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14章

作者:十月廿二

  这個时候,刚刚还貌似睡得很沉的姜甫和已经穿好外套,重新来到了常浩南的身后。

  只能说确实是宝刀不老,虽然熬夜能力没法和年轻人比,但哪怕睡着了,也能捕捉到关键词——

  刚刚测试指挥员喊报告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醒了。

  “测试结束了,但结果还得处理一下才能输出。”

  常浩南没有回头,而是径直来到了记录数据的电脑前。

  之前中间推力的数据是连续测出来的,所以实验结束马上就能输出结果,但加力测试中间还夹杂着不少为了冷却发动机而进入的慢车工况,所以得把这些部分给排除掉。

  “我来吧,这个我熟。”

  姜甫和毕竟是624所这边的人,而且刚刚睡过一觉养精蓄锐,操作起来确实比常浩南的速度快不少。

  大概十几分钟的功夫,整理好的报告就被生成在了桌面上。

  姜甫和甚至等不及打印出来,就直接点开了其中的内容。

  推力部分,刚刚他们都已经看到过了。

  虽然后面随着加力燃烧室的长时间使用,数值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总体上仍然在14150KgF附近,并没有太大变化。

  至于油耗……

  总计1.5小时的加力测试,平均结果是0.189kg/(N·h)。

  刚开始的前15分钟,也就是第一轮加力实验,甚至能达到0.182kg/(N·h)。

  对比起来,AL31F的这一指标是0.198,而性能取向偏低速的F110则已经要到0.210附近了。

  “相比中间推力的时候,对比AL31F的性能优势还是小了一些啊……”

  常浩南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带着些许可惜的语气说道。

  搞得旁边姜甫和直撮牙花子——

  您听听这是人话吗?

  别人都在操心性能追不上国外同类产品。

  您搁这抱怨优势不够大?

  不过,这会姜甫和早已经实现了完全和彻底的自我和解,所以在心里吐槽了两句之后,重点想的还是怎么才能进一步抱紧这根大腿……

  同时也没忘了开口接上常浩南的话茬:

  “我之前看设计资料,涡扇10的总压比毕竟还是比AL31F稍高,而且加力燃烧室的工作状态跟压气机之间关联度不太大,一个喷油点火装置,大家设计的都差不多,发挥不出您的水平来,所以不像中间推力的时候优势那么大也正常。”

  常浩南当然也知道,以如今华夏这边的加工制造水平来说,涡扇10能有如今的水平,都已经是靠优秀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弥补。

  就这,据海谊德说,410厂每个月也只能搓两台出来。

  后发工业国之前欠下的债,哪怕开着挂,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全弥补回来的。

  他绝对已经算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当然,想归想,表态的时候肯定不能直接说出来:

  “也不完全是这样。”

  常浩南上半身靠在椅子上,双手揉着耳蜗处。

  此时发动机的转速已经重新降低到了慢车状态,高频噪音也减弱了好几个量级,只不过耳鸣声仍然要困扰他一段时间:

  “后续改进的时候,加力燃烧室这块还是得重点关注一下,有短板可不行……”

  这次姜甫和已经习惯,或者说麻木了,头都没回,继续把目光放在下面的其它参数上。

  “这台发动机技术手册上写的国军标重量是1560kg,上台架之后实测是1575kg,这么一算的话……”

  他仰起头稍微心算了一下:

  “海平面推重比确实是9……”

  尽管这个事早就跟常浩南确认过一遍了,但后者嘴上说说,跟实际真算出一个9.0的结果比起来,震撼程度还是不太一样的。

  “那当然,在还原纸面设计参数这块,我还是有点信心的,说是多少就是多少,误差基本在5%上下浮动。”

  这次常浩南倒是并未过度谦虚。

  “发动机总长度4805mm、最大直径1250mm、进气口直径915mm……”

  姜甫和又去瞄了一眼报告最下面跟本次测试无关,只是作为技术背景给出来的涡扇10物理外形参数:

  “我记得AL31F长度有5米,直径在1280mm左右……”

  “这么说,涡扇10应该可以直接对AL31F做原位替代?”

  “这个就要分具体情况了。”

  整个人放松下来之后,常浩南也感觉到一阵困倦感袭来,但还是撑着回答了姜甫和的问题:

  “对于歼11来说,机体内部空间足够大,进气口直径大10mm不是问题,也有足够的冗余来布设全权数字控制所需要的通信线缆,所以只要飞控允许接入,两种发动机哪怕在同一架飞机上相互替换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如果是歼10这样的中型机,那就需要在制造的时候就留出相应空间,虽然改动不会很大,但是飞机一旦下线,那就不可能再兼容另外一种发动机型号。”

  “所以如果410厂产能不足,就只能优先保障歼10的供给,让歼11那边稍微等一等了……”

  跟上一世歼10长期使用AL31FN,而歼11B在第二批就换上涡扇10的情况不同。

  这条时间线上的涡扇10并没有高到有点离谱的故障,完全可以支撑单发型号所需的可靠性。

  而且,是他常浩南做主,让611所把歼10给改成了更大更重的II类设计方案,以至于原计划的AL31FN难以满足要求。

  如果再不能保证国产动力供应,导致飞机交付出现问题的话,那未免也太不当个人了……

第633章 超远程空空弹

  就在常浩南这边完成了涡扇10的加力燃烧测试,准备整理过数据之后就回去休息时。

  镐京,112厂。

  一个由三辆不太起眼的吉普车组成的车队晃晃悠悠地从正门驶入,紧接着在弯弯绕绕的内部道路上一路风驰电掣,最后停在70#厂房门口——

  虽然北陵机场就在112厂里面,理论上不是太大的飞机都能直接降落在这,但因为不是民航机场,所以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麻烦。

