务的将领,用来整训新军。还有,河曲路的王凯,所部本是你所部,成军最久。契丹人来幽州,河曲路无大敌,从他的军中抽出将领来,同样也来编练新军。想尽办法,把京城和河东路的军队,再编成三军。”

  杨文广叉手称是。停了一下,道:“陛下,如此做只怕有些仓促。军队编得急了,战力不足。”

  赵祯道:“顾不得那么多。现在禁军士卒不少,只是军官缺乏。非常时候,非常手段,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军官,暂时先不设了。军中除参谋、指挥、粮草和情报,其余的军官能裁就裁。等到战后,不需要这么多军队了,再合并就是了。”

  听了这话,杜中宵不由觉得头痛。当年河曲路整训的时候,军官特别多。许多军官看着没用,实际上非常有必要。一是各有分工,让军中的权力明晰,制度化,破除以前兵为将有的陋习。还有就是在战时军官有损失,随时有官员递补上去。不致于一有将领阵亡,全军溃散。赵祯这么布置,相当于从那个时候后退了一大步。不要听什么是暂时做法,只要胜了,以后这些就很有可能成为常规。

  军队的军官俸禄高,一旦多了朝廷就看着碍眼,想方设法减少。很多职位初看着没有用处,而到了战时,就会成为破绽。而且官员少了,军中的权力难免集中,而后出现各种问题。

  赵祯道:“恢复燕云,是祖宗遗志。有了机会,岂能不抓住?今秋不能大胜契丹,朕百年后如何面对祖宗?纵然有难处,也要想办法克服。今秋契丹南来,与其决战于幽州!”

  杜中宵与众人一起,拱手称是。心中明白,这几年连战连胜,赵祯已经不是从前的想法。这一年多来杜中宵带着军校中的教员一起,赵祯和大臣讲兵法,他也不是不熟兵事的时候了。

  安排了诸般细节,看看天晚,杜中宵等人告辞离去。

  出了大内,杨文广对杜中宵低声道:“太尉,圣上有意于幽州,做得这么急,不是好事。”

  杜中宵叹了口气:“我又何尝不知道?但有什么办法?圣意已决,你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凑出多一点军官,让编练出来的军队真正能战。切不可只有架子,战力不足。如若不然,到了幽州战事不利,你我都难逃麻烦。枢密院会尽全力,做得周全。”

  杨文广称是。几个人一起,出了东华门。

  此时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东华门外热闹无比。街上人流如织,小贩穿棱来去,叫卖声此起彼伏。黑夜中凉风吹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本想回家,刚刚招呼随从,杜中宵突然道:“天色还早,我们到那边酒楼用两杯酒,去去暑气。”

  其余几人有些意外,急忙答应。他们都明白,只怕不只是喝酒玩乐。

  吩咐了随从,杜中宵道:“今夜月光正好,不如请中书文相公和韩相公来,我们一起饮酒如何?”

  田况点了点头:“如此也好。太尉,圣上有意于幽州,是朝廷大事,要有中书同意才好。”

  说完,吩咐了一个枢密院的随从,去文彦博和韩琦到樊楼相聚。樊楼离东华门不远,做的就是出宫的大臣们的生意。樊楼不只是有几座高楼,还有数进院落,里面的阁子非常隐蔽。

第219章 两府联手

  文彦博和韩琦到了樊楼门外,停住脚步,道:“杜、田两位太尉不知有何雅兴,这个时候请我们来这里饮酒?明日不上朝,是要一夜痛饮吗?”

  韩琦笑道:“相公,依我看,是他们从宫里出来,有事要找我们吧。杜太尉入朝一年多,你可曾记得他什么时候请过人饮过闲酒?只怕有要事,明日又不上朝,才找我们。”

  文彦博听了不由就笑:“说的也是。杜太尉虽然不小气,却也不喜玩乐。”

  说完,早有樊楼的小厮过来,领着两人进了彩楼。一路不停歇,领到杜中宵的阁子。

  相互见礼,两人落座,文彦博道:“适才在门口的时候,韩相公说,两位太尉必是从宫里出来,请我们来议事。现在一看,是然如此。”

  杜中宵道:“今夜劳烦两位相公,有些唐突,莫怪。”

  说完,举起杯来道:“我们且饮一杯,为两位相公赔礼。”

  酒过三巡,杜中宵放下酒杯,道:“适才圣上招我们几人入宫,说起了今年防秋。兹事体大,少不了中书帮忙,是以请两位相公来。”

