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化军
二郎自然答应,随着朱幽进了村子。走过几户人家,到了村南一个处院落。三间草屋正房,前面院子围着篱笆,篱笆外面有一个菜园,还有一座小池塘。
朱幽自己住在这村里,与大哥家的村子相隔三里路。他为人豪爽,好交游各路朋友,到现在三十岁了还没有娶妻。不与大哥家住在一起,也没有管束。
进了院子,就在门旁边的一棵梧桐树下坐了下来。朱幽备了茶水,让二郎饮茶。
喝了几杯茶,暑气退了,朱幽道:“刚才回来的时候,我见你与个小娘子在那里你侬我侬。那小娘子是什么人家?看起来模样甚是周正。”
听了这话,二郎一口茶水差点吐出来,一下子红了脸。嗫嚅一会,不肯承认。
朱幽笑道:“我都看在眼里,如何抵赖得了?那不娘子走了,你还站在那里望了好一会呢。只管告诉我,我去大哥讲一声,便替你定下亲事。”
二郎叹了口气:“不瞒二叔,那小娘子姓秦,是河北一户人家的女儿。他家里也是寻常农户,一次草市,与我相遇。因为心中欢喜,时常在草市的时候来这里会面。”
朱幽听了不由皱起眉头:“这可如何是好?朝廷不许我们与北地人通婚。你找这样的人家,以后可以难办。纵然你父母同意,朝廷也必然不依。”
二郎听了,不由皱起眉头:“二叔说的是,我也正为此事发愁。最近想着,若是没有办法,不如让他们一家搬到河南来。这些日子,契丹正在抓人兴役,听说要修涿州城呢。”
朱幽点了点头:“我听人说了,年初契丹在河东路吃了苦头,丢了朔州。为防朝廷,边境最近一直在修城。涿州正在北去大道上,契丹人自然要修。”
二郎道:“是啊,她家里弟弟只有十一岁,若是兴役,阿爹必然被抓去,家里正为此愁苦。若是搬到河南来,我们不说,哪个知晓!”
朱幽听了不由苦笑道:“傻孩子,这里是雄州,我们是两属户,有多少人家,衙门里清清楚楚,怎么会错漏?一时之间,此事办不得。”
二郎听了不由苦着脸,端起杯喝茶。
想了一会,朱幽道:“不过,你也不必为此伤心。我听人说,去年朝廷灭了党项,今年在河东路又败了契丹,朝廷的心气起来,又与契丹作战呢。到时占端一开,哪个还管这些事情!”
二郎听了不由摇头:“二叔,我们这里几十年了,都是契丹人占上风,怎么会开战?便似我们这些两输户,太宗皇帝的时候免了税赋,契丹人立即征了,哪个说什么?”
“你不懂的,现在不比以前了。朝廷的杜太尉,在随州练了几万人马,接连败了契丹几次,击毙了契丹国主,开拓了万里之遥的河曲路。杜太尉用兵如神,从无败绩,去年还灭了党项。现在杜太尉在朝廷做着枢密使,练了兵,岂能不来收复燕云?”
