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就在祝学军陷入思考的这短短几分钟时间里,显示器上的目标航迹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报告!”
操作员注意到两名领导都没有盯着操作台的方向,于是大声汇报道:
“目标突然向西转向,正在远离边境空域!”
樊荣建和祝学军闻言均是面色一喜,迅速重新坐回到指挥台前。
然后发现果不其然,那个让人感到难以处理的高空目标竟然主动转向并降低飞行高度,显然是准备迅速脱离探测范围。
“这是……被我们吓走了?”
前者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露出有些惊讶的表情。
“单单一部战场监视雷达,不可能发挥出这么大的威慑力……”
祝学军这会也没太想明白情况,但还是摆了摆手回答道:
“对方突然离开,说明要么是已经实现了侦察目标,要么是侦察目标已经脱离了范围……”
樊荣建明显轻松了不少:
“那说明……我们不是侦察目标?”
到目前为止,他们只打开了一部64N6E雷达,而远程警戒雷达的信号价值并不高,至少不值得大动干戈,专门起飞一架战略侦察机来进行探测。
“大概吧……”
其实到这会,祝学军心里已经有了一些猜测,就是美国人这趟有些无厘头的飞行恐怕是和载人航天任务有关。
而之所以这会赶着撤走,也是在避让飞船返回的路径——
毕竟,大家有冲突归有冲突,但面子上都还过得去。
哪怕美国人,也不愿意在安全问题上冒险。
但上级没有明说的情况下,他也只好把猜想憋在心里,向樊荣建下令道:
“不管怎么样,赶紧把情况通报上去……”
而另外一边。
东风航天城方面,也在大约二十分钟后收到了来自金城军区的情况通报——
大家毕竟不是同一个系统,这会解放军本身的指挥链也不甚通畅,因此并没有那么快的反应速度。
“报告总指挥,那个疑似大型侦察无人机的目标,已经向西离开了危险空域范围。”
尽管常浩南之前就说过,对方应该探测不到什么重要信息,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大家还是难免松了口气。
“看起来,美国人这次是无功而返了……”
总指挥缓缓坐回到指挥席上,语气中带着些许欣慰。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沈俊荣表面上否认,但翘起的嘴角说明他只不过是在开玩笑而已:
“飞船在上一圈要进行变轨准备返回,疏勒站和飞船之间的控制和反馈信号,他们应该还是能捕捉到的……”
说完之后,旁边又有几个人跟着笑了出来。
毕竟,测控信号这东西几乎属于完全公开的范畴。
相当于美国人花了大力气,结果只拿到了打个电话就能得到的信息。
怎么看都不亏。
其实按照原本的计划,疏勒测控站除去测控信号以外,确实需要肩负一大部分的通信任务。
但得益于青鸾卫星群的工作,这部分功能得以被暂时转移到镐京进行。
而那里,自然是处在探测距离以外的。
不过,轻松的时间总是短暂的。
对于这里的大多数人而言,还远没到可以真正放心下来的时候——
现在已经是京城时间的四点一刻,距离神舟五号的降落时间只剩下一个多小时。
因此,在确认紧急空情不会对飞船再入大气层产生威胁之后之后,众人便陆续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过了有一会,沈俊荣忽然再次来到常浩南身边:
“浩南同志,你觉得面对这种情况,能否通过干扰卫星定位系统的方式误导目标航线,以实现对这类侦察方式的反制?”
“啊?”
常浩南听完之后,直接就是一激灵。
这个思路,很容易和四年前他在巴尔干那边的操作联系起来。
然而沈俊荣那会已经离开科工委,按理来说不应该知道那件事中的细节才对。
不过,后者只当常浩南脑子还没转过来,当即解释道:
“金城军区那边后面又补了个更详细的情况说明,在报告最后提了这么个设想。”
直到这会,常浩南才注意到,沈俊荣手里正拿着一份比刚才更厚的报告。
这才松了口气:
“原理上可以……不过难度很大。”
“首先是GPS定位系统目前已经在更新第三代,军码的加密水平比上一代高了几个档次……如果只是单纯压制性干扰,那依靠地面设备的功率优势,或许还有可能实现,但你说误导……”
他摇了摇头:
“要么,我们能通过某种方式直接获得相关参数,要么就是在破译水平……包括算法和计算设备两个层面都取得巨大的突破,否则很难实现。”
四年前他能导演那一场惊天误炸,实在是诸多巧合之下实现的极小概率事件。
不可能指望再复现一次。
而且,就算是当年,也多亏了干扰对象是几颗航弹。
JDAM作为低成本的一次性用品,在很多地方都是能省则省。
哪怕对方换成战斧巡航导弹,都不可能取得那么完美的效果。
而无人机,还是单价上亿美元的无人机……
不可能只有一种航迹规划模式的。
根据后世的经验,像全球鹰这样的无人机,就算遭到了完全无法反抗的压制干扰,也能通过内置的惯性导航仪原路返回,或者至少飞出受到干扰的区域。
再者说,无人机也是由人来操纵的。
如果导航信号出现严重偏差,飞行员仍然能成为最后一道安全屏障。
沈俊荣一边翻着手中的报告一边继续道:
“一线部队的顾虑在于,像今天这样的被动侦察倒是还好,大不了进入静默状态就能反制,但如果对方徘徊在边境线外,用合成孔径雷达或者其他手段对我们的敏感地区进行主动侦察,那我们似乎没有合适的应对手段,毕竟对方没有越线,总不可能真的开火吧?”
