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32章

作者:安化军

  郭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自己就是新调入不久,自然明白张岊的意思。这几个月演练,既是新调入人员的学习熟悉过程,也是淘汰的过程。

  张岊笑道:“自你入我军中,一直谨慎做事,时时学习,不必担心。只是下面的将领,要分外留意才好。演练中他们如何,一定要看得清楚,不合适的早早上奏朝廷,清退出去。此事不可徇私情,一旦打起仗来,可是要人命的事情。切记!”

  郭逵叉手道:“太尉放心!属下一定把事情做好,不出差子!”

  张岊点了点头,看着郭逵没有说话。

第214章 继续修路

  三月中旬,新编成的宣威军在都指挥使刘兼济的指挥下,进入河北路,驻定州。至此,从真定府的窦舜卿、定州的刘兼济,与保州和雄州的张岊连成一线。

  河间府,刘几召集几位主帅一起议事,后衙设宴招待几位。

  各人落座,刘几道:“自党项覆灭,陕西将领,大多东来。刘太尉在陕西路时,曾一起共事。”

  刘兼济叉手:“到河北路再在太尉管下,是下官荣幸。”

  刘几笑道:“不必客气,我这帅司只是兼管各路,代枢密院传令而已。不到战时,帅司的各职能机构没有建起来,就只是徒具虚名。你我之间只是同僚,不分上下。”

  刘兼济几人忙道不敢。刘几笑笑,并不多说。

  河北路的兵马,以前都是分四军事路,由知大名府官员统辖。整训后的军队进入河北路,则归在了刘几帐下。不过,刘几的帅司人很少,参谋、情报、后勤等等都没有建立,只具虚名。名义上说,现在不是战时,帅司的作用只是下面各路跟枢密院的中介,起上通下达的作用,并不指挥。

  酒过三巡,刘几道:“前些日子,到雄州的铁路最后修通,河北路的防御已初具规模。中书和枢密院来文询问,以附近几州的民力,可以不可以修雄州到河间府的铁路。诸位怎么看?”

  窦舜卿道:“到河间府,相当于铁路转头南下,只是方便了河间府与雄州的联系,看起来有些多余了。这条铁路,应该是朝廷准备恢复幽州后,一直修到幽州去的。”

  刘几道:“倒不是如此。中书所规划的线路,以后朝廷有了余力,要从河间府继续向南,一直修到京东路去。如此京东路和开封府都有铁路到河北,便就方便许多。”

  众人听了一起点头,才明白意思。现在开封府来的铁路,是在滑州过黄河,而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到定州后才向东,通到雄州。线路走向,避开了河北路沼泽众多的州军。修到河间府,可以继续向南经永静军南下到京东路,把京东路和河北路联结起来。

  想了想,张岊摇了摇头:“雄州经过大战,今年不许两输,民户人心浮动。若是如修保州到雄州的铁路那般,由中书出钱雇人,不差民夫,也许还可以。若是差役民户,只怕是会出乱子。”

  刘几道:“朝廷又有多少钱?处处用钱,朝廷做不到,所以才来问我们。”

  张岊道:“若要差役民户,不如等到明年。今年雄州事情已多,不好再差役他们。”

  张岊看着窦舜卿道:“雄州经过大战,不差民户也好。真定府和定州人户不少,那里如何?”

  窦舜卿道:“今年无水患,地方没什么差役,倒是可以差人。只是,两地相距遥远,从真定府到这里数百里,差那里民户,只怕路途太远。”

  刘几道:“现在铁路已经通到了雄州,何惧路远。雄州是个小地方,与契丹的榷场又停了,最近几年没有什么人物来往。奏请拨几辆火车,把民夫运到雄州就是。”

  窦舜卿叉手:“若是如此,真定府和定州可以差人。”

  刘几点了点头,对几人道:“枢密院来的消息,若是契丹今年内外平定,到了秋天,极有可能会点兵南下。我们现在二十万人,谨守地方勉强可以。但地方缺坚城,缺火炮,都要在夏天补齐才好。只要有坚城可守,有铁路运输,物资不缺,当能守得河北路固若金汤。”

  几位都指挥使都不作声,静静看着刘几。显然,这是枢密院的布署,要各军做的事情。

  刘几道:“枢密院的意思,以窦舜卿部守真定府,契丹纵然从山中出奇兵,也无法突破。以刘兼济守定州,张岊守保州和雄州,严守边界。如果契丹从东边绕路,进攻纵深,则由河间府出兵阻敌。这样安排,河间府如果不通铁路,驻大军就有些难处。通了铁路,就没有什么破绽了。”

  窦舜卿道:“枢密院的意思,是用铁路把河北路围起来,让契丹人无处下手?”