朱幽说得兴起,举起茶杯,把杯里的茶一饮而尽。
二郎是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少年,哪里听说过这些事情?听二叔说得热闹,便央他说给自己听。
朱幽道:“你且等一等,我把买的肉煮了,再给你听。要不是我们这些两属户,朝廷例不许参军为衙役,我都想去参军,战阵上搏个一官半职。”
说着,站起身来,到外面的菜园里拔了两根萝卜,与肉一起煮了。朱幽一个人生活,也不会做饭做菜,只是切了大块,放到了锅里。
二郎饮着茶水,看着二叔在那里忙碌,心里想着刚才说的事情。若是朝廷真能北复燕云,自己的这件事情还真就此解决了。那时同属一国,哪里还有这些规矩。
雄州原本是涿州的瓦桥关,周世祖柴荣北征了,取了这里,新设雄州。下辖归信、容城二县,俱都治雄州城里。这二县只有县名,其实是一个知县,都算是雄州的附郭县。
宋与契丹以拒马河为边界,容城和归信县都跨拒马河,实际为契丹和北宋共有。易水河以北,拒马河以南的土地,大量住户都归两国共管。宋朝负责行政事务和差役,契丹则收税,也征差役。这些百姓便就被称为两输户,既被两国笼络,又受到诸多限制。
朱幽兄弟便就属于两输户,不过差役归宋,只向契丹输租。为防这些人做契丹细作,宋朝不许他们随便迁徙,也不许他们娶契丹的女人为妻。
两输户比较特殊,拒马河两岸的民户常有往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机缘巧合之下,朱二郎结识了北地的秦小娘子。只是两人要成亲,没那么容易。
第162章 不如离去
雄州官衙,知州马怀德坐在案几后面,手捧书卷,正在看书。通判王公仪快步走了进来,上前拱手道:“知州,最近契丹修涿州,大兴差役。许多百姓从北地逃过拒马河,到了州城附近。”
马怀德姿态不变,只是道:“契丹有没有派人来问?”
王公仪道:“还没有。不过,依下官估计,逃的人不少,应该很快行牒过来。”
马怀德微微点头:“不必理会契丹人。命人仔细安排逃来的百姓,让他们不致饥饿。”
王公仪拱手称是。欲要离去,想了想又回来,道:“知州,我们若收留这些人,契丹一旦派人前来追讨,如何是好?本是契丹百姓,不好不还回去。”
马怀德道:“拒马河以北的地方,住的多是归信军人户,本是朝廷治下。契丹人来问,不理会他们就是。若是契丹兴兵,本朝难道没有兵马吗?”
见马怀德坐在那里,神色不变,就连姿势也没动,王公仪心中有数,告辞出了官厅。
雄州是宋朝与契丹的边界,也是关系最复杂的地方。这里正处南北驿路,治下又多两输户,主政者若不小心翼翼,很容易发生边界纠纷。马怀德是在陕西路时,与党项交战立功的武将,主政雄州已经有两三年,对此心知肚明。若是以前,北地百姓逃过来,宋朝大多会送回去,免得两国发生纠纷。这次马怀德的态度明显不一样,王公仪便就知道,以后对契丹是什么态度了。
年初契丹夺朔州失败,虽然没有大的损失,却影响到了整个边境。以前是契丹人处于上风,发生纠纷,宋朝大多忍让。现在可不同了,既然在河东路打败了契丹,河北路的宋朝官员,也就改变了对契丹的态度。雄州周围的两输户,本就是宋朝忍让的结果,现在的态度要变了。
拒马河以北,离着不远的大柳村,秦小娘子告别了朱二郎,开开心心地回到家里。弟弟虎子见到姐姐回来,快步迎上来,拉着衣角,问东问西。
进了院子,秦小娘子把买的货物放下,高声道:“娘,我回来了!”
里面传出答应声,只是听起来,有些嘶哑。
秦小娘子进了房里,见母亲正靠着墙在哭泣。父亲蹲在一边,面色阴沉。
上前扶住母亲,秦小娘子道:“娘,为什么哭?今年田里的粟长得好,定然能多收些粮食。如果能多卖些钱,就可以买头小牛了。”
母亲摇了摇头,只是抹眼泪。一边的父亲道:“刚才里正来说,涿州正在修城。让我三天内必须要赶去,自带粮食,做三十天工。这样的天气,去修城池,如何能够熬得住?我听到人说,这些日子涿州城下已经死了不少人,只怕此次凶多吉少。”
听了这话,秦小娘子不由怔住。他们家里也算两输户,不过在拒马河北,契丹管下,差役又分在契丹这边,实际跟宋朝没有关系。契丹的差役比宋朝重,但现在这种天气,差人修城,却太过分了。
在一边坐下,秦小娘子想了想道:“阿爹,家里只有你一个男丁,能不能跟里正说一说,换个人差不好吗?我们单丁户,哪里能服那么役?”
