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01章

作者:十月廿二

  甚至稍微有点台风战斗机的影子。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在三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飞机的可用容积变大。

  不过代价么……显而易见的更“胖”了。

  “浩南同志……”

  宋闻聪觉得脑门上出了点虚汗:

  “你之前……可没说要有这么大的手笔啊……”

  他说话的声音很小,显然是担心这句话被下面的人听到,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信心。

  “而且这飞机,我看着至少得比现在的设计空重高出上百公斤,再加上改变面积率增加的阻力……”

  杨韦的眼神也有点颤动:

  “咱这飞机虽说是中型机,但也不能完全放弃超音速性能吧?”

  这个时候,常浩南总算继续开口了。

  并不是单单对另外两名总师,而是对现场所有人:

  “我知道各位现在的顾虑是什么。”

  说到这里,他直接把PPT翻到了后面一页:

  “就在上个月末,预计装备在II类原型机上面的国产涡扇10发动机已经完成了参数标定。”

  “量产的第一个型号,也就是涡扇10A,海平面最大推力可以达到13.2吨。”

  “而专门的单发型号,涡扇10B,经过特别调整,可以把海平面最大推力提高到14吨,相比于目前的AL31FN提高了12%,而且针对高空和超音速推力做过专门优化。”

  “所以,无需过于担心改动之后的飞行性能!”

第614章 华夏战斗机的心脏

  这一次,当常浩南话音落下之后,整个会场几乎完全沉寂了下去。

  甚至能清晰地听到整齐划一的咽口水声音。

  在最初设计歼10的时候,确实考虑过使用涡喷15,也就是测绘仿制R29(米格23后期型的发动机)的国产型号。

  不过,在80年代末转入正式研发过程之后,目标装机动力很快就转变为了更加现实、性能更好、而且还和空军装备的另外一种三代机苏27基本相同的AL31FN。

  尽管只是一种标准的第三代涡扇发动机,但对于那会的华夏飞机设计师来说,这台海平面状态下军用推力7.5吨、加力推力12.5吨的发动机,绝对已经称得上是梦中情机了。

  要知道,华夏当时装机使用过的最好的发动机也就是从英国进口的斯贝而已,推力9吨级,实际推重比甚至不到5。

  还是专门优化了海平面数据之后的结果。

  装机之后的可用推力甚至更低。

  就这,最终造出来的歼轰7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算是华夏国产飞机中空战性能最好的型号。

  一直到两年前歼8C服役,才算是有了一种超过歼击轰炸机的歼击机。

  而它的配套动力,并且如今也已经装在另外几个型号上面的涡喷14,也证明了华夏拥有设计制造一款高性能航发的能力。

  然而,涡喷14毕竟只能算是个第二代中推,并不符合十号工程的基本要求。

  总之,对于现场在座的这些技术人员来说,在今天之前,他们概念中可能获得的发动机性能上限,就是目前已经装在两架原型机上面的AL31FN。

  包括太行发动机在最初规划的时候,也是一台性能基本类似,可以实现原位取代的型号。

  但……

  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呢?

  怎么跟之前说好的不一样了?

  在常浩南翻到的这一页PPT上,用一个表格和两张性能曲线图明确体现出了涡扇10B和AL31FN之间的差别。

  简单来说,就是全方位包围。

  除去为了调高加力推力和后燃速度导致加力油耗略高以外,所有性能都是肉眼可见的优势。

  实际上,如果用那個给歼11准备的、推力稍低一些的涡扇10A来对比,那么就连加力油耗都要明显低于AL31FN。

  要知道,后者已经是第三代发动机里面性能取向明显偏超音速和加力工况的型号了。

  就连领先半代的F110-GE-129EFE和AL41,都不敢说在这方面能够超越。

  更何况,涡扇10B的军用推力也有8.4吨。

  相比目前的型号,同样是10%以上的提升。

  意味着这个型号虽然强化了高速工况,但仍然维持了相当均衡的性能。

  换句话说,相比于已经把潜力榨干的那些三代半发动机,眼前的涡扇10虽然纸面性能基本处在伯仲之间,但却根本还没开始发力……

  在今天之前。

  在常浩南刚刚切出这一页PPT之前。

  有谁能想到,或者说有谁敢去想,华夏竟然能有一种唾手可得的三代半航发?

