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天龙慕容家,斗转星移打诸天 第14章

作者:月影清涟2

  “人可以通过修养和实践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与宇宙合一,并且追求至高的道德境界。”

  “嗯,存天理,灭人欲。”

  苏轼的眼神儿都变了,看着慕容极一脸的古怪,“这是儒家的东西啊,你道家的呢?”

  慕容极脸色一僵,没有那个底子,还真不适合装这个十三,容易漏。

  好在师傅张伯端也是有东西的,“大道修之有易难,须知由我亦由天。

第21章 天问剑

  周子太极顺成人,陈抟无极逆成丹。

  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

  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苏轼许久没有说话,佛印也是,两人之间的沉默,好像是在较劲儿一样,就看是谁先坚持不住。

  “呼。”苏轼呼出一口气,“明天开始,跟我读书!”

  六个月的时间,慕容极拿出了自己高考时候的劲头,现在自己才十四岁,精力蓬勃的年纪。

  慕容极像是不要命了一样学习。

  让慕容极注意的是,苏轼身边的两个书童,高俅和林灵素,这两个人,一文一武,真的是耀眼无比。

  这个年纪的高俅,绝对在同龄人之间无比的耀眼,他有着超脱于同龄人的学识和见解。

  慕容极经常在学识上被他按在地上来回碾压。

  一个能在苏轼文章上添砖加瓦的人,怎么可能差,为了琢磨苏轼的心思和意识,时常盯着苏轼的作品耐心研究。

  这份本事,慕容极是佩服的,也大概是这个时候,高俅练就的琢磨人心的本事,忽悠的宋徽宗引为知己。

  另一个林灵素也是厉害的,一身功力,和慕容极打的不分胜负,慕容极这个年纪,是因为拜得名师才有的成就。

  而他却是跟在苏轼身边,学习了诸多杂七杂八的本事。现在的他,还未曾遇见那个让他得道成天师的人。

  六个月的时间,弹指而过。

  苏轼要回去上值了(其实就是游山玩水),慕容极和他两个书童帮他打点行李。

  还要听着苏轼时不时的絮叨。

  “你师父的书我看了,还是那句话,他有成宗做祖的实力,就是不知道有没有那个运道。”

  “不过,我喜欢上面的一句话,事无两样心有别,借假修真常清静。”

  “这句话几乎就涵盖了儒释道三家。”苏轼长叹一声,随后大笑起来。

  慕容极没有回话,只是默默的收拾着东西,这种如同神经病一样的,他已经见怪不怪了。

  大概是他们这种人,总是有些神经,就如同李白,据说就时常发癫。

  “你师父讲究一个“诚”字,可以说是他这一身本事的极致了,如同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能够走到这一步的,当真是让我心生羡慕啊。”

  “小子,你可知道这其中的含义?”

  见慕容极不吭声,气的苏轼上去就是一脚,“跟伱说话呢!你小子!都被佛印教呆了!”

  慕容极眼神幽怨,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跟你装十三了。

  “于己心诚,其他人无所谓,修行第一要义,就是对自己要诚,类似于一日三省吾身。”高俅在一旁小声的给他解释。

  声音再小,也是被苏轼听到了,恨铁不成钢的点着慕容极,“听到了吗?记住了!对自己要诚!你说你怎么就这么笨呢!”

  “明明身负宝山,只要吃透就是前途无量,还用的着和佛印学佛?我跟你说,佛印那就是歪理邪说,能把佛祖气死的那种!”

  “他还吃鱼,假和尚,假和尚知道吗?”

  慕容极拍了拍衣服上的脚印,这些日子,他算看明白了。

  四十岁的苏轼,在学识上被六十岁的佛印碾压,破防了。

  “大兄,该走了。”

  突然间,一个声音轻柔而婉转,如同湖上轻柔的流水,御姐少妇,四个字,突然浮现在慕容极的心头。

  转头看去,就看到了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温婉妇人。

  柔媚端庄,没有万种风情,可是却多了一些精灵狡黠,一看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活泼的。

  林灵素和高俅赶紧行礼,“见过师叔。”

  慕容极赶紧有样学样,不过没有叫师叔,他不知道这人谁是。

  送到寺门口,站在台阶上,远远看着苏轼的马车下山,慕容极突然想起了,高俅和林灵素的下场。

  缓缓吐出一口气,骂名也好,美名也罢。

  “二位师兄!”慕容极突然运转内力传了出去,“如果在苏先生身边混不下去了,记得去姑苏找我啊!”