父亲叹了口气道:“以为我没有说过吗?里正说了,此次不比寻常,凡是男丁,必须服役,怎么说都不行。若是不去,官府里就来抓人。唉,这一关只怕逃不过了。”
秦小娘子道:“我们村里十几户人家,都要去吗?”
听了这话,父亲看了看四周,小声道:“若是按官府安排,自然是都要去的。不过,昨天晚上莫老四一家,突然今天就不见了踪影。听人说,他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搬得一空,人却不见了。”
秦小娘子一愣:“一晚上时间,如何搬得走?”
父亲道:“这种事情,必然是早做准备,都收拾好了。半夜全家出行,哪个知道?”
秦小娘子听得不明就里:“为什么半夜出行?他们能去哪里?”
“痴啊!”父亲一拍大腿。“今年这么重的役,许多人都死在涿州,哪个肯去服?莫老四家在河南岸有亲戚,我听人说,是逃到河对岸去了!”
秦小娘子点了点头,这才恍然大悟。涿州这里,离着拒马河近的,契丹叫归义县,实际上就是宋朝雄州的归信县。拒马河南有向契丹交租的两输户,河的北岸,自然也有归宋朝管的两输户。只是太宗时候免了雄州百姓的税赋,差役又归契丹,时间长了慢慢跟宋朝没有关系了。
以前契丹役重的时候,就有北地百姓逃到河南去,宋朝大多都会庇护。不过最近十几年,契丹也有意减轻了治下民户负担,已经很多年没有人逃到宋朝那边去了。今年初在河东路战败,契丹开始大规模整修边境城池,突然加重了治下民户的差役,便又出现了民户逃移。
看着父亲的样子,既满面愁苦,又有些向往,秦小娘子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什么。过了好一会才试着问道:“阿爹,我们家里只有你一个男丁,若是此次到涿州有个不测,一家可就没法活了。”
父亲点了点头:“是啊,正是如此才让人发愁。若是再有个男人,总能撑下去。”
秦小娘子道:“阿爹,要不,我们也逃到河的对岸去?”
一边还在抹眼泪的母亲吓了一跳:“你说什么!若是被抓住,可是杀头的罪过!”
父亲道:“你叫什么!家里自己人,随便说一说怎么了?此次征役,听说涿州那里,是把人向死里用。一天活做下来,每日里不知道死多少人!”
听了这话,母亲又哭起来:“你若是到了涿州,有个不测,我们一家人还怎么活——”
秦小娘子看了看外面正在玩的弟弟,道:“阿爹,若是此次涿州之役如此凶险,我们委实要想个办法才好。弟弟只有十一岁,还做不了活计,家里没有个男丁怎么能行?”
父亲点了点头,只是不说话。
秦小娘子道:“要不,我们再问一问。若是逃到河对岸的人,能得宋朝收留,我们——”
父样点了点头:“若真是到涿州是九死一生,逃到河对岸也是个办法。只是我们附近,最近两三天才开始兴役,像莫老四那般果决的,实在没有多少人家。还是等一等,听听消息。再者说,我们逃到河对岸,也没有亲戚故旧,如何能过日子?”
秦小娘子想了想,断然道:“阿爹不必担心。最近两年,常是我到草市去买货,实不相瞒,也认得几个南岸的人。若是逃过河去,想来总是有办法生活的。”
第163章 夜议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秦法明蹲在院子里,看着天边的斜阳出神。自家在这里已经数代,好不容易有了今日,要离开,谈何容易?可不走又怎么办呢?听数人的说法,此次契丹修涿州,对征调的民夫用得极狠。现在又是最热的时候,一天里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自己这个家,一家四口人,只有自己一个男丁。不是怕死,而是自己死了,这家也就散了。穷苦人家成家立业何其艰难,这样散了如何心甘。
看着太阳落下山下,秦法明叹了口气。回到屋子里,对妻女道:“我去孟学究家里,看看他那里有什么说法。这个时候,不只是我们一家日子难过。”
说完,出了房门,向旁边的刘李河而去。孟学究傍水而居,教着村里几个顽童,混口饭吃。他是附近难得的读书人,在百姓中甚有声望,每有大事,都到他家里去商量。
到了孟学究的家门口,天色还没黑下来,孟学究的妻子提了一只鹅,正在那里宰杀。见到秦法明过来,急忙起身问候。
秦法明回个礼,问道:“敢问嫂嫂,学究在家吗?”
