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唐校长,教育的重点在于稳定和持续,那门课程近两年的效果很好,是因为编写那本教材的时候,里面的内容是达到,或者我可以确定地说,是远远超过了时代前沿的。”
“但是随着数值计算被越来越多研究人员重视起来,它的发展速度也会比过去快上很多,不说别的,就说我下一步计划推出的TORCH Multiphysics新版本,都已经跟那本教材里的试用版有很大区别了。”
“在未来,我们有可能会每隔半年到一年就升级一次软件,但总不可能半年到一年就更新一次教材,所以,关键还是要打好基础,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是死的,哪怕当时再先进,也早晚都会过时,但学到的学习能力是活的,永远都能用上。”
说到这里,唐林天已经是一脸开悟的表情。
就在他以为常浩南将会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计划时,后者却话锋一转,突然图穷匕见:
“说回数值计算,在我看来这东西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您要是真想让咱们的学生能更快适应时代,那就在大一大二多开几门基础的数学课程,尤其是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更要严抓,我建议课时数至少增加50%,并且提高期末卷面成绩占到总成绩中的比重!”
“咳咳——”
这话一出口,别说未来的学生们了,就连当校长的唐林天都差点被呛着,杯子里的水也洒出来不少。
正所谓“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伱的耳朵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会欺骗你,你的想象力会欺骗你,但数学不会,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从小学到研究生,数学,绝对是大多数学生最头疼的科目。
“你这是一点都不给学弟学妹们留活路啊……”
唐林天擦了擦脑门上的虚汗,他已经想到如果真这么搞的话,他这个校长怕是要被骂死了。
而且短期内的挂科率恐怕也要直线飙升,对于学校来说并不好看。。
不过从长远来看,确实能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
“本科生培养的问题我不能一言堂,还是得回去讨论之后再做决定。”
唐林天觉得还是得先让自己缓冲一下。
这可是他第一年担任校长,要是一上来就整这种狠活,实在是压力很大。
毕竟严抓数学教学,不仅是考验学生,其实也是考验老师。
“先说另外一件事,就是让中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研发或者工程项目……”
常浩南摆了摆手打断对方。
他知道这也是自己当年的神奇发挥给了唐林天一些不切实际的念想,但又不能明说自己其实是开了挂,只好选择迂回一些的路线:
“这个事情,跟我刚才说的是一样的。”
“本科生进实验室也好,参加项目也好,首先是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基础,在接触到项目之后,能迅速投入进去,如果只是简单打打下手,做一些没什么营养的重复劳动,那我觉得,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多安排几节数学课。”
唐林天再次戴上痛苦面具。
“这样吧,唐校长。”
片刻的沉默过后,常浩南给出了一个“折中”的条件:
“火炬集团可以给京航的本科生提供一些参与非涉密项目的机会,不过在那之前,必须要通过我们集团的能力考核,如何?”
第742章 一门新的学科
经过一番亲切友好的交流之后,唐林天最终同意尽快调整基础课的课时数以及考核方式,而常浩南也承诺每年会允许两名大四学生通过他的课题组,参与到公开的实际项目当中。
而被纳入到这一培养方式中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正常的学位证和毕业证以外,还会多得到一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参与证明。
算是双方都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
“既然事情谈完了,我也就不多叨扰了。”
在得到常浩南的保证之后,唐林天把已经喝空了的杯子放下,站起身来准备离开。
作为东道主的前者自然不可能让对方一个人走,也迅速起身相送。
坐电梯下楼的时候,或许是为了避免冷场,唐林天随口询问道:
“常教授,不知道火炬实验室成立以后,你打算最先选择什么研究方向?”
“嗯……两个层面吧。”
常浩南认真地思索了片刻,直到电梯到达一楼,二人走出去之后才回答道:
“实验室整体,毕竟是刚刚成立,恐怕做不了什么特别高难度的课题,所以我准备先从航空系统找几個不太棘手的项目练练手,也顺便增进一下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了解。”
“至于我本人的话,下一步准备把精力放在材料学上面;当然,还有上午答辩时候说的,研究惯性流形在耗散偏微分方程,其中自然也包括N-S方程中的应用,不过后面这个属于数学理论层面的研究,更依赖灵感,所以很难有个确定的时间表。”
“材料学?咱们学校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可是不多……”
唐林天并非理学出身,对于前沿数学理论的了解不多,因此果断放弃了深究后面的半句话。
“嗯,这我当然知道。”
常浩南点了点头:
“所以,我准备进入的是一个新的方向,将数值方法与材料学研究相结合。”
看着唐林天略显疑惑的眼神,他只好进一步给出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物理建模与数值计算方法,对材料的特征、结构、组分包括加工工艺进行定向分析和计算。”
“相比传统材料学接近炼丹的研究方式,我的设想一旦实现,在可预测性和规律性方面会存在明显的优势。”
“那岂不是说,材料学领域未来也有可能像我们搞航空器设计一样,由用户给定一系列性能参数,然后进行针对性设计,最后给出定制化的工艺和加工方案?”