一时间,常浩南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其实最直接的办法,是自己也整个类似的无人机,跑到对面周围转悠。
你恶心我,那就别怪我也对等恶心你。
但先不说飞机本身的问题。
让无人机实现远程飞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通信卫星体系的。
否则就只能在控制站附近几百公里范围内转悠。
而华夏显然还没有这个体系。
否则也不用他费劲折腾什么青鸾星座了。
“虽然反制无人机有点费劲,但合成孔径雷达……其实是可以对付的。”
一番思索之后,常浩南回答道:
“原理上讲,大多数SAR成像都会采用线性调频信号,那么利用和我们空干系列吊舱类似的数字射频存储技术,就可以实现移频调制干扰或者微动调制干扰。”
“虽然这类干扰的成功率不是100%,但可以面向精确范围和精确目标,也不会像大规模噪声干扰那样,对干扰区域内其它己方或第三方设备造成影响。”
“当然,具体在技术层面,还需要时间来研发……”
这个办法,其实仍然属于被动应对的思路。
就像防空那样。
效果肯定是有,但只守不攻,破功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常浩南在心里还在思索着另一种可能——
不是伪造导航信号,而是直接伪造卫星控制信号。
相当于直接接管对方的操纵。
这样一来,无人机不会触发自动返航模式,也不会受到到对方地面操作员的干扰。
如果真能实现,那误导航线什么的都是小意思。
甚至有可能……直接俘获目标!
第1101章 克服黑障?
就在常浩南这边头脑风暴的功夫,340公里轨道高度上的神舟五号飞船也已经进入了返回之前的最后阶段。
一般来说,返回式太空器会提前大约三分之一个周期开始降低轨道并调整姿态。
而为了保证最关键的控制指令万无一失,这个过程不会经过中继通信完成,而是直接由海外测控站或是海上测控船负责——
实际上,位于非洲附近的两个测控点位,就是为了这一次轨道调整而设置的。
当然,为了保留舱内图像的稳定传输,青鸾星座也仍然处在待命状态下,需要等到飞船安全落地之后才能重新调整姿态,回到一开始为太阳同步轨道服务的工作模式。
而此时,指挥控制大厅前面的屏幕上也不再显示其它无关信息。
只剩下一副航迹图,以及上次测控连接时所获取的飞船状态。
相比于二十个小时之前,眼下这里已经变得空旷了很多。
一部分观看发射任务的领导和嘉宾已经离开。
而负责回收任务的同志更是早就动身前往了着陆场附近。
但是,气氛的紧张程度却丝毫不弱于发射。
航天器返回技术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点。
早期的个别载人航天任务甚至会直接放弃飞船,把宇航员单独弹射出来用降落伞落地。
再加上,年初的哥伦比亚号和年中的联盟TM10飞船也是连续在返回过程中出现问题。
所以,在进入变轨程序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再三确定,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凌晨5时33分,指挥控制中心终于收到了一条新的消息:
“长江三号报告,发现目标!”
长江三号,也就是正在南印度洋待命的远望三号测量船。
话音刚落没几秒,大屏幕上便分出一半区域,显示神舟五号的舱内图像。
航天员此时正双手紧握活动仪表板,神情专注地核对着飞船此时的运行信息。
和变轨一样,飞船的返回其实是不需要航天员亲自操纵的。
之前的四艘无人飞船,也是直接由地面控制完成整个过程。
但有部分调查结果显示,五月份联盟飞船的着陆点偏移,就是因为地面发出的控制指令与飞船接收到的信息不符。
因此在神舟五号上,还是增加了一个步骤。
“神舟五号报告,飞船运行情况正常!”
很快,航天员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相比于发射之前,20多个小时的太空旅行似乎并未对他造成太多影响。
说明飞船的整个维生系统应该是非常符合要求的。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