  “……”

  尽管飞行器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动力越好、最后造出来的飞机性能就越好。

  但一台高性能航发,肯定会给整个项目带来更高的自由度,让飞机设计人员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才华。

  如同鱼入大海,鸟上青霄。

  这种脱离束缚的感觉,就突出一个舒适。

  大概两分钟时间过去,整个会场里仍然没有人开口。

  谁也不想打破这一刻大家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感觉。

  “这个军用推力……十号工程只用一台应该是不太够,但十一号工程那边如果装两台上去,是不是有可能超音速巡航啊……”

  良久之后,宋闻聪总算开口打破了已经持续了太长时间的沉默。

  不过,他还是选择了稍微不那么相关的话题作为引子。

  虽然也跟技术有关,但毕竟不是自己的项目,所以聊起来会轻松很多。

  常浩南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在某些特定的高度,还有干净挂载下,有可能不开加力达到1马赫左右的飞行速度……这点不要说双发的歼11,哪怕歼10也有可能实现。”

  “在设计这台发动机的时候,考虑到三代机的气动设计就没有向长时间超音速飞行的工况进行优化,所以我还是要兼顾到大多数情况下的亚音速工况,没办法把不开加力下的后燃速度设定得太高,否则会导致飞机的经济油耗下不去,从而影响到可用作战半径,这一点对于咱们十号工程这样的中型机来说甚至更要紧一些。”

  “像是美国人的F22,作战半径低一些还可以用他们的几百架空中加油机进行弥补,咱们华夏空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那样大的一支加油机队,所以……维持一个基本航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一轮问答下来,整个会议室总算是重新回到了之前的工作状态。

  “浩南同志,这台发动机……确定能赶上咱们十号工程的时间节点么?”

  下面有人举手问道。

  而坐在台上的常浩南只是笑了笑。

  两年以来,这几乎是他最经常听到的问题之一。

  人最怕的事情,莫过于曾经获得过希望,但后来又破灭了。

  正如打工人最痛恨的就是画了饼但又实现不了的老板那样。

  原本如果一直就用着AL31FN,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但是在看到PPT上面涡扇10的数据,甚至都已经有人在畅想能否以此为动力发展一种第四代战斗机之后,要是再用回老型号,那可就太难受了。

  所以,会有这种不敢相信的虚幻感,也很正常。

  于是,他调整了一下坐姿,郑重地回答道:

  “各位十号工程的同志,我之所以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过来,就是因为,涡扇10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已经确定,各部件也已经完成了试生产和部件级测试。”

  “也就是说,这上面体现出来的性能指标,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设计参数,而是……已经得到了验证。”

  “最终产品的参数,或许还会有一定微调,但已经不可能出现什么大的变化。”

  沉稳而严肃的语气,让常浩南在说话时流露出一种自然的自信。

  而这样的自信,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到现场的其他人。

  不知不觉中,似乎所有人都坐得比刚才更直了一些……

  “另外,我还可以透露一点。”

  常浩南目光扫过现场的人群,稍作停顿之后又继续加码:

  “目前,涡扇10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在我们国内进行生产,所以……也无需担心生产中被断供的问题。”

  “实际上,目前唯一的问题反而是,国内的炼化企业没办法马上拿出符合这台发动机要求的、足够高标准的航空燃油……当然,这个问题我也已经和后勤部门反馈了,他们承诺会在两年内解决问题。”

  说到最后这句话的时候,刚才逐渐紧绷起来的气氛又重新松弛起来,甚至爆发出了几阵轻笑声。

  “总之,关于动力的问题,各位大可以放心,我,以及航发动力领域的同事们,保证可以给我们华夏的三代机提供一颗强劲的心脏!”