  刘几点头:“不错,正是这个意思。有铁路快速运兵,不管契丹围哪里,都是跟我们二十万大军作战。当然,如果朝廷再整训完一两支军,那就更好。”

  张岊摇了摇头:“太尉,要再练一两支可不容易。军校里的人,说实话,前几年学成的不多。新编成的两军,是从大量将领中淘汰出来的人才。”

  刘兼济道:“若是做得快一些,河北路的禁军能不能练出几万人来?”

  刘几叹了口气:“练兵容易,选官太难。几个月的时间,禁军士卒可以整训过,却缺足够的军官指挥。有兵无官,难以编练成军。”

  训练火枪兵,特别是本来的禁军训练,并没有多难。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训练一二十万人,只是军官却不能这么短的时间练出来。但是骑兵、炮兵,特别是炮兵,练起来就难了。实际上除了河曲路来来的两三支军队,其他整训过的军队都大大减弱了炮兵,根本无法培养出足够的人才来。

  河北路的禁军,裁汰老弱后,大多还会有十几万人。训练这些士卒容易,但却难配齐军官,一时间上不了战场。当然,有这些士卒,前方一旦出现损失,可以快速补入。

  几个主帅都知道这个道理,不由叹了口气。以前只觉得官员太多,但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堪用的人太少。军队尤其如此,长时间近亲繁殖,将领素质堪忧。

  窦舜卿道:“军校开办数年,只是最开始的几年,要求太松散,实际没有练出什么人才。只有中低军官,因为多是新招的人,练得还好些。中高级的将领就差得多了,人才自然不足。”

  刘几道:“得三衙公文,暂时各军一些不那么重要的职位,可以暂不编列。军官不足,就先按着军官不足的架子编出军来。河北路军校今年初开,总要等到明年,才能够成军。这种事情急不得,只能够慢慢等等了。不过,只是防契丹南来,有三十万大军也足够了。”

  几人商量下,都同意刘几的话。虽然河北路平坦,一马平川,但军队不比从前,契丹没有了以前千里突进的机会。以前是契丹只要一路攻破重城,后面的城池基本无法防守,数十日就到黄河边。现在有了铁路,可以迅速向契丹的进攻方向聚集重兵,想突破很不容易。

  随着技术发展,宋朝开始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很多事情与以前都不同了。

第215章 军校

  军校建在河间府城西,滹沱河边,占地广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训练士卒,另一部分则是军官学习训练的地方。现在有三万余士卒在这里受训,军校的军官学员则有三千余人。

  带着窦舜卿、张岊和刘兼济到了军校附近,刘几道:“河北路的二十万禁军,都要在这里训过,才可以编成新军。我所部兵马,许多人都是进河曲路的军校训过,教员不难找,只是学员太少。”

  窦舜卿道:“有什么办法?进入军校的要识字,天下间哪有那么多的读书人?”

  刘几点了点头:“是啊,河北路读书人少,招人可是不容易。帅司用尽了心机,不过才招了两千多人进来。禁军中读书识字的人搜刮一空,就连地上也差不多了。”

  说完,催马带着众人向前走去。军校官吏早已经等在那里,迎了几人进去。

  到了官厅坐定,上了茶来,刘几道:“朝廷不会再调多少兵力进河北,河北路的兵力,以后就看这里出去多少人了。今日到了河间府,一起过来看看。军核销有什么做得不到的地方,你们提出来。”

  其余三人一起称是。这里如果能练出十几万大军,确实就不怕契丹了。

  饮了茶,刘几与三人到了校场上,看这里军校学员的演练。

  只见一个身躯高大的军官,二十五六岁年纪,盔甲鲜明,带着二百多站在那里。

  从河曲路军校调来提举军校的郑廉道:“这是今年的新学员,他们学得快,已经出了士卒军营,正式进入军校学习了。难得几位太尉来,便由他们展示军中操典。”

  说完,对身边主持演兵的项都缘道:“时辰已到,可以开始了。”

  项都缘叉手唱诺,转身到了军阵面前,高声道:“今日太尉到军校观兵,你们打起精神,不要丢了我们军校的脸面!太尉面前,各自出力!”

