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18章

作者:安化军

  雄州是防线的最东边,再向东的霸州等地,一直到大海,都是陂塘,不利于大军行动。雄州也是宋和契丹的官道所在,最北边的白沟驿,发生了不知道多少历史大事。这是个敏感的地方,每年双方的矛盾太多,不知要打多少笔墨官司。

  从总体上来讲,以前发生冲突,大多是以宋朝退让告终。在这里,契丹之前占据绝对的上风,处于攻势。或者说,契丹有能力快速打击宋朝,而后退回,宋朝却不具有出击的能力。

  看了好一会,杜中宵抬起头来,微出了口气。还是军队太少,在整个河北路,只有完成整训的新定远军在真定府。这支军队虽然完成了整训,却没经过实战,不知道战力如何。

  正在这时,田况快步进来,道:“太尉,契丹百姓渡河入雄州,此事该如何?”

  杜中宵道:“河对而的百姓,说起来也是雄州治下,逃过来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两输户。说他们是契丹百姓,其实两可之间。既然人已经过河,就让雄州好生安置。”

  “若契丹派人来要呢?”田况显得有些急切。

  杜中宵道:“不理会契丹就是。人已经过河了,怎么可能送回去!做了此事,我们就失了河北路百姓的人心,年初的一场胜仗,不是白打了。”

  田况点了点头:“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契丹人骄横惯了,必然不会善罢甘休。”

  杜中宵叹了口气,指着地图道:“是啊,所以我在看河北地图,如果契丹人真地出兵,我们该如何应对。说到底,还是河北路的兵马不足,做事有顾忌。若是有整训过后的二三十万大军,又何必怕契丹出兵!想轮换河北路禁军,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是不够的,怎么都不够啊。”

  田况看着桌上的地图,过了一会,指着雄州道:“河北三路,最要紧的,其实还是雄州。只是以前知道挡不住契丹的大军,把河北路分为四路,数百里层层设防。”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错,河北路的布置,是从边界到后方数百里,都是前线。没有办法,以前契丹人南下,有时候侦骑到了京东路,河北路还不知道敌人主攻哪里,只能如此。”

  正在这时,富弼、张昇和曾公亮进来,一起拱手行礼。

  杜中宵吩咐几个人落座,道:“北地百姓逃入雄州,契丹人必不会善罢甘休。再加上,今年年初他们在河东路吃了亏,未必不想在这个时候找回来。知雄州马怀德言,契丹人已经行牒雄州,让他们把南逃的百姓交回去。如果不交,就要兴兵南下。”

  富弼道:“契丹人大言吓人罢了。他们国内打了五年,哪里再能够打大战!”

  张昇道:“可也要防契丹出兵数万,南下抢掠就走。等到冬天,拒马河上结了冰,对于契丹大军来说来去自如。那个时候,我们河北路的兵马追是不追?”

  杜中宵轻轻敲了敲桌子,道:“追,当然要追!不过,现在河北路的兵马,不能轻动。他们未经过整训,突然集中作战,只怕会出乱子。窦舜卿驻真定府,其部下兵,其实还要练上几个月,才能大用。现在河北路,最重要的是兵力不足。”

  富弼一拍手:“可惜,正是我们整训的时候,此时无兵可调!”

  杜中宵突然站起身,又到桌前看地图。其余几人跟过来,一起看着,不知杜中宵想什么。

  过了一会,杜中宵指着地图道:“只要有十万兵,布置在定州和雄州,则就不惧契丹南下了。十万大军,想想办法,也未必调不出来。”

  田况一怔:“这个时候,京城禁军还没整训完成,哪里能调出十万兵马来?”

  杜中宵道:“夺了朔州之后,赵滋所部调回了京城,作为整训的种子。河曲路的兵马,还有三路大军。其余两军不可动,要监视大同府,刘几一军,还是可以动的。”

  几个人听了一起道:“不错,契丹的兵马已经从大同府调走,那里只有数万人。我们只要留十万大军给河曲路,把刘几调往河北,并无大碍。”

  说完,大家一起看着地图。田况道:“可以调刘几到雄州和瀛州,先挡住契丹人再说!”

