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12章

作者:十月廿二

  这一次,手里多了个资料夹,脸上也挂着抹不掉的兴奋:

  “洛德将军,您看!”

  说着把资料翻开,放到洛德面前:

  “1991年时,NASA和国家侦查局合作,从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发射了一枚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名义上是研究平流层、中间层和对流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并监视臭氧层空洞的演化过程,但实际还装备了两套高分辨率的多普勒成像设备,用于对地和对海侦察,所以也在我们这里进行过备案。”

  “非常巧合的是,去年12月份,这颗卫星到寿退役,目前已经完成系统钝化,但仍然运行在高度585km,与赤道倾角呈57°的轨道上,计划在下个月调整至更低的配置轨道上。”

  后者飞速看了一眼资料上的参数表格,脸上的表情也随之柔和下来:

  “这个轨道高度刚好接近一枚中程弹道导弹,我们可以用它作为目标。”

  说这句话时,用的并不是疑问语气。

  由于作用原理相似,因此几乎所有大气层外的中段拦截弹都有反卫星能力——

  当然,由于卫星的轨道相对固定,因此反卫星的难度还是比真正拦截导弹稍低。

  但总好过用一发ATACM糊弄事。

  而且,就算是真正的反导测试,为了保证最基本的成功率,其实也都是要对拦截方公开弹道参数的。

  “不仅如此。”

  雷蒙德又把资料往后翻了一页:

  “UARS的体量很大,足有近五吨重,因此在调整到配置轨道,最后坠入大气层的时候很有可能没办法完全烧干净,而且里面还有一部分尚未用尽的有毒燃料,残骸掉落到地面会有很大的伤人风险。”

  “标准3的弹头是一枚动能拦截器,撞击之后即便产生一部分碎片,也会因为速度骤减而很快坠入大气层,我们这次在明面上不直接提反导,而是以消除太空器坠落风险的名义进行测试,不仅面对的外交压力会小上很多,甚至还能为日后部署天基反卫星武器做出舆论准备。”

  洛德原本平静的脸上露出喜色。

  这一箭双雕,简直太妙了。

  在冷战结束之后,危机感加深的空军航天司令部始终在谋求新的大额经费来源。

  除了目前已经在推进的导弹防御系统以外,另一个主要的努力方向就是太空武器。

  不过,受制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的限制,相关研究只能借用其它名义,在私下里暗戳戳地进行。

  这样不止会影响到项目推进的速度,更会影响到他们这一派利益团体从中捞钱的效率。

  “这个办法好!”

  并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纠结,洛德上将很快做出了决定:

  “你先去联系NASA方面,让他们中止对这颗卫星的降轨操作,等我们拿出具体拦截方案之后再说……”

  “另外,把之前的测试计划给按下来,让航天作战中心的参谋处下午来开会,详细制定一个新的反卫星作战计划,尽快上报给空军总部!”

第1240章 X51A,大干快上!

  空军航天司令部本来就鲜少承担具体的作战任务,因此在案头工作这块的效率相当高。

  仅仅三天过后,一份包含了测试背景、目标、操作流程、后续处理和应急预案的完整试射方案,就被送到了华盛顿空军总部。

  其实一般来说,在美国军队的管理体制中,身为文官的军种部长往往拥有更高的话语权。

  但空军部长皮特·蒂特本人属于被突然拉过来顶杠,在上岗之前几乎毫无准备。

  所以直到一年多以后,也还是没能完全捋顺这个职位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

  基本就是个国防部长的肉喇叭。

  然而进入到2006年以后,连防长本人都已经有地位不保的趋势,就更别提他这位半傀儡了。

  因此,在收到这份报告之后,蒂特在第一时间就找上了刚刚接任空军参谋长的米切尔·莫斯利上将,来咨询这位专业人士的意见。

  “莫斯利将军,兰斯·洛德给我们发来了一份具体的方案,准备用标准3导弹……”

  他话才起了个头,就被对面的莫斯利给打断了:

  “计划书我已经看过了。”

  后者说着指了指旁边一摞文件最上面的档案夹:

  “跟海上自卫队联合进行,把拦截目标从原计划的ATACMS改成一颗轨道高度将近600km的卫星,作为对华夏测试新型弹道导弹的回应……”

  标准3在纸面上属于“美日联合研发”,当然,后者实际上只是被讹了一波钱而已。

  不过至少在面子上,测试还是得给海上自卫队一些镜头。

  所以洛德在方案中安排了金刚号驱逐舰为夏伊洛号护航。

  当然除了面子因素以外,从2006年开始,日本和韩国的宙斯盾舰艇也会陆续开始安装最新的3.6.1版本BMD反导系统。

  这次也算是提前体验服了。

  “那么,你的意见是……”

  蒂特试探着问道。

  相比于有点老好人性格的前任约翰·江珀,莫斯利或许是因为战斗机飞行员出身,有着更典型的传统军人性格。

  很少会给这位已经失了势的空军部长好脸色看。

  “洛德已经在航天司令部工作快30年了,在业务方面完全可以放心。”

  莫斯利半靠在办公椅上,吸了一口雪茄,接着继续道:

  “测试计划本身没有问题,但他认为,可以用这样一次测试作为对华夏测试新型弹道导弹的回应,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

  听到这里,蒂特很快收起了心中的小小不爽:

  “你认为……这样还不够?”

  测试报告最后要经过空军部长上报到国防部,再最后交给总统,他即便只是为了自己的位置考虑,也必须把这件事情给处理好。

  “当然不够!”

  莫斯利上将猛地坐直身子,一双锐利的蓝色眼睛略带凶狠地盯着对面的蒂特:

  “一支军队永远不可能依靠防御而赢得战争!”