  二百多人一起叉手唱诺,声势有些吓人。

  随着项都缘军令,前面带领众人的将领一声令下,全军把火枪放在肩上,正步走到刘几等人面前。

  看着前面的学员下枪,立正,各种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停滞,窦舜卿道:“几个月时间,能够练成这样,算是不错了。这些学员都是从军中选出来的吧,看着甚有精神。”

  郑廉道:“太尉,这都是从地方招来,这些日子训练的。”

  几人吃一惊,着实出乎意料。如果是从禁军选出来的学员,三个月练成这个样子,说得过去。如果是从民间选出来的人,队列如此整齐就不容易了。虽说都是读书人,见识要强过一般百姓,但这个年代练兵的方法,说不上多么科学,很多都还在摸索之中,如此就难能可贵了。

  看前面二百多人按照步兵操典,在前面军官的指挥下,一切井井有条。刘兼济道:“前面那个军官是什么身份?看他样子,这二百人指挥得得心应手。”

  刘几道:“这是今年从雄州招来的人,名字叫孟党,是契丹南来的归正人。去年夏天,契丹修涿州城,百姓服役苦不堪言,死人无数。此人带着乡亲,南渡拒马河,到了本朝。他本是学究,因此招到了军校里来。此人聪颖异常,军中的知识一学就会。进军校不久,便就被派安排做指挥。三个月时间,一直没有什么差错,是以今日让他带兵。”

  三人听了啧啧称奇。因为火枪兵的要求与以前不同,哪怕是禁军中的人,三个月时间,要想学得通透也是很难。此人从对军队一无所知,很快就能带兵,就很不简单了。

  窦舜卿道:“河北路人都难以招满,还能出这种人才,着实是不容易。”

  刘兼济道:“此人还是南归的归正人,着实不易。以后应该好好培养一番才是。数年之后,他带着兵打回契丹,倒是趣事。”

  刘几道:“我已吩咐军校,如果此人真能学得又快又好,可以给他些方便。一是立个典型,让别人知道只要在军校里学得好,便就前途无量。再一个,现在军中缺人啊。”

  其余三人一齐点头称是。这样的人才可不容易,给些方便也没有什么。河北路二十多万禁军,整训过程中军官缺得厉害,破格提拔也没有什么。

  现在的军校,学员出来之后,如果没有从军经历,一般的都授三班借职,好的授三班奉职,特别优秀的会授右班殿直。这样的官衔已经很高了,几乎可与进士相比。当然,这是指挥官体系,庶务官的官阶要低一些,一班从无品杂阶起授。

  禁军中选出来的学员,士卒与从民间招进来的学员相等,低级军官会高一两阶。中高级将领有自己的培训渠道,单独设班,单独教学,出来酌情授官。比如刘兼济就是高级军官入的军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成绩优异,成为了新整训军队的都指挥使。至于成绩一般的,则为其他官职。

  禁军整训过程中,军官实际上不可能从军校出来的底层升上来,只能用旧军官。选出合适人选,特旨在军校里设培训班,枢密院和三衙选教官,到时结业。这个过程堪比科举,并不容易。

  孟学究带着二百学员列阵完毕,刘几对一边的郑廉道:“我与三位太尉在军校里看一看,今日他由这些人,随扈左右。让他们知道,只要在军校里学得好,前途无量。”

  郑廉叉手称是,吩咐一边的项都缘去下令。

  刘几起身,与窦舜卿、刘兼济和张岊一起离开。到了下面,孟学究带着二百学员,随扈身后。

  郑廉在河曲路武都军校多年,今天刘几来,有心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此时军校中所有的人员都被安排好,没有人走动,显得静悄悄。众人走过,脚步声清晰可闻。

  走过教课的教室,见里面教官讲得认真,下面的学员坐得笔直,刘几等人连连点头。

  孟学究带着学员跟在身后,看着前面的数人,只觉得今日像一场梦一样。三个多月前,自己还是一个普通农户,只想着能够种更多的地,养些牲畜,赚些钱,便心满意足。没有想到突然就被选到了军校里来,更没想到学校这些竟然这么容易。自己好似前世就会这些,只要学了,很快就学会。而且跟其他的学员不一样,是真正能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不只是记住。