  随后,就看见林灵素呲着大牙回头笑,高俅摆手示意知道了。

  马车内,那女子从车窗收回视线,笑道:“大兄,这就是佛印和尚的徒弟?好深厚的内力啊。”

  苏轼满脸的煞气,“好小子,光明正大的挖墙角啊!我……”

  刚要伸出头去骂就被女子拽了回来,“跟一个小辈闹什么,真是的。”

  没多久,苏轼被一纸调令赴汝州就任知府。

  1084年,神宗驾崩了。这些都不关慕容极的事儿,读书、修炼,是他的第一任务。

  下山改善生活的时候,正吃的尽兴。

  一个陌生人突然坐在了慕容极的身边,吃鸡腿的慕容极一怔,看着眼前的这个满身盔甲的大宋将领,有些发懵。

  扫了一圈儿,在这周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围拢了不少大宋军武。

  可不要以为这个时候的宋军很弱,那战力是很强的。

  在女真铁骑还没有组建的时候,大宋铁骑就是满万不可敌的(事实上无法满万,重甲骑兵一骑三马是标配,三万匹战马真的拿不出来。

  两千匹战马组建一军,真有三万匹战马,那就可以轻松的横扫辽国了。

  大宋马政政策丰裕,大部分都是两千左右(实际不到两千)的战马,剩下的配超过十年马龄的老马匹。

  且有大量囤积。(多为西夏蒙古。辽国出售过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宋马阵拉胯的原因。

  后来解除了重甲骑兵的军种,丰亨豫大去了,然后全军被金国吊着锤,打辽国都费劲。)

  慕容极放下手中的鸡腿,问道:“将军可是有事儿?”

  那将军上下打量了一下慕容极,“我叫杨邦怀,前来送剑。”

  慕容极的眼睛瞬间就亮了,一转头,就看见了一个士兵捧着一个匣子走了过来。

  将匣子放在桌子上,然后退下。

  慕容极将匣子打开,一把寒光烁烁的秦剑出现,配上精心绘制的花纹,当真是亮瞎了慕容极的眼睛。

  将剑持起,好家伙,还挺重!

  内力入剑,整个剑身都在嗡嗡的震动。

第22章 本无清静

  没有哪个男人能够拒绝一把从动漫中照进现实的剑,这好像是刻在基因中的。

  小时候,有一根不错的木棍,方圆几里的韭菜花,但凡有个头,那都是对自己剑术的讽刺。

  慕容极将剑放回到匣子中,转头问道:“这柄剑送给我,那位先生还有什么话说吗?”

  他很清楚,这剑的品质极高,没有要求就这么白送,他可不信有这么好的事儿。

  “哈哈,是有几句话说。”

  “请讲。”

  “先生说,皇帝亲政前后,他要你护卫在侧。”说着从怀中拿出一份书信和一份圣旨。

  慕容极打开一看,是叫自己到大宋西军任职的圣旨。想都不要想,当即拒绝。

  其他朝代,也就罢了,在大宋当兵为将,能憋屈死。

  他宁可这柄剑不要。

  将圣旨扔回去,慕容极神色凝重:“我就是一个山野匹夫,比不得诸位,还是算了。”

  说着站起身就走。

  门口的士兵直接拦下慕容极的去路。

  “怎么着,杨将军?”

  杨邦怀一摆手,示意那些士兵离开,随后亲手捧着剑匣走了过来,“先生答应你的剑,说到做到,至于官职,就看你的意愿了。”

  将剑匣放在慕容极身边,随后带人走出了客栈。

  慕容极兴奋的将剑匣抱在怀里,要了一条鱼,结了账,就回了寺里。

  日向生活逐渐平稳,无非就是读书、念经、练功。佛印是个好老师,看过慕容极的天问剑之后,只是笑了笑。

  慕容极可就遭殃了,从那天以后,就多了一项修炼的内容,练剑。

  从剑法的最最基础的练起,无比的严格。

  慕容极不是十五岁的毛头小子,没有那些叛逆的心思,他知道哪些人对自己好,什么是对自己好的。

  虽然很苦,可也乐在其中。

  结束了一天的修行,慕容极走回禅房,打了一些水洗漱一下,点燃烛火,开始读书。

  月半上树梢,慕容极就着月光看着窗外如银粉铺地的画面。

  想起了苏轼的洒脱。时间一晃,居然过了那么久了。

  在隔壁的禅房墙壁上,还留着苏轼在墙上提的诗词。

  慕容极突然来了兴致,拿起毛笔。

  走到被粉刷的墙壁前。

  挠了挠头,些一些什么呢?

  有了主意,又摇了摇头,人家写诗词,自己些武功秘籍,会不会太掉价了?

  “哈,就它了!”

  提笔写下:临江仙,三个字。

  ‘稽首吾门诸道友,降心向外休寻。

  等闲容易费光阴。

  修行何是苦,不了我人心。

  灭取无明三孽火,勿令境上相侵。

  本来一点没升沈。

  真闲如得得,步步上高岑。’

  写完收笔,自己的字并不是那么好看,只能说过得去,不过这首词慕容极是满意的。

  自己大小也是个修行人士了,修心修身修神,有种超凡脱俗的味道,不过分吧。

  “修行何是苦,不了我人心。”

  佛印是个好师傅,有名师指点,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心境上的修持,是最难得,有些时候,还要看运气。

  慕容极轻叹一声,儒释道三家在心境上的修持无比重视,于他们这种人来说,执念成魔才是最可怕的。

  不过,对于执念,好像三教都有着应对之法。

  比如自己手中的这部《金刚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慕容极放下手中的剑,微微蹙眉,外面的吵扰声很大。这里是承天寺,还有人在这里闹事儿?!

  天问剑入鞘,走到寺庙前殿,在大殿之上,聚拢了不少人,都是寺庙里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