  杜中宵摇了摇头:“河北路原有兵马,纵深州县都有防御,不必再到瀛州了。刘几一军可以布置在雄州、保州之间,契丹人如果南下,便就迎面痛击!另外,西域的张岜一军,最近没有大战,可以把他们调到河北路来。别选兵马,到西域去就是。只要没有大战,禁军还是能胜任的。等到全军整训完成,再派兵替换。如此在河北路凑出十五万大军,让契丹人冷静一些。”

  “张岊?调到河北?”田况喃喃自语。西域远在万里之外,若在以前,这种万里调军,是想都不敢想的。不过,现在不同,有铁路,好像也不麻烦。

  杜中宵道:“党项已灭,西北只剩一些实力不强的蕃部。只要我们不主动进攻,便就无战乱。可以命陕西路原有兵马,就此到西边去。驻守河西到西域,总不会出意外。”

  没有了党项,宋朝禁军对西边诸蕃部,有绝对的优势。宋朝本就是不善于打大仗,相对其余各国的军队,禁军本就有优势。面对诸蕃部,一般只是几千人规模的战斗,他们还不能对禁军造成威胁。

  富弼点头:“太尉所言极是!现在禁军整训未完成,只能尽最大可能,先把手中能战的军队先用好了。西域虽远,有铁路在,到河北也不难!”

  田况缓缓点了点头:“不错,先面对大敌,其余慢慢再说!若把张岊所部调到河北,便就不怕契丹人南下了。他们敢来,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十五万大军,只是守,应该能守得河北路积水不漏。契丹人敢几万人南下,就没那么容易回去了。

第167章 阵兵河北

  “什么?调张岊所部去河北?!”崇政殿里,文彦博看着杜中宵,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杜中宵点头:“不错,就是调张岊所部。西域已经平定,喀喇汗主力被灭,数年之内没有能力再打大仗。张岊所部整训完成几年,再在西北,用处不大。可以调陕西路兵马去河西和西域,把张岊一军换到中原来。有窦舜卿、刘几和张岊三军在河北路,契丹就没有办法。”

  文彦博连连摇头:“西域到河北路何止万里!万里调兵,这、这太过荒唐!”

  韩琦道:“现在六月,要到十月下旬,河北路的河流才会结冰。四个月的时间,张岊一军集中起来坐上火车,到河北路应该能赶到。有十五万大军在河北,就不怕契丹讹诈了。”

  赵祯点头:“铁路到了西域,不是以前可比。命陕西路经略使王拱辰妥善安排,立即派兵经兴州北上,在河州乘火车去天山南北路。张岊一军,逐次集中,乘火车到河北去。”

  其余大臣听了,都觉得万里调西域兵马过于荒唐,但又提不出反对的理由。现在有铁路,加上集中准备时间,一两个月也就到了。铁路的长途机动性,根本不是以前可比的。

  杜中宵指着桌上的河北地图道:“防契丹来攻,河北路无非几个要地。最前线的,就是雄州、保州和定州三地,纵深则是真定府和瀛州。特别是雄州最当要路,契丹南下一马平川,最是要害。三军到河北路后,臣以为,应该由张岊一军驻雄州和保州,窦舜卿一军驻定州和真定府,而刘几一军,则到东边的瀛州去。瀛州为河间郡,是河北大城,可以在那里建一军校,由刘几兼掌,训先整训河北路的兵马。”

  赵祯皱了皱眉头,凑上前去,看地图上的瀛州所在。现在两所军校,京城的军校整训京城禁军,武都军校整训陕西路和河东路禁军。本来朝廷布置,是整训完京城的禁军,就换河北路禁军回来。如果在河北路再设一军校,就地整训,加快了速度,不过效果也差了许多。

  田况道:“如果在河北路设军校,则整训禁军的速度是快了,只怕效果不好。”

  杜中宵道:“效果不好,也总是整训过了。以后在与契丹的战事中,看各人造化就是。以前我们总是以为,耶律洪基平定重元之后,怎么也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够平定内部。现在看来,却是未必。契丹人的内战,打烂的是燕云地区,他们不管,还是能轻松派出数十万大军来。”

  田况道:“没有燕云,这些契丹人的粮草从哪里来?”