  就像军校里的教官说的,按现在孟学究表现出来的能力,军校学习非常容易。不敢说他以后会做统军大将,但最少能学好,最起码也可以在军校中谋个教职,一辈子的饭碗。

第216章 三策

  站在烈日下,杜中宵有些出神。不知不觉到了六月,边境的形势紧张起来。据情报,契丹已经下令点集兵马,今年秋天至幽州。无论是契丹还是宋朝,都开始准备战事。

  自入枢密院,杜中宵的心思就全部放在与契丹作战上。内部整训禁军,分成数路,守卫河北。对外用了各种办法,探听契丹情报。现在然间事到临头了,突然间有一种疲倦了的感觉。

  五月的时候,京城禁军再编练成一军,编为万胜军,以景泰为都指挥使,出镇河北,驻保州。

  至此河北路宋朝的防守局势明朗起来。景泰率万胜军驻保州,防守太行山东麓。张岊率宁朔军驻扎雄州,防守东部。万胜军以定州的刘兼济为后援,宁朔军则以河间府的刘几部为援。在真定府的窦舜卿部除了守太行山,还是整个河北路的部预备队。

  防守河北平原,二十五万大军已经足够了。更不要说河北路原来的禁军,已经整训十几万人,只是因为军官缺少,没有编成新军。这些军队,可以做为前线军队的补充。

  现在的局势,杜中宵不知道契丹从幽州进攻,要如何南下。整个太行山以东,没有破绽,契丹大军缺少突破口。不管进攻哪里,都会遇到宋军抵抗,形成相持。有铁路连通,契丹难有机会。

  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个范围内,军队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有一个上限。超过了上限,更多的军队没有用处,反而会出乱子。更不要说军队集中,复杂的后勤会拖垮军队。宋朝的布置,已经覆盖了边境,前线堆更多的军队没有用处了。再派兵,只能布置在后方。

  这样的局势,契丹要发动全面进攻?杜中宵想了很久,想不明白契丹的底气来自哪里。他们即使倾国之兵而来,也无法突破宋朝防线,只能在前线相持。一旦进入相持阶段,就是比拼国力。现在的契丹能跟宋朝比拼国力?杜中宵只能够摇头。

  不多时,小黄门出来,带着枢密院、政事堂和三衙的官员进了大内。到了崇政殿,行礼如仪,众人进了殿内。一起行礼,赵祯赐座,上了茶汤来。

  用过茶汤,赵祯道:“自契丹得到的消息,其已命今年秋天点集兵马,于幽州会齐。他们到幽州干什么?几乎可以肯定,要在河北路用兵。今日招诸位来,就是商议此事。”

  杜中宵拱手:“上个月,景泰率新编成的万胜军已至河北路。现在河北路有整训过后的军队二十五万人。加上原有的禁军,以及各地厢兵,不下五十万人。即使契丹以倾国之兵南下,也难有作为。”

  文彦博道:“依枢密院估计,契丹南下,能有多少兵马?”

  杜中宵道:“契丹兵力,其国主直辖的宫帐军约近十万,各部族约七八万人,奚人、渤海等其余军队约七八万人,全部加起来约二十五万。还有燕云地区的汉儿军数万,总计约有近三十万人之数。”

  文彦博道:“如此算来,契丹人有三十万人攻河北,能有什么胜算?”

  杜中宵道:“相公,守与攻不同。守的时候需面面俱到,攻的时候则攻其一点,是以攻守双方不能只看兵力。契丹以三十万人南下,其主力约二十万。如果能攻破一点,则大军可以全力南下,本朝各城哪里有如此多的兵力?等到集中起兵力,契丹主力就不知道攻到哪里了。以前契丹人可怕,便就是如此。野战奈何不了他们,数千里平原,可以纵横来去。”

  赵祯道:“契丹兵力虽然不多,却不可小视。其主力为骑兵,一旦攻破了边境某一城镇,可以快速南下,千里内任其纵横。越境后很快兵临黄河,不是虚言。”

  众人拱手称是。

  赵祯道:“杜太尉,现在枢密院在河北路布置,可否防范契丹人南下?”