  并不是谁都能像常浩南一样,随随便便就能混到一架空34师以民航名义运营的专机。

  车子停稳之后过了几秒钟,才有8名穿着不同样式西装的人陆续从车上下来。

  为首的郭立强擦了擦额头上的虚汗,心中不由得“高度评价”了一番这几个司机的驾驶技术。

  连坐飞机坐船都没什么感觉的他,竟然在这辆看似平平无奇的吉普车上晕车了……

  他扶着车门稍微缓了缓,才让有些发黑的视线恢复如常。

  紧接着,重新抬起头的时候,便看到几个穿着工装的人影从厂房里面走出来。

  于是整了整有些凌乱的西服,一边带着手下人迎上去,一边在心中暗自懊悔:

  “早知道这样,上车的时候就不多余催那一句了……”

  之前他刚从桃仙机场跟接机车队搭上线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麻烦同志快一点,我们赶时间。”

  然后么……快倒是快了,就是人有点遭不住。

  在霹雳11导弹设计定型之后,正好又赶上当时机电二局的导弹部门主任提前退休,于是郭立强便顺理成章地接过这个位置。

  然而主任办公室的椅子都还没坐热乎,原本沉浸在升职加薪快乐中的他便发现了一個巨大的问题——

  整个部门,在霹雳11完成之后,手里竟然没有一个项目!

  尤其同在一栋办公楼里面的卫星和火箭两个兄弟部门一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这么一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手底下的普通工程师对此可以无所谓,反正研究所这种地方,没项目也最多就是摸鱼,又不会失业。

  但他作为部门领导,要是长时间没业绩的话……

  日子显然不会好过。

  在那一刻,郭立强突然就悟了——

  关于为什么他前任那个老登会在霹雳11定型之后光速选择提前退休……

  原来都在这埋伏着呢。

  在随后的差不多一年半时间里,郭立强也按照之前常浩南随口说的那几种思路,搞过一些基于霹雳11发展出来的项目。

  无奈这个导弹说穿了就是个国产化的意大利版本麻雀,潜力搁那摆着。

  因此除了最基础的空空型号以外,其它衍生性都一概无人问津。

  今年年初的时候,他还想过把霹雳11直接改个主动导引头,升级一下。

  但是洛邑那边的霹雳12眼瞅着都已经快走到要试射的阶段。

  于是军直接给他表演了一个什么叫喜新厌旧。

  短短一年前还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就变成牛夫人了……

  所以,在接到112厂那封带着点谜语人要素的公函之后,他才火速从上沪飞了过来。

  “您就是郭立强,郭主任吧?欢迎欢迎。”

  来人自然是在常浩南建议下给航天技术研究院发过公函的何明。

  “见外了见外了,您应该就是给我们发函的何总经理?”

  郭立强快步上前,跟对方握了握手:

  “叫我老郭,或者郭工就行。”

  何明看着郭立强跟自己岁数差不多,级别虽然差上半级,但俩人根本不在同一个系统里,也谈不上什么隶属关系,再加上他本人技术出身,也不是热衷于打官腔的性子,遂顺势改了称呼:

  “那郭工,我先带你们进去参观一圈,然后边看边聊情况?”

  “也好,也好。”

  郭立强这功夫还没完全从晕车带来的不适感中恢复过来,确实也不太方便马上就谈正事。

  “对了,何工。”

  按照惯例接受安全检查的郭立强忽然开口道:

  “冒昧问一句,咱们两个单位之前应该没有太多接触,您是怎么突然想起来我们的?”

  实际上,这也是他在来盛京的飞机上就在好奇的事情。

  根据对方公函里面的内容,这个超远程空空弹在“导弹”这个层面上基本就是直接把R33的技术资料淘过来搞国产化,他们只需要负责重新设计制导系统就可以。

  只要给三角旗设计局掏点钱就行了。

  鉴于最近两年霹雳11的大量装备和出口,这点经费他还是出得起的。

  而远程空空弹最大的难度,正是在导弹本身上面。

  换句话说,几乎属于没什么风险的一个项目。

  诚然盛飞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相当于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真正的业务还得由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三角旗去谈。

  但郭立强明白,无论做生意还是做项目,“门路”或者说渠道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怎么就天上掉馅饼到自己脑袋上了?

  “哦……这个是常总向我们推荐的,说是你们那边刚结束霹雳11的研发,技术力量应该比较宽裕,有足够的精力接手新项目。”

  何明这回答突出一个高情商。

  “技术力量比较宽裕”也可以换一种说法。

  叫做“看你们手头没业务快饿死了,挺可怜的”……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的郭立强当即擦了擦脑门上的虚汗:

  “目前我们确实人手充足……”

  “但这个常总……既然跟我认识的话,那应该是指……火炬集团的常浩南同志?”

  不同系统的军工总公司之间基本隔行如隔山,虽然常浩南的名字在整个科工委体系里面都算是响当当,但是在航空工业和兵器工业以外,其实没多少人知道他以二十多岁的恐怖年纪身兼两个重点项目的总师。

  相对来说,反倒是火炬集团那边的身份传播范围更广一些。

  毕竟TORCH Multiphysics软件和火炬-C.B.法拉利公司这两个可以说震动全世界机械制造领域的狠活,声量还是比较大的。

  “对,不过常总目前有项目在身,人不在盛京,所以是我来跟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