  杜中宵有些无奈:“契丹人未必想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把兵马集中起来,自去找衣食,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河北路没有足够兵马,不能御敌于国门外,他们就可以到河北因粮于敌。纵然击退契丹人,沿边数州也必然糜烂。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河北路的兵马尽快集中起来。”

  听了这话,众大臣一时不语。契丹人不是正常的农耕民族,他们的做法跟宋朝不同,这种事情还真有可能发生。集中二三十万兵马,冲过国界,进入宋境,抢掠一番后撤去,宋朝还真没有什么办法。

  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不一样,更加不要说,五代时候,打仗因粮于敌是常规做法,契丹人做起来更加没有顾忌。河北路在前线,经历的战事多,对于这种事情并不陌生。

  看着地图,赵祯沉声道:“整训河北兵马,可不是易事。整训之后,军中要补入数倍将领,哪里有那么多人才?没有数年时间,光是教人识字,就做不到。”

  杜中宵道:“没有办法,只能先从整训好的军队中调人。便如张岊、王凯、贾逵、刘几等军,整编完成已经数年,其中许多兵员到了除役的时候。朝廷可以给予好处,把其中识文断字的人留下来,编入军中做军官。各禁军中,加紧被人教兵员识字,一些小军官可以安排识字的人做。一切从简,先把军队的架子搭建起来。纵然不如人意,只要架子搭起来,以后可以慢慢改。”

  文彦博道:“太尉如此做,是觉得与契丹大战即了?”

  杜中宵道:“不错。相公,年初耶律洪基在河东路落败,虽然得了重元,必然不甘心。河东路地形复杂,对于契丹不利。他未必不会在巩固内部后,在河北路打一仗。”

  田况听了不由皱起眉头:“一年时间,连续再战,契丹能打得起来吗?”

  杜中宵道:“我们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到时手中有兵,并不怕契丹人来才是。”

  一时之间,众人都不说话。去年灭了党项之后,紧接着在河东路打败契丹,朝中大臣都觉得,接下来安定几年。像杜中宵说的一仗接着一仗,正常国家哪里受得了?也就是这几年工业发展过快,加上有铁路调运全国物资,钱粮才不归张。如若不然,仅仅这些军队调动,朝廷就受不了了。

  韩琦道:“太尉,虽然现在朝廷钱粮还能支撑,可这样大战不停,终究不是好事。”

  杜中宵道:“是啊,相公这样想,只怕契丹人也这样想。”

  文彦博出了一口长气:“数年时间,恢复西域,平灭党项,再与契丹开战。一战接一战不停,恕我直言,史上有几次这样的战事?一旦战事不利,朝廷必然受到重创!”

  杜中宵看着地图,沉默一会,对一边的张方平道:“参政,钱粮是否可以支撑?”

  张方平心里盘算一会,点了点头:“倒是还可以支撑。不过,大战一启,朝廷再无余财。”

  杜中宵道:“以前三司每年都有好大亏空,没有余财又是什么大事!这几年来,随着铁监红火,朝廷的商税多收了数倍不止。这钱,终究是朝廷印出来的,存着也没有什么大用。等上几年,等到各种花销多了,那个时候,想有钱打仗也不容易了。”

  自杜中宵建铁监,铁路发展,工商业快速发展。这些年,是朝廷收入大量增加的时代。这个时候新的财政开支还没出现,收入增加,朝廷钱粮非常充裕。不借着这个时候打仗,等到后面随着钱粮充裕,各种各样的新的开销出现,钱粮再次没了,那时就更加困难。

  赵祯看着地图,想了又想,断然道:“好,与契丹一战不可避免!晚打不如早打,命刘几沿铁路到河北。瀛州升为河间府,刘几大军驻河间。张岊立即与王拱辰商量,调本部兵马,沿铁路到安利军。进京述职之后,大军北上,到雄州、保州。十五万大军,在十月前布置妥当,等契丹人来!”

  众臣急忙拱手称是。

  赵祯又道:“年初本让杨畋到西域接替张岊,因母病,一直未到。可命其到河间府去,与刘几一起整训军队。等到一军整训完成,可命其领之。”

  杨畋本在随州与杜中宵一起练兵,后来用兵时,一直不顺。先是去广南帮着打侬智高,他领着兵马先行,结果后边营田厢军北上。接着回朝提举军校,结果不能压服众将,此时才独领一军。

第168章 安抚

  马怀德放下手中书卷,对进来的王公仪道:“来的契丹人,可都安排好了?”

  王公仪拱手:“回知州,都已经安排好了。为防意外,把他们安排到了易水之南去,结村而居。”

  马怀德点了点头:“如此就好。契丹人行牒几次,让我们把人送回去,端的是烦人致极!”

  王公仪道:“此次来的,加起来有三百多人,契丹岂会善罢干休。不过,枢密院已经回文,让我们不必理会契丹人,把逃来的百姓妥善安排就是。”

  “粮草够吗?”