  韩琦道:“既是公事,何不等几日,都堂议事。”

  杜中宵叹了口气:“没有办法,事情太大,时间又急,等不得了。现在已是六月下旬,距秋天已经不远了。事情若是做得不好,只怕圣上怪罪。”

  文彦博道:“现在河北路有整训过的大军二十五万,纵然契丹人来,也难有作为。防秋又有什么大事?只要备足了粮草,契丹人来了打就是。”

  田况听了不由叹气:“我们也是如此想的,可奈何圣上不这样想啊。”

  韩琦奇道:“圣上意欲如何?莫非是击退契丹之后,想在今年北上恢复幽州?那却有些难。”

  杜中宵道:“不只是如此。圣上要在今年来天,契丹人来时,集中大军把契丹主力歼灭于幽州。而后大军北进,恢复燕云。甚至趁势北进,彻底击败契丹,就此消灭北方边患。”

  听了这话,文彦博和韩琦都怔住了。认真地看着杜中宵几人,过了好一会,才道:“真是如此?”

  杜中宵点了点头:“真是如此!若不是这种大事,我们也就等几天,何必把两位相公请来?”

  文彦博看了看韩琦,道:“能够击败契丹已是了不得的大胜,要想全歼,是不是过于异想天开?契丹必定来倾国之兵,数十万大军,如何全歼?”

  杜中宵道:“所以要打两位商议。此是大事,仅靠枢密院和三衙,哪里做得来?”

  韩琦道:“太尉,今年只要击败契丹,再等上一两年,禁军整训完了,那时北上不好?现在禁军只整训了约一半人马,守有余,攻不足啊。你们为何不向圣上说明白,不急在一两年间?”

  杜中宵道:“我们说了,圣上不同意,才如此难办。我本来想的,契丹南来,让新整训的军队前去迎战,打一仗看看整训的成果如何。只有经过了战事,才能够说真正整训完了。哪里想到,圣上要的是在一战围歼契丹主力,就此定乾坤。”

  韩琦道:“圣上纵然有意如此,如果做不到,也不会强求。如此看来,枢密院也认为能做到?”

  杜中宵摇了摇头:“契丹秋天南来,枢密院自然是依各种情况上报。集中全力,是有可能围歼契丹军队的,但很难。哪里想到,在圣上的眼里,就要迎难而上。唉,不是非做不可,不知道圣上为什么会下了这样的决心。在幽州围歼契丹军队,此事太难。”

  韩琦道:“契丹大国,其倾国之兵前来,怎么可能容易被歼?太尉,枢密院真能做到?”

  杜中宵沉默了一会,道:“不管能不能做到,契丹人送来了这样的机会,就不能放过了。只要我们做了最大努力,到时哪怕做不成,也问心无愧!”

  赵滋道:“契丹若是倾国而来,如果没有失误,想全部围住当然难。不过,若是布置得当,围住其主力,还是有可能的。只要围住了契丹主力,事情也就好办了。”

  听了这话,其他人都点了点头。契丹的特点,军队主力就是宫帐部队,一有大战,几乎皇帝一定要亲征。如果宋军抓住机会,把耶律洪基围住,契丹军队想跑也跑不了。

  杜中宵也是这样想的。把全国三十万大军围住,在无险可守的幽州不容易。但是,能够制造出机会来,把契丹皇帝围住,吸引契丹军队无法后撤,还是有可能的。

  澶州之盟,宋军是击伤了其大将萧挞凛,才逼得契丹求和。此次如果围住耶律洪基,契丹纵然一时不灭,也再不敢与宋军作战。那个时候,北方也就安定了。

  文彦博想了想,道:“今秋若是如此,枢密院要中书做什么?”

  杜中宵道:“打仗就是打粮草,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数十万大军集中于河北路,粮草不缺。现在估算的,到时要有约五十万到六十万军队在河北路,加上其余禁军,现在就要开始向河北运粮。不然,纵然是有火车,到时也难保证。除了军队,还要想到大仗开始,民间也会缺粮。如果胜了,还有契丹的俘虏也要吃饭。诸般加起来,要有一百万人三个月的粮食,才能不出事。”