在工程方面,唐林天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相当强的。
况且他本来就是计算流体力学出身,自然很容易类比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是这样,只不过模拟的对象不同。”
常浩南笑了笑:
“嗯,材料学主要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粒子关系或者宏观层面上的多场复合关系,对于计算能力和算法设计的需求跟计算流体力学不完全一样。”
唐林天也知道自己在科研这块基本就算走到顶了,否则也不会往专职行政的路子上去转,因此很有自知之明地没有深入讨论技术细节,而是话锋一转:
“这……应该算是个新学科?至少我过去从来没听说过。”
“其实这个研究方向很早就存在了,不说别人,我自己在前年的时候,完成过一个特殊钢相关的开发课题,就是用了刚刚说的那种办法。”
常浩南所说的,就是之前给三大轴承集团设计轴承钢配方和工艺的那次。
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间接导致了以NSK和NTN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日本品牌在欧洲市场集中滑坡。
一大波鲸(鲨)落(掉)也盘活了不少来自华夏、韩国、东欧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企业。
看着旁边已经有点呆住的唐林天,常浩南停顿片刻,让对方稍微缓了缓之后才继续道:
“包括最近给重型模锻压机做生产验收的过程中,我也尝试利用数值方法指导了钛铝合金锻造工艺的研发,从结果上看,大概提高了40%左右的综合效率。”
“不过,截至目前,有关这个方面的研究确实都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如果让我来说的话,或许可以称为‘计算材料学’。”
跟二十多年后人均跑到材料学期刊灌水的情况不同,在90年代末这会,材料学不能算是个显学,而且还是华夏国内相对比较薄弱的部分。
但也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比才会更加好看——
为了弥补材料领域的不足,技术人员往往会被迫在设计优化等其它部分发挥出更高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当材料学反过来把短板给补齐之后,往往会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正如之前在轴承齿轮钢领域所实现的那样。
“那么,预祝常教授能在新的研究方向上取得成功!”
对于唐林天来说,在成功让自己的学校跻身华夏最顶尖的C10联盟之后,他确实已经有点失去人生目标的感觉了。
但是现在,似乎又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创立一个新的学科。
诚然,这种事情,单靠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但却绝对不能少了一个可以作为核心的人。
“有任何难题,学校都会尽力帮你解决!”
在上车之前,唐林天再次跟常浩南握了握手。
实际上,考虑到后者目前已经算是“半步院士”,而且还马上就要上任航空动力集团的总规划师,真要算起来的话,手里能动用的资源其实比身为京航校长的唐林天只多不少。
但不管怎么说,态度总要先摆在这里。
而且,谁也不会嫌支持太多不是?
……
在博士答辩尘埃落定之后,常浩南并没有马上投入新的工作当中,而是打算在京城家里休息一段时间。
毕竟现在涡扇10那边的试飞进程一切顺利,至于组建实验室的事情……
几名讲师的人选已经基本确定,但是下一届的学生最早也要等到八九月份才能开始接触。
推免生的话还好,如果是准备考研的学生,那至少在初试之前都不可能让人家过来干活。
急不来这一时。
而且,从2月份春节假期到现在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在江城和京城两边连轴转,偶尔还要抽出时间来,听取一下太行项目那边的回报。
确实需要稍微松弛一下。
不过,想法是美好的。
到了常浩南如今的位置,他的时间,已经不完全属于他自己了。
还没享受几天放松的光景,就接到了一通来自丁高恒的电话。
在他答辩前后的这半个多月时间里,发生了不少事情。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
那块B2轰炸机的碎片,被老吴夹带在一堆来自亚速钢铁厂的样品材料中间,运回来了。
第743章 绝密档案馆
当常浩南再次来到丁高恒的办公室时,后者正聚精会神地盯着面前的电脑,甚至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办公室门口出现了一个人。
直到常浩南把门敲响,他才回过神来,抬起头看向外面:
“小常啊,你们学校的信息更新很及时嘛。”
丁高恒示意对方进来,然后指了指屏幕。
作为顶尖科学家,他当然是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的,但是一来还是更喜欢用纸笔而非敲键盘,二来毕竟年岁已高,不太能看清楚电脑屏幕上的小字,因此除非必须,因此很少见到他使用办公桌上的电脑。
更别提像刚才那样聚精会神了。
好奇之下,常浩南径直走到了办公桌侧面,不过CRT显示器的可见角度实在糟糕,最后还是丁高恒朝着他这边转了些角度,才看清上面的内容。
是京航大学刚刚开设不久的官方网站。
而在网站题头下面,则是一张常浩南之前领奖时的照片,以及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的介绍。
即便已经从中剔除了不能公开的部分,但仅仅一个页面想要容纳这些内容,仍然显得比较局促,以至于排版都有些奇怪。
其实常浩南这两天还想着要不要给自己的实验室做一个官方网站来着,但现在看来,学校那边显然比他还要着急。
“所以,你的学位现在已经下来了?”
“答辩已经完成了,但是学位证和毕业证,还有京航教职的聘书还没发下来。”
常浩南退后两步,重新坐回到旁边的联排沙发上:
“唐校长说,大概下个星期就能到手,那個时候才能算正式上岗。”
“不错,不错……”
丁高恒把显示器回正,然后随手关掉网页,重新看向常浩南:
“有了固定的科研团队之后,琐碎的项目就可以交给他们,你自己的精力也能更加集中一些。”
这显然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同样地,常浩南也对此深有体会。
只不过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的体会——
重生之前,他就是在一个大佬的团队中,专门处理这类“琐碎项目”。
虽然说出去也算是项目负责人,但实际上仍然只能算是螺丝钉的定位。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