那妇人道:“今日家里来了几个客人,家主让我把这鹅宰了,几个人饮酒。大哥且请屋里去。”
秦法明谢了,径直进了孟学究家里。见几个人与孟学究坐在一起饮茶,急忙行礼。
孟学究道:“秦大哥来得好,正好我们晚上饮酒。”
秦法明在一边的地上蹲了,道:“我刚才用过晚饭了,来学究家里说些闲话。你们只管用酒,我在这里就好。现在天气炎热,正好借晚上的风,凉快一下。”
孟学究如何肯依?命在一边的儿子搬了一个破木凳子来,让秦法明坐了。
饮了杯茶,一边的邓照仁道:“此次征役,听到过涿州的人说,用人狠得不得了。天未亮就起,有兵士在后边拿着鞭子,赶役夫挑土筑墙。一个不小心,就被鞭子打得死去活来。契丹人又不医治,如果熬不过去,丢了性命的大有人在。煞是吓人!”
孟学究道:“契丹人如此做,可是以前从未见过。以前纵然偶有刺字征军,很快就停了,也没听说把人向死里用。今年初,平定了重元之乱,听说宋人乘机夺了朔州。圣上亲自带兵去攻,最后还是无功而返。想来是这一场败仗吓到了契丹人,一到农闲,立即整修城池,就怕宋人打过来。”
喝茶的韦信道:“宋人一向打不过契丹人,怎么这一次就怕了?”
孟学究道:“以前是打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你们没有说过河曲路的杜太尉?几年时间,夺了契丹和党项的数千里土地,向西一直打到西域。去年宋朝灭了党项,数十万大军都抽出手来,再没有了后顾之忧,契丹人如何挡得住?若不是如此,契丹人怎么抢着修城!”
秦法明道:“学究说的是。我也听人说过杜太尉,是南朝进士,又天生猛力,天下无敌。其手下十万大军,都是难得的猛汉。战阵上身着铁甲,端的是刀枪不入,所向披靡。碰到这种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罕见人物,契丹人怎能不心惊!”
孟学究道:“杜太尉确实是天生神将,可惜没有见过。契丹和宋南北对立,如我们这些人,就是活在他们对立的夹缝里。现在宋人兵强了,对立如何能持久?契丹人想必也是这样认为,才把我们这些人全部征役,不顾死活。宋人北来,必然要走涿州,我看契丹人未必能守得住。”
几个人一起称是。涿州是宋朝和契丹的驿路所在,过了拒马河,便一路平坦。而且周围有河水可以运粮,正是用兵之地。
杜中宵在河曲路数年,连败契丹、党项,又向西恢复西域,在民间声势日隆。当然,他们听到的故事多是传说,又有很多经过了瓦子里说书人的口,与事实已经相差甚远。他们不需要知道真实情况,只要知道,现在宋朝兵力占了上风,即将来伐契丹就好了。
韦信叹了口气:“煞是苦也。我们才过了几年好日子,又遇到双方战事!”
孟学究道:“如何这样说?我们虽然在契丹治下,终是汉人。为了活命那是没有办法,若是认贼作父,岂不是禽兽不如?宋朝兵力强了是好事,若能够收复燕云,我们重回中原治下,死了也是干愿!”
邓照仁道:“话是这样说。可兵事一起,乱军之中难以存活,终究是小民命苦。”
听了这话,几个人都露出愁容。以前宋和契丹对峙,这些活在夹缝中的两输民户被双方笼络,日子过得还好。特别是澶州之盟后,确实过了几十年好日子。宋朝和契丹的关系一紧张,这种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带将来必然是双方争夺的地区,兵连祸结,哪里还有好日子过。
秦法明道:“不说这些,就说最近朝廷征役修涿州。我家里儿子十一岁,算是单丁户,里正昨天说了,也要去服役。听你们说的修涿州如此吓人,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家里可怎么办?”