  他把雪茄狠狠地压灭在烟灰缸上,丝毫没有在意因为这个动作而废掉的大半只丹麦国王:

  “我和华夏人打交道已经快20年了……他们很少会主动公开任何一种武器的研发进度,但这次却在几乎第一时间就宣布了反舰弹道导弹的试射,明显是对我们的一种挑衅……反航母武器,说不针对任何国家……谁会相信?”

  “或许海军那帮家伙会因为标准3拦截成功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但我们不可能简单地满足于此……”

  “必须拿出更有威慑力的武器警告他们,如果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就会马上遭到我们的毁灭性打击!”

  十年前,当时还是一名准将的莫斯利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面向华夏的威慑活动。

  尽管当年的空军并没有直接出动,但如今被对方反过来威胁,还是让性格暴烈的他相当难以忍受。

  “但是,将军阁下。”

  虽然蒂特的态度颇为灵活,不过在关键问题上,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冷静:

  “以目前的条件来看,无论国防部、国会山还是白房子,都不会允许我们和华夏之间爆发直接冲突,而是更倾向于让我们的盟友做前锋,尽可能消耗对方的精力……”

  “哼……”

  很明显,莫斯利对于这种态度相当不以为然。

  但也不可能违抗来自上级的指示。

  于是只好叹了口气,说道:

  “我计划和NASA,还有波音方面沟通一下,让他们提高效率,尽可能保证在2008年之前完成X51A验证项目的首飞……”

  “按照6马赫的平均速度计算,如果轰炸机在日本上空发射高超音速导弹,那么只需要大约5-7分钟就可以命中华夏东部和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这要比他们中程弹道导弹的必要准备时间更短,足以在发射之前把威胁我们的导弹击毁在地面上。”

  皮特·蒂特微微低头,目光闪烁许久:

  “这倒确实是个合适,而且足够有力的回击手段。”

  “但2008年之前试射的话,相当于要让整个计划的时间表提前一年左右,我担心波音会因此而要求更多经费……”

  莫斯利微微皱眉:

  “可2006财年划拨给X51A项目的经费已经比去年提高了10倍以上?”

  在钱这方面,作为空军部长的蒂特明显更加熟悉情况:

  “话是这么说,但恐怕波音那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加钱的机会……”

  空军参谋长略显烦躁地摆了摆手:

  “让我想想……总会有办法的。”

  ……

  “这怎么可能有办法?”

  位于芝加哥的波音公司总部内,X51A项目主管沙普尔·柯林杰看着眼前由公司董事会下达的指导文件,几乎目瞪口呆:

  “要求提前一年进行试射,还没有额外的经费提供?”

  柯林杰已经在波音公司内部工作了近40年,期间拒绝了不少高校和其它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哪怕对方提供的待遇数倍于现在。

  除了因为他自己就是斯普林菲尔德人,所以不想离开家乡太远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同自家公司秉承的工程师文化。

  但最近五六年以来,他逐渐开始觉得,公司管理层内部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不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波音了。

  把文件拿过来的副主管查理·布林克耸了耸肩:

  “董事会那边的说法是,今年分配给X51A项目的经费已经接近去年的6倍,而且空军方面在KC767加油机项目上也已经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所以……”

  这逆天的逻辑直接把柯林杰给气笑了:

  “KC767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给他们擦屁股?”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他也知道,这事的回旋余地恐怕不大。

  毕竟甲方大爹已经给了比过去多得多的经费,额外提出一些要求也很正常。

  而且,他们最初报上去的那个时间表,本来也留了一些余量。

  因此,稍微冷静了一下之后,柯林杰还是回到了正题:

  “今年年初,普惠方面已经完成了SJX61-1发动机的地面启动试验,证明性能完全可以满足X51A飞行器的需求,而我们在X43A上面的验证技术也正在进行转移,上面的要求并不是完全无法完成。”

  “目前最大的问题反而是,SJX61-1首先需要被加速到至少5.4倍音速,才能保证自启动的成功率,但因为国防部要求X51A增加一个用于容纳模拟战斗部的舱段,所以原计划中使用ATACM导弹助推段的方案,现在已经不足以把飞行器加速到这一速度。”

  听到这里,布林克却眼前一亮:

  “如果是这样的话,麻省理工方面最近有一项新的技术,或许可以帮上我们的忙……”

第1241章 助推段延长

  “新技术?”

  沙普尔·柯林杰微微皱了皱眉:

  “你说说看。”

  作为一名老派工程师,他虽然并不排斥各种新技术本身,但却并不希望在原始方案以外横生枝节。

  从工程角度来讲,每一次中途改变研发计划,都意味着引入新的不可控风险,即便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经费,也很难保证总体可靠性能回到原来的水平。

  要是中间再掺杂几次事故,那就彻底没法收场了。

  欲速则不达。

  而一旦拖延太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甲方又自然而然会给出新的需求,反过来再次迫使乙方修改研发计划,形成恶性循环。

  一来二去,很容易导致项目成为一个沉没成本巨大的烂尾项目。

  因此,柯林杰原本的打算是,修改X51A在前段类乘波体的气动外形,减小初段加速过程中的阻力,同时优化外壳结构,减轻飞行器的整体重量。

  从而在不改变核心动力系统的前提下,让整个飞行体在抛离助推器之前达到5.5马赫的速度,保证SJX61-1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成功率。

  不过,这个办法虽然风险最小,却半点没有投机取巧的空间。

  需要大量数值计算和风洞测试来保证修改之后的气动和结构平衡。

  可问题在于,NASA的高超音速风洞只有气体流速符合要求,气流总温和单次测试的持续时间都不足以完全还原实际情况下的高超音速飞行条件。

  以眼下这个情况来看,恐怕无法满足上面压下来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