  杜中宵捧笏:“回陛下,只要各部忠于职守,倒不怕契丹人。契丹人要想南下,合适的路线无非是保州到雄州间。保州以西即为大山,雄州以东全是池沼,并不适合大军行动。保州有景泰部,雄州有张岊所部,都不是短时间能够攻破的。这两州与后方都有铁路相连,其他军队可以快速支援,契丹人很难形成集中攻一点的局势。”

  赵祯点了点头:“如此甚好。太尉,既然河北路现有兵力可防住契丹,如果北进收复幽州如何?”

  杜中宵忙道:“陛下,攻与守大不一样。现有兵力,守住河北路自然不难,但若进攻,收复幽州不是难事,难的是真正找败契丹。过了燕山,广袤草原上契丹部族到处都是,那时他们留守的人员同样也是战兵,打起来就难了。而且守的时候物资充足,一旦进攻,就难调运。”

  赵祯道:“可契丹人南来,就没有这些困难。”

  杜中宵道:“有幽州,契丹人可以用那里的粮草,征用本地民力,几个月内没有问题。一旦进入了本朝,可以就地征粮,不需从后方运来。而契丹不同,地广人稀,大军一旦进入,粮草只能从后方运。”

  文彦博道:“若是如此,先取了幽州,契丹人岂不就难犯中原了?”

  杜中宵摇头:“相公,那时契丹难犯中原,但犯幽州容易。只要后方还有大草原,幽州和河东就不要想有安稳时候。要想防守,未必比现在容易。还不如,等朝廷有了充足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击垮契丹。打到燕山以北,犁庭扫穴,断了契丹的根本。”

  河北路有三十万大军,实际上是可以北上收复幽州的。不过,收复幽州,只是灭掉了契丹南下的前进基地,契丹的根本实力还在。他们可以组织大军,不断南下骚扰宋朝,形势比现在好不到哪里去。杜中宵的想法,是等宋朝有了充足军力,收复幽州,一路继续北进,把契丹的根本之地占据。

  赵祯点了点头,道:“枢密院看来,此次契丹南下,应该如何应对?”

  杜中宵想了想,才道:“依臣所见,无非是上中下三种情况。最差的是前线将士作战不力,被契丹人开始就突破一点,大军攻入纵深。只能够迅速集中兵力,与其战于境内。中策则是把契丹军队挡在保州或雄州城下,激战数月,契丹人自然退去。若说上策,则是调动大军,把此次南来的契丹兵力,歼灭于幽州。这是契丹主力,一旦全歼,朝廷大军北去,就再无阻挡。”

  赵祯听了,道:“于幽州歼灭契丹的主力,有几万把握?现有兵力,能否做到?”

  杜中宵道:“河北路的可用之兵,只有二十五万人。以二十五万人全歼契丹三十万人,实际上很难做到。如果再有一二十万人,在防守作战时,可以作为机动力量,一切就难了。”

  赵祯点了点头,沉默一会,道:“依太尉所见,秋天之前,能不能再整训出一二十万人来?”

  杜中宵想了想道:“回陛下,若是用心,有可能做到。不过一切仓促,并不容易。不到一年的时间整训了十五万人,这几年培养的军官基本已经耗尽,再多就不好办了。”

第217章 是东是西?

  回到枢密院,杜中宵道:“稍后诸位到我官厅,与赵太尉一起,商量河北战事。哎,本朝在河北路明明没有破绽,契丹还是要南下,实在想不通。圣上由此起了在乘此机会兼灭契丹主力的心思,我们要仔细考虑,能不能做到,回奏以安圣心。”

  田况和几位副使称是,各自回到官厅。

  杜中宵回来,吩咐士卒去把赵滋和李复圭叫来,一个人坐在案后。

  这个时候,契丹南下,赵祯想取得最大战果,实在不是时候。禁军整训最顺利的时候已经过去,接下来的是水磨功夫,不再那么容易了。仅靠河北路的十五万大军,如何能全歼契丹近三十万人?而再整训出几军,实在是不容易。

  杜中宵心烦,便就是因为这实在不是个好时候。宋军没有整训完成,契丹人这个时候来,只是把他们熬回去,意义太小。而若想进攻,实力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