  常浩南说着把PPT翻到下一页,重新回到了十号工程II类原型机的总体设计上。

  只不过这一次,已经没有谁会质疑这个改进思路的可行性。

  所有人都已经能预见到,一架比原来更加先进、更加全面的战斗机,将会在他们手中诞生。

第615章 真正的六边形战士

  没有了动力方面的顾虑之后,再去看PPT上面那架飞机示意图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没有缺点,全是优点。

  非要说的话,就是因为飞机变大变重之后,灵活性或者说敏捷性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下滑,再有就是失去了过去几乎是理论最优解的面积率设计以后,纸面最大速度可能会出现些许降低。

  但因为更大推力的发动机,综合机动性方面肯定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退步。

  时代变了,大人。

  如今已经不是机炮格斗的年月,损失的那点敏捷性根本不重要。

  “那么,我们继续来看这个II类原型机的改进方案。”

  “首先,最明显的改进部分自然是进气道,关于这部分的总体设计思路,我之前已经跟宋总,还有杨总进行过讨论,而且,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兄弟单位的协助下布局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这次我们也请到了来自贵航工业的孙惠中总师,他将会在随后的设计过程中作为十号工程设计团队的一员……”

  听到自己的名字突然被提起,孙惠中的脸上露出了震惊中夹着几分惊喜的表情,赶紧站了起来,转过身向身后的会场致意。

  原本,常浩南其实是想让宋闻聪来说这件事,但后者表示把这部分工作交给贵航完成是常浩南的意思,不好贪人之功。

  这才有了刚刚这看似随意的一句。

  像十号工程这种涉及诸多系统和部门的项目,除了核心领导成员以外,很多人互相之间都是根本不熟的。

  尤其对于孙惠中这样中途加入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如果融入团队不顺畅,很容易显得像是个来摘桃子的外人。

  比如当年把歼教7的生产交给贵航,就不是没有反对意见。

  毕竟那时候的蓉飞自己也穷的快要当裤子。

  现在被这样在技术研讨会的中途随口一提,情况就会好得多。

  毕竟要是为了这个事再专门开一次没什么营养的会,反倒又成了大家的负担。

  在把孙惠中的情况介绍给众人之后,常浩南又很快把话头收回到了正题:

  “对DSI进气道进行实际装机测试的成果,最终体现为了目前已经设计定型,并且几乎同时实现内销和外销的歼教9高级教练机,这个型号在试飞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将会作用于十号工程的后续研发上。”

  “根据目前的试飞,还有延伸出的数据计算结果,DSI进气道在来流马赫数1.2及以下,唇口鼓包表面压力系数都具有沿鼓包中心线对称分布、压力梯度明显,且在不同截面沿主流方向具有增大的特征,鼓包构型对附面层扫除效果明显强于目前的二元可调进气道。”

  “在超过马赫数1.4之后,鼓包表面附面层的扫除能力将会锐减,附面层分离加强,进而会造成较大的进气压力损失和畸变,预计在使用涡流发生器以后,可以把这個明显的拐点延伸到马赫数1.8以后。”

  “当然,具体的设计细节,还需要负责进气道设计的同志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不过我这里已经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设计方法,所以也不至于要从头开始摸索。”

  这一句话音刚落,下面就传来了几阵微弱的、带着些许庆幸惊呼声。

  显然,这样的工作强度和难度相比于他们之前的预期要低上不少。

  “不过,考虑到在未来的空军装备序列中已经有重型机和专用截击机,并不需要歼10承担高速拦截任务,而且在常用的作战载荷下,飞机也很难达到1.8马赫以上的速度,因此这样的性能标定对于一款单发中型机来说并无问题。”