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9
足以打造许多武器装备了。
无论是为太史慈本人,还是他手里的那批生铁,都足以让曹操为抢到他打得头破血流。
......
徐州小沛的刘备也是如此。
可惜如今的他没有地盘,没有势力,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去招揽太史慈。
于是刘备只能祈祷太史慈短时间内不要被其他诸侯招募到。
待他当上徐州牧之后,再行招募。
想到这里,刘备就不得不感谢一波金榜了。
因为要不是因为金榜除了名字之外,任何个人信息都没透露的话。
恐怕刘备这个想法在就落空了。
......
西凉。
尉犁郡。
林枫看到太史慈的名字后,表示:都在我意料中。
这个在历史上跟孙策五五开,不打不相识的东吴第一猛将。
跟孙策排名挨在一起,非常合理。
至于说招揽,林枫表示:随缘吧。
反正他如今没有不缺武将了,无所谓了。
能招到就招,招不到就拉倒。
林枫也不强求。
这就是底气足的心理。
这要是换成原来武将不足的情况下,林枫好说歹说,也要将太史慈给挖来的。
现在嘛,没那个刚需呢。
不过林枫还是下令道:
“伯温,让锦衣卫去尝试招揽一下太史慈了。”
“如果本王没记错的话,太史慈如今应该在辽东。”
“你让锦衣卫去那个方向去找。”
“实在不行,就去青州东莱郡黄县,太史慈是那里人,他家里有个老母亲,如今就在老家。”
“找到他老母亲,通过他老母亲,接触他,也行。”
“不过切记,这不是硬性任务。”
“能招揽到最好,招揽不到就算了。”
“切不可做出以他的母亲为要挟这种事,本王不屑为之!”
“诺!”
刘伯温听到林枫的命令后,拱手应道。
随后便下去安排了。
至于自家主公怎么知道的?
这重要吗?
外加刘伯温早已知晓自家主公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知道个太史慈的所在地和老家,有什么难的?
主公当年提前几年就预测到诸侯讨董这件事情会发生,众人就已经被惊过了。
如今早已习惯了,连一丝一毫的心理波动都没有。
但是作为新人的郭嘉和荀攸不知道啊。
他们两人一听到自家主公瞬间说出了太史慈的当前所在地和老家所在地,直接懵了。
什么情况?
难不成自家主公认识太史慈?
不过不对劲啊!
看主公这要招揽人家的意思,也不像是认识啊。
那主公是怎么说出人家的位置的?
胡言乱语?
别闹呢,没看到刘伯温都下去传达主公的命令了吗?
那就说明主公有十足的把握,做出这个判断。
而这个把握从哪里来?
郭嘉不知道。
荀攸也不知道。
看他们主公并没有打算解释的意思,外加西凉其他文武都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了。
他们这些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也就他们两个新来的,比较懵逼。
不对,还有黄忠,黄忠也是新来的,甚至来的时间比他们还晚。
不过黄忠对此没有想太多,估计是压根就没想这件事。
郭嘉和荀攸彻底懵逼了,这是啥情况啊?
不过两人此时一想起他们在来西凉前,也被自家主公知道了个底朝天。
顿时感到毛骨悚然。
不想了,不想了,这水太深了。
不是他们能把握住的啊!
还是乖乖的接受现实比较好。
至于主公怎么知道的,关他们何事?
........................................................
三更,求订阅,求首订,求自订,求全订.
第198章太史慈出山,赵子龙发现锦衣卫,金榜五连出(求订阅自订)
就在天下诸侯纷纷派人找寻太史慈的时候。
幽州。
辽东。
一名彪形大汉正看着九天之上的金榜。
这个大汉看了金榜一眼后,转头看向了位于自己一侧的大量生铁。
随后叹了口气,无奈道:
“哎!”
“本来是想在辽东避难的,没想到天道金榜竟然将我给曝光了。”
“还给了一大堆生铁,这该让我如何是好~?”
吐槽了一通后,壮汉又庆幸-道:
“幸亏金榜只公布了我的名字,没有给其他信息。”
“不然恐怕会连累老家的母亲啊。”
“到时候要是因为我,而导致母亲受到影响了,那我可真是不孝啊!”
听完这些话后,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此人正是那【华夏大地个人战力榜】排名第二十四的太史慈。
后世的东吴第一猛将。
可以说是东吴难得拿得出手的猛将。
可惜死的太早,不然肯定会在历史中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太史慈善使双戟,跟典韦的武器相似。
都是那种短戟。
而且太史慈的一手箭术,更是拿手绝活。
整个东汉末年公认的三大神箭手,就是”轩辕射戟”的吕布。
百步穿杨的黄忠。
另一个,就是这太史慈了。
这三人的箭术记载,是整个东汉末年记载最多的人。
哪怕有着“神捕将军”之名的马忠,有着擒拿关羽、射杀黄忠的光辉战绩。
但是跟这三人相比,名气还是差了太多。
此时的太史慈,内心当中很无奈。
原本是想避难的他,因为金榜的缘故,被迫出现在了全天下人的目光中。
太史慈表示:哎,我太难了。
不过当太史慈看到金榜给予他的评价后,也是感到很诧异。
因为这金榜上写的“大丈夫当提三尺青锋,立不世功名!”这句话,不正是他太史慈的座右铭吗?
看来这金榜果然玄妙无穷,深不可测。
连自己的座右铭都知道。
太史慈想到这里后,还是决定,提前出山吧。
反正他又不是想要一直避难下去,只是暂时避难罢了。
毕竟太史慈可是一个对功名极为有追求的人。
不然也不会说出“大丈夫当提三尺青锋,立不世功名”这种话。
不过对于投靠哪位诸侯,太史慈有了疑惑。
原本他是想投靠孔融的,毕竟孔融对自己的母亲有恩。
对于太史慈这么一个孝顺的人来说,自然是想为孔融效力,来报答恩情。
可惜的是,哪怕在辽东这个偏远地区,太史慈也已经收到了袁绍占领青州、孔融投降的消息了。
所以现在,孔融已经投靠不了了。
“哎,还有谁能投靠呢?”
太史慈想了片刻,也没想出个所以然。
“罢了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先离开这辽东再说。”
最终,太史慈还是准备先出了这辽东再说。
至于辽东太守公孙度,从来都不在太史慈的考虑范围之内。
因为太史慈知道,公孙度此人是个守城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