孟学究听了摆手:“不要说你,我家里也是单丁户,一样被征了。”
秦法明吃了一惊:“就连学究也被征了?那岂不是我们这里所有男丁,皆被征调?哎呀,我活了几十岁,第一次碰到这种事情!以往征民夫,我们这里单丁户,最多出些钱粮,何曾被征过!”
孟学究道:“这次就是如此。听说是两丁征一,三丁征二,单丁的也征。说起来,只有两丁户日子还好过一点,其他人家,男丁几乎征光。”
秦法明还不知道此事,听了不由吃惊。这个征法,真是把民间的男丁一网打尽。再加上涿州筑城死亡率高,整个治下不是跟遭了灾一样。
一边孟学究的妻子把鹅煮了,端了上来。又打了一壶村酿,让大家饮酒。
一边喝着,一边说着最近的劳役,众人都觉得不寻常。这些人多是家里男丁不多,觉得此次征役影响过大,到孟学究家里打听消息的。不想越听越是心惊,觉得形势危急。
饮了几杯酒,秦法明道:“我听说,昨天莫老四一家,在听说要到涿州修城后,一夜之间全家搬得一空。乡人议论,都说是逃到河的对岸去了。”
孟学究点头:“我也听人说了。莫老四在南岸有亲戚,到了那里有人投靠。宋人免了雄州赋税,两输户又不征作衙前诸役,日子比我们过得好多了。”
邓照仁饮了一杯酒,想了一会,小声道:“你们觉得,我们这些河北岸的人,逃到南岸,宋人会如何对我们?若是契丹前去追讨,他们会不会把人送回来?”
孟学究冷笑:“若是以前,契丹兵强,宋人多半会送回来。今时不同往日,宋人正要寻契丹人的晦气呢,怎么会再送人回来?若是好时,出钱安顿也的可能。”
邓照仁看看韦信,向前伸出脖子,小声道:“若是如此,我们一路,拼着一条命,也逃到南岸去如何?此次修涿州,死的人多。我们逃到南岸去,再是辛苦,总还是有一条命在!”
孟学究看着几个人,一边喝酒,一边冷眼旁观。
秦法明道:“就是不知逃到南岸去是个什么样子,心中犹豫。若是到涿州修城,九死一生,不如逃到南岸去搏一条生路。便如我家里,我一有不测,日子还怎么过得下去?”
韦信叹口气:“哪家不是一样?我浑家生病数月,若是家里没有了我,可就什么都完了。”
朱照仁看着两人,小声道:“要不,我们打探一下,找个机会逃到河对岸去?”
说完,对孟学究道:“学究,你家里也是单丁,出个意外,嫂嫂和孩子就失了靠山。”
孟学究道:“逃到南岸,若是被官府抓住,可是掉脑袋的事情!”
朱照仁听了,不由笑道:“学究这是说的什么话?若是不逃,我们才是真要掉脑袋了呢!”
韦信也道:“听好多人说了,到涿州修城是九死一生!那明明是死路,我们不逃,可就不单是搭上自己性命,还把家里人也害了。”
“饮酒,饮酒!”孟学究不答话,只是举杯。
饮过几杯酒,韦信道:“学究,你一向都是个痛快人,今天怎么吞吞吐吐?三天之后,我们便就要被征到涿州去了,时间可不是等人!”
朱照仁道:“说的是。我们这些乡下人,没有见识,比不得学究。现在危急时刻,学究帮着我们拿个主意,好坏留一条残命。现在夏天,一条渡船就能过河而去,只看宋人如何看待。”
孟学究抚着酒碗,沉默了一会,道:“你们真有这个心思?”
朱照仁道:“身家性命,岂能开玩笑!学究有办法,尽管讲就是。”
孟学究看看几个人,点头道:“我有个熟人,在雄州的官衙里做事。你们若是信得过,我便托他打探一番消息,如何?”
第164章 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