  文彦听了不由皱眉:“两三个月时间,集中这么多粮草可不是易事。去年灭党项,京西粮草运往陕西,并无储积。只能够从两浙、江淮和京东路筹集,怎么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杜中宵道:“不管粮草从哪里来,七月必须启运。再晚了,铁路也难以保证。除了粮草,数十万大军使用的弹药,也是大数字。一下子整编这么多军队,军中的炮必然少了。但是,火枪却是一人一枝,用的火药,必须要足够。至于枪弹、炮弹,那就更不用说了。”

  文彦博和韩琦点了点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粗略一算物资,他们就知道,必须立即开始准备,不然就来不及了。近百万人的大战,从外地运粮,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准备,还是第一次。

  杨文广道:“除了粮草,钱也不可缺。大战一起,军中的赏赐要发到参战的士卒手里,不然容易军心不稳。此事还牵涉到地方,必须中书和三衙一起,才能万无一失。”

  杜中宵想了想,道:“一想起来,战事千头万绪,要准备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今天不议细节,先定下来,挑个合适日子再一起议吧。一时之间,难以说得清楚,不要有遗漏。”

第220章 早做准备

  刘几迎出城外,接了前来的李复圭进城,到州衙安歇。上了茶来,各自落座。

  李复圭道:“我从真定府坐火车而来,看修到河间府的铁路刚过莫州,这样慢怎么能行?不能在秋天之前修到河间府,防秋就没有大用处。必须要想办法,把铁路修好。”

  刘几道:“冬天时间北边幽州地震,河间府周边也遭灾,征调民夫着实不易。现在修路的,还是从真定府和定州那里征来。没有人,当然修得慢了。”

  李复圭道:“民间人力不够,那就用河北路的禁军。除了在军校整训的,其余人员,可以暂时派到工地上去。九月之前,铁路必须到河间府。如果误了,重加惩治!”

  刘几吃了一惊,没想到突然之间这条铁路变得重要了。原先说的,只要今年修好便就足够。突然之间提前几个月,哪里找那么多人出来?河北路的禁军倒是有人,只是不容易调用。禁军是用来打仗的,可没有当作厢军使用的习惯,禁军的官兵也不愿意。

  劝了茶,刘几道:“太尉,怎么突然之间这么紧急?以前说的,只要年前修好就可。”

  李复圭道:“你不知道,契丹已经点集兵马,今年很有可能南下幽州。数十万大军聚集,要多少粮草弹药?没有铁路,物资如何运到河间府来?更加不要说,仗打起来,需要的物资更多。”

  听了这话,刘几道:“我只是得枢密院公文,命加军校里加紧一些。原先要三年的,最好在年底前就练出一批军官来。一年时间哪里够?听太尉的意思,事情比想象的更加紧急?”

  李复圭点了点头:“不错,非常紧急。依圣上的意思,今年要在河北路布置大军,与契丹拉开架势干上一场。本朝参战的军队,不下五十万之数。加上征用的各州民夫,怕不是有七八十万人。枢密院严令提前准备好物资,不许从地方征调。想一想,要多少粮草?”

  刘几点了点头,心中一算,便就明白了李复圭的意思。这几年朝廷钱粮充足,而且运输便利,进行战争的时候,不再从地方征调也不稀奇。不过,后方虽有,不能及时运往前线,还是没用。现在开下物资云集开封府周边,铁路不到,就难以运输。

  李复圭是枢密院掌管后勤的官员,大战之前,必须确保物资到位。此次来河北路,便就是最后检查一番,选择合适地点,作为物资的储存地,也是战时的后方。

  听李复圭发了几句牢骚,刘几道:“太尉,突然之间说有大战,自然诸物都缺。现在七月,离着十月契丹人南下,还有约三个月时间。只要各地用心,不会有大事。”

  李复圭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确保七八十万人的物资,粮草、军需样样不缺,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枢密院定的,是西边以定州为中心,东边是河间府。定州接的是原来的粮草,河间府则要接京东路。定州自有铁路通中原,一切方便。河间府到京东路,则是一路池沼,水系杂乱,水陆交通都不方便。我此次前来,就是要理顺京东路到河间府的交通,不要误了战事。”

  刘几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前些日子,从京东路招来五六千士人,补入了军校中。原来本府就是要靠京东路。不过,从京东路运粮来,可不容易。”

  若在后世,从齐鲁大地北上幽州,才是正途,但这个时代不行。由于黄河下游摆动不定,加上其支流也多泥沙,地形非常复杂。大宗物资要想从京东路北运,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有河流可以利用,陆路运输却非常不便。李复圭必须想办法,调协调州县,组成动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