  王公仪道:“现在是够的。朝廷已经行文,命河北路尽快修铁路。今年冬天,铁路要到真定府,而后走定州、保州,一直到雄州。通了铁路,我们这里就方便了。”

  马怀德点了点头:“如此看来,朝廷是铁了心要与契丹作过一场了。现在是夏天,不是契丹人打仗的季节,我们多加准备就好。冬天修好铁路,一切就不一样了。”

  铁路的走向,实际上是依着太行山东麓北行,到了定州后,再向东来雄州。如此依靠铁路,把契丹铁骑挡住,破坏他们的机动能力。沿着铁路,把几个城镇全部建成军事据点,形成一条战线。只要准备充足,契丹破坏铁路也不怕,宋军能够快速修复。

  马怀德从军多年,王公仪一说,他就知道朝廷的意思。契丹真正可怕的,不是战斗力多么强大,而是快速来去,让宋军疲于应付。一旦形成战线,契丹人的优势就没有了。

  告别了马怀德,王公仪出了官厅,回到自己通判厅。命人把涂押司叫来,对他道:“南逃的契丹百姓,许多人都报了你的名字。现在州衙把他们安置在易水南岸,你过去看着,不许他们生事。为了这些人我们跟契丹生了龌龊,他们惹出乱子,可就不好。”

  涂押司拱手称是。出了衙门,径向易水南岸而去。

  雄州城正在易水岸边,南岸十里以内的土地,都是雄州所辖。这里的百姓不是两输户,俱都在宋朝治下。自太宗时候起,免了他们赋税,不过在前线,承担的差役却是不少。

  坐着渡船过了河,向西走不多远,就见到逃来的百姓搭的帐篷。各户人家搭伙,生死活来,正在外面煮饭。孩子们在帐篷里跑来跑去,欢声笑语。

  涂押司上前,对守在这里的差役道:“来的孟学究一家,住在哪里?”

  差役指着靠河边的地方道:“他们家住在边上,好找得很。押司,这孟学究可了不得,这里一半的人家都是随着他逃过来的。听说是押司招来,不知可是真的?”

  涂押司含混地答应一声,便顺着指的方向,一路长了过来。

  这两日住在这里,虽然有米,却没有蔬菜肉食。今日孟学究同几个人,一起下河,捞了几条鱼,正在那里收拾。见到涂押司过来,急忙起身行礼。

  涂押司道:“学究在这里住了几日,一切可还习惯?”

  孟学究道:“能逃得了虎口,怎么都是好的。这两日都有衙门送米来,不致肚饿。不过,附近又没有草市,没有卖肉卖酒的,口里淡出鸟来。我们几个今日下河,打了几条鱼来,押司一起来尝一尝。”

  涂押司看那几个收拾的人,就在河边不远,一棵大树底下,随便砍了一块木板收拾。鱼的内脏随便扔在地上,鳞片到处都是,实在有些腌臜。便道:“现在天气还早,我们到那边的渡口,寻家酒家喝两杯酒,说些闲话。你们这些人,现在两国正在打嘴上官司,可大意不得。”

  孟学究道:“好。押司且稍等,我收拾一下。”

  说着,回到自家的帐篷里,换了长衫,仔细洗过了,才与涂押司一起向河边走去。

  走了几里路,到了渡口,正是正午时分。涂押司指着一家酒馆道:“那一家酿的好酒,而且烧的鲤鱼极是有味。走,我们过去吃尾鱼,再饮两杯酒。”

  到了酒馆前的棚子下面坐了,小厮过来。涂押司要了一角酒,几个菜蔬,又要了一尾鱼。

  不一会酒菜上来,涂押司和孟学究一起饮了杯酒。道:“学究,现在到了这里,以后如何过活?”

  孟学究道:“州衙的人来说过,我们在的那个地方,都是闲地。衙门可以贷给我们农具耕牛,把地开垦出来。免三年赋税差役,说起来倒是好的。”

  涂押司道:“要开垦田地,可不是容易的事。那里虽然是闲地,可到处都是芦苇,沟渠无数。若是不早做好规划,开垦不易。对于朝廷来说,贷给你们农具耕牛不难,不过不可惹事。”

  说完,又与孟学究饮了一杯酒。

  放下酒杯,孟学究道:“哥哥说哪里话!我们这些人,幸得州里接济,才能过河落下脚来。这是天大的恩情,一辈子还不完,怎么会惹事!”

  涂押司笑笑,摇了摇头:“学究,人心不足啊!都说涿州役重,你们才逃过河来。可过了河,就不必去服役了,那役再重,总是没有经历过不是?对于有的人来说,现在一有难处,就要说还不如当时去服役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是有的。”

  孟学究连连摇头:“押司放心,我们这里没有那样的人!大家死里逃生,捡得一条命,就已经是千恩万谢,哪里还会想那些混事!”

  “喝酒,喝酒!”涂押司举起酒杯,只是劝酒。

  孟学究说的是他自己想的,其他人可说不准。背井离乡,重开闲田,纵然有州衙帮助,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一带虽然闲地多,但开垦不容易。由于水泽众多,到处都是多年的芦苇荡,缺少合用的农具的情况下,要想开垦,难处非常多。雄州虽然贷农具,却没有合用的。

  通判王公仪对此心知肚明,这才专门派了涂押司来,到这里看着,不要出事。别看现在这些逃过来的人,对朝廷千恩万谢,后边遇到了难处,那可就难说得很了。一个不好,他们聚起来闹事,雄州才真是里外不是人。为了接纳他们,已经跟契丹交恶。结果来的人贪心不足,岂不令人烦心。

  涂押司知道上司的心思,也知道这些人里,孟学究的声望最高,今日特意邀他出来。就是要跟孟学究讲清楚,让他安抚这些垦田的人。不要后边遇到难处,就心生怨恨,让雄州难做。

  饮了几杯酒,孟学究便就知道了涂押司的意思,知道他们担心的有道理。这些人只是普通村民,因为躲役逃来这里,谁敢说都是安分良民?

第169章 左右为难

  天章阁里,赵祯仔细地看着桌上的地图。河北路北边,是契丹的南京道析津府,也就是宋朝常说的幽州地区。契丹的州制比较复杂,州下有州,与宋朝接壤的是涿州和易州。

  由于黄河北流,这一带河流纵横,陂塘遍布。加上宋朝持数十年开发陂塘,作为阻挡契丹铁骑南下的屏障,地理条件非常复杂。黄河经东的沧州地区沼泽遍布,人口稀少,并不适合大军行动。宋朝和契丹军事交锋的正面,其本是保州到雄州一线。

  看了好一会,赵祯直起腰来,对一边立着的李璋道:“你掌机宜司数月,做得如何?”

  李璋捧笏:“回陛下,机宜司事务,涉及到的实在太多。虽然微臣时常用心,还是不能完全掌握。”

  赵祯道:“无妨,只要知其大略,细务不必要去深究。机宜司既要明晓两国地理,又要知道契丹的军情,于朝堂、百姓几乎无所不包,可谓包罗万象。你事事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只要把握大节,以供朝廷参考即可。其余细务,自有手下的官员去做。”

  李璋道:“谢陛下体谅。臣定细心学着去做。”

  赵祯点了点头,离开桌子,道:“最近一些日子,拒马河经北百姓南逃,惹得朝论喧哗。枢密院杜太尉为首,认为不应该失了幽州百姓的人心,逃过河的人该妥善安置。而中书文相公,则因为这几年年年大战,实不堪重负,劝朝廷安抚契丹。最近他们争论不休,实在让人头痛。”

  见说起朝中大事,李璋沉默不语,站在那里。

  在案后坐下,赵祯道:“接纳了南逃百姓,依契丹的性子,很可能会诉诸武力。现在河北路二十余万禁军,虽然人数不少,想让契丹的大军有来无回,还是难以做到。”

  说到这里,赵祯叹了口气:“自去年杜太尉回京,时常讲解兵事,我与朝中大臣听了不少。现在看来,以往禁军不设大将,实在有许多坏处。不设大将,一到战时,大军无法统和,往往落败。要想败契丹恢复燕云,像以前那样是不行的。不过要整训禁军,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怎么完得成?”

  李璋道:“既是如此,陛下不如下诏,把契丹南逃的百姓全都还回去,平息契丹怒火。再等上两三年,全军整训完毕,那时开战不迟。”

  赵祯摇了摇头:“如果把人还回去,必然失河北百姓之心。还不只如此,河北路的官员,必然觉得朝廷惧怕契丹,事事都束手束脚。”

  李璋小心道:“如此,那就把人留下?契丹若是